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

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北
  • 长白山
  • 旅行
  • 游记
  • 风光
  • 文化
  • 历史
  • 自然
  • 散文
  • 地域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亨达集团创办人邓予立拜访东北近三十次,写下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壮阔山水,追溯清朝的发祥地,以及中国近代纷扰战乱。

  ◎作者拜访东北近三十次,写下大东北的壮阔山水,追溯清朝的发祥地与中国近代的纷扰战乱。
  ◎图文并茂、印刷与装帧精美。
  ◎全书网罗中国东北三省着名景点,按图索骥,轻松快意。

  中国东北的历史相当悠久,甚至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漫长岁月中,孕育许多出色的古代文明文化。

  东北也是个多民族的大熔炉,加上受朝鲜、俄罗斯等多元文化影响,缤纷多样而充满地方特色的神话、故事、传说,同样精采可期。

  「北方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习俗,人们出远门前会吃饺子,游子归家后第一顿餐要吃面──长长的面条像绳子般,蕴含拴住返乡游子的期望。

  每回到了东北,我总会来碗回家面,或许这就是我得以再三重返东北的原因吧!」

  长白山素有「白头山」之名;天池是世界最高的火山口湖;长白瀑布是世界最高、落差最大的瀑布。长白山脉丰富多采的自然人文景观,引人无限遐思向往,被誉为「人一生不可不去的地方」。

  走一趟东北,见到中国第一道曙光、在北极村寄出中国最北邮局的明信片、探访雪乡与壮美神山圣湖;巡游中俄、中朝的边境小镇,彷如重返上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战乱舞台,更见证北大荒人开拓的坚忍与拼搏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邓予立


  香港亨达集团创办人及名誉主席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国际金融系客座教授
  北京中华文化学院教授
  亚太台商联合总会永远荣誉总会长
  辽宁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着作:
  博文集系列:
  《收藏是一种幸福》白象文化 2010.02
  《从阿拉木图开始:邓予立看天下》白象文化 2011.02
  《走一趟神奇的天路》白象文化 2011.12
  《半岛》白象文化 2013.02
  《欧游六国》白象文化 2014.02
  《南极,遥远却不寂寞的冰雪世界》繁体版 白象文化 2014.08
  《南极,遥远却不寂寞的冰雪世界》简体版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09
  《南极―远くて幸せな氷の世界》《南极,遥远却不寂寞的冰雪世界》日文版 Parade Books 2014.11
  《玩转南半球:智利、秘鲁》繁体版 白象文化 2015.03
  《玩转南半球:智利、秘鲁》简体版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05
  《旅行マスター Mr.タンの世界遗产纪行》 Parade Books 2015.06
  《Wandering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Chile and Peru》 Vivid Publishing 2015.09
  《飞跃‧中南美》繁体版 白象文化 2016.03
  《飞跃‧中南美》简体版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04
  《South America Revisited: A World of Carnival》 Vivid Publishing 2016.08

  政经评论系列:
  《马英九必修的10堂课:图说台湾经济发展大未来》早安财经出版 2009.03
  《马经济,大危机》早安财经出版 2011.02
  《马尾看台湾2012马英九动Down300天》白象文化 2013.03
  《马英九们,醒醒吧!:小英准备好了吗?》白象文化 2016.06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道不尽的东北传奇/李毅立
生命的闲情/江蓝
展读大东北/陈杰
现代徐霞客/王铭义
自序 难舍一碗回家面

吉林省
初冬游长白
‧延吉图们江
‧雪压长白松
‧长白瀑布与聚龙泉
‧登长白山临天池
登白云峰  再临天池
长白山追秋
‧十里丛林什锦山
‧登专车上天池
望天鹅崃谷观岩赏瀑
‧奇岩怪石、歪木曲河
‧青铜时期村落遗址
北国有春城
‧穿越时空、深宫探祕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长春市区文化广场
‧汽车工业与影视重镇
‧净月潭风光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向阳屯农家菜
‧新东北三宝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
‧吉林八景之北山
‧陨石雨从天而降
雾淞岛奇观
‧玉树琼花,千姿百态
查干湖冬捕奇观
‧传统渔猎文化祭
‧祭湖醒网
‧祭神祈福的查玛舞

黑龙江省
雪乡风情
‧雪韵大街闲游
冰城夏都哈尔滨
‧Tiger & I
‧雪阅俄罗斯,温情太阳岛
‧林海雪原、动漫天地
‧漫游老城区
‧哈尔滨极地馆
‧贡品的滋味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惊鸿一瞥鹤城游
‧再访丹顶鹤故乡
我找到「北」了
‧观音山上话神话
‧漠河老沟胭脂窟
‧中国最「北」
‧八月十五「放灯节」
‧黑龙江源头第一村
漠河风采
‧劫后余生「四不烧」
‧「五‧六火灾」纪念馆
‧恋恋不舍的白桦林
当壁赏湖、虎头游江
‧抚远──华夏东极
‧中俄界湖──兴凯湖
‧东方马其诺防线
‧乌苏里江起点
‧天下第一虎与东方第一庙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太阳的故乡
黑瞎子岛上风光
美哉镜泊湖
‧「响水贡米」响当当
‧世界第二大火山熔岩堰塞湖

辽宁省
沈阳市区游
‧张作霖父子官邸
‧满族风格之沈阳故宫
探访滨城──大连
‧雾中棒捶岛
‧老虎滩104导弹驱逐舰
‧老虎滩的六只老虎
一千双脚印的「足迹」
英雄之城
浪漫迷人红海滩
寻访满清故里
‧满清皇族发祥地
‧清代第一都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道不尽的东北传奇
李毅立 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主席


  认识「老邓」已经有十八年了。

  一九九八年的国庆,一场勾出人们内心欢笑的焰火晚会,让我记住了亨达集团和她的老板──邓予立先生,一位受人尊敬的金融界翘楚、「外汇教父」。

  第一次和老邓同行,是有幸在二○一○年九月随同香港工商人士赴内地参加「甬港经贸金融论坛」,我们顺道同游了浙江宁波的雪窦寺。老邓对佛教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文物宝藏的精通、对时局见解的独到,令人赞叹!

  回来不久,吴大姐(编按:作者的夫人)邀请我为老邓即将出版的新书做序,这实在令人诚惶诚恐,只得婉拒。新书出版后,喜获老邓赠送一本。自此,我开始追踪老邓的足迹:《从阿拉木图开始》,快意东西、事件聚焦;《走一趟神奇的天路》,顺便看看藏石、聊聊闲书;再到《半岛》看看献给耶稣的礼物、与美女司机在荒漠冲沙;《欧游六国》,残酷的历史伴随着浪漫的情怀让人不忍释卷;攀雪坡觅仙境,从遥远却不寂寞的《南极》回来,终于《梦回长白》!

  通宵达旦、一气呵成的读完这本用「精彩」两字无法完全形容的文稿,内心确实激动异常。这哪里是本游记,简直就是东北三省的百科全书啊!

  老邓四年来亲临东北近三十次,五次探访天池,写下了这本「东北专辑」。从「木留儿」神话传说到当今「丹顶鹤的故事」、从长白山天池到北极村到黑瞎子岛、无论是歌曲〈长白颂〉还是小说《林海雪原》、民间传说「回笼觉、开江的鱼、秋天的蛤蟆、老母鸡」或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从清朝腐败官兵煳里煳涂丢失国土到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一味「蒲笋炒肉」到「大铁锅乱炖鳇鱼」,林林总总、数不胜数,道不尽的东北风情、风光和美食。真是看客欲究何如,请看书中详解了。

  作为一个在旅游行业打拼了三十年的资深人士,我认识不计其数的旅游爱好者。不过,像老邓这样懂得旅游、观察透澈、写得出色的快乐的老头子,实在难得一见!

生命的闲情
江蓝 紫玉集团执行董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身心与自然相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真境界一直以来都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因此,寄情山水,胸罗万象;探奇寻幽,点染情趣,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生命主题。他们性好游历,既有济胜之具,也怀揽胜之情,无论是雨色空蒙还是晴光潋滟,「在路上」的旅程从未停歇。他们博闻强识、足遍五岳,胸中之丘壑,不由得付诸笔端,诗词散文,多出自天然,兴到为之,在奇险秀媚的天工造物中遥託超越世俗的不羁精神,构思行文乃浅见寡学者虽苦心而不能至。

  纵观历史,魏晋以来,山水文学便逐步兴盛,自成一派,正如刘勰所言:「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无论是碧峤银海、飞瀑流泉,还是石崖洞天、碧树横烟,人们不断在山水中寻求道德的比附与人生审美的反省与观照,从文学的山水向山水文学嬗变。到唐代,山水文学走向繁荣,实现了「意」与「境」的统一,人的主观情怀与客观景物有机相融。明晚期后,山水文学更是成就斐然,学士词客争相在对乱流飞渡、画峦叠嶂的描摹里抒发对生命价值的感喟。可以说,山水文学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话语表达。

  林海连绵、雪原苍茫、大江逶迤、明湖澹远。邓先生足迹踏遍「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的白山黑水之间,境与心会,景与情通,字词句章皆明澈的表达着邓先生的临池独照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意味。「文格」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人格」的外显,大地幻作琉璃海,山尖出云浮若萍,可以说,一步一行、一语一言,皆通过性灵的妙悟,转变成对生命真谛的捕捉与慎思。而邓先生不仅承继传统山水文学之钵,关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于林壑尤美、红绿灿烂的万丈锦绣中表达「若远之思」;而且当兴味所致,或园池楼阁、画船箫鼓的人文景观;或田野篱落、市肆坊间的民风习俗,皆是邓先生浓墨重彩之处。这就更为「静」的景增加了「动」的神,不仅是山水的独唱,更有人声的和鸣。

  生活于都市的我们,虽然熙来攘往,毂击肩摩,内心却常感到干涸荒凉,在鳞次栉比的高屋广厦之中,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难得霜前访菊、风外听竹的自由,观邓先生之游历,便也是一种精神的遨游,于文学的深趣中寻得生命的闲情。

展读大东北
陈杰 香港航空总经理


  尽管自己的祖籍位于国家的最南面,却偏偏对东北三省情有独钟,喜欢她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爱当地人的真情、坦率和豪迈。原以为自己对东北三省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但阅毕予立兄的《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才知道甚么是真正的旅游达人。讲旅游的广度和深度,我无法与这位前辈相提评论;论人生阅历,更是望尘莫及,但我仍不揣冒昧,在他大作付梓之前为之作序。

  《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除了可以提供一般旅游丛书所有的旅游资讯外,更是一本集地理、历史、文化及语文于一体的好书,足以让读者一再翻看,从中学习跨领域的知识。原来一直挂在口边的长白山是座活火山,目前处在休眠状态,但仍不断有地质变化;除此以外,更认识了中、朝、俄三国边境交界的防川村,虽然没有身处现场,但已经感受到予立兄所说的「一眼看三疆山川风貌,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情景;再有神州大地的北极村,坐落在黑龙江省的顶端……,谁说这不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地理图书呢!

  说到中国近代史,更是与东北三省脱不了关系,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在东北诞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西安事变促成了国民政府的联共抗日,解放前的辽沈战役,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场景都发生在东北三省,予立兄透过文字带领读者回到过去,目的正是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这岂不是一本近代史着作吗?

  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文化各异,对于在南方长大的我们而言,却是很难理解东北人对「二人转」的痴迷,所以会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还有查干湖的冬捕奇观,更是东北特有的风俗文化,读者可以足不出户感受到我国东北文化,彷如亲历其境,与东北老百姓一同参加盛会,这正是透过书本进行的文化交流。

  本书让我印象最深之处,莫过于书中的遣词用句。与一般旅游书籍不同,予立兄并非只使用图片来介绍景点,而是透过其细腻的文字描述,把一幅幅的立体图片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描写天池的天然景观时有这样的描绘:「平静的湖水就像一面明镜,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又如同傲视苍穹的地球之眼,气势磅薄。忽然一阵风雨将云雾带过来,又把它遮掩起来了」。在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今天,《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又何尝不是一本上佳的课外阅读书籍呢!

  之前拜读过予立兄不少旅游着作,这回有幸先睹为快我所熟悉的东北,感恩!期待有机会与予立兄共游东北,一起感受「出门饺子回家面」的东北味!

现代徐霞客
王铭义 台湾‧中国时报北京特派员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应是中国近五百年来最富盛名,并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达人」。流传后世的《徐霞客游记》,详实纪录了徐霞客对明代各地民俗风情、地理景观、地质结构、植物生态等的旅行观察与实地见闻,对古代旅行文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徐霞客游记》内容涵盖作者遍访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以及按其浙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书写而成,总计高达六十余万字。近年赴云贵採访旅游,即见识到徐霞客早在一六三八年即已到访黄果树大瀑布、丽江古城的足迹。

  徐霞客遍游山川、走读中国的旅行见闻,一直是爱好旅游者羡慕与景仰的传奇人物。但徐霞客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代旅行家,可能会更羡慕当代旅行家──邓予立,因为邓予立截至二○一六年,已走遍世界一二○个国家(持续增加中),俨然就是「现代徐霞客」。

  邓予立是香港着名企业家、金融家、收藏家,在香港金融界更有「外汇教父」之称,但邓予立最具传奇色彩的头衔应是「旅行家」。旅行不但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的专业,近年陆续将他在世界各地旅行见闻汇总发表的博文集,展现企业家另类风格的生活哲学与生命情调。

  邓予立的微信朋友圈,都有过特殊的「网上旅游体验」,就是邓董经常「零时差」地分享他在着名景点拍摄的精彩画面:如在红海寻觅摩西出埃及记的路线;印度泰姬玛哈的落日余晖;远眺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桥;南极冰川的壮丽景象等,他总是热情地分享他的所见所闻。

  邓予立丰富多元的旅行书写,兼具理性、感性与知性,涉猎领域广阔,远远超越传统旅行见闻的境界,内容涵盖地理景观、人文风情、民俗典故,以及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感怀。对读者来说,不但是一系列全面性、专业性的旅游文集,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旅行导览。

  邓予立最新发表的《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对「白山黑水」跌宕起伏的际遇,中俄、中朝边境纷争的历史过往,与「伪满洲国」的皇朝遗迹等等,在其文集里,处处可见企业家以史为鑑的宏论,热情洋溢的民族情怀,跃然纸上。先睹为快之际,更乐意为读者大力推荐!

作者序

难舍一碗回家面


  二○一二年,我首次踏上广漠无垠的东北大地。在此之前,我并不认为这地方有何魅力可言,也从未打算前往。位置辽远又交通不便、面积空阔且人烟稀少、冬季漫长而天寒地冻,到该处旅游,大概是自找苦吃,不会是舒服有趣的体验。

  始料未及的是,从二○一二年早春的初访开始,我几乎每年都会安排东北行程,计算一下,已将近三十次之多。我曾经在全世界一二○个国家或地区留下足迹,并不断扩展旅游地图,而在琳瑯满目的旅游记录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如东北──尤其是长白山──那般吸引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游。

  地大物博的东北,无论在自然或人文方面都拥有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地理上,它涵盖了中国的最东端与最北端,所以来此可以见到中国第一道曙光,还有充满北国风光的雪乡、北极村,更别提壮美的神山圣湖、幽深的崃谷瀑布、辽阔的森林草甸……静待游人的探奇访胜。

  不同于到其他国家旅游,踏上东北的土地,会更多一分感触,彷彿重温了中国的历史。东北地区的历史悠久,长达数千年,尤其对中国近代史来说,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深远。晚清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湾称为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战争(台湾称为韩战)……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沧桑痕迹、斑斑血泪。不仅如此,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北大荒开垦的坚忍无畏、大庆铁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全都是我创业与人生历程中,激励我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的学习榜样。

  由衷感谢几位朋友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替我这本新书撰写推荐序:

  ‧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主席李毅立
  ‧紫玉集团执行董事江蓝
  ‧香港航空总经理陈杰
  ‧台湾中国时报北京特派员王铭义

  尽管我几次三番造访东北,仍不敢说自己是个「东北通」。如前所说,东北的历史相当悠久,甚至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漫长岁月中,孕育许多出色的古代文明文化,还等着我去寻访探索。此外,东北是个多民族的大熔炉,加上受朝鲜、俄罗斯等多元文化影响,缤纷多样而充满地方特色的神话、故事、传说,想必同样精采可期,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多了解一二。

  北方有个习俗是「出门饺子回家面」,也就是人们出远门前会吃饺子,外出游子归家之后,第一顿餐要吃面。据说这习俗的意涵,是吃饺子会带来好运财富,包馅的饺子也祈愿游人早日归来、一家团圆;长长的面条就像绳子一般,蕴含把返乡的游子栓住、留在家中的期望。每回到了东北,我总是会来碗回家面,也或许这就是我得以再三重返东北的原因吧!
 

图书试读

雾淞岛奇观
 
前一年三月我到过吉林,可惜因天气回暖未能看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淞。
 
王晶为我打听到一月份是吉林雾淞最美的时候,还特别提前来到被公认为最佳观景的雾淞岛实地了解环境,务求使我的行程万无一失,一定看到自然奇观。
 
我们先在雪乡用过午饭,即取道前往吉林,计划当晚在市内留宿一宵,然后再前往雾淞岛。
 
从雪乡开车往吉林,全程需要六个多钟头,因为下山坡路崎岖,公路覆盖着厚厚积雪,行车更要格外小心,为免耽误时间,虽然在途中经过「八一雪场」,也未能停下来参观国家滑雪运动员的训练,只能与一身戎装、英姿勃发的运动员们打了一个照面,就匆匆话别了。
 
下山的中途,我看到路旁一块牌子写着「怪坡」两字,坐在车上却并未感觉到任何「怪处」,看了牌上的说明,加上司机的解说,才知道怪坡这段奇特的自然地貌是受周围参照物影响,使人产生视觉上的误差,因此造成以高为低,有「上坡轻松下坡费力」和「水往高处流」的错觉,和台湾台东一处着名景点「水往上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当有趣。
 
我们翻过大山,穿梭在银装素裹的原始森林,驰骋在一望千里茫茫白雪的林海雪原。行经公路旁的农庄林场,只见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习惯把玉米如山般囤积在屋外的栏栅内,天然冷冻库着实好用,一缕缕洁白的袅袅炊烟从农家的屋顶冒升起,呈现一片祥和淳朴的东北农村景色,教人心境豁达开朗。
 
经过一夜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冒着清晨的严寒低温,大家马上前往闻名遐迩的雾淞岛,迎接期待已久的景致。
 
玉树琼花,千姿百态
 
雾淞岛跟早前到的雪乡一样,都是被摄影爱好者发现的。这个位于吉林市北郊外六十多公里松花江下游的小岛面积只有六平方公里,地势较吉林市还低。岛上的曾通屯和韩屯两个景点被认为是雾淞最集中和最美的地方,当地还有「赏雾淞,到曾通」的说法呢!小岛原本有其他的名字,因为雾淞太过出名,后来索性改叫做雾淞岛了。
 
我们到达岛拉街的摆渡口,准备越过江水前往小岛。我站在摆渡上,凛冽的江风袭来,此时气温已降到零下二十五度了。我虽然身穿皮袄大衣,仍然有「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感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地域文化”这个概念有点模糊,总觉得是书本上的大道理。但《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这本书,却用最生动、最具体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地域文化。我看到了东北人民身上那种豪爽、直率的性格,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发生在身边,让我忍不住跟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起伏。 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市井生活所吸引。那些熙熙攘攘的集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家常菜,那些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都让我觉得格外亲切。仿佛能够闻到锅里飘出的香味,听到街头巷尾的谈笑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实,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无端的贬低,只是静静地记录,却让我看到了大东北最真实、最动人的那一面。这种真实,恰恰是我最看重的,也是最难得的。它让我觉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一种源自生活本身的生命力,一种不加修饰的美。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洗涤。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停下来,静静地回味,仿佛能够感受到长白山那冰冷空气中的一丝暖意,又仿佛能听到那广袤土地上回荡的生命之歌。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时,那种细腻而充满诗意的笔触,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仿佛能看到,在寂静的雪夜里,月光洒在皑皑白雪上,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而远处,隐约可见几点灯火,那是生活的气息,是希望的微光。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无论是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还是人物的情感流露,他都能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看到了东北人民在严寒中的坚韧,也看到了他们在温暖中的热情。那些关于年节的描写,关于家庭团聚的场景,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这本书让我明白,地域文化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最平凡却也最珍贵的细节。

评分

《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缓缓踱步,细细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我跟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了大大小小的村庄,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们。那些生活在林海雪原深处的人们,他们与自然为伴,与森林为友,过着一种朴素而充实的生活。他们的故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我看到了他们的勤劳,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坚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民间习俗的描写。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书中关于冬季祭祀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这种仪式感,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见,却在东北的土地上依然鲜活地存在着。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正在遗失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要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这本书,给了我一次深入了解东北的机会。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长白山是座山、东北是块地的模糊印象。我看到了那片土地上独特的地理风貌,感受到了那里的气候特点,也了解了那里的历史文化。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东北的灵魂。我看到了那片土地上生长的各种植物,听到了那片土地上生活的各种动物,也闻到了那片土地上弥漫的各种气息。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所展现出的文学功底。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最壮丽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例如,在描绘长白山的火山地貌时,他用了“沉睡的巨人”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充满了想象力。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让我认识到,地域文化,不仅仅是那些表面的风俗习惯,更是深藏在土地和人民骨子里的那种独特气质。

评分

长白山的雪,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北方的情愫。我一直对那片广袤的土地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得模糊不清。直到读了《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这种隔阂才被一点点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笔下的长白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地名,它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无数故事的灵魂。 我被书里描绘的林海雪原深深吸引。那不是冰冷的、荒芜的白色,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温柔的覆盖。仿佛能听到风穿过松涛的声音,闻到松脂的清香,看到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野兽。书里对各种植物、动物的描写也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博物馆。特别是关于雾凇的描写,简直是语言的魔法,将那种晶莹剔透、玉树琼花的美丽,化为了我脑海中永不消逝的画面。我常常想象,在某个寒冷的清晨,当我推开窗户,迎接我的就是这样一幅壮丽的景象,那该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沉的笔触,讲述了生活在大东北的人们的故事。那些淳朴的乡音,那些浓浓的乡情,那些在艰苦岁月中相互扶持的温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东北人民的刻画,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韧劲,也有着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也能找到乐趣,也能用笑声化解烦恼。这让我想起我年迈的祖母,她也来自北方,身上有着同样的朴实和坚韧,读到这些,总会让我眼眶湿润,仿佛看到了她年轻时的身影。 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女真族的传说,到近代以来东北人民的奋斗史,这些故事如同点点星光,串联起了大东北的过去与现在。我了解到,这片土地不仅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沧桑巨变,那些为了家园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亲身去到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地方,去触摸那些古老的城墙,去聆听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那将是怎样一种奇妙的旅行。

评分

读完《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长白山脚下,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眺望着那雄伟的山峦。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情感。作者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东北画卷。我看到了那片土地的辽阔,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的深沉。书中关于东北的四季变化,也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东北人民传统节日的描写。那些热闹非凡的春节,那些充满温情的元宵节,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我能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说着吉祥的话,那种温馨的画面,足以融化所有的寒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东北人民的热情好客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觉得,大东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家园。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风貌的描绘,更是对东北人民精神世界的探索。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乐观和幽默,即使在艰苦的岁月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也能用笑声化解烦恼。书中有很多小故事,都充满了东北特有的“碴子味儿”,让我忍不住捧腹大笑,却又在笑声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温暖。这种幽默,不是刻意的搞笑,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处世的态度。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终还是体现在人的身上。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们看到了东北人民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那种与自然搏斗的勇气,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难,他们也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都要相信希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阅读《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北方的“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听到那呼啸的北风,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也能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强大的画面感,让我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我看到了那巍峨的长白山,那奔腾的黑龙江,那广袤的松嫩平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东北风味美食的描写。那些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等等,仅仅是文字,就足以让我垂涎三尺。我能够想象,在寒冷的冬季,围坐在温暖的餐桌旁,品尝着这些热气腾腾的美食,与家人朋友谈天说地,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这本书让我对东北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的喜爱。我甚至开始憧憬,什么时候能够亲自去到那里,品尝那些地道的东北菜。

评分

阅读《梦回长白:徜徉大东北》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文字如同最细密的绣线,将大东北的锦绣画卷一点点铺展开来。我看到了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烙印,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痕迹。书中对满族文化的介绍尤其让我着迷,那些独特的习俗、服饰、饮食,都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满族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存在,而是与中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比如剪纸、刺绣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艺,却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能够想象,在冬日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妻子一边绣着精美的花样,一边给孩子们讲着古老的传说,那该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是活生生的、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