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修学释疑一百零八问

佛道修学释疑一百零八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古全真教首位弟子潜心撰写!佛道修学常见问题释疑,为有心入道修行者,指引理性与智慧的修道之路。

  ◎佛道修学释疑一百零八问、修道真言一:真金不怕火炼、修道真言二:脱胎换骨去自我、修道真言三:灵性的依归,一套四册,现正发卖中!

  ◎一百零八条佛道修学常见问题释疑,为有心入道修行者,指引理性与智慧的修道之路。

  ◎每九问附录一研读心得笔记页,让读者能够暂时停歇,内省反思。

  佛道本同源
  道佛无有别
  修习要了知
  学佛亦学道
  释迦牟尼尊
  疑众拆两分
  之所为方便
  一乘归佛道
  百法明门入
  零归无二心
  八万四千法
  问疑释解结

  修道真言系列丛书第一册,作者尽其所学、所知、实修后归纳统整之修道心得,希冀可澄清修道路上模煳的观念、错误的认知,乃至被误导已久的陋习等,提供有心向道者依循的方向,减少摸索找寻的时间,令其具足正知正见,明确而不迷失地走在古仙人道的中庸大道之上。

  本书并针对佛门与道门中常见的问题,予以简洁扼要地说明,为有心入道修行之人,指引一条有理性与智慧的修道之路;同时也让已在修道船上的行者,能够暂时停歇,内省反思,导正愚痴、续求正道,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与盲修瞎练,用人人本具的自性本灵,作出明智的抉择,迈向光明正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真一


  自小受疾病所苦,虽曾寻求医界协助仍未获得改善,因而一心求得解脱之路,民国88年受玄奘学术研究院 上悟下明长老启蒙接触佛法,法号明慧,因深感求道之路紧迫,于民国97年因缘俱足下接触无形宫,于赖秋良师兄教导下实地实修体证灵性修持之要法,受仙佛赐法号为真一,并陆续于仙佛指示下撰写以下之书籍与人结缘流通,以自身经验及所学将修道之盲点与有缘人切磋分享,盼能指引更多有心修道者,一条正道之路。

  E-mail:standeltsai@yahoo.com.tw

  学历: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老人服务管理学系毕业
  南荣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学系毕业
  玄奘学术研究院 佛学研究班结业
  私立康宁护理助产职业学校 护理科毕业

  经历:内外科护理、居家护理、失智症护理、血液透析临床护理工作共25年
      
  着作:《佛道修学释疑一百零八问》、《广公上人开示集》、《道法全真经》、《宇宙天地经》、《全真静定经》、《全真药源祛症经》、《全真道藏源流史传》上下两册

  现任:无形宫道场维护专职人员
  上古全真教首位弟子
 

图书目录

自序 文/真一    
序言 文/真一    

第 一 问 「佛学」与「学佛」有何不同?佛弟子该如何于修学路径上拿捏得当而不偏颇?    
第 二 问 佛道本是同源?当今世风日下,为何佛道各据一方且互相对立?    
第 三 问 佛教与道教是如何缘起的?两者有何共通之处?    
第 四 问 学佛与修道两者间有何关系?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第 五 问 当今的佛教与道教,出现了什么样的乱象?与最初的宗旨是否有所违犯?第 六 问 佛道乱象对现今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 七 问 当今的佛道乱象对有心修学者产生什么后果?    
第 八 问 佛教与道教的法会,真能消灾解厄、超渡拔荐、免除灾难吗?    
第 九 问 三世因果是佛道共有的共识,该如何了去因果?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 十 问 佛教的自性佛与道教所说的灵光所指的是什么?    
第 十一 问 修道者该如何于初发心时奠定正确的观念,具足正知正见?
第 十二 问 如何选择正确且有助于修道的道场?如何择检善知识?    
第 十三 问 正知正见的道场有哪些特性?    
第 十四 问 在道场中如何看待整个团体?如何维系同参道友间的祥和及互相扶持?第 十五 问 何谓依法不依人?何谓以戒为师?    
第 十六 问 什么样的心态有利于修道?如何养成?    
第 十七 问 障碍修道的因素有哪些?该如何排解?    
第 十八 问 何谓由有为法渐修进入无为法?    
第 十九 问 出世修与入世修指的是什么?    
第 二十 问 修道一定要出家吗?讲经说法一定要现出家相吗?    
第二十一问 读诵经文该如何开始?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第二十二问 如何安排早晚课诵并作有效的回向?    
第二十三问 只有读诵经文而不解其意,不深入切身落实,将产生什么后果?    
第二十四问 读诵经文最主要的用意什么?自己诵经回向与别人代替诵经回向有什么差别?    
第二十五问 诵经的正确态度该如何?    
第二十六问 亲人往生由谁来助念最好?    
第二十七问 修道的「信愿行」指的是什么?    
第二十八问 如何在修道与世俗间取得权衡?    
第二十九问 用什么样的心可以维持修道的动力而不疲乏?    
第 三十 问 修道主要在修什么?法身慧命指的什么?    
第三十一问 「本来面目」指的是什么?「涅槃解脱」又是什么?    
第三十二问 如何守护六根?    
第三十三问 何谓「身口意」?如何规范它?    
第三十四问 所谓「天人合一」、「灵体自在」指的是什么?    
第三十五问 如何在食衣住行育乐上适当规范自己而不过之?    
第三十六问 修道一定要吃素吗?何时开始最好?    
第三十七问 五辛是指哪五种食物?    
第三十八问 修道中的「开灵」指的什么?    
第三十九问 有所谓的「开口」及共通语言「灵语」、共通文字「灵文」吗?    
第 四十 问 佛教的静坐、跑香、经行与道学的动静功法有何差异?    
第四十一问 世面上所见的禅修方式有哪些是可以真正助益的?    
第四十二问 如何修持达到真正的自性慧?    
第四十三问 戒律是作茧自缚?或是行仪规范?    
第四十四问 修道人该不该受戒?如何正确地看待受戒?    
第四十五问 修道中如何持戒?何谓戒定慧三无漏学?    
第四十六问 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舍利子?    
第四十七问 舍利子可以代表修道者道业成就吗?    
第四十八问 高僧往生后坐缸,该如何看待?    
第四十九问 「肉身菩萨」指的是什么?    
第 五十 问 学术研究对修道而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五十一问 高知识份子的世智辨聪,是障道?抑是助道?    
第五十二问 持斋该如何行持?    
第五十三问 道场中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第五十四问 在家修道者该不该有自己供奉的神(佛)像?    
第五十五问 怎样可以知道自己适合供奉哪尊神(佛)像?    
第五十六问 神(佛)像是让人予取予求的吗?    
第五十七问 如何看待神尊与修道者的关系?    
第五十八问 「外灵」指的是什么?    
第五十九问 宫庙的神尊都是正神吗?    
第 六十 问 有所谓的「外灵入侵」吗?    
第六十一问 道教所说的「带天命」指的是什么?    
第六十二问 何谓「灵光病」?    
第六十三问 该修而未修,会如何考验?    
第六十四问 坊间的「会灵」指的是什么?    
第六十五问 全台走透透,真能会到灵,对修持有帮助吗?    
第六十六问 「乩身」、「灵乩」、「灵智显现」有何不同?    
第六十七问 自性佛的修持会经过哪些关卡?    
第六十八问 敏感体质者面对阴磁场该如何化解?    
第六十九问 如何由灵体主导肉身?    
第 七十 问 「中道」是什么?如何达到此境界?    
第七十一问 修道中的绊脚石是什么?    
第七十二问 如何达到「实修实证」、「自应证」、「灵体应证」?    
第七十三问 有天职者如何清楚了知自己该作的事?    
第七十四问 无形界的存在是事实吗?    
第七十五问 自性佛与无形界的深奥是什么?    
第七十六问 修道人是否要拜地基主?    
第七十七问 「名师」与「明师」有何不同?    
第七十八问 修道需要烧金纸、补财库吗?    
第七十九问 「六度」是什么?    
第 八十 问 如何布施的功德最大?    
第八十一问 八万四千法哪一个法门最好?    
第八十二问 何谓「外道」?    
第八十三问 天公炉禀香的用意是什么?    
第八十四问 从天公炉底下钻过可以抵销业障、消灾解厄吗?    
第八十五问 「功德」指的是什么?    
第八十六问 不肯修持的人生活也过得很好,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看待?    
第八十七问 何谓「因缘果报」?    
第八十八问 何谓真心?何谓妄心?    
第八十九问 「炼丹」指的是什么?    
第 九十 问 何谓「八正道」?    
第九十一问 修行人该不该离众生而修?    
第九十二问 如何看待领旨、领令?    
第九十三问 如何看待梦境?    
第九十四问 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吗?    
第九十五问 如何禅坐修静定工夫?    
第九十六问 坐禅的正确观念为何?    
第九十七问 真正的慈悲指的是什么?    
第九十八问 睡眠与修道如何配合?    
第九十九问 现代人修道不得力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问 修道人应有的德行是什么?    
第一○一问 如何面对无常?    
第一○二问 女众真的比男众少修五百年吗?    
第一○三问 谁创立了「全真教」?    
第一○四问 全真教的源流及演变为何?    
第一○五问 全真教主要修什么?    
第一○六问 全真教的书籍有哪些?    
第一○七问 有否适合当今社会全真教修持的经典可依循?    
第一○八问 全真教派要复原,已作何转变来因应当今的修道环境?    

后记 文/真一
 

图书序言

第一问 「佛学」与「学佛」有何不同?佛弟子该如何于修学路径上拿捏得当而不偏颇?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渐渐被学术研究者拿来作为一门学问看待,肯学修并重者,了解佛学的深义且身体力行,实修实证,在修为上有所成就,可说是增上缘;然而有一部份学者,将它当成世间学问,无形中壮大自己的声势,争名夺利,争个你死我活,甚至自立教派,自吹自櫑,犯大妄语戒,生骄慢心者不在少数,完全失掉了佛陀教法的最初衷,扭曲了佛教教人学习佛陀精神的本意:「苦集灭道四圣谛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法印」,最后还把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误己误人,一盲引众盲,相偕入火坑者比比皆是,如何拿捏得当而不偏颇,确实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佛弟子在佛教教育的引导中,如果可以依教奉行,依法不依人,不去崇拜偶像,以戒为师,亲身力行,自躬自省,随时检视己身之所行,己心之所念,建立正知正见,当可平顺行于修道路上,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第二问 佛道本是同源?当今世风日下,为何佛道各据一方且互相对立?
 
佛道本是同源?当今世风日下,为何佛道各据一方且互相对立?
 
依据记载,道历已有四七零八年,佛历也有二五五五年,若以先后顺序来说,道教是早于佛教的,但就佛教的根本及中心思想来说,佛道其实是同源且无庸置疑的,怎么说呢?
 
早在梁武帝时期,虽然其推崇佛教,但也重视儒学及道学,并认为儒、道源于佛教,主张三教同源;而天师张道陵晚年所创立的正一派(俗称五斗米道),奉太上老君为始祖,以《道德经》中的「无为而不为」、「柔弱不争、清静、寡欲」为主要教义,中心思想其实与佛教大同小异,只是后人忽略最初教义,以施法、咒术、符箓为主,然而其三皈、九戒、十二愿与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斋戒等精神是互通的。
 
推就最早时期的道教修道人,他们也都参禅打坐、少食茹素、持斋,与佛教的燃灯古佛时期修道方式没有不同,只是佛道传至中国,成为宫廷内互争互斗的工具,双方各执己见,演变成今日的互相对立,实在可惜,有人说佛道同源不同归,也有人说佛道根本不是同源,这些也只是世人在咬文嚼字、戏论一番罢了,回溯其根源都是要找回本来的心性法门而已。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