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内战史
  • 长春围困
  • 解放战争
  • 东北解放
  • 国共战争
  • 历史军事
  • 战争纪实
  • 惨烈战役
  • 1947-1948
  • 中国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第一本!首次揭露中国国共内战期间,中共对长春发动「围困」战术造成约数十万人活活饿死的深入报导。许多父母吃了自己的孩子,每斤人肉卖250万元……

  ◎作者历时10年,在艰困的政治环境中,蒐集各类珍贵史料、访谈倖存者与相关回忆录,完成全球第一本完整记录国共内战中「长春围困」的始末。

  ◎收录倖存者照片与相关史料文件,以「编日史」方式,逐日来展示饿殍战造成的城外尸横遍野和城内饿殍遍地,以及万籁俱寂的无人区。

  「『我们接到军令是:他们(难民)是敌人,他们必须死。』」
  ——Andrew Jacobs 《纽约时报》 2009年10月1日

  毛泽东欲夺取长春作为中共与中华民国政府对峙的首都,林彪以人禁出、粮禁入的饿殍战术,围困350天,一座至少63万人的城市,仅剩下17万人。

  中共在长春引爆了饿殍原子弹。数十万生灵好像从未在人间存在过一样。

  本书作者历时10年苦蒐相关史料并进行爬梳,与此同时,还四处探访死里逃生的倖存者。在极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完成了毋庸置疑是第一本最逼近困饿长春的残暴真相的纪实书,也是一本哀悼与悲痛之书。

  为抵达历史现场与还原战争细节,作者使用国共两军的机密电文与作战会议的秘密讲话、中共公开与内部的出版物、军方的阵中日志与内部资料、未能寄达的国军官兵家书、国共双方亲历者的备忘录、倖存难民的回忆录与证言、国共与民间报刊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新闻报导等方面的见证史料,以严谨且客观的叙述,来审视这场血腥内战的全过程,以及饿殍战术是如何策动、部署、指挥和具体实施的,又是如何将数十万清白无辜的难民变成饿殍的。

  作者遵循「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以「编日史」方式,逐日来展示饿殍战造成的城外尸横遍野和城内饿殍遍地,以及万籁俱寂的无人区。

  地球和食人者的胃是饿殍的坟墓。

  「参加围困长春的共匪部队,是由东北共匪国际部队混合编成的。在长春西北方面……是蒙古骑兵,这些蒙骑部队具有一种原始的杀人兽性……长春正南方向……是韩共的独立师……经过一番共匪的民族离间的政治训练,对于中国人民都持有偏颇的嫉仇观念。……这些异族部队,对于困死饿死中国人民的政策,执行的特别严厉,更特别彻底,任凭你怎样的哀恳,是丝毫不会换来他们的同情的。」——范叔寒,天津《益世报》,1948年9月16日

  「八里堡便处在我军阵地的前沿。我军的火力控制了村庄的大部分,而在村庄的另一端即满布着敌人的地堡工事……我走进了这个人间地狱。……每斤人肉卖价250万元,是所有能吃的食物中最便宜的一种。许多父母吃了自己的孩子。」——关寄晨,中共《东北日报》,1948年9月21日

  「有一个男子在不声不响地啃着人骨头,眼珠注视着倒下的女子,一心一意地啃着骨头,又长又大的骨头。」——日本倖存者远藤誉

  「长春解放的第二天,我坐着吉普车沿着长春市转了一圈,我的车没法起步了。走一走,我的通讯员就得跳下去,把死尸拖到一边。再走走,再跳,把死尸拖到一边。」——围城高级指挥员、中共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八师政委邹衍

  「我爹和我弟弟在几个月前就饿死了,狗都把遗体叼走了。我妈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了,她被国民党军埋起来了,到解放后,被解放军扒出来,弄去烧了。」——长春倖存者范传华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惨烈且少被深入剖析的篇章——长春围困战。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描绘宏大战场或战术博弈的军事史,而是一部直抵人性深渊、直面极端生存困境的社会与人道灾难史。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细节还原,勾勒出1947年11月4日至1948年10月19日间,国民党守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完全包围的东北重镇长春城内,所经历的超过三百多天的地狱般生活。它旨在揭示,在冷兵器时代的围城战术被大规模工业化冲突所取代后,信息封锁和战略围困如何成为一种比直接炮火更具毁灭性的武器。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围城的序幕 本书首先梳理了东北战场的复杂局势。1947年末,辽沈战役尚未全面打响,但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略地位已岌岌可危。长春、沈阳、锦州构成了“黄金三角”,是东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枢。作者深入分析了国民党中央对东北战局的误判,以及其高层在撤退与坚守之间的犹豫不决,如何直接导致了长春城内数十万军民被“弃置”的命运。 重点探讨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意图:解放军为何选择对长春采取“不攻城、只围困”的策略?这并非出于怜悯,而是基于对城市防御工事的评估,以及对以战养战、避免自身巨大伤亡的理性选择。书中详细展示了围城初期双方的军事部署、情报往来(或缺乏往来),以及城内物资储备的真实情况。 第二部分:城市的窒息——被切断的生命线 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围城期间,城市机能如何一步步瘫痪的过程。长春并非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其粮食、燃料和药品高度依赖外部补给。 1. 经济崩溃与物资管制: 围城开始后,一切正常的商业活动迅速停止。本书通过当时的内部档案、日记和回忆录,还原了物资从“紧缺”到“绝迹”的转变。物价的飙升被精确记录,从金圆券的暴跌,到黑市上食物价格的疯狂上涨,展示了经济体系在极端压力下的彻底瓦解。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守军内部对物资的囤积与分配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公如何加剧了平民的苦难。 2. 绝望的“清城”行动: 一个极具争议且惨绝人寰的环节是城内居民的“清出”。作者详尽考证了从1948年春季开始,国民党方面进行的数次“清城”行动。这些行动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非战斗人员的口粮消耗,但其执行过程充满了暴力和混乱。书中描绘了数以万计的难民被推向封锁线,被解放军毫不留情地阻挡回来,最终被困在城内城外无人区的惨状。这些行动成为饥饿传播的加速器,平民的生命权在军事考量前被彻底碾碎。 3. 疾病与死亡的蔓延: 随着饥饿的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伤寒、痢疾、肺病等传染病开始大规模爆发。本书不再将饥饿视为单一的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疾病的诱因。通过对医院记录、殡葬数据(即使是残存的)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幅死亡率急剧上升的图景。描述了人们为了获取一粒米、一撮野菜、甚至地下室里的老鼠而进行的绝望搏斗。 第三部分:人性、信仰与抵抗的边界 长春围困战不仅仅是一场物质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人类精神极限的拷问。 1. 不同群体的应对: 本书分层次探讨了城内不同阶层(国民党军、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普通工人、市民)在绝境中的反应。军人如何从最初的士气高昂,到后期的争夺军粮;知识分子如何用最后的理智记录下这一切;而平民百姓,则在“活下去”的本能驱使下,做出了无数在和平时期难以想象的选择。 2. 信息的隔离与政治宣传: 城内外的宣传战从未停歇。城内国民党方面试图维持秩序和士气,强调“总部必将解围”;而城外解放军则通过喊话、散发传单,瓦解守军斗志。书中分析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希望与绝望的周期。 3. 宗教与道德的真空: 在食物比黄金更贵的时候,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如何崩溃?本书收录了多段关于易子相食的零星记载,并谨慎地分析了这些事件的真实性、普遍性以及它们对幸存者心理留下的创伤。它探讨了,在纯粹的生存需求面前,人类的道德底线可以退到何种地步。 第四部分:最后的终结与漫长的阴影 1948年10月19日,长春最终易手。本书细致描绘了投降前夜的混乱与解脱。当城门打开时,迎接解放军的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死寂与白骨。 1. 惨重的代价与数字的挣扎: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试图重构这场围困战的真实伤亡数字。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的破坏,确切数字难以获得,但通过分析数个不同来源的统计,本书提出了一个基于审慎推断的死亡人数区间,并解释了为何这个数字(远超战役中阵亡人数)被长久地低估和掩盖。长春的伤亡,成为国共内战中“非战斗减员”最为恐怖的案例。 2. 战后重建与历史记忆的重塑: 围城结束后,如何处理数以万计的尸体?如何安抚幸存者?本书最后部分探讨了解放后政府对长春事件的官方定性、城市重建工作,以及这段集体记忆是如何在随后的政治运动和历史叙事中被淡化、选择性遗忘,直到近些年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它追问,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种基于“消耗战”的战略选择,以及它对平民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长春围困视为简单的军事侧翼行动,而是将其作为研究战争心理学、人道主义危机和极端生存伦理的经典案例。它以冷峻的笔触,记录了一座城市如何被活活“饿死”,提醒后人,战争的胜利往往是以最脆弱群体的生命为代价铸就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杜斌


  1972年3月1日生于山东郯城。摄影师、作家和纪录片制作人。曾为中国记者和《纽约时报》签约摄影师。新闻作品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英国《卫报》、德国《明星》画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据北京秘密警察称,他被中共高层官员视为「一个专门挖政府疮疤的人」。

  作品
  《上访者:中国以法治国下倖存的活化石》
  《上海 骷髅地》
  《北京的鬼》
  《牙刷:红色星球上人类最后的进化》
  《毛主席的炼狱》
  《艾神:反叛艺术家艾未未的维权传记》
  《毛泽东的人肉政权》
  《天安门屠杀》
  《阴道昏迷:马三家女子劳教所的酷刑倖存者证词》
  《马三家咆哮: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的墓志铭》
  《冤鬼:地球中心帝国的上访人》
 

图书目录

谢辞
肉体证据
 
「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苍蝇的盛宴
兵不血刃
救生埋死
公开和内部的饿殍人数
清点饿殍
饿殍战术实施了多久?
谁来承担历史罪责?
饿殍原子弹
 
附录
文献来源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献给 长春饿殍战中的数十万亡灵,以及挣扎存活于世的倖存者──请原谅一个无能后辈无法描述您们所遭受的人间悲苦之万一

  「你们断绝敌人从地面取得粮食的来源是很必要的,你们必须做到这一点。……直至完全胜利。」——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1948年6月7日致林彪等人的电文中说

  「我之对策主要是禁止通行,第一线上五十米设一哨兵,并有铁丝网、壕沟,严密接合部,消灭间隙,不让难民出来,出来者劝阻回去。……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林彪、罗荣桓和谭政在1948年9月9日致毛泽东《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中说

  肉体证据

  1.

  「饿殍都堆成了山。」一个人在多年后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洪熙街卡子的后面,饿殍已经堆成几座山了。」*

  这个写信的人,是长春饿殍战的倖存者,也是原来居住在长春市洪熙街的市民。所谓的洪熙街(现称红旗街),是位于长春市区西南部的一条数百米长的街道,在长春饿殍战中,是国军官兵和长春城内的难民,以及滞留在长春城内的各色人等,南下沈阳,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重要通道。林彪为此对这条通道部署了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朝鲜独立师进行严密封锁,将出城的难民截阻在国共两军对峙的数百米的空白地带,这是饿毙难民最多的封锁地区。根据中共资料和当年媒体的估算,难民死亡人数在八万至十五万之间。

  二分之一多世纪过去了,那些遭到饿殍战术摧毁了生命的亡灵,已经争先恐后地腐烂在中共党史、战史、国史,以及倖存者的生理、记忆和历史之外,从未被计入内战的非正常死亡之列,像空气一样从中国人口登记册中永久消逝了。

  *远藤誉所着回忆录《卡子:出口なき大地》,(东京)読売新闻社,1984 年版,引语系向晓云翻译

  2.

  在这场饿殍战中,国共两军指挥者在做甚么?在卡子里和长春城里的难民遭遇过甚么?究竟有多少难民被蓄意饿毙?国共双方谁应该承担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作为一个人,这是我的疑问,也是我写作此书的缘起。

  当探访倖存者不尽如人意后,我开始去蒐集倖存者和亲历者写下的文字。总而言之,呈现在此书中的某些发现,即是我努力的成果。

  洪熙街卡子,是长春饿殍战的代名词。我从洪熙街卡子里的倖存者的视角深入这场战争的内核。虽然他(她)们现身于某个时间点上仅为一个孤证,但也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人间地狱的一瞥。

  与此同时,我还使用了国共两军的机密电文与作战会议的秘密讲话、官方公开与内部的出版物、军方的阵中日志与内部资料、未能寄达的国军官兵家书、亲历者的备忘录、中华民国时期报刊的新闻报导等方面的见证史料,来审视这场手足残杀的血腥内战,以及饿殍战术是如何策动、部署、指挥和具体实施的,又是如何将数十万清白无辜的难民变成饿殍的。

  在此书中,我遵循「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每段文字都有依据、每句引语都有出处。

  鉴于某些见证史料的珍贵和稀缺,还有其中令人惊骇到窒息的细节,我极为小心谨慎地对待,不去改变其语境,更不进行转述,而是直接摘引,让文字自己去述说。我认为,透过这些罕见而又震撼的证词,可以看到饿殍战背后隐藏着的邪恶而又反人类的历史真相。另外,为了接纳抵达战争现场的更多细节,我採取了「编日史」方式,逐日来展示饿殍战造成的城外尸横遍野和城内饿殍遍地,以及万籁俱寂的无人区。

  当然,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由于这场内战的饿殍问题是中共高度敏感的议题,以及对相关档案史料的严格束缚和刻意遮蔽,尚有许多关键性的决策内容,我们都一无所知的。

  3.

  在今天,饿殍问题依旧是笼罩在长春人心头的一道长长的阴影。这个阴影,从房地产业可见一斑。那些建在当年卡子里的难民大量饿毙之处的商品楼,售价相对城市其它位置的楼房要低廉一点,但购买者还是觉得风水不好或者有所顾忌。在长春城北,曾有某人购买了一套楼房,一层还赠送小花园。在其整理花园时,挖出了一些饿殍的骸骨。某人跟其朋友调侃说:「我买的是二层,地下还住着一层死人呢!」

  这场饿殍战造成的创伤,因为时代的动盪而无法量化。但死里逃生的倖存者是不可能遗忘的,对日本倖存者远藤誉来说即是如此。出生在长春的她,在7岁时目击哥哥和弟弟饿毙,也在洪熙街卡子里亲历了无以名状的饥饿与死亡。童年的恐怖经历如噩梦般已经伴随着她数十年了。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战争仍在「持续」。「国共内战目前还没有结束。」国共内战永久地在杀戮中。

  「有组织的饥饿计划是一种强大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战争武器,它必须在极广泛的范围内使用并能获得最好的效果。」——约祖阿‧ 德‧ 卡斯特罗 《饥饿地理》

  「饥饿。大规模的饥饿已经进入了杀人武器的行列,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的、隐形的、重要的杀人武器。」——А.阿达莫维奇 Д.格拉宁 《围困纪事》
 

图书试读

「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国共内战……中国最老的敌人是饥饿,和最新的敌人共产主义已经会师了……」
——《纽约时报》社论 1949 年8 月13 日
 
每一步都踏在人的骸骨上。
 
当长春城像刀子般立在眼前时,林彪内心在琢磨甚么,我们近乎一无所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作为一名常胜将军,他不可能不会想到四平攻守战* 给他带来的奇耻大辱。
 
作为中共军队在东北的军事和政治上的最高统帅,如何夺取长春城,无疑是林彪殚精竭虑的战事之一。由于林彪后来在与毛泽东的权斗中死于非命而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遗产均被中共刻意遮蔽,几乎没有公开的文字可以审视林彪在这场内战中的所言所想。
 
* 四平攻守战,是指中华民国军队与中共军队在东北吉林省的军事重镇四平展开的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和攻坚战,两军反复争夺,林彪率领的共军进行了史上的第一次攻坚战,双方投入兵力40 万。战争从1946 年3 月15 日至1948 年3 月13 日,作为「军事天才」和「常胜将军」的林彪惨败,共军军史称「伤亡总数达8000 以上」,但史学家认为伤亡至少4 万至5 万人。这场战役,令共军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沉重到「连整个东北都险些给输掉了」,林彪甚至准备放弃共军在东北苦心经营的地盘哈尔滨,跟国军进行「运动战与游击战」。后来历经两军反复的拉锯,最终林彪以惨重代价夺取了四平。史学家认为,国共在四平拿出双方最精锐的军队来厮杀,实质上是为了争夺长春。
 
但是,从林彪的军事搭档、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罗荣桓于1948 年3 月4 日在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可以一窥他的所思所想(此时,林彪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罗荣桓任副政治委员):「我党进入东北花了本钱,派了10 万军队、2 万干部,到东北的中央委员就有20 个,工作当然应该搞好,如果还搞不好,那就应该打屁股。」「最近华北、华东我军都要行动起来,敌人再想由关内抽调部队出关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在陕北最近我军又打了个胜仗,打得很漂亮。我们东北虽然也打了不少胜仗,但和他们比起来没有甚么了不起。我们有火车,他们是靠毛驴子。我们自己可以造炮弹,他们只能从敌人手里缴。我们可以成立几十个团往前线补充,他们没有,陕甘宁边区总共才一百几十万人口。

用户评价

评分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力量了,它直接就点出了事件的残酷性和悲剧性。“饿殍”,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不忍,也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最深处的探究欲望。我一直认为,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往往不是那些宏大的战役布局,而是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我迫切想知道,在长春被围困的漫长日子里,食物是如何一步步消失的?人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在绝望中诞生的故事,亦或是那些在饥饿面前扭曲的人性?我也会关注,当时的国共双方,在制定围困策略时,是如何考量的?是什么样的政治和军事目标,让他们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人道主义代价?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去看见那些被淹没在战争洪流中的个体生命,去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痛苦,并从中汲取教训,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份关于人性和生存的沉重思考。

评分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这个书名就足够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饿殍”二字,直接点出了这场围困战最令人心痛的一面。我对这段历史一直怀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也有对历史真相的探究渴望。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细致地描绘围困过程中,城内民众的生存状态。是如何从最初的恐慌到最后的绝望?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挣扎求生的?是否有记载下那些感人至深或令人唏嘘的故事?我也想了解,在双方的军事对峙中,长春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被推向深渊的?是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还是战略考量的必然结果?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围困期间的秘密谈判、内部的矛盾冲突,亦或是外部援助的尝试?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场惨烈的围困,更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去体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助,以及在那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是一部令人沉思的历史记录,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刻拷问。

评分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悲凉。长春围困战,这个名词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生命悲歌。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细节和个体命运充满好奇。这本书,我相信它一定不会回避那些令人心痛的现实。我非常想知道,在围困的日子里,长春这座城市是如何运作的?从最初的物资储备到后来的颗粒无收,整个过程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描绘普通市民在饥饿面前的生存挣扎,他们是如何维系家庭,又是如何面对生离死别的?我也对当时双方的军事策略和政治考量很感兴趣,但更想了解的是,这些宏大的决策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到城内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的。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将一个庞大的历史事件,拆解成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历史背后最真实、最血淋淋的一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它对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带来的无法磨灭的伤痛。

评分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冲击力。一个“饿殍”足以让人想象出那炼狱般的景象。我对国共内战中的历史事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冠以“最惨烈”之名的战役。长春围困战,之所以被如此定义,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原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析围困的具体过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封锁,更包括了经济上的断绝,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和人道主义危机。我想了解,在长达一年多的围困中,城内民众是如何度过一个个饥饿的日子的?他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当事人的回忆,甚至是幸存者的口述,来还原那段悲惨的历史?我也会关注,在这场围困中,双方的指挥者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些决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政治和军事考量?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一段历史事实的还原,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评分

拿到《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直白而震撼的书名。它没有用任何修饰语,直接点出了事件的残酷性。“饿殍”二字,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悲怆。我一直对战争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最惨烈”的战役,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最复杂的人性考验。长春围困战,作为国共内战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其背后必然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原因。我迫切想了解,在长达近一年的围困中,围城的策略是如何实施的?后勤补给是如何被切断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而这些措施又给民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导致这场围困的根本原因,以及双方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考量与挣扎?我更关心的是,在围困期间,长春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是如何维系的?那些看似绝望的时刻,是否也隐藏着人们顽强的生存意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照见了历史的沉重与复杂。我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个年代的苦难,去反思战争的代价,去铭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生命。

评分

这本《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的书名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一个“饿殍”足以勾勒出战争最残酷的一面。我对这段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国共内战时期,那是一段充满血泪与抉择的动荡岁月。长春围困战,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悲伤的故事。我一直很好奇,在那样一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一场如此规模的围困是如何展开的?是什么样的力量将一座城市推向了绝境?书中对围困过程的细节描写,比如粮食的禁运是如何一步步收紧的?民众的生活是如何从最初的勉强维持到最后的颗粒无收?士兵们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坚持?领导者们又做了哪些决策,这些决策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刻画,那些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家庭,那些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艰难选择,那些在绝望中闪烁的微弱希望,这些都是历史中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回避那些血淋淋的事实,而是会用沉重的笔触描绘出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战争对普通人造成的巨大创伤。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这场围困战的复杂性,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人性的考验,以及那个时代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的无常。

评分

《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当看到“饿殍”两个字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就充满了悲凉和残酷。对于这段被历史定性为“最惨烈”的围困,我一直很好奇,它究竟有多么惨烈?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围困的每一个阶段,从最初的封锁到后来的断绝一切物资?我想了解,城内的居民是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食物短缺的?是囤积居奇,还是互相救济?是绝望地等待,还是努力地寻找出路?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饥饿面前的真实反应,他们的故事或许更能展现出这场围困对个体生命的摧残。此外,我也对围困的双方,也就是国共两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考量和行动很感兴趣。在这种残酷的围困战中,他们是如何衡量军事目标与人道主义的?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在剖析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代价,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所遭受的苦难。

评分

《长春饿捊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的书名,乍一听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冲击力,仿佛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绝望气息。对于这样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我最期待的不是宏大的战略分析,而是对具体细节的深入挖掘,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人心的部分。我很好奇,在长春被围困的近一年时间里,社会秩序是如何崩塌的?当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人性的底线在哪里?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令人心碎的场景,比如为了几粒粮食而发生的争执,或者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温情?我想了解,围困的双方,在制定策略时,是否真正考虑过对城内平民的影响?他们的决策,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命运?我也会关注书中对长春这座城市本身的一些描写,它在围困前是什么样子的?围困期间,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是如何维系的?它是否也曾有过希望的火苗,哪怕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宏大的事件,更在于挖掘那些被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个体生命。这本书的书名《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直击人心,它没有回避“饿殍”这个词,这本身就预示着书中内容的不容回避和深刻。我特别想知道,在围困的日子里,城市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摧毁的?当生存成为唯一的议题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场景,抑或是在极度压力下人性扭曲的悲剧?我也会关注书中对双方军队的描写,不单单是军事部署和战术,更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普通士兵的心态,他们是出于怎样的信念而战斗?当面对围困中的平民百姓时,他们是否会感到内疚?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围困期间的民间记忆,那些口述史或者幸存者的回忆,这些往往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历史见证。我想了解,在那个漫长的围困过程中,长春这座城市是如何呼吸的?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绝望,是否也有过对未来的憧憬,即使那憧憬是多么的渺茫?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政治家的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在此洪流中的浮沉。

评分

读罢《长春饿殍战:中国国共内战最惨烈的围困,1947.11.4~1948.10.19》,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战争阴影笼罩的年代。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我的心灵。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饿殍”这个词,这本身就宣告了本书内容之沉重与真实。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在于它能让我们看见那些不愿提及却又真实发生过的苦难。《长春饿殍战》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析,更是对人道主义灾难的深刻反思。我想了解,在长春被围困的那段日子里,这座城市是如何经历从繁华走向凋零的?食物的短缺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人们的生存底线的?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饥饿面前,人们所做出的选择?是坚守还是屈服?是互助还是冷漠?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阶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在生死存亡面前,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轨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冰冷数字,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去理解战争的残酷,去体会人性的坚韧与脆弱。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探讨,对和平的呼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