新译资治通鑑(三十三):唐纪五十七~六十三

新译资治通鑑(三十三):唐纪五十七~六十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资治通鑑
  • 司马光
  • 历史书籍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译本
  • 唐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治通鑑》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着,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鑑」。顾名思义,即史学要「鑑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在选用史料以及叙述方面,「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内容紧扣于「治、乱、兴、衰」四字上。《资治通鑑》吸收《左传》、《汉纪》,以及纪传史叙事的优点,在政治军事中关注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及经济、文化等面向,并极力描绘各种战争场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通史。

  《资治通鑑》的史学价值主要有三:(1)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鑑。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2)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本书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正文以清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册记载唐纪五十七(西元八一九年)至唐纪六十三(西元八四四年)间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大可


  重庆市长寿县人,生于一九四○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有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史记研究》、《三国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近十部,并获得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

  天津市静海县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着有《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二十余种相关着作,为着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新译资治通鑑》序
导 读
凡 例

第三十三册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西元八一九至八二一年   一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西元八二一至八二二年   七一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西元八二三至八二八年   一二五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西元八二九至八三三年   一九五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西元八三四至八三七年   二五九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西元八三八至八四二年   三二七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西元八四三至八四四年   三九五

图书序言

《新译资治通鑑》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鑑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着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鑑》,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鑑》,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箇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图书试读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起屠维大渊献(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二月,尽重光赤奋若(辛丑 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二年有奇。
 
【题 解】
 
本卷记事起西元八一九年二月,迄西元八二一年六月,凡两年又四个月。当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二月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六月。两年多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唐代政治却发生了重大转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唐宪宗之死和敬宗之立,不是正常的两代皇帝交接,而是突发事件,由宦官陈弘志等杀唐宪宗,朝官不敢追问,梁守谦、王守澄等立穆宗,杀澧王李浑,朝官亦无反应。皇帝废立完全操于宦官之手,从此唐政权旁落宦官,皇帝成了傀儡。第二,伴随宪宗之死,中唐初露中兴的曙光戛然而止,此后藩镇割据,农民起义,边患不断,战乱不止,直到唐朝之灭,社会没有一天安宁。用一句话概括,唐代政治由中唐步入了晚唐。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官军杀李师道,朝廷收复淄、青十二州,接着横海镇节度使程权自请离镇做朝官,幽州镇节度使刘总上表归顺,成德镇王承宗上表求自新,中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基本被消灭,唐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唐宪宗的事业达于巅峰,进尊号,赦天下,庆成功,唐朝政治呈现中兴气象。唐宪宗毕竟不是一个大有为之君,他宠信宦官而猜疑朝官。他依靠朝官,依靠贤相裴度取得了削藩的胜利,不採纳李翺上奏修德政,而是反其道,不信朝官信家奴,排斥裴度,权移宦官,又求长生服仙丹中毒,性情乖张,被宦官毒杀。继立者穆宗是一个昏君,嬉戏玩乐无度,政权完全被宦官把持,唐朝的衰落无可救药。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
元和十四年(己亥 西元八一九年)
 
二月,李听1袭海州2,克东海3、胊山4、怀仁5等县。  李愬6败平卢兵7于沂州8,拔丞县9。
 
李师道10闻官军侵逼,发民治郓州11城堑,修守备,役及妇人,民益惧且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手中这本《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单是这书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辉煌又复杂的唐朝。特别是“唐纪五十七~六十三”这个具体的篇章划分,我猜想这必然是唐朝历史中某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或许是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深不可测的政治漩涡。我一直对《资治通鉴》这部经典著作心存敬畏,但深感古文的晦涩难懂。因此,《新译》这个版本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以一种更轻松、更直接的方式,去领略司马光先生的史学智慧。我迫切地想知道,新的翻译是否能让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事件变得生动起来,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否会更加立体鲜活,他们的决策是否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在解读史实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能够启发我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引发我自身的思考。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心向往之,但奈何古文的门槛实在太高,望而却步。现在有了《新译》的版本,简直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三十三卷这个篇幅,一看就知道是截取了《资治通鉴》中极其精彩的片段,我猜想这部分内容一定涵盖了不少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比如唐朝的鼎盛期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中间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仅仅是“唐纪五十七~六十三”这几个章节的提示,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这是否涉及安史之乱后的混乱局面?或是藩镇割据的形成?抑或是后期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新的翻译和解读下,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会变得多么鲜活,他们的动机和决策是否会更加清晰明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团队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也加入了一些学术上的注解和考证,这样就能让我们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对历史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独特思考。

评分

**评价三** 最近在书架上淘到的这本《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三)》,虽然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看它的装帧和标题,就有一种想要立刻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感觉。封面设计上的用心,透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而“唐纪五十七~六十三”这个标注,更是直指唐朝历史上那些最为关键、最为动荡的时期。我一直对唐朝的兴衰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从繁荣巅峰走向衰落的这段历程,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转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段历史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更希望能够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变迁、经济状况、以及士人阶层的思想演变。一个好的历史解读,不仅要忠于史实,更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

**评价四** 看到这本《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三)》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虽然我尚未翻开书页,但“唐纪五十七~六十三”几个字,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历史长卷的轮廓。这无疑是《资治通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篇章,我想象着其中定然充满了权谋斗争、政治改革、边疆战事,以及那些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我对“新译”这个词尤其看重,它意味着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用更加易懂、更加贴近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阐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更加清晰地理解当时的人物动机,事件发展的逻辑,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史实,更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去体悟那些千古不变的人性,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示。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抉择、关于成败的教科书。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新译资治通鑑(三十三)》,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它传递出的那种庄重感和厚实感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古朴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这类将古典文献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的作品,总能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新的理解。想象一下,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现代汉语的流畅叙述下,会展现出怎样的魅力?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博弈,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光是看到目录中的“唐纪五十七~六十三”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段历史的无限遐想,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起伏,又孕育了多少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能带来深刻的历史反思,让我们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当下,也为未来提供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