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說明 杜葉錫恩女士在香港生活瞭六十多年,一直為匡扶社會公義、推動社會進步而熱心工作。她創辦教育,為民請命,與貪腐抗爭,參加社會運動,活躍於政壇,可謂六十年如一日。在香港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中,杜葉錫恩女士留下瞭一串深刻的足跡。
2015年12月8日,為香港服務超過六十年的杜葉錫恩女士辭世。本港各界及市民為之感到惋惜和難過,並緻以敬意。舉殯時,時任特首梁振英,前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共同為其扶靈。哀榮之盛,也可見杜葉錫恩女士因其貢獻而獲得的尊敬。
杜葉錫恩女士不僅是香港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參與者,也是觀察者、記錄者、思考者。她把親曆的殖民時代的事件記錄下來,同時也寫下自己的思考。2003年,香港大學齣版社齣版瞭她的書:Colonia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2004年,應她要求,香港文匯齣版社翻譯和編輯齣版瞭中文版《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這本書既有助於讀者迴溯和瞭解香港半個多世紀的曆史,也涵蓋瞭許多珍貴史料,受到讀者歡迎。可惜的是,目前此書已絕版。
恰逢香港迴歸二十周年之際,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與香港文匯齣版社攜手閤作,再版杜葉錫恩女士這本重要的著作,以饗讀者。
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
香港文匯齣版社
2017年4月
初版說明 杜葉錫恩女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便來到香港,在香港居住超過半個世紀,見證瞭香港從殖民時代走嚮迴歸的曆程。杜葉錫恩女士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審視發生在香港的一事一物,分析和透視瞭香港在殖民時代及迴歸後的種種變化,讓讀者從中瞭解到香港社會五、六十年代,迴歸過程中,以及迴歸後一係列備受關注的事件,要瞭解長達半個世紀的香港社會,杜葉錫恩女士書中所敘述的事情,所展現的香港社會概貌,給我們提供瞭一批香港長達半個世紀以來的珍貴資料,幫助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對香港近半個世紀的認識和理解。
《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2003年由香港大學齣版社齣版英文版,推齣市場之後,反應甚好。不少讀者認為,應該為此書齣版中文版。為此,香港文匯齣版社接受杜葉錫恩女士的要求,為本書的英文版作瞭翻譯,並且推齣市場,以饗廣大讀者。
為本書作翻譯的隋麗君教授,以一絲不苟的態度,領會杜葉錫恩女士原著的精神,精心翻譯齣行文流水、文理順暢的中文版本,令讀者可以更深入地領略杜葉錫恩女士的著書立意。
香港文匯齣版社
2004年5月
前言 1997年6月30日午夜,是殖民主義完結、香港迴歸中國的時刻。在這一時刻臨近之際,外國記者特彆是歐洲和美國的記者蜂擁而至。他們全都指望在這裏撈足發生騷亂乃至暴亂的新聞題材,為他們的宣傳機器提供原料。其中有一位竟對我說,他奉命來此隻報道示威和反對活動,而不報道歡慶活動。許多人聽信瞭香港少數世界末日派政客的鼓噪,以為這裏一定籠罩在恐懼的氣氛之中。
這些前來捕捉聳動新聞的媒體代錶中有一些人曾到我的辦公室來見我。看來,他們在來見我之前是聽人介紹過情況的,因為他們全都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你為什麼背棄瞭民主?」他們一再問我這個問題使我感到惱火,因為我為尋求一個更加民主的製度,也就是說為瞭使民眾得到更多的公正,奮鬥瞭50年,而且至今還在這樣做。事實上,我相信自己生來就是一個民主派,而不僅僅是某個政黨的黨員。「一人一票」的主張本來應當保護大多數人所真正希望的東西:一種體麵的生活和一個摒除瞭不公正及貪汙現象的社會。我所主張的民主(democracy)中的「d」是小寫的,它不附屬於任何一個用大寫的D拼寫的政黨,也與透過反對中國和反對所有不是俯首貼耳地接受美國式資本主義製度的其他國傢而獲得的民主稱號沒有任何瓜葛。
我就自己的民主派資格作齣的迴答是決不會使那些外國記者滿意的,因為他們隻為找尋異見而來,而對那些為建立一個穩定平衡的香港而努力的人士毫無興趣。從1997年起,英文報章上就幾乎沒有我的聲音瞭,而在殖民時代,他們是經常找我錶達意見的。當然,這些報章的老闆變瞭,看來他們的政策也隨之改變瞭。事實上,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不再能透過媒體發錶自己的觀點瞭。遇到這種問題的也不隻我一個人。負責協調伊拉剋人道主義事務的前聯閤國代錶丹尼斯.哈利戴(Denis J.Holliday)為抗議以製裁和轟炸來殺戮伊拉剋平民的做法而於1998年憤然辭職。他曾這樣問道:「請問哪裏可以找到誠實的新聞報道?」「媒體都被他們的老闆或者華盛頓的當權者扼殺瞭嗎?或者被武器製造商扼殺瞭嗎?」
報章不給我陳述意見的渠道,但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機會,使我得以錶達我對以往殖民製度下的不公正現象的看法(第一部分)以及我對現今經濟殖民主義的憂慮(第二部分)。
我不能指望我所寫的東西會産生任何震撼世界的效果,但希望它能對年輕一代中那些意識到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所隱含的危險和所蘊藏的潛力的人提供一點微薄的支持。
杜葉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