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霸主:孙权

江东霸主:孙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三国
  • 孙权
  • 东吴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古代史
  • 战争
  • 政治
  • 权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中,
  国祚最长、历史贡献至鉅的开国之主。
  在瞬息万变的三国,「敌人」和「朋友」都只是暂时的口号。
  换个角度,重新品评三国,用历史匡正颠覆人们对孙权的评价!
  从「吴中对策」建立霸权,孙权继父兄之志、守江东基业,
  一步步展现江东霸主的英雄风貌。
  然而,历代史家以蜀汉为正统,把曹魏和孙吴化成了奸佞贼臣,
  孙权也无从获得如刘备、诸葛亮为后世颂扬赞誉的待遇,
  现在,只有史实能还原真相。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绝非仅仅是后世苏东坡对江东孙氏政权的夸赞之词,当世的曹操,把孙权和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加以比较,对孙权收聚英雄、虎踞江东、能守父兄基业这一点顿生感慨,不禁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喟叹。曹操对孙权的这一赞叹之词,可谓千秋不易,从而引起了后世人们的共鸣!

  历史上推尊蜀汉而贬斥曹孙的倾向源远流长,反映在小说和戏剧舞台上的误差也由来已久。不但孙权本人,连围绕在他身边的谋臣良将,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歪曲和贬抑。

  例如,家喻户晓的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故事,其实说的是孙权与曹操在一次隔江对峙中,孙权急中生智、掉转船身使受箭平衡的战况。而周瑜、鲁肃更不是心胸狭窄或受人摆佈的愚昧形象,鲁肃对孙权提出的〈吴中对策〉卓见远略,比起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丝毫不逊色!

  传统戏曲和古典文学中的艺术典型应该保留,但符合史实的新历史人物传记更有其存在的价值。《江东霸主:孙权》在历史迷雾中指出一条新路,让人们能真实认识孙权这位开国之主,和辅佐他创建江东霸业的众多英豪的真实面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章映阁


  一九三七年生,四川金堂县人,曾任成都市博物馆馆长。中学读书时就喜欢读历史书,尤爱三国历史。一九五九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曾于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三年间,在成都武侯祠潜心探研三国历史及其有关文物胜蹟。先后撰写有《孙权》、《曹操》、《诸葛亮》等专着。
 

图书目录

代前言:三分纵横话孙权

第一章  家世与出身
一  生当乱世
二  随孙策定江东
三  弟承兄业

第二章  初掌江东
一  招延俊秀
二  平叛伐乱
三  拒质观变

第三章  思有「桓,文」之功
一  吴中对策
二  破灭黄祖
三  拥兵柴桑

第四章  孙刘结盟
一  决计破曹
二  江陵得而复让
三  争战合肥

第五章  鼎足江东
一  拓地岭南
二  讨伐山越
三  兴办屯田

第六章  收复荆州
一  湘水之盟
二  袭取荆州
三  夷陵败蜀
四  屈身事曹

第七章  绝魏称尊
一  与蜀再盟
二  石亭破魏
三  武昌称帝
四  浮海求夷洲

第八章  晚年的孙权
一  辽东失计
二  吕壹之诛
三  继嗣之争

第九章  一生功过
一  前后期对比
二  错乱的家庭
 

图书序言

代前言

三分纵横话孙权


  一

  东吴神凤元年(即曹魏嘉平四年,蜀汉延熙十五年,西元二五二年)初夏四月,吴大帝孙权病逝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宫中。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史称其「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吴大帝,是三国时代享国最长的开国之主。从他继承父兄之业,于东汉末献帝建安五年(二○○年)出掌江东算起到他逝世为止的五十余年间,姑且不论他后期的治绩如何,就拿他在前期开国创业、抚定江东、抗衡中原的种种活动来看,无论就其对历史的贡献或所起的作用来说,与其他两位同时代的开国之主|曹操和刘备相比,并不显得怎么逊色。毋庸讳言,孙权在三国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舞台上,不失为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历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谋取天下而提出的着名〈隆中对策〉中,有两处提到孙权:一处是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一处是从「跨有荆、益」的战略出发,提出「外结好孙权」的策略方针。很明显,前者无疑是诸葛亮对孙权继父兄执掌江东以来,经过七、八年间治理所开创的兴旺局面的赞赏。这个在当时被诸葛亮称之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江东政局,绝不是〈隆中对策〉中的空泛之议。以诸葛亮当时身处隆中、近在荆州已达十年之久,而他的兄长诸葛瑾又在孙权幕中用事多年,应该说,他当时对孙氏这个「已历三世」的江东政权是很了解的,他所下的这个评语是很可靠的。唯其如此,后者正是诸葛亮在把孙权和刘表、刘璋、张鲁这些周围的割据势力加以比较之后,为刘备争衡中原制定了「跨有荆、益」及「外结好孙权」的一整套战略和策略。

  后世论三分之争,多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得到启示,认为曹操佔天时,孙权佔地利,刘备佔人和。其实,就曹、孙、刘三家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天时、地利或人和,都不是绝对孤立地各自依存于一方,而是在不同的程度上都为三方兼而有之。试想,曹操收定中原,进而统一北方,佔据天下三分之二,军合肥,守襄樊,据关陇,帐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能说他「挟天子而令诸侯」,只佔天时,而没有地利与人和的因素吗?

  再说,孙权固然凭借长江天堑,一再挫败曹操,佔有地利方面的巨大优势是事实。但自他父兄孙坚、孙策相继起兵以来,他们都是顺应时势,趁汉末天下大乱,先后收聚英雄,久经战阵而成了气候的。到孙权手上,更出现了如诸葛亮所赞赏的「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兴旺局面。这恐怕也不能说这个孙氏三杰所创建的江东政权,只有地利而无天时、人和方面的因素吧?

  至于「帝室之胄」的刘备,他深得民心,宽厚待人,曹操早就视他为「天下英雄」,诸葛亮又称赞他「信义着于四海」。他在佔领益州之后,凭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的地理自然条件,进而夺佔汉中,称王称帝,更是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而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见,拿天时、地利、人和来品论汉末因群雄争斗而出现的三分鼎峙之局,一般说来各有侧重也还不错,但具体分析起来又未免过于简单了。复杂的历史现象用简单、孤立的概念来解释,显然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引人思索的是,历来谈论三国人物,纵谈曹操、刘备方面的居多,褒贬不一,议论横生;而谈论孙权方面的却甚少,即便论及也不过附骥而已。其所以如此,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三国这段盛衰兴亡的历史时,受到某些偏见的影响所致。仔细探讨起来,不外有以下两种看法:

一是单纯地把孙权作为守成之主来看待,认为孙权承父兄之业,坐领江东,仅止于守成而已,没有曹操、刘备那么多创业艰辛的苦难经历。这显然是在宏观上,对三国这段历史的认识不足,也把孙权继父兄之志而建立的江东霸业,与曹魏、刘蜀鼎峙三分的历史地位看低了。要是谈三国历史,只谈曹、刘而避开孙权,这种认识实在失之偏颇。

  二是把孙权置于曹、刘两家对立之间的中间物看待,认为孙权首鼠两端,行为狡诈,充分利用了曹、刘争斗的机会从中渔利,甚至不惜出卖盟友而袭取荆州,其行为之不堪,不值一提。其实在汉末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三家争斗,行权尚诈,莫不以其自利为取舍来争衡天下,三方皆是如此,何斥之于孙权?显然这样责备孙权是不够公平的。

  倒是《三国志》作者陈寿颇有见地,他认为孙权能「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是说孙权为了保守江东,不惜向曹魏称臣,屈身居下,忍辱负重,类似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霸之奇举。不难看出,在陈寿眼里,三国虎争,行险用诈是无可厚非的。唯因孙权在这方面并不比曹操或刘备逊色,所以他评论孙权善于「任才尚计」,是一位「英人之杰」,对孙权的卓智不凡还十分赞许。

  固然,孙权在后世没有取得人们对诸葛亮的那种待遇,受到众多的赞扬和称颂。究其根源,这显然与自东晋以来,从习凿齿着《汉晋春秋》开始,提出「帝蜀黜魏」的观点,宣扬所谓以蜀汉为「正统」的意识直接有关。历经东晋、南朝直至宋、元、明、清,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不独曹魏首当其冲,深遭贬抑,即便孙吴也或多或少沾了边,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波及。

  最明显不过的是,根据宋代民间「说三分」的故事,后来整理出版于元代至治年间(一三二一年~一三二三年)的《三国志平话》中,竟把首开孙氏之基、起兵创业、讨伐董卓战争中「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立下赫赫战功的孙权父亲孙坚也加以是非颠倒,不仅把他描写成董卓手下的败将,而且还把他力斩华雄的战功也偷樑换柱地让给了身后殊荣、当作「忠义」化身来宣扬的蜀汉英雄关羽。更有甚者,在反映讨董战争的元人杂剧《三战吕布》这出戏里,剧作者为了衬托关羽的神勇及张飞的粗豪,还把孙坚描绘成一个毫无本事而又俗不可耐的小丑,他一上场亮相的那段独白就令人忍俊不禁,为之捧腹。这确实把历史上这位驱逐董卓、收复洛阳、史称其「勇挚刚毅」而有「忠壮之烈」的孤胆英雄糟蹋够了。常言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岂止是对孙坚的一脸抹黑?简直是对吴大帝孙权的大不敬了!

  尽管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孙坚多少恢复了一些历史的本来面目,写了他怒斥董卓的忠壮之言,也写了他亲冒矢石、深入险地的骁勇善战,但罗贯中仍从推尊蜀汉的正统观念出发,使孙坚的形象也并不怎么理想。最明显的是,罗氏《演义》仍然把历史上孙坚斩华雄的功劳记在关羽身上,并着力渲染而成为人尽皆知的「温酒斩华雄」的动人故事。固然小说并不等于历史,创造和虚构都是正常的,但作为历史小说来说,这么明显的历史事实,却也张冠李戴,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令人感到遗憾!

  据史而论,孙权之能建立吴国,鼎峙三分,不仅和他父亲孙坚起事有关,更和他的兄长孙策在孙坚死后收定江东直接相关。孙策平定江东,这是汉末群雄纷争中的一件大事。可是这位历史上开创江东基业的「首事之君」,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并不怎么光辉,不用说这和罗氏《演义》的渲染颇有直接的关系。罗贯中在《演义》中不惜笔墨,用了整整半回书来写所谓「小霸王怒斩于吉」,对孙策之死于急躁暴烈,不纳忠谏,甚至连母亲吴太夫人的劝诫也不听,极尽其夸张之能事。显然罗贯中是根据《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及《搜神记》中的相关材料加工创造而成的。不过应该指出,孙策杀道士于吉这件事与孙策之死于许贡家人的暗算这件史实是很难牵扯在一起的,而〈江表传〉与《搜神记》所载又事各有异,全不相同,连注《三国志》的裴松之亦认为「未详孰是」,打了个问号。无怪孙策因杀于吉而死的这个记载原本虚妄,既不为陈寿史传所取,亦不被司马光《通鑑》所採。罗氏之所以在《演义》中着力渲染此事,显然是有其深意的,他既以推尊蜀汉为主旨,又怎么会把江东孙氏三杰中这位首事之君写得很出色呢?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是一个举止不凡、光采照人的青年俊杰,正是由于他秉性「阔达听受」,心胸开朗,为人谦逊,而且又「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就是这位年轻英俊、深得民心的江东少帅,收揽英雄,「渡江转斗,所向皆破」,为他的弟弟留下了一份后来鼎峙三分的家业。不用说,孙氏创业江东,起事于坚,成基于策。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对孙策开创江东基业极为赞许。这位历经南梁、西魏、北周,直到隋初才死去的大名士,在他晚年怀念故国、哀叹梁朝亡国之痛时,写下一篇着名的〈哀江南赋〉,他在这篇赋的序中说了这么一段有关孙策的话: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之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可见庾信把孙权和项籍相提并论,称道他们各以一旅(八百人)或八千兵众的一点兵力,就建立了「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的一番霸业;借以慨叹梁朝拥有百万之师,在侯景和西魏的进攻面前,一触即溃,如同斩草斫木一般。其实仔细想来,与其说庾信在这里赞美了孙策,毋宁说他更褒扬了孙权。虽然孙策开江东之基,功不可没,但他二十六岁时就壮志未酬而死,倒是孙权继兄之志,不负重託,把江东霸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与曹魏、蜀汉鼎峙三分的孙吴政权。
然而就是这位孙氏开国的吴大帝,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不甚佳,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在宣扬以蜀为「正」的所谓正统观念影响下,不但孙权本人,就连围绕在他身边的一些着名谋臣良将,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歪曲和贬抑。

  耐人寻味的是,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一则孙权向曹操「借箭」的故事,说的是孙权与曹操在一次隔江对峙中,孙权乘大船去偷看曹军阵营,曹公发觉后,命弓弩手乱箭齐发,船的一面受箭太多,以致「偏重将覆」,孙权急中生智,命拔转船身让另一面受箭达到平衡,所谓「箭均船平,乃还」。固然这故事比较简单,孙权也不是有意去向曹操借箭,但这个故事到了罗贯中手里,却把它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渲染成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罗贯中还让鲁肃也参加进去,作为陪衬,充分衬托出诸葛亮的沉稳机智,卓识过人。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这个所谓「借箭」的故事早在《三国志平话》里已经用在周瑜身上了。故事情节大体上和史书记载差不多,也很简单,只不过换了主人公,最后加上周瑜向曹操「谢箭」,使「曹公听得大怒」。大概后来罗贯中认为让周瑜去「借箭」有点不合适,只有让蜀汉军师诸葛亮去「借」是最合适不过了。从这个故事的演变来看,最能说明罗贯中在《演义》中所反映的倾向性了。孙权和他的父亲孙坚,一个让关羽斩华雄,一个让孔明去借箭,罗贯中这么安排,实在太委屈这爷儿俩了。

  不用说,作为江东之主的孙氏父子尚且如此,那么辅佐孙氏创建江东霸业的英豪就更不用说了。诸如《演义》中「三气周瑜」、「孙刘开亲」、「单刀赴会」、「活捉吕蒙」、「陆逊困阵」等等情节,却也实在让这些江东英豪受尽委屈。固然这其中有些故事情节不完全是罗氏一人的创造,早在宋人「说三分」的话本里或在元人杂剧中就已初具规模了。罗贯中只不过根据这些话本或杂剧中提供的雏型,再参照有关历史事实和背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已。不难想像,这些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三国孙氏集团中的英雄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扎了根,定了型。谈周瑜,自然想起他心胸狭隘,嫉贤害能,最后落得个自食其果;说鲁肃,虽认为他厚道可嘉,但却又诚实可欺,极易受人摆佈。即便在历史上为孙权擒斩关羽、大破刘备的吕蒙、陆逊,亦被弄得面目全非,不是被关羽阴魂不散活捉而去,就是被诸葛亮困于八阵图中狼狈不堪,如此等等。

  历史上推尊汉蜀而贬斥曹、孙的倾向源远流长,反映在小说和戏剧舞台上的这种倾向也由来已久,流传至今的《三国演义》,以及到今天还在上演的一些三国传统戏曲,仍以这种倾向感染着人们。看来在今天恢复三国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确乎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优秀的传统戏曲应该继承,古典文学中的艺术典型也应该保留。但在新的时代写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新历史剧和新历史人物传记尤值得提倡。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为长期遭受贬抑的吴大帝孙权来写这本新传,其目的正在于端正视听,让人们真正看到三国时期这位聪明的开国之主和辅佐他创建江东霸业的众多英豪的本来面目,从中感悟一些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和教训。

  倒是宋代的苏东坡不同凡响,他在谪居黄州,游览黄冈赤壁时,别的两家英雄他都没有想到,偏偏怀想起了东吴的周郎,从而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章,他在以满腔激情追怀孙氏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空前盛况同时,又以无比的热情直接赞美周瑜,称赞孙权手下这位大将「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在「谈笑间」破敌的英雄气概。像苏东坡这么美称周瑜而夸赞孙氏江山,确乎也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孙权继父兄之志,正是在周瑜等江东英豪们的辅佐下,赤壁破曹,鼎足三分,创建了一番英雄霸业。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绝非仅仅是后世苏东坡对江东孙氏政权的夸赞之词,当世的曹孟德,从他在长江边上和孙权兵争不息的亲身经历中,对此也颇有感受。尤其他在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加以比较之后,对孙权收聚英雄、虎踞江东、能守父兄基业这一点顿生感慨,不禁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喟叹。

  曹孟德对孙权的这一赞叹之词,可谓千秋不易,从而引起了后世人们的共鸣!

  二

  常言道:创业难,守成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权当纷乱之世,从十九岁起就承继父兄基业,内政修明而外御强敌,在干戈不息中,他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不但能守,而且还守得很不错,这也真够难为他的了。无怪乎南宋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有感于北方女真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南宋统治集团的庸懦无能,一味奉行屈辱苟安的投降政策,在他两次登上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时,面对滚滚不息的长江波涛,不禁想起当年孙权虎踞江东、北抗强魏的英雄事蹟,唿出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绝唱,赞美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勃勃英姿和非凡气概,从而寄抒了他的无限神往和怀想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对孙权赞颂的诗文并不多,而把他作为专题来歌颂的更为少见,因此辛弃疾在他晚年作镇江知府时登京口北固山有感而发写下的这两首词,把孙权作为「千古英雄」来加以肯定,更显难能可贵。尤其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中,通篇上下写的都是孙权。尽管作者在其他地方对孙权这个历史人物有所责难,整体评价不是很高,但他在这首词中确实是把孙权当作典型的代表人物,极赞其鼎峙三分的英雄霸业。我们不妨来看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到底是怎么看待孙权的。词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言而喻,辛弃疾在孙权曾经建过都城的京口这个地方,登上北固山亭,自然想起了孙权当年的一番英雄霸业。词的上半阕是通过对故土的怀思,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激越高昂,感人至深!词的下半阕直写孙权,称赞他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抗魏拒蜀,「坐断东南战未休」,从而建立起江东孙氏霸业。对此,辛弃疾十分感慨地指出:在当时能和孙权相匹敌的天下英雄,除了曹操和刘备,再也没有谁能够比得上他了。耐人寻味的是,辛弃疾在最后笔锋一转,借用历史上曹操说过的那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来极赞孙权是一个能继守父兄之业的好接班人。很明显,这是辛弃疾借古讽今,抨击时政,他一方面讥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忘了祖先,懦弱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是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空有报国之心,寄寓了他的一腔忠愤之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尊以蜀汉为正统的南宋时期,从民间到士大夫,一般都把曹魏作为对立面暗寓北方金国侵略者来痛加贬斥的,这从辛弃疾同时代的大诗人陆游「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诗中就可得充分证明。在贬斥曹魏的同时,孙吴的声誉也并不佳,这从当时民间「说三分」的话本中可以看出。然而辛弃疾却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在极赞刘备、诸葛亮抗衡中原的宏伟抱负时,对孙权巩固和发展江东霸业这一点也极为赞赏。更可贵的是,他在称颂孙权、刘备英雄事蹟的同时,不但没有贬黜曹操,而且在他的词中不只一次地把曹操与之相提并论,所谓「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在辛弃疾的眼里,他始终把曹操视同和孙权、刘备一样的英雄对手。看来,辛弃疾对鼎峙而立的三方英雄人物是一视同仁的,他对他们各自作出的历史贡献给予了较为客观的公正评价。毋庸讳言,辛弃疾在他词作中所反映的这种历史观,在当时从民间到士大夫一片「帝蜀黜魏」的声浪中,倒是颇为难得而异乎寻常的。

  不管怎样,曹操在当世赞叹孙权的话,确实在后世引起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共鸣。固然,后世论三分之争者,对孙权能固成守业这一点,亦多以此为训。殊不知这位在当世先后受到诸葛亮、曹操称赞过的东吴之王,却在后世评价不高,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探其究竟,这的确又与长期宣扬所谓正统观念有关。东晋的习凿齿在〈侧周、鲁通诸葛论〉中,以客、主问答的方式,对诸葛亮扶助刘氏的学识、品格、功业推崇备至,而竟把辅佐孙权开创基业的孙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周瑜、鲁肃视之为「小人也」。唯其是这样,宋代的苏东坡与辛弃疾先后对孙氏的赞扬更显得不同凡响,从而引人思索。千古英雄事,自有哲人评。

  三分鼎立,孙权继魏、蜀称帝最晚,而他所建立的吴国却是三国中延祚最长的。若从他于吴黄龙元年(即魏明帝太和三年,西元二二九年)称帝算起,历传三嗣,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年)为晋所灭,一共持续了五十二年,比之蜀汉立国四十三年(二二一年~二六三年)、曹魏立国四十六年(二二○年~二六五年),均长了好几年。这的确又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再说,孙权从他继兄孙策执掌江东到他逝世的五十三年间,却作了二十四年的皇帝,若拿与之比肩的魏、蜀两国创业之主来说,曹操没有当皇帝就死了,刘备仅作了三年的皇帝(实际上只有两年),孙权真够幸运的了。而孙权自己却又高寿,年过古稀,活了七十一岁,比起曹操谢世的六十六岁、刘备去世时六十三岁,又多活了好几年。若与比他大一岁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死年五十四岁),那就更多活了十几年了。

  不用说,吴大帝孙权不但在三国创业主中是活得最长的,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帝王中也称得起是长寿一类的了。说来也真凑巧,这位三国时的吴大帝竟和明代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同寿。不料千年之后,朱元璋竟请孙权来为他守护皇陵。据说,在明代初年营建南京明孝陵时,有人向朱元璋提出建议,把历经千载埋葬在钟山之南的孙权墓(史称「蒋陵」)迁走。朱元璋感叹地说:「孙权亦是好汉,留下他给我守门吧!」看来,朱元璋倒颇有见地,他竟把三国时代这位能守父兄基业的吴大帝留下来给他把守皇陵,这倒不失一段佳话。不管怎样,朱元璋总算把孙权墓保存了下来。不用说,朱元璋这么做,多少也有点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当然,后世论孙权,大多瞩目于他能继父兄之志、确保江东基业这一点事实。岂知他之所以能如此,首先和他自己胸怀大志有关。唯因他「思有桓、文之功」,以齐桓、晋文自许,意欲建立像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霸业,所以他一出掌江东,就招延俊秀,罗致贤能,组成一个以他父兄留下的谋臣宿将为核心的牢固的孙氏政治集团。由于孙权自己也卓智超群,他在知人善任、识拔英才方面并不比曹操、诸葛亮差。史书上说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就是明显的例子。尤其孙权好学深思,又诲人不倦,在三国英主中更是出类拔萃、有过人之处。他鼓励吕蒙在戎马倥偬中刻苦自学的故事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些正是孙权当纷争之世,取得成功所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

  固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统治者中的杰出人物孙权,亦有其统治者中常犯的一些通病,诸如「善用人」并不等于不会「错用人」等共性,也有其他出于自身的某些特殊原因,犯下了唯有他自己才能犯的那种错误。或许他所犯的错误与历史上某个统治者曾犯过的相似,但不会绝对相同。纵观孙权一生,最明显不过的是,在他后期—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他没有像兄长孙策当年选他那样选好接班人。正是由于他在这个关系到孙氏政权盛衰兴亡的重大问题上处置失当,不但给他身后带来了吴的衰落,也使他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那么光辉。若笼统地说,这是因孙权年老昏聩的话,那么他早年的精明识能又到哪里去了?

  孙权不但接班人没有选好,连辅臣也没有选好,这确实又和他晚年疑忌心重颇有直接关系,连足智多谋的丞相陆逊亦因他疑心生暗鬼,「愤恚致卒」,活活给逼死了。无怪陈寿说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对孙权这个三国时代的英主来说,他能因成守业,发扬光大,从而赢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之词,遗憾的是,他的子孙却不能像他那样守成下去,致使其身后的吴国一代不如一代,一天天走向衰落。不用说,这和他在晚年的昏聩是分不开的。若要从孙权身上寻找借鑑的话,这倒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其光辉的盛世年代,也有其黯淡的灾难岁月。看一个杰出人物的一生,不也是这样的吗?千秋功过,自有公论。姑且不必管后世对孙权如何赞誉、如何贬损,我们还是沿着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踪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去,看看这个吴大帝一生到底有多少闪光之点,又有多少昏暗之处。由于这位吴大帝和他的父兄以及辅佐他的江东英豪们,长期以来受小说和戏曲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我们尽量从历史的角度来加以刊正,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当然,这无疑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非常细致的研究工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