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共艺术学Ⅱ蓝海‧公共美学

台湾公共艺术学Ⅱ蓝海‧公共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公共艺术
  • 公共美学
  • 艺术规划
  • 城市文化
  • 景观设计
  • 文化政策
  • 社区营造
  • 艺术教育
  • 环境艺术
  • 台湾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部台湾经验的公共艺术进化论
公共美学所带动的后公共艺术时代!

  群策群力的「共学」联结为跨地域、跨文化背景的「共学圈」,公共美学即将创新出城乡美学的主流趋势!

  每个城乡聚落都需要「被看见」,透过彼此接纳、平等交换讯息,来述说、推广与传扬在地独特的人文价值,并促进地方意识的凝聚,成为地方再发展的动能。

  本书所提出的「公共美学」,并不只是艺术成果的完成,而是透过不限形式的美学行动,来引导出一条走向社会生产的路径;美学创作转由在地的文化回顾,透过诉说、聆听与体验等公共论述过程,让地方意识借由创作者的视觉物件与活动议题渗透于生活场域中,以更多元的住民论述,借以达成公共想像的再生产,使「空间」转化为「地方」,而地方更加值为行动者的「故乡」,在故乡意识能量的持续运作下,新社会的「能动力」于是得以被逐步培育成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志铭


  投入人文研究领域近三十载,长期于大学执教,并以建筑学、艺术教育及城乡文化为其研究主轴。于学术沈潜的过程,从艺术文化的研究者与教育者,到成为城乡美学的推广者,每年在岛屿的各处生活聚落间穿梭数万公里,然而,其间感受的梦想与感动无法被里程计数,写作是唯一的抒发方式,分享与诉说着每段旅程中,那些蕴藏温度与生命触动的岛屿生活经验。

图书目录

前言

一、限制了本质思考的既有框架

生活经验所定义出的公共艺术
政策观点的公共艺术思维成为限制发展的框架
菁英或公众的空间权力?
由独断的领导角色到与公众的协同合作关系
在艺术政策与生活文化之间
另一种失真的公众艺术——标榜童趣视觉的彩绘村风潮
公共艺术的永续性源自于美学生活经验与教育养成
艺术美学,成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方式
走过村落美学问题后的省思

二、由消费到再生产——公共艺术概念之于生活、环境的观念演绎
由创作领域的艺术观到公共艺术「市场」的产值
不同的政策观点与公众立场下的公共论述
艺术之于公共场域的积极性意义
由被动到主动的观点改变
由谈论公共性的艺术「创作」到复合式的艺术行动「设计」

三、城市美学的经济力‧村落美学的文化性
以文化为论述基础的公共艺术‧公共美学的文化性
由建筑艺术到城乡美学思维
经济效益观点下的公共艺术本质探讨
艺术之于城乡的经济性与美学力
美学经济观点的后公共艺术时代
艺术,在于激发、凝聚公众意识,以激发社会再生产的能量
公共美学即是公共艺术再进化的未来学

四、以地方意识、群体价值为主体的公共美学
物件观点的公共艺术‧社群意识的公共美学
群体共营的环境美学观
美学之于公共场域的存在意涵
回归以人为原生价值的公共美学
公众参与为群创美学的核心意义

五、以「共学圈」成为聚落永续发展的对策
城乡发展失衡‧地方意识的兴起
蕴藏于公共意涵里的文化性
聚落,美学与在地文化
美学,成为乡镇再生的契机
「共学」概念的新公共美学
借由公共议题所带动的学习伙伴关系
因公共议题所形成的「共学圈」
负面关系在于激发共学的最大能量
以「共学圈」概念为公共美学言说方式的案例
由个别诉求满足到共同议题的建立
共学圈概念的社会再生产意义
强化共识基础所带动的美学经济

图书序言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美学经常被运用于不同城市人文的表征上,甚至用以创造经济效益;但回顾台湾的发展经验,不仅公共艺术物件在塑造环境美学的影响力偏低,在公共性的实践、人文层面之再生产意义或创造城乡经济等层面,其实质效益更是十分有限。由不同政府部门所提出的各式环境艺术政策中,无论是具强制性的法定公共艺术、社区营造或环境改造等政策下,所产出的彩绘、拼贴、装置艺术等广义的公共艺术,往往不是消极设置,就是过于强调视觉表现,以及快速产出成果的操作,而模煳了其推动初衷。尤其在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概念由境外移入后,学者或业界,在观念或实务上,始终多援引国外案例、学术理论来形成操作模式;法定公共艺术在个案执行面之兴办实务上,更常受限于法规与行政程序上的种种挟制;长期以来,这种缺乏积极动机,仅依赖法令规范的公共艺术经费,在学者专家与政策法规的框架下,更被狭域为一种几乎不具生产力的内需市场,进而造成这类法定公共艺术仅是一种无意识的消费,而不问生产效益。

  随着观念的不断演绎,广域的公共艺术,在型态表现上,也逐渐由艺术分享于公众的类型,演变为透过种种艺文活动、邀集大众参与制作、标示文化项目等广泛的艺术行动;基本上,除了提升建筑环境与强化生活美学氛围外,更不断尝试以社会服务方式的型态,来赋予艺术进驻到公众环境的意义。艺术于公共场域的社会服务实践虽充满潜力与可能,但两者的叠加,并非以绝对性的态势,意味着在成效上的正面效益,相反地,反而经常产生对立与矛盾现象!艺术在创作上的纯粹本质,既然难与多元且复杂的公共面向联结,何不让艺术回归予创作本身的自我性,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公共核心价值,应该如何积极思考改革,才能符合多元的公民讨论,进而引领出人文发展上的方向。

  公共艺术因其公共属性,本质上便涵容着公众多元观点的舆论批判;这些实存于各阶段发展现象的省思,就正面意义而论,不仅是提供了发现真实问题与研发对策的创新机会,且更可能在彼此激盪之中形成「再进化」的动能;而本书的内容产生,即是来自二十年的台湾经验,透过公共性的本质回归,倡议「后公共艺术」时代的进化论——「公共美学」;换言之,「公共美学」的形成概念,即是源于台湾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与不同面向的社区营造、艺文推广等政策的省思,由地方观点推演出自我论述,来思索应有的型态与核心理念的具体实践方式。在这里所谈论的公共美学虽维持以美学为题,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透过美学作用于公共之后的动态观察,与呈现上的种种可能性来进行讨论,进而在议题上,集思广益地创新出无限可能的实践方式;这些观点也明确地定位出:美学之于生活,本质上就不等同于艺术专业的论点,亦无法单以美学作为来成为一件公共议题的结论、改变的能量,但却可以成为一个公众讨论上,具诱发性的媒介平台。过去的公共艺术概念,多侷限于透过艺术来表征或形成环境美学的讨论,但公共美学不仅不限于环境景观之艺术表现,亦非侷限于视觉艺术型态,而是基于对公共议题的彰显,而形成的一种言说方式;透过多元的公共议题讨论,进阶地形成了更具实践性且有着积极意义的「共学」,并以此为理念上的核心价值,来成为推动公共美学的操作模式。

  回归本质而论,公共美学也与过去所谈论的公共艺术一样,均无法独立一格来成为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而是以开放式的参与型态,透过公众社群自我定义的模式,集思广益地在「共学」过程,透过群众智慧来激发客观思考与寻求对策的积极态度。因此,在公共美学观念中,美学的操作模式与成果,相对于公共议题而言,仅是形成过程的一种对策上的选项;之于公共领域,在于透过于其间的中介属性,促使公共议题或公众的回应层面,均得以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当作用于公共性的社群行为,仅是一种表现公众意志的可能选项,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工具。就过去长期推动的公共艺术经验而言,艺术物件之于公共环境实难论其生产性意义,而以共学为操作模式的公共美学,却可能透过人的属性与组合、公共议题的多样性,及不同的共学型态,交织出人文再生产的效益。蓝海 ,源于经济学名词,但对于本书所推广的公共美学来说,其象征的意涵,就在于能量的最大化与样态的无限可能。

图书试读

三 城市美学的经济力‧村落美学的文化性
 
以文化为论述基础的公共艺术‧公共美学的文化性
 
种种定位不明的文化治理与艺术政策,似乎也让「艺」与「文」两者在政策宣导与教育下,失去在本质上的讨论界线,但就另一面向而论,意涵着地方文史、表征产业特色、推动协同参与及强调互动与亲近度,也日渐累积出台湾有异于其他国家的特色;这些特色虽难以联结艺术层面的创作观点来讨论,但却借由日趋多元的参与对象之集体创意思考,而得以论述出以艺术推广公共议题的多元性。当公共艺术的创作(设计)主题开始朝向以在地文史、产业特质、特殊事件纪念……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发展,艺术创作的过程,俨然成为了一种环境文本的阅读方式;再由公共艺术扩张至广域的美学行动,除了化为导读文化的角色,同时也在不同的地方论述中,表征、标示出另一种文化符号;随着时间与型态的演绎过程,包含着「记忆」、「纪念」、「物用」、「经济」等日趋多元的文化内容,不仅说明出在不同时期与地域中,逐渐由个别且单一的功能性,由彼此的接续、演绎乃至相互交织,更呈现出台湾公共艺术文化的性格,逐渐累积与建构出自我的在地文化性。随着人文发展,不同时期的呈现型态,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之于环境的议题,或许在不同人的理解上,存在着(或不认同)多元的价值定位;但基本上均着重以人文脉络为核心的思维,借由不同的创意方式,强化着当代人文美学的特质,来形成对于地方文化的再诠释。乡镇地区借由人文议题的发酵,开始尝试着借由各式美学行动或环境装置,作为行销产业、热络住民情感、彰显地方历史与人文特色的重要对策,在其中被思考的,当然不仅是单一的地标指示功能或视觉感受,更在于建构出具集体「共营」性质的再生产机制,借由一种具期限性、多点集聚的艺术物件,来阐述与具体呈现出一个城乡或族群节庆文化的公共议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