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偶然的文人茶聚,我们跟一些朋友聊到孩子「阅读经典」的重要。
同是学习语文,我们都深刻体会到诗歌对想像力、创作力、鉴赏力、理解力,甚至对个人修养「诗教」的莫大益处。
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欣赏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童趣,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领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厚重,体会「此物最相思」的情怀,感觉「却教明月送将来」的趣味。当然,还学习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史事和「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教诲。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诗歌,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温柔敦厚」。自此以后,诗歌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启蒙读物,也成为了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优良文化。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总会背诵两三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怜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速,诗歌好像成了夏日的旧棉袄,被搁在一旁。或因为它过于艰深;或因为它不合时宜;总之,有千百种原因不再读诗。
诗歌是中华文化千锤百鍊的宝藏,是训练孩子想像和视角的关键,是文字的乐高游戏;因此,我们决定让诗词变得有趣,变得可亲,变得平易近人。首先,在选材方面,我们以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选定的一百首诗歌为基础,重新编目,这些诗歌经过诸位专家、学者的考订,程度切合香港小学生,也能配合他们日常学习需要。我们从孩子的感知和生活情境入手,孩子对甚么先感兴趣,我们就先选该诗解读,篇幅适中,意象单一,比喻生动,由浅入深。
其次,在译註方面,我们放弃了传统的逐字解释,也不追求字句的对译;反之,我们选用了「意译」的方法,务求把诗句的意境描绘出来。毕竟,古人触手可及的事物,今日已成了纸上陈迹,孩子们不易掌握。故此,我们尽量用今日的语言,把旧时的意象表述出来,带领孩子们慢慢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再次,在品德教育方面,我们希望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人的情怀,孩子或许难以感受;可是,昔日的美好价值观却能通过诗歌来继承。王之涣的远大志向、虞世南的庄敬自强、王安石的高洁傲骨,都是我们想带给孩子们的美好品德。
最后,在表述手法方面,除了文字,我们还邀请了叶恺玙、杨朴挚两位小朋友参与,替这一百首诗歌录制粤、普音频。孩子只要用手机扫一扫页面上的二维码,就能直接连结到音频,一边听着两位虽不甚标准却天真烂漫的朗读,一边感受诗歌的优雅。
《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正好替我们总结诗歌的三大功用:(1)训练孩子的联想力、观察力、团队精神与批判思辨能力。(2)教导孩子孝敬父母与处世之道。(3)教授孩子大自然常识。简而言之,我们期望本书能陪伴着孩子成长,让他们用最有趣的方法、在最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悠久的中国文化。
叶德平、邱逸
丁酉年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