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满洲统治者被「汉化」的王朝吗?
New Qing History──「新清史四书」首部代表鉅作
「清帝国不是对中国王朝的循环和复制。」
挑战中华民族王朝史观、探究清帝国宫廷治理真相
清史学界长达二十年的史学论辩,引发中国「新帝国主义」史学的政治评价 汉人视角vs.满洲人视角
何炳棣 vs. 罗友枝 《捍卫汉化:驳罗友枝之〈再观清代〉》(1998)----《再观清代》(1995)
中国王朝史观 vs. 跨内亚&东亚帝国史观
异族征服中国后最终「汉化」(Sinicization) vs. 「汉化」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0世纪汉民族主义者对中国历史的诠释」 vs. 来自新清史的反击
关于清史的疑问,可能出自汉人本位,如从满洲人视角出发,则根本不是问题! ◆康熙为何立太子、再废太子?中国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在大清无法推行?而大清又是如何最后形成独特的权利继承制度?
◆为何大清没有汉人朝廷的后戚干政?孝庄太后联合皇叔执政的满清模式,如何在慈禧再度上演?
◆满洲人为什么能建立囊括汉人、蒙古人、回回、西藏人在内的庞大多元民族帝国?多元文化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
◆汉人建立的王朝严厉禁止皇族参与国事,为何大清却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而且把公主的蒙古驸额也纳入?
◆中国式王朝只有一座都城,而满清皇帝(大汗)为何在热河、紫禁城和郊区花园里移动办公?
◆为何与宗室、旗务和内亚军务有关的文件只能以满文书写?满文史料只是汉文的简单抄录,还是隐藏着不为中国文官系统的官僚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清统治者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的满洲认同。当政治上有利的时候,他们就採用汉人的习俗;当无助于他们实现政治目标时,他们就拒绝这些习俗。」──罗友枝 | 本书作者
传统历史教育中的中国史,都是採用以「汉族」为主体,将中国历史视为朝代兴衰更迭的过程。事实上,「清」之所以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原因正在于「它并不是汉人的王朝」。满洲人的统治在许多政策上都与中国王朝完全相异,这些「满洲的统治特色」才是大清帝国之所以成就的关键。本书描述和分析了大清满洲宫廷,除了服饰、语言、文化政策等鲜明的满洲风情外,也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清廷内部的权利体系和组织运作,指出满洲统治者在哪些地方承袭了中国王朝制度,哪些地方强烈捍卫自己原本的政治制度,又在哪些地方进行折衷和变通,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自己作为少数族群如何对多数汉人族群加以统治。
把大清视为古代中国迈向近代国家的一个阶段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主义的奇特思想,不符合大清统治者的真实样貌。清的统治模式不是民族国家,统治目标也不是建构一个单一民族认同,而是允许多元文化在一个松散的帝国之内共存。清的统治之所以成功,关键是针对帝国之内亚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採取富有弹性的不同文化政策的能力。只有重新用满洲统治者的视角了解「清」,才能理解「中国」为何是现在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