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

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dam Hart-Davis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行为主义
  • 经典条件反射
  • 巴夫洛夫
  • 认知心理学
  • 科学史
  • 心理学史
  • 实验设计
  • 研究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实验,定义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透视19世纪以来的伟大科学家
如何透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破解人类的意识之谜
并逐步建构出今天心理学的庞大体系

  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

  本书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知名科普节目主持人亚当‧哈特-戴维斯执笔,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过去一百多年来最具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原理的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潜入人类心智的深渊:一部关于行为与认知的探索之旅 《潜入人类心智的深渊:一部关于行为与认知的探索之旅》 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人类行为、思维模式以及认知过程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避开了对特定历史实验的直接回顾,转而聚焦于构建一套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宏大框架,通过对心理学核心理论、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以及跨文化行为模式的系统梳理,为读者提供一把开启自我认知和理解他人行为的钥匙。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结构清晰,旨在服务于对心智科学抱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跨学科研究人员,以及渴望提升决策质量的专业人士。全书共分为五个宏大的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心理学图景。 ---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感知、注意与记忆的构建 本部分着重探讨人类如何从混乱的外部世界中提取信息并将其内化。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进行一场持续的、主动的“意义构建”过程。 第一章:感知的错觉与现实的边界 深入讨论了感官系统的局限性与可塑性。我们探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加工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线索如何轻易地重塑我们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体验。内容涵盖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现代认知科学中的回响,以及当前研究中对“幻觉感知”的神经基础的探索,强调我们所体验的“现实”是如何被大脑积极地构造出来的,而非简单地镜像外部世界。 第二章:注意力的黑箱:资源有限的筛选机制 聚焦于人类最宝贵的认知资源——注意力。本书详细剖析了选择性注意力的经典模型及其在当代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失效与重构。我们审视了持续性注意力的生理基础,探讨了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的效率陷阱,并引入了“流注意力”(Flow Attention)的概念,解释了为何某些活动能使我们完全沉浸其中,暂时屏蔽外界干扰。本章特别关注了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变化)对注意力广度和深度的量化影响。 第三章:记忆的动态重写:存储、提取与遗忘的艺术 抛弃了将记忆视为硬盘存储的简单比喻。本部分详尽阐述了工作记忆(短期工作台)与长期记忆(情景、语义、程序性)之间的复杂转化机制。重点分析了记忆提取过程的重建性——每一次提取都是一次对原始记忆痕迹的再编码和潜在修改。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基于情绪强度的记忆增强效应,以及现代认知科学对“虚假记忆”形成机理的最新洞察。 --- 第二部分:思维的引擎——决策、推理与问题解决 如何从信息走向行动?第二部分将重点放在了高级认知功能,即人类如何进行判断、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制定策略。 第四章:理性之网的裂痕:启发法与认知捷径 这一章系统梳理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依赖的“启发式策略”(Heuristics)。我们不直接回顾那些著名的悖论,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这些捷径如何运作的理论模型。内容包括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变异,以及“代表性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概率判断。核心观点是,这些捷径在多数情况下是高效的,但理解其局限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第五章:情绪对判断的微妙操控 决策并非总是纯粹理性的产物。本章探究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角色。我们考察了“情感标记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的延伸应用,以及不同基本情绪(恐惧、喜悦、厌恶)如何系统性地影响风险评估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内容侧重于解释情绪如何充当快速判断的“过滤器”,而非仅仅是决策后的附带反应。 第六章:创造性思维的解构:从发散到收敛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本章将“顿悟”(Insight)视为一种高级的认知重组过程。我们分析了“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的心理机制,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外部约束或改变表征方式来促进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本部分还探讨了对“功能多样性”的认知需求,解释了为什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更容易催生突破性的想法。 --- 第三部分:社会互动的镜像——归因、偏见与群体动力学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心智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人际互动和群体心理学。 第七章:理解他人的心智:心智理论的演化与局限 深入探讨了“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复杂性,即我们理解他人信念、意图和欲望的能力。本书详细区分了初级、次级心智理论的应用场景,并分析了在高度紧张或信息缺失情境下,ToM 机制如何退化或产生系统性错误。内容还涉及跨文化差异中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心智模型的适应性调整。 第八章:自我中心的滤镜:归因偏差的无意识运行 本章聚焦于人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所犯的系统性错误。我们详细阐述了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社会神经学基础,以及“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如何保护我们的自尊结构。此外,本书还分析了“观察者-行动者偏差”在人际冲突中的作用机制。 第九章:从个体到群体:规范、从众与去个体化 探讨了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塑造力。我们分析了“规范性影响”与“信息性影响”的差异,以及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内在驱动力。重点讨论了在特定社会情境下,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如何导致去个体化行为,并从认知负荷的角度解释了为何群体决策往往效率低下。 --- 第四部分:心智的塑造者——习得、适应与行为的塑形 本部分侧重于学习理论如何解释行为的形成与维持,以及环境如何通过微妙的机制塑造长期习惯。 第十章:从联想到操作:学习的无形之手 本章不再强调经典条件反射的单一机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预测误差最小化”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详细分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排程”的复杂数学模型,并探讨了不同排程(如固定比率、可变间隔)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抗消退行为。本章还引入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与模仿在复杂行为习得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习惯的回路:自动化与认知节省 习惯是如何从有意识的努力转变为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的?本部分解析了“行为链”的形成过程,重点关注基底神经节在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我们探讨了“意图的执行缺口”(Intention-Action Gap),解释了为何人们难以打破坏习惯,以及如何通过构建“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来增强行为的一致性。 第十二章:动机的层次结构:内在驱动与外在激励的平衡 深入剖析了动机理论,超越了简单的奖赏机制。本书强调了“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这三大内在动机要素在长期行为维持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分析了“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如何侵蚀内在兴趣,并探讨了如何设计环境和激励系统以最大化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 第五部分:心智的边界与未来——意识、压力与调节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心智的更深层和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包括意识的本质、应对压力的机制以及自我调节的神经基础。 第十三章:意识的涌现:主观经验的科学探究 意识是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当代关于意识的几种主要理论框架——从整合信息理论(IIT)到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我们侧重于探讨意识是如何在信息处理和注意力分配之间建立起主观统一性的,以及神经科学如何通过功能性成像技术来定位“有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 第十四章:压力下的适应与损耗:心理韧性的生物学基础 探讨了急性与慢性压力对认知功能的系统性影响。本书详述了HPA轴反应的经典模型,并重点分析了压力如何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从而削弱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内容同时关注了“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培养机制,包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网络在调节压力反应中的缓冲作用。 第十五章:自我调节的能耗与再生 自我控制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本章采用“资源模型”来解释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现象的运作机制,并讨论了近年来对该模型的修正与挑战。我们探讨了冥想、正念训练等干预措施如何通过增强前额叶皮层的可塑性来提高自我调节的效率。最终,本章总结了心智科学如何指导我们构建一个更具效率、更少认知损耗的日常生活结构。 --- 《潜入人类心智的深渊》 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不拘泥于单一实验发现的全面认知蓝图。它引导读者不再将人类行为视为一系列孤立的反应,而是理解为一个复杂、动态且高度适应性强的内在系统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的结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基于经验证据的工具箱,用于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最终优化自己的心智表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当‧哈特-戴维斯(Adam Hart-Davis)


  出生于1943年,英国科学家、作家、摄影师、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Local Heroes)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What the Romans Did for Us?)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大将。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着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今天》(History: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to The Present Day)、《时间之书》(The Book of Time)。

译者简介

贾可笛


  台大心理系毕,现为专职译者,无书不欢,以文字为生的杂食动物。相信言者志之苗,企盼能执科学笔,写出人文之声。心理系给我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在生命的茧里走得愈远,愈是时刻提醒自己:哀矜而勿喜。译作:《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暗黑中,望见最美丽的小事》、《GO BIG 玩大梦想》、《国家地理终极旅游:全球50大浪漫旅游体验》(合译)、《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等。找我聊聊:chiacody@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  6
 
第一部 研究的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慧吗?-达尔文  10
1896 你能过上下颠倒的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夫洛夫真的摇铃了吗?―巴夫洛夫  19
1910 你以为番茄是你的想像?―雀芙丝・韦斯特・派基  22
 
第二部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会为了未完成的事而烦恼吗?―柴嘉尼  31
1932 你会说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如何学习?—史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升生产力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民主该如何管理?—勒温等人  43
 
第三部 不一样的关注焦点:1941—1961  46
1948 老鼠具备心智地图的思考能力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将近?—费斯汀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屈服于同侪压力吗?—艾许  60
1959 婴儿如何建立依恋?—哈洛与齐莫曼  64
1960 短期记忆有多短?—史柏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不要跟我一伙? —谢里夫等人  73
 
第四部 心智、大脑,以及其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会进行到哪一步?—米尔格伦  78
1963 盲人能够重见光明吗?—葛瑞格里与华勒斯  81
1965 眼睛真的是灵魂之窗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会侵犯他人空间吗?—费力普与索莫  90
1967 当大脑被切成两半,会发生什么?—葛詹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何袖手旁观?—达利与拉丹  96
1968 心想就能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会怎么做?—安沃斯与贝尔  101
 
第五部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吗?—华森与沙佩罗 110
1973 有病、没病,精神科医师说了算?—罗森汉恩 113
1973 贿赂儿童会造成反效果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精确?—洛夫托斯  119
1974 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特沃斯基与康纳曼122
1974 纯然的恐惧是性感的吗?—达顿与艾隆 125
1975 狗会忧郁吗?—米勒与史利曼 128
1976 用双眼倾听—麦格克与麦克唐纳131
1978 如何失去一半的世界—毕席雅克134
 
第六部 深入意识:1981— 136
1983 你真的是自己的主宰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瑞与布洛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拜伦-科恩等人 145
1988 祷告能治病吗?—伯德 148
1993 你对脸孔过目不忘吗?—麦克奈尔与华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存在吗?—贝姆与何诺顿154
1995 为什么你常常看不出哪里不一样?—西蒙斯与雷文 157
1998 这是你的手吗?—康士坦丁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自己没办法搔自己痒?—布雷克莫等人 163
2001 数字7是什么味道?—拉马钱德兰与哈巴德 166
2007 灵魂出窍是无稽之谈吗?—伦根哈格等人 169
 
索引  172
名词解释  174
谢志与参考文献  175

图书序言

前言

  人类真的有机会了解人心吗?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克服许多难题;这或许也是心理学在众多科学之中这么晚才出现的原因。千百年前,就已经有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叫做「自然哲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s);但一直到150年前,才出现了第一位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

  当然,远在此之前,人类早就已经在思考心智与行为的问题。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曾经在文章中探讨过「psyche」的概念;这个字就是「心理学」(psychology)的由来,最初指生命或唿吸,后来引申为灵魂、精神之意。在希腊罗马神话中,赛姬(Psyche)正是灵魂女神。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心理学一词,来涵盖所有与人类心智相关面向的议题。
  
  心智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我们有没有可能了解它?16世纪时,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认为,人类的肉体与大脑都只是机器,我们另外还需要心智,才能够思考、感觉、选择与决定。这种观点称为笛卡儿式的二元论(Cartesian dualism),几乎遍及所有心理学领域。就连我们自己在年纪还很小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心智彷彿是体内一个会思考、有意识的自我。然而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愈多,这种看法也显得愈不合理。心理学从最初就受这个问题所苦。

  第一个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名叫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他在1879年于德国莱比钖成立了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威廉・冯特被视为实验心理学之父――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注重观察与实验得到的结果多于理论。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则是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鉅作《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于1890年问世。知名博物学者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尽管不把自己视为心理学家,却深深着迷于寻找能证明智慧存在的因素,而花费了40年光阴研究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蚯蚓。跨入20世纪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探索了动物的学习与推理能力。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崛起,这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只探讨可客观观察的对象,採用严谨的实验方法,反对所有主观的推论以及无法实际观察的现象。回顾这段时期,心理学界曾出现许多违反道德伦理的事件,且不少研究仍充满争议;但同时也获得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更有像伊凡・巴夫洛夫(Ivan Pavlov)这样的学者,提出古典制约理论,大大拓展了心理学的范畴。

  二次大战后,尚・皮亚杰(Jean Piaget)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建立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概念;1960年代,史丹利‧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的服从研究受到举世瞩目;1970年代,唐纳・达顿(Donald G. Dutton)和亚瑟・阿隆(Arthur P. Aron)则提出了性吸引力和恐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的问题。心理学不断成长茁壮,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数的领域产生影响。

  接下来本书就要一一介绍上述这些以及其他多项伟大的实验,带领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探究心理学的面貌,同时驱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我。

图书试读

蚯蚓有智慧吗?
达尔文探究蚯蚓的智慧
 
公元1881年
实验者:查尔斯‧达尔文
研究领域:动物行为
研究结论:蚯蚓的行为展现出具备了基本智能
 
蚯蚓没有耳朵也没有眼睛,牠要怎么根据周围环境来行动,是透过学习还是本能?

卓越的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研究过各种类型的动物,从巨大的陆龟到细小的藤壶无所不包。他因为舅舅约书亚.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二世的鼓励,在1837年第一次观察蚯蚓,从此就一直在肯特郡(Kent)唐恩宅邸(Down House)的自家花园里观察蚯蚓的行为,持续40年。他将这些观察结果详细地记录在他1882年去世前的最后一本着作:《腐植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中。他说这是一本「不大重要的小书」,但出版后短短几週就卖出了好几千本。

蚯蚓把土壤带到土表,埋住其他东西,所以石头才会沉到地面下,这一点让他非常着迷。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放了一块「蚯蚓石」,到今天都还在。他也曾搭火车到巨石阵(Stonehenge),画图说明有一些倒下的巨石已沉入地底下10到25公分深。
 
家庭生活
 
达尔文是居家型的男人,喜欢和孩子在花园里玩。他把孩子当成像研究助理一样,让他们在花圃边排成一列,听到他的哨音,就记下哪一种蜂蜜停在哪一种花上。这种非比寻常的方法也帮助他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资料。

他也征召孩子来帮忙研究蚯蚓。他把若干蚯蚓养在花盆里,要孩子想办法刺激牠们;孩子尝试用光来照,但蚯蚓没有眼睛,起初毫无反应,直到把亮度加到极亮,而且照在尾端的时候才有反应。

他们还对蚯蚓吹哨子、大叫、吹奏巴松管、弹钢琴,蚯蚓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把蚯蚓放到钢琴上,琴键一按牠就马上有反应,想必蚯蚓即使听不见音符,还是能感受到透过乐器传来的震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准地击中了许多像我一样对心理学发展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门学科的经典实验,是深入理解该学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改变历史”这四个字,更是赋予了这些实验一种非凡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社会运作,甚至人类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为我呈现这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我设想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会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实验的缘起、研究者的构思、实验的执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最重要的,实验结论所带来的革命性意义。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到更复杂的认知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图景,了解这些伟大的发现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心理学的认知,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教育、医疗、法律、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心理学黄金时代的致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反思人类心智的奥秘。

评分

拿到《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里程碑”。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各种开创性的实验,它们如同一个个闪耀的灯塔,指引着学科前进的方向,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这本书以“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为主题,无疑是梳理和呈现这些重要研究的绝佳载体。我预设这本书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只是在教科书中听闻过的名字,如巴甫洛夫、斯金纳、米尔格拉姆、津巴多等,他们的标志性实验,以一种更加生动、详实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我期待能够了解到这些实验的背后故事,研究者们是如何构思、如何实施、又如何解读其结果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实验为何被称之为“改变历史”——它们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权威,打破了陈规,或者为我们认识人类的本性、社会的运作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心理学史上的伟大头脑进行对话的契机,去感受那些科学探索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的标题,瞬间就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心理学,这个既熟悉又神秘的领域,其发展历程中的许多关键节点,都离不开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实验。而“改变历史”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绝非泛泛之辈,而是那些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这50个实验的精彩世界。我预设这本书会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这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逐一呈现。我期待能够了解到每个实验的详细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初衷、具体的操作步骤、研究者是如何控制变量、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实验是如何“改变历史”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如何颠覆了当时的认知,是如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甚至是如何影响了教育、医疗、法律等社会领域。从巴甫洛夫的狗开始,我好奇地联想到更多,比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这本书必将带领我进行一次精彩的心理学史的巡礼。

评分

收到《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内容价值。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许多极具开创性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推动了学科的进步,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自身的认知,甚至是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以“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为主题,无疑是对这些里程碑式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这些实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设想着,它会从实验的背景、研究者的动机、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实验过程的挑战,以及最重要的,实验结论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到后来涉及认知、动机、社会行为等更复杂的领域,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去了解心理学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以及这些发现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评分

这部《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改变历史”这个概念的强调。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迅猛的学科,其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伴随着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实验。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深入了解这些实验的细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结论的简单记忆。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但不失趣味的方式,呈现50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并详细阐述它们是如何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研究方向,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富洞察力的实验设计,是如何巧妙地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例如,巴甫洛夫的狗,不仅仅是关于条件反射的初步探索,它更是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而其他实验,或许触及了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多个领域,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对心理学丰富而多维度的认知。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演进脉络,并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及时雨。我最近在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经常会遇到一些经典实验的名字,比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但往往只能了解到皮毛,对其具体细节和深远影响感到意犹未尽。而《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将为我系统地梳理这些至关重要的研究。我设想着,它不仅仅是罗列实验,更会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每个实验的核心,去理解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感受研究者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以及这些实验是如何在当时的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进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些实验所带来的“改变历史”的具体体现,例如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教育方式、临床治疗、社会政策,甚至是我们日常的沟通模式。这本书的存在,将极大地填补我在心理学史上的知识空白,并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去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那些曾经被质疑、被推翻、又被重塑的思想,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心理学大厦。

评分

这本《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的装帧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学术气息。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排版,似乎在暗示着书中蕴含着深厚的研究底蕴和长远的历史价值。拿到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很多心理学界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和他们的标志性实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心理学发展史图景。我设想,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将围绕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展开,详细介绍实验的背景,研究方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最重要的,实验结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心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实验,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者们在面对挑战和质疑时,又是如何坚持不懈地探索真理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罗列了多少个实验,更在于它能否深刻地阐释这些实验是如何“改变历史”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如何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知,或者为我们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甚至是推动了社会变革。

评分

初见《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其厚重的分量和醒目的标题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热衷于了解那些能够真正推动学科发展,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研究。这本书所承诺的“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我预设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清晰,很可能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影响力大小,将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逐一呈现。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实验是如何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震动,又是如何颠覆了人们原有的认知,从而“改变历史”的。例如,从书名中的“巴夫洛夫的狗”出发,我可以联想到条件反射的研究,这无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石之一。而其他49个实验,又将带领我走向怎样的心理学前沿?它们是否涉及到了认知偏见、群体动力、道德困境、人格发展等等,那些至今仍是我们探讨的焦点?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高效地掌握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上去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烫金的标题“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在深邃的背景色上显得格外醒目。我拿到书时,立刻被它那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一种期待油然而生,仿佛即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去探寻那些曾经颠覆我们对人类行为认知,并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心理学实验。从书名中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次对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研究的深度梳理,每一项实验都可能是一把钥匙,解锁了人类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尤其好奇“改变历史”这个词的分量,究竟是什么样的实验,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是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听闻过的经典案例,还是隐藏在历史角落里鲜为人知的伟大发现?这本书似乎承诺要为我一一揭晓。我设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被带回到那些实验发生的年代,感受科学家们在简陋条件下,凭借智慧与毅力,一步步揭示心理奥秘的艰辛与辉煌。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这50个实验的奇妙世界,去感受它们带来的震撼与启发。

评分

拿到《巴夫洛夫的狗: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喜,因为它恰好满足了我对心理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心理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去探究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背后有着怎样令人着迷的实验过程,以及这些实验又如何一步步推动了整个学科的进步。这本书的名字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50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实验”。这意味着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我预设这本书会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将这50个实验逐一呈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我期待能够了解到每个实验的设计初衷、实验步骤、关键数据以及最重要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它所引发的后续影响。特别是“巴夫洛夫的狗”作为书名的开篇,我想象着它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序曲,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这本书无疑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浓缩地了解心理学发展史上那些最闪耀的时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萌芽、成长并最终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