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

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飞机力学
  • 航空工程
  • 航空基础
  • 飞行原理
  • 空气动力学
  • 图解
  • 入门
  • 航空科普
  • 工程学
  • 飞机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

  飞行原理完全解说/

  飞机引擎有怎样的构造?
  为什么机翼和机身有一定的角度?
  喷射客机怎么测量速度?
  为什么要用马赫表示飞机的速度?
  喷射客机要怎么煞车?

  如果说航空工程是研究如何制造飞机的应用科学,
  那么航空力学就是其中最基础的学问。

  因为从飞机起飞、爬升、回旋、降落,
  每个俯仰与转弯的角度,
  都需要靠航空力学精密计算。

  本书将从起飞到降落,
  为你解说飞行过程中一定会用到的基础航空力学。

  ◎ 认识航空力学
  ◎ 空气力学
  ◎ 升力与阻力
  ◎ 飞行力学
  ◎ 飞机与引擎
  ◎ 飞行所需的性能

本书特色

  1、【基础入门】飞机如何飞上天?从基础的航空力学带你入门。
  2、【图解说明】对开版面,一页文字搭配一页彩色插图解说,明了好懂。
  3、【实际应用】本书使用的数学公式来自实际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用到的数值,不抽象难懂。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所构建的、详细介绍其他航空工程学主题的图书简介: --- 《现代飞行器设计与结构力学:从概念到实体的工程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专业人员、高级学生以及对飞行器设计有深入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注重实践的现代飞行器设计与结构力学体系框架。在理解了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稳定、高效且可靠的实际飞行器。 本书结构紧凑,涵盖了飞行器设计流程的各个关键阶段,从任务需求定义、气动布局选择,到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再到先进材料的应用与制造工艺的权衡。我们避开了对基础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重复阐述,而是专注于如何将气动外形与整体结构进行耦合设计,这是实现高性能飞行器的核心挑战。 第一部分:任务需求与概念设计 本部分将飞行器设计置于其作战或商业背景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量化的设计参数(如航程、有效载荷、速度包线)。 设计迭代与权衡分析: 重点讲解多学科设计优化(MDO)的基本思想,以及在概念阶段如何通过快速迭代工具(如简化模型或代理模型)来评估不同布局(例如,常规布局、无尾布局、升力体构型)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性能潜力。 气动-结构耦合的初始考量: 讨论气动载荷的预测方法,特别是如何将非定常载荷的初步估计纳入结构初步尺寸的估算中,以避免后期设计阶段的重大返工。 第二部分:高级气动布局与控制系统集成 在确定了大致布局后,本部分聚焦于优化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并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操纵性与稳定性。 高升阻比设计策略: 深入探讨翼型的高级设计,包括超音速翼型、后掠翼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边界层控制(如吹吸气)来提升低速性能或减小阻力。 稳定性与操纵性(S&M)设计: 详细分析静稳性和动稳性的判据,介绍如何通过尾翼尺寸、翼身融合度的调整来获得理想的飞行品质。特别关注现代飞机中对静不稳定的设计需求(如电传飞控系统所需的控制增量计算)。 先进飞行控制系统(FCS)接口: 讨论飞行控制面(襟翼、副翼、扰流板、矢量喷口)的布局选择对控制效率的影响,以及这些控制系统如何与气动面进行集成,以减轻结构应力集中。 第三部分: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侧重于将气动载荷转化为结构载荷,并确保结构能够承受这些载荷,同时满足重量和刚度的要求。 载荷与应力分析进阶: 介绍实际飞行工况下的载荷谱生成,包括湍流载荷(Gust Load)和起降/地面载荷的精确计算方法。重点阐述如何运用有限元分析(FEA)进行精细化的应力奇异点识别和应力集中缓解设计。 结构体系选择与优化: 详细对比蒙皮-桁条结构、梁-框结构、蜂窝夹层结构、以及现代复合材料一体化结构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适用性。讨论如何设计可靠的连接件(铆接、粘接、螺栓连接)以应对复杂的载荷传递路径。 疲劳与断裂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介绍损伤容限设计(Damage Tolerance)的原则,如何根据预估的载荷循环次数和关键结构部件的几何缺陷来计算裂纹的扩展速率,并确定检查间隔。 第四部分:材料选择与先进制造工艺 现代飞行器的性能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先进材料的应用。本部分将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紧密结合。 复合材料的应力分析与失效模式: 深入讲解层合板理论(Classical Lamination Theory, CLT),探讨纤维方向对刚度和强度的影响,以及铺层设计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如分层、基体开裂、纤维断裂)的预防措施。 金属材料的极限运用: 涵盖钛合金、高温镍基合金在关键受力部件(如起落架、发动机吊舱)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焊接和热处理带来的残余应力问题。 增材制造(3D打印)在结构中的集成: 探讨增材制造如何改变连接件和复杂几何形状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如何保证打印件的微观结构均匀性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可靠性。 第五部分:系统集成与适航性考量 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飞行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集成。 气动-结构-动力系统接口: 探讨燃油系统(油箱作为结构的一部分)、起落架(冲击载荷的吸收与传递)、以及动力装置(发动机振动与结构共振)如何影响整体结构设计的决策。 适航性与认证基础: 介绍适航标准(如FAA/EASA的要求)中对结构静力强度、疲劳寿命、以及避免特定结构振动模式(颤振、发散) 的基本要求。 本书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和图示说明,旨在构建一个从概念到实现的完整思维链条,使读者能够掌握现代飞行器设计背后的深层工程原理和决策逻辑。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中村宽治


  航空解说家。出生于神奈川横滨市。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以飞航工程师的身份,在全日空航空公司服务三十余年,主要负责波音727、747,航线遍佈日本国内主要都市,世界数十个国家以及超过20个各大都市。总飞行时间为14,807小时33分。现在主要担任解说的工作,或是进行写作,并以航空工程师的经验和观点,来说明飞机的组成、性能和航空运输等等。出版书籍有:《喷射机引擎的科学》《跟着飞行员一起开飞机》《飞机的构造与飞行原理【图解版】》等。

译者简介

魏俊崎


  台中人,毕业于东海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系研究所。
  业余口译/笔译。
  因喜爱日本动漫画而成为研究生,完成以日本动画为主题的论文之后,致力于推广动漫文化。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认识航空力学
1-01 航空力学是什么?
1-02 空气
1-03 飞行之力
1-04 飞机的形状
1-05 飞机的引擎
1-06 飞机的三种运动方向
专栏-01 标准大气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空气力学
2-01 大气的组成
2-02 大气的标准值
2-03 大气温度
2-04 大气密度
2-05 大气压力
2-06 动压是什么?
2-07 白努利的公式
2-08 如何利用动压
2-09 空速计的刻度
2-10 什么是空气的速度
2-11 其他对空速度
2-12 什么是马赫
2-13 马赫的测量方式
2-14 什么是气压高度
2-15 大气资料
专栏-02 速度的计算公式

第三章升力与阻力
3-01 什么是升力
3-02 飞行需要翅膀
3-03 机翼与流线型
3-04 空气流速与气压梯度
3-05 升力公式
3-06 攻角与升力系数
3-07 计算升力系数
3-08 机翼的种类
3-09 机翼的形状
3-10 机翼面积与展弦比
3-11 升力分布
3-12 什么是阻力
3-13 什么是诱导阻力
3-14 诱导阻力系数
3-15 翼尖涡流与诱导阻力
3-16 什么是边界层
3-17 形状阻力与摩擦阻力
3-18 长短比与阻力
3-19 造波阻力
3-20 后掠角与临界马赫
3-21 总阻力
专栏-03 升力公式

第四章飞行力学
4-01 静稳定
4-02 上反角
4-03 后掠角的上反角效果
4-04 尾翼的后掠角
4-05 副翼(Aileron)
4-06 内侧与外侧的副翼
4-07 方向舵
4-08 升降舵
4-09 升降舵的配平
4-10 方向舵配平与副翼配平
4-11 调整片
4-12 什么是高升力装置
4-13 襟翼的种类
4-14 三角翼与高升力装置
专栏-04 加速系数

第五章飞机与引擎
5-01 飞机与引擎的关系
5-02 活塞式引擎
5-03 活塞式引擎的控制方式
5-04 轴输出
5-05 轴输出与高度
5-06 涡轮螺旋桨
5-07 涡轮螺旋桨的轴输出
5-08 涡轮喷射
5-09 涡轮扇
5-10 喷射引擎的控制方式
5-11 引擎的额定功率
5-12 推力的公式
5-13 推力与速度
5-14 推进效率
5-15 引擎与推进效率
5-16 螺旋桨动量理论
5-17 桨叶剖面理论
5-18 扭力的反作用力与陀螺进动
5-19 螺旋桨滑流的影响
5-20 P因子
专栏-05 压力高度表的刻度

第六章飞行所需的性能
6-01 飞机的适航类别
6-02 单引擎飞机的起飞
6-03 运输机的起飞
6-04 临界发动机
6-05 起飞速度与起飞距离
6-06 起飞滑行中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6-07 起飞过程
6-08 爬升倾斜角与爬升角度、爬升率
6-09 上升时作用力变化
6-10 加速系数
6-11 上升速度的变化
6-12 最佳爬升倾斜角速度
6-13 最佳爬升率速度Vγ
6-14 巡航中作用力变化
6-15 续航率
6-16 续航率与速度
6-17 巡航方式
6-18 最佳高度
6-19 转弯半径
6-20 负载因数
6-21 下降
6-22 滑翔
6-23 下降率与飞行重量
6-24 准备着陆
6-25 平飘
6-26 着陆距离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本机现在在足折岬上33,000英呎高空,大约是10,000公尺,以0.83马赫,相当于音速的0.83倍的速度飞行中。」

  坐飞机旅行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子的机内广播。听到广播后,一边找寻窗户外面的足折岬时,你是否也会思考着「0.83马赫实际上到底是多快?」「要飞到0.83马赫需要多少作用力?」「为什么要比较飞行速度和声音的速度?」「空气中的阻力是多少?」「为什么可以飞?」等等问题呢?

  为了解答这种单纯的疑问,并且让读者可以更直接的理解答案,笔者在撰写本书时,将主轴放在以下两个重点:

  • 只有看图,也能理解
  • 将实际的数值套入公式计算

  例如,重量为W的飞机往上爬升时,需将机首角度提高至γ度,该公式为:
  (飞机重量的分力)=W sin γ
  假设W=300吨,γ=5°时
  (飞机重量的分力)=300×sin5°≒26吨

  可以得知,与水平飞行比起来,飞机爬升时需要额外庞大的26吨作用力。为了实际计算,本书准备了可用电子试算表软体运算的公式,像是大气状态变化、速度换算等,放在各章专栏之中。

  第一章是航空力学概论。航空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生产飞机的学问,其中应用了飞行相关基础科学知识。而航空力学则是研究航空工程中最基础事务的学问。本章有更详细的说明。

  第二章的主角是空气。飞机是利用空气中潜在的作用力飞行。本章会解释飞机飞往天空时空气的作用力如何变化,并说明飞行速度及马赫又是怎么测量的。

  第三章的主题是升力和阻力。升力和阻力都是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所承受的作用力。升力是与飞行方向垂直的作用力,而只要是与飞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都统称之为阻力。因此,只要改变飞机的飞行姿态和方向,升力和阻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都会改变。在本章会解说升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方向。

  第四章则会解释主翼、尾翼、舵等等飞机部位的作用。例如主翼的功能不仅止于产生升力,也会一併说明别名安定板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以及高升力装置。

  第五章主题为航空用引擎。从莱特兄弟的活塞式引擎开始,一直说明到喷射引擎,同时点出各式引擎的特征。另外也会简单说明螺旋桨是如何作用,如何产生作用力,它的特征又是什么。

  第六章会解说飞机的性能。从起飞到降落的过程中,飞机需要什么样子的性能,这边将以实例做具体解说。

  本书虽称作航空力学入门,但不过是将读者带到门前,抬头仰望那道厚重的大门而已。笔者希望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航空力学产生兴趣。

  最后,特别感谢非常照顾笔者的科学书籍编辑部石井顕一先生,谢谢。
 
中村宽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眼中,《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诱惑力,特别是“超入门”和“图解版”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它能够将高冷的航空工程学变得触手可及。我并非想成为一名专业的飞行员或工程师,我只是对飞机如何在空中保持稳定航行,以及如何进行复杂的机动动作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飞机在“俯仰”、“滚转”和“偏航”这三个基本运动方向上的力学原理。我期望它能够清晰地解释,升降舵是如何控制飞机的俯仰角度,副翼是如何控制飞机的滚转,而方向舵又是如何控制飞机的偏航。我希望书中的图解能够直观地展示这些舵面在运动时,如何改变飞机周围的气流,从而产生相应的力矩,修正飞机的姿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面对侧风、气流扰动等不确定因素时,飞机是如何依靠这些控制系统来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这本书的“图解版”让我对这一点充满信心,我希望它能提供详细的示意图,展示舵面偏转时,机翼和尾翼产生的气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转化为控制力。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在转弯时需要压下机头,以及这背后的力学逻辑是什么。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我一直觉得,但凡是跟“工程学”沾边的东西,都离不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即便是“图解版”,也可能只是在图旁边配几句简短的文字说明,对整体的理解帮助有限。我过去也尝试过看一些航空相关的科普读物,但很多都止步于介绍飞机的历史和机型,真正触及到“力学”层面的时候,就变得异常艰难,要么就是过于简化,要么就是又回到了我无法理解的领域。所以,我内心深处是有些怀疑的,担心这本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但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清晰、流畅的插画时,我的疑虑开始消散。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舒服,文字和图片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我特别留意了它讲解“升力”的那一部分。我之前知道升力是飞机能飞起来的关键,但具体是怎么来的,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结合精美的剖面图,来解释空气流过机翼上下表面时速度和压力的差异,以及这种压力差如何转化为向上的升力。我希望它能介绍不同翼型在产生升力方面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飞行状态下,工程师是如何选择和设计翼型的。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在转弯时需要倾斜机翼,以及这种倾斜是如何改变升力方向来提供转弯所需的离心力的。这本书的“超入门”和“图解”这两个标签,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打破技术壁垒的决心,我希望它真的能做到。

评分

我一直对飞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飞行能力感到好奇,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程学原理让它们能够应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个书名,特别是“超入门”和“图解版”的定位,让我觉得它或许能够解答我的疑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从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结合角度,解释飞机在遭遇湍流、强风、结冰等不利天气时,是如何保持安全和稳定的。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当飞机受到外部扰动时,飞行控制系统是如何通过微调舵面来修正飞机的姿态,以及保持升力和推力的平衡。我也对飞机除冰系统的工作原理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在这个“航空基础工程学”的范畴内,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除冰技术,比如热空气除冰、防冰涂层等,将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希望它能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在飞机表面结冰时,翼型形状是如何被改变,从而导致升力减小和阻力增大的过程,以及这些负面影响是如何被工程学手段来对抗的。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飞机比其他飞机更能适应恶劣天气,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设计和工程学考量。

评分

我一直对飞机的起落架系统充满好奇,感觉它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超入门”和“图解版”的定位,让我觉得它可能会从工程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起落架的工作原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起落架的组成部分,比如轮子、减震器、刹车系统以及收放机构,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我希望它能用清晰的图解,展示在飞机着陆时,起落架是如何吸收巨大的冲击能量,保护飞机结构不受损伤的,以及减震器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也对飞机的刹车系统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在这个“航空基础工程学”的层面,简要介绍一下飞机是如何实现快速、安全减速的,比如刹车片的工作原理、反推力装置的作用等,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在滑行、起飞和着陆时,起落架的姿态和受力会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工程学设计来应对的。这本书的“图解版”让我相信,它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起落架从展开到收起,以及在地面滑行时的各种动态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飞机的内部结构和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感到好奇,但又觉得航空工程学听起来过于深奥。《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个书名,尤其是“超入门”和“图解版”的字样,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打破技术壁垒的书。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从“结构力学”的角度,解释飞机为什么能够在承受巨大载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完整,并且安全飞行。我希望它能介绍飞机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例如机身、机翼、尾翼和起落架,并解释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承受的力。我期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图解,展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如起飞、爬升、巡航、着陆),飞机各个部件所承受的应力和应变。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的机翼不是实心的,而是采用空心梁结构,以及这种设计是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的。我也对飞机制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在“航空基础工程学”的层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航空材料及其性能特点,比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也将是我评价的重点。我对那些只提供结论的书籍不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工程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类能够发明飞机,将沉重的金属机器送上天空,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成就,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我却知之甚少。《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学习的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重力”和“升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我期望它能够详细介绍,为什么飞机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空气压下去”就能产生升力,而是涉及到空气流速、压力以及翼型形状的复杂协同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用图解的方式来展示伯努利原理在飞机翼剖面上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迎角来有效控制升力的大小。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在起飞时需要较大的速度,而为什么在空中保持巡航速度时,推力又刚好能平衡空气阻力。对于这本书的“图解版”这一点,我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因为我坚信,对于像空气动力学这样抽象的概念,直观的图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剖面图,展示空气流经机翼时的速度和压力分布,以及不同迎角下产生的升力变化。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会有失速现象,以及在失速过程中,空气动力学原理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评分

我对《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承诺的“超入门”定位。这意味着它应该能够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学原理,以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并不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工程师,我只是希望能够理解那些支撑着飞行奇迹的基本法则。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推力”和“阻力”这两个概念,并且解释它们在维持飞机持续飞行中的作用。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螺旋桨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是如何产生推力的,以及推力的大小如何影响飞机的加速性能和最高速度。同时,我也想知道,空气阻力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的阻力类型(如摩擦阻力、形状阻力、诱导阻力),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优化飞机设计来减小阻力的。这本书的“图解版”设计,让我相信它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示,来展示空气是如何在飞机表面流动的,以及不同形状的飞机部件是如何影响空气动力学的。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画面,让我看到推力如何克服阻力,升力如何克服重力,最终让飞机离开地面,翱翔蓝天。我对那些只列出公式而不做解释的书籍感到厌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每一个概念都解释透彻,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来佐证。

评分

我一直对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这件事充满好奇,但又觉得航空工程学听起来特别高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知识领域。平时看电影里飞机起起落落,总觉得那是魔法,直到我偶然间翻到了这本《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欢“超入门”这三个字,感觉它是在向我保证,即使我一点基础都没有,也能看懂。封面上的插图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冰冷的机械图,而是带着一些艺术感的线条,让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有趣地学习知识的书。我一直对物理学有一些基础的了解,但如何将这些物理原理应用到实际的飞行器设计中,我是一头雾水。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明白升力是如何产生的,飞机的稳定性是如何保证的,以及各种控制面的作用原理。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丰富的图解,将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概念解释清楚。我最担心的就是那种上来就堆砌公式,不给任何背景解释的书,读起来会让人非常沮丧。这本书的“图解版”三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图画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们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让复杂的原理一目了然。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概念讲起,比如流体的性质,伯努利原理,牛顿第三定律在飞行中的应用等等。然后,逐步深入到翼型的设计,如何通过翼型的形状产生升力,以及升力系数和迎角的关系。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飞机在高速飞行时能克服重力,而在低速时又会面临失速的危险。这本书能否解释清楚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将是我评价它的重要依据。

评分

作为一个对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浓厚兴趣但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爱好者,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理解飞机飞行原理的书籍时,经常感到茫然。市面上关于飞机的书籍琳琅满目,但要么过于偏向历史介绍,要么则过于专业化,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公式和理论。直到我看到了《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本书,它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超入门”表明了它面向初学者的定位,“图解版”则预示着它会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辅助理解。我特别看重这本书在解释“稳定性”和“控制”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对飞机在飞行中是如何保持平衡,以及飞行员是如何通过操纵舵面来控制飞机进行各种机动动作感到好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飞机静安定性和动安定性之间的区别,并解释为什么一些飞机设计天然就更稳定,而另一些则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飞机的三个基本轴——俯仰轴、滚转轴和偏航轴,以及与之对应的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各自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我也很好奇,在不同的飞行环境下,比如强风、湍流或者高空低密度空气中,飞机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而这本书能否提供这方面的工程学解释,将是我非常看重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飞机力学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不仅仅是“知道”飞机能飞,更能“理解”飞机为什么能飞,以及如何被控制着飞。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飞机在不同速度和高度下的飞行表现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飞机的性能的。《飞机力学超入门:让飞机飞上天的航空基础工程学【图解版】》这个标题,特别是“超入门”和“图解版”,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够解答我的疑问。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升力系数”、“阻力系数”、“迎角”以及“马赫数”等关键概念。我希望它能用清晰的图解,展示不同迎角下,飞机翼型产生的升力和阻力的变化规律,以及为什么存在一个最佳的迎角来产生最大的升力。我也对在高空飞行时,空气密度降低对升力和推力产生的影响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解释清楚,在高空环境下,飞机的飞行性能是如何被调整和优化的,将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我还需要它解释清楚,为什么飞机不能无限地加速,以及马赫数(音速)在飞机设计和飞行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图解版”设计,让我相信它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来展示空气流速、压力以及密度变化对飞机性能的影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飞行阶段(如起飞、爬升、巡航、下降)下的典型飞行参数,并解释这些参数是如何通过工程学原理来确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