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制度

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对汉晋孔氏家学进行了客观清理,使读者具体了解其各代学人的学术活动及贡献,了解历史上五大「伪书」的来龙去脉,解决其作者与成书问题的必要前提,也有助于公案问题的最终解决,甚至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诸「伪书」公案的关键。本书重点探讨汉晋孔氏家学及其与诸「伪书」的关系的同时,对诸「伪书」本身也作了必要的考察,力求把解决诸「伪书」公案的问题之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为最终了结诸「伪书」公案创造条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 1 

上:西汉篇 / 5 
绪言 / 5
第一章 西汉孔氏家学的形成和孔子后裔世系 / 7 
一、西汉孔氏家学的历史渊源 / 7 
(一)孔子的家教 / 7 
(二)子思的传统 / 9 
(三)子高、子顺的传承 / 14 
(四)子鱼的贡献 / 22 
二、西汉孔氏家学的形成背景 / 24 
(一)汉惠帝除「挟书律」 / 24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 / 25 
(三)今文经学的兴盛 / 27 
(四)孔壁出书 / 29 
三、西汉时期的孔子后裔世系 / 40 
(一)孔子世系考 / 41 
(二)孔子世系表 / 50
第二章 孔安国与孔氏家学 / 53
一、孔安国的生平 / 53 
(一)生卒时间 / 53 
(二)生平事蹟 / 57 
(三)大事年表 / 59 
二、孔安国与古文《尚书》 / 60 
(一)整理、写定 / 61 
(二)献书 / 63 
(三)传授起家 / 65 
(四)作《书传》 / 67 
三、孔安国与古文《论语》 / 85 
(一)整理、写定 / 86 
(二)献书 / 87 
(三)传授起家 / 87 
(四)作训解(传注) / 91 
四、孔安国与古文《孝经》 / 99 
(一)关于整理、写定 / 100 
(二)关于献书 / 100 
(三)传授起家 / 102 
(四)作传 / 103 
五、孔安国与《孔子家语》 / 111
(一)〈家语后序〉的真伪 / 111 
(二)孔安国与《孔子家语》的关系 / 115
第三章 西汉其他孔家学者的学术活动和贡献 / 119 
一、西汉其他孔家学者的学术活动与家学传承 / 119 
(一)子鱼后裔的可考事蹟 / 119 
(二)子襄后裔的可考事蹟 / 120
(三)子文后裔的学术活动与家学传承 / 120
(四)西汉时期孔家学者学术活动及家学传承表 / 138 
二、西汉孔氏家学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 139 
(一)学术贡献 / 139 
(二)治学特点 / 143 
结语 / 146

中:东汉篇 / 149 
绪言 / 149
第四章 东汉时期的孔氏家学 / 151
一、东汉时期的孔子后裔世系 / 151 
(一)子鱼之后 / 151 
(二)子襄之后 / 152 
(三)子文之后 / 152 
(四)东汉孔子后裔世系表 / 159 
二、东汉时期的孔氏家学 / 159 
(一)知名学者及其学术传承与贡献 / 159 
(二)学术传承与贡献图表 / 177 
三、东汉孔氏家学的特点与学术贡献 / 178 
(一)治学特点 / 178 (二)学术贡献 / 180 
第五章 《孔丛子》与孔氏家学 / 183 
一、《孔丛子》公案的形成 / 183 
(一)《孔丛子》的内容与结构 / 183 
(二)《孔丛子》的着录与流传 / 185 
(三)关于《孔丛子》伪书公案 / 189 
二、《孔丛子》的成书年代 / 197 
(一)今本《孔丛子》各篇的材料来源与撰作编集者 / 197
(二)《小尔雅》的时代与作者 / 222
(三)《孔丛子》的初编者及初编时代 / 226 
(四)《连丛子上》各篇的作者 / 230 
(五)《连丛子下》的作者及今本《孔丛子》的最后编订者与成书时代 / 239 
(六)《孔丛子》成书表 / 242 
结语 / 245

下:魏晋篇 / 247 
绪言 / 247 
第六章 魏晋时期的孔氏家学 / 249 
一、魏晋时期的孔子后裔世系 / 249 
(一)曹魏时期的孔子后裔 / 250 
(二)西晋时期的孔子后裔 / 255 
(三)东晋时期的孔子后裔 / 257 
(四)魏晋时期孔子后裔世系表 / 264 
二、魏晋时期孔子后裔的家学传承与学术贡献 / 265 
(一)曹魏时期 / 266 
(二)西晋时期 / 268 
(三)东晋时期 / 273 
三、魏晋孔氏家学的特点和贡献 / 300 
(一)治学特点 / 301 
(二)学术贡献 / 305 
第七章 《孔子家语》与孔氏家学 / 307 
一、《孔子家语》公案的形成 / 307 
(一)《孔子家语》公案的形成和历代学者的观点 / 307 
(二)今本《孔子家语》的内容与结构 / 312 
(三)今本《家语》与《汉志》、《家语》的关系 / 329
(四)王肃与《家语》的关系 / 331 
(五)《孔子家语》与孔氏家学 / 339 
二、《孔子家语》与相关古书的关系 / 342 
(一)《家语》与《论语》 / 342 
(二)《家语》与《荀子》 / 345 
(三)《家语》与《礼记》 / 351 
(四)《家语》与《大戴礼记》 / 360 
(五)《家语》与《说苑》 / 366 
三、《孔子家语》与出土文献 / 376 
(一)相关研究 / 377 
(二)《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 / 381 
(三)阜阳木牍章题与《孔子家语》 / 388 
(四)上博简《民之父母》与《孔子家语》 / 392 
四、关于《孔子家语》资料的可信性问题 / 402 
(一) 关于〈相鲁〉、〈始诛〉、〈致思〉篇的可信性问题 / 402 
(二)〈五仪解〉分章考信 / 405 
(三)《三恕》篇分章考信 / 418
结语 / 429 
参考文献 / 432 
后记 / 44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