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我思

悠悠我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思念
  • 情感
  • 迴憶
  • 人生
  • 感悟
  • 散文
  • 文學
  • 成長
  • 歲月
  • 哲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細味悠悠文化曆史 源遠流長啓迪我思 

  中國的五韆年文明曆史悠久,我們要如何以古鑑今?地理與曆史又如何影響著時人? 

  本書作者葛劍雄教授多年來筆耕不輟,遨遊萬裏,尤其醉心研究「曆史時期的地理」─跟曆史學黏閤的地理學。本書收錄瞭他近年撰寫的文章,並分為四個部分:「議古•論今」、「曆史•地理」、「學者•藏書」及「書序•迴憶」,以深入淺齣的手法和輕鬆的筆調分析中國地理、曆史、文化、人物與現代中國的淵源和關係。除此之外,作者又分享瞭他對不同學人的感思、研究的心得,以及他作為圖書館館長多年的所見所聞。

  「悠悠」,既錶達瞭個人心懷的悠然意遠,也呈現瞭曆史的綿長與地域的廣袤。本書內容題材廣泛,每篇文章都呈現瞭一代學人的「思」,讓讀者跨越古今中外,進齣於文本與生活,遊走於繁華都會與險峻極地之間,以傳統文化審視當下的中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劍雄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範疇包括曆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著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等。

圖書目錄

第一編 議古.論今 
厓山之後 
如何評價施琅的曆史貢獻 
抵抗外敵入侵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不同文化應該相互理解和欣賞 
是什麼導緻傳統文化斷裂 
存在與影響 —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對「一帶一路」 戰略的啓示 
人口國策的堅持與調整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 
移民史研究的精細化和地域化 
我對海派文化的幾點看法 
釋「小官巨貪」、「清水衙門」 
擇校與「學區房」 

第二編 曆史.地理 
天堂杭州 
成都,成「都」? 
地名、曆史、文化 
被高估的民國學術 
紀錄片能成為曆史的一部分嗎
為什麼要報考曆史專業 

第三編 學者.藏書
《周有光百年口述》讀後
懷念侯仁之先生 
記憶中的筱蘇(史念海)先生
真正的學者—悼石泉先生 
稽山仰止 越水長流—懷念陳橋驛先生 
用地圖繪就中國曆史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
藏書的歸宿(一) 
藏書的歸宿(二) 
未建成的施堅雅文庫 
圖書館的難題 
我為藏書找到瞭歸宿 

第四編 書序.迴憶 
仰望星空 依託大地 —復旦大學學生會「星空講壇」五周年寄語
七十而思—《我們應有的反思》自序 
《行萬裏路》自序 
攝影集《三江源.曆史跫音》序言 
為南京擬《世說新語》推介 
童年生活中的江南「糞土」 
乘飛機—當年的夢想與記憶

圖書序言



  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邀約我編一套叢書,希望由著名的人文學者來 執筆,反映文、史、哲、藝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最好是呈現長期纍積 的研究心得與新知,厚積薄發,深入淺齣,讓一般讀者讀得興味盎然。 這一套書要有學術內容,但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羅列,或是充滿瞭 學術術語與規範的高頭講章。社長與副社長跟我討論瞭一番,勸我齣麵 聯係學界名流,請他們就自己著作中,挑選一些比較通俗而有啓發性的 文章,或說說自己在學術研究上最有開創性的心得,編輯成書,齣版一 個係列,以吸引關心人文知識的讀者,並能刺激青年學者,啓導他們在 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得到前輩的啓發,追尋有意義的學術方嚮。

  大學齣版社齣版學術書籍,一般有兩種類彆與方嚮:一是毫無趣味 的入門性教科書,雖然言之有物,卻乾巴巴的,呈現某一學術範疇的全 麵知識,主要提供基礎學問給學生,可以作為迴答考試的標準答案。另 一類則是學術專題的深入研究,將學者鑽研多年所纍積的學術成果撰寫 成專著,解決特定的學術問題,為學術的提升貢獻新知,是專傢寫給專 傢看的書籍。

  齣版社想齣的這一套叢書係列,是希望我聯絡學界耆宿,說服他 們寫隨筆文章,揭示自己潛泳在學海中的經驗與心得,既要有知識性, 有學術的充實內涵,又要有趣味性,點齣探求學術前沿與新知的體會。
  
  其實,這類文章最難寫,先得吃透瞭整個學術領域的知識範疇,潛泳其間,體會齣知識體係的脈絡,然後像葉天士那樣的名醫把脈一樣,知道 學術研究的病竈難點,指齣突破的方嚮與探索的前景。齣版社希望的目標,聽起來很有道理,說起來很輕巧,卻是最難以做到的。

  現在有許多學術著作,展示瞭刻苦鑽研的成果,像清朝的考證學 一樣,旁徵博引,把古往今來的相關知識全都引述瞭一通,類似編瞭本 某一專題的註解大全,最後纔說齣幾頁自己的研究心得。有些論述長篇 纍牘,往往沒有什麼新意,隻讓我們看到作者皓首窮經的辛苦耕耘,卻 不一定有什麼收獲。這樣的研究專著,看來是為瞭學術職場的升等,寫 給學術考核的專傢們看的。精深難懂的研究專著,有其齣版的必要,因 為它總是長期學術耕耘的成果,功不唐捐,甚至有可能是可以傳世的巨 作,要經過好幾代學者的分析纔能體會其中的奧義。但是,一般而言, 大量的學術專著也隻是顯示瞭作者的努力,讓學術同行認可其專傢的地 位,是給少數研究者看的。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對學術的發展與知識 的傳播,似乎無關緊要。一般的知識精英,對學術有興趣,是想知道研 究領域齣現瞭真知灼見,能夠啓動深刻的人文思考,並不想知道某一專 題研究的過程與細節,就好像人們都對科學研究的成果感到興趣,卻不 肯待在實驗室裏,跟著科學傢長年纍月觀察實驗的過程。所以,齣一套 叢書,請學術名傢就他們畢生研究的經驗,以隨筆的形式,總結一下心 得,則是大傢都喜聞樂見的。

  接受瞭齣版社的委託,聯絡瞭一些朋友,大傢都很給麵子,說「應 該的,應該的」,做瞭一輩子學問,也該總結一下,讓一般讀者知道探 求學問的門徑,理解人文學術研究的心路曆程。反正都到瞭退休的年 齡,完全不必理會學術職場的名利,可以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學術道 路,如何可以金針度人。大傢有瞭撰著的興趣,都問我,這套學者隨筆 叢書的名稱是什麼。我突然福至心靈,好像是天上文麯星派瞭個小精靈 來點醒,脫口就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瞭,就是「青青子衿」 係列。

  「青青子衿」一詞,來自《詩經.鄭風.子衿》,詩不長,隻有三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寜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寜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按照漢代學者的解釋,是講年輕人輕忽瞭學習,讓老師們有點擔 心,希望他們迴到學校,認真讀書。陳子展先生是這樣譯成白話的: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不斷的是我的憂心。縱使我不往 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寄給我音訊?青青的是你的佩玉綬帶,悠 悠不斷的是我的心懷。縱使我不到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到我 這裏來?溜啊踏啊,在城闕啊。一日不見,如三月啊!

  這首詩的解釋,過去是有歧義的,主要是硃熹推翻漢代以來的詮 釋,認定瞭「鄭風淫」,所以,這也是一首男女淫奔之詩。結果硃熹的 說法成瞭明清以來的正統解釋,連現代人談情說愛,也都喜歡引述這首 詩,特彆是「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兩句,很容易就聯想到《王風. 采葛》同樣的詩句,讓人日思月想,情思綿綿。其實,認真說起來,硃 熹的說法並不恰當,這首詩也不是一首「淫詩」。漢代的《毛傳》明確 指齣,「《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對「嗣音」的 「嗣」字,解釋得很清楚:「嗣,習也。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絃 之舞之。」至於「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毛傳》說,「言禮樂不可一 日而廢。」鄭玄則箋解說:「君子之學,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獨學而 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更延伸解釋:「禮樂 之道,不學則廢,一日不見此禮樂,則如三月不見也,何為廢學而遊觀 乎?」大體說來,從漢到唐的經解詮釋,說的是嚴師益友,互勉嚮學的 意思,比起硃熹突然指為「淫奔之詩」,要恰當得多。

  清末的王先謙在《詩三傢義集疏》中,引述古人對《子衿》一詩的 理解與傳述,是這麼說的:
 
  魏武《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 今。雖未明指學校,但無彆解。北魏獻文詔高允曰:道肆陵遲, 學業遂廢。《子衿》之嘆,復見於今。《北史》:大寜中徵虞喜為博士,詔曰:喪亂以來,儒規陵夷,每攬《子衿》之詩,未嘗 不慨然。宋硃子《白鹿洞賦》:廣《青矜》之疑問,宏《菁莪》 之樂育。皆用《序》說。 

  列舉瞭曹操以來,曆代對《子衿》的理解與認識,包括硃熹的《白 鹿洞賦》在內,都同意《毛序》的詮釋,是關心學業,沒有人提起「淫 奔」的想法。也不知道硃熹撰寫《詩經集傳》的時候,是否突然吃錯藥 瞭,滿心隻想男女之事,讓後人想入非非。 

  當然,詩無達詁,可以隨你解釋,隻要解釋得通就好。我們採用漢 代去古未遠的解釋,希望青年讀者讀瞭這套書,可以對學術發生興趣, 在人文思維方麵得到啓發。假如你堅持「青青子衿」是首情詩,那更 好,希望你能愛上這套書。 

鄭培凱 

圖書試讀

厓山之後
 
公元 1279 年 3 月 19 日(宋帝昺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二月癸未),宋元在厓山(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海中)海上決戰, 宋軍潰敗,主將張世傑退守中軍。日暮,海麵風雨大作,濃霧迷漫,張世傑派船來接宋帝齣逃。丞相陸秀夫估計已無法脫身,先令 妻子投海,然後對九歲的小皇帝趙昺說:「國事如此,陛下當為國 死。」背著他跳海殉國。
 
 七天後,海麵浮起十萬餘屍體,有人發現一具穿著黃色衣服、 係著玉璽的幼屍,元將張弘範據此宣佈瞭趙昺的死訊。消息傳齣,完全絕望的楊太後投海自殺。張世傑被地方豪強劫持迴廣東,停泊 在海陵山(今廣東陽江市海陵島),陸續有些潰散的部眾駕船來會 閤,與張世傑商議返迴廣東。此時風暴又起,將士勸張世傑棄舟登 岸,他說:「無能為力瞭。」張世傑登上舵樓,焚香祈求:「我為趙傢已盡瞭全力,一位君主死瞭,又立瞭一位,如今又死瞭。我之所 以不死,是想萬一敵兵退瞭另立一位趙氏後裔繼承香火。現在又颳那麼大的風,難道是天意嗎?」風浪越來越大,張世傑落水身亡。
 
至此,南宋的殘餘勢力已經全部滅於元朝。
 
一年後的至元十七年,被俘的宋將張鈺在安西以弓弦自縊而死。此前張鈺曾為宋朝固守閤州,元將給他送去勸降書:「君之為 臣,不親於宋之子孫;閤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你不過是 宋朝的臣子,不比皇室的子孫更親;閤州不過是一個州,不比宋朝 的江山更重要。)但張鈺不為所動,直到部將叛變降元,自己力竭被俘。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