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

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濛古曆史
  • 內濛古
  • 獨立運動
  • 泛濛古主義
  • 民族主義
  • 近現代史
  • 中國邊疆
  • 社會運動
  • 政治史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西元1919年,俄共革命期間,有白俄軍人謝米諾夫勾結日本低階軍官,意圖聯閤布裏雅特濛古、內濛古及外濛古,在北亞洲成立「泛濛古國」,雖然最後並未成功,但「泛濛古」思想卻已在若乾濛古人腦海中留下印象,也為西方帝國主義者作為分化、裂解中、俄兩國的籌碼,1919年的「泛濛古運動」雖然如曇花一現,迅即凋謝,但其餘韻並未銷聲匿跡,經過半個世紀後,似有死灰復燃之勢,本書擬就此一形勢及當前情加以討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學銚
  

  政治大學法學士
  1964年全國高等考試優等及格
   
  【曾 任】
  濛藏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
  中原大學、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清雲大學中亞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現 任】
  中國邊政協會秘書長、理事長、《中國邊政》季刊主編
   
  【劉學銚著作】
  《匈奴史論》
  《鮮卑史論》
  《五鬍史論》
  《外濛古問題新論》
  《北亞遊牧民族雙軌政製》
  《濛古論叢》
  《從古籍看中亞與中國關係》
  《中亞與中國關係史》
  《藏族源流蠡測》
  《文化外史》
  《鬍馬渡陰山》
  《五鬍興華》
  《清季民初中濛之分閤關係》
  《從法律政治層麵看外濛古問題》
  《十三輩達賴喇嘛圓寂與熱振呼剋圖》
  《少數民族史新論:平心靜氣看新疆西藏事件》
  《蒼狼與白鹿濛古帝國》
  《狼的子孫突厥汗國》
  《行國的始祖匈奴帝國》
  《大與嶺的傳奇鮮卑王朝》
  《旮旯裏的國史》
  《新疆史論》
  《曆代鬍族王朝之民族政策》
  《從曆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真實麵目》
  《國史裏的旮旯》
  《喇嘛教與達賴喇嘛》
  《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

圖書目錄

《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
 
前言:泛濛古運動死灰復燃
 
壹、濛古史略
濛古族自崛起至準噶爾之稱強
一、濛古崛起與大濛古國的建立
二、元朝從未統轄四大汗國
三、瓦剌的崛起與準噶爾 20
四、北元或後元的殞滅 30
 
貳、清代濛古
一、清朝綏服漠南濛古(內濛古)
二、清朝及民國時期在內濛古設置府廳縣情形
三、內、外濛古之地緣
 
參、從內濛古自治運動、濛疆政府到濛古自治政府
一、清季民初之內濛古
二、內濛古自治運動主要人物
三、內濛古自治運動
四、濛古軍政府與濛疆政府
五、雖是夕陽但無餘暉的濛古自治政府
 
肆、泛濛古運動死灰復燃?
一、1919年之泛濛古運動
二、1960年代徙居美、歐喀爾瑪剋之泛濛古思想
三、1990年代有內外濛閤併傳言
四、二十年來內濛古若乾人倡言獨立
五、有關泛濛古的組織
 
伍、結語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節錄自〈清季民初之內濛古〉

女真族龍興於黑水白山之間,崛起之初就與濛古科爾沁部有所接觸,為減除後顧之憂,就與科爾沁部聯姻,因而得以壯大,終於建立大清王朝,終有清一代與濛古聯姻,因此有所謂「北不斷親」者,隻是聯姻方式前後卻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康熙之前,清帝室多娶濛古部酋女子為妻,以緻有濛族女子為清皇後、太後、太皇太後者,康熙之後,則幾無娶濛族女子為後妃者,都以帝室公主或滿族親王、郡王之女(格格)嫁濛古貴族,其所以有如此差異者,蓋因崛起初期,既要防濛古之不順服,又要藉濛古之力,因此清帝娶濛族女子為妻,所生之子有一半濛古血統,且為濛古豪酋之外甥,上述兩個目的都能達到;及至康熙之後,已經入主中國且各部濛古貴族陸續歸順朝廷,清帝就不再娶濛古族女子為後妃,而是以公主、格格嫁濛古貴族豪酋,如是濛古貴族豪酋成為滿清的女婿,公主、格格苟有所齣,清帝室又成為舅傢,在輩份上高濛古一級,濛古貴族豪酋對清帝室自是俯首聽命,這是一套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綜計有清一代286年中,滿濛聯姻多達586次,幾乎每年兩次,其中清皇室女子(含公主及宗室格格)嫁濛古貴族者430次,清皇帝或宗室王公子弟娶濛古王公女子者156次,可見「滿濛一傢」實為清代治邊政策的重要一環,為貫徹濛古隻能與滿清皇室聯姻、後來而成為滿族忠實的附庸,清廷乃規定濛古族人不得學漢語文,不得與漢人聯姻,清代治邊政策主要一項就是將各邊疆民族與主體(指人數最多、教育程度最高、物質文明最發達等)漢人隔絕,因此內濛古地區也禁止漢人前往墾荒,由是自清初以至乾隆中葉以前,廣大的內濛古地廣人稀幾無漢人蹤跡,而清代對內濛古也無任何建設措施,因此無論在經濟、教育、各項民生基礎建設,相對於內地而言,都顯得極為落後。


 

用戶評價

评分

《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這本書,對於我這樣對區域曆史和民族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饋贈。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呈現瞭近一個世紀以來,內濛古地區復雜的民族運動和政治訴求。我尤其被書中對“泛濛古運動”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讀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化,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所呈現齣的不同形態和內涵。從最初的文化復興的呼聲,到後來在國際國內政治格局變化下的政治演變,再到一些群體對獨立的追求,整個過程被描繪得細緻入微,充滿曆史的張力。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內濛古獨立”這一敏感議題時的客觀性。他並非簡單地贊同或否定,而是帶領讀者一同審視這一訴求齣現的曆史背景、內在動力、以及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挑戰。書中對國民政府、共産黨以及其他外部力量在內濛古問題上的政策與策略的分析,也極為詳盡,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內濛古的命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曆史進程緊密相連。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也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引用的史料,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個人書信,都被巧妙地融入敘事之中,使得宏大的曆史畫捲生動起來。

评分

初次翻閱《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我便被其沉甸甸的體量和嚴謹的學術氣息所震撼。作者以近百年的宏大曆史為經,以“泛濛古運動”和“內濛古獨立”兩條主綫為緯,編織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民族命運畫捲。我並非內濛古的當地居民,對這段曆史的瞭解也僅限於教科書的片段,因此,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啓濛。作者從1919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開始,細緻地描繪瞭辛亥革命後,在民族主義思潮湧動的大背景下,內濛古地區各族人民所麵臨的抉擇與挑戰。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泛濛古主義”視為一個單一的政治口號,而是將其分解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所呈現齣的多元化訴求與思想潮流。無論是早期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復興的呼喚,還是後來政治活動傢對國傢形態的探索,亦或是普通民眾在生存壓力下的掙紮,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生動的呈現。書中對於當時國際政治格局的分析,以及中國國內政治鬥爭對內濛古地區的影響,都極為詳盡,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內濛古的命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世界和中國大陸的曆史進程緊密相連。作者在處理“獨立”這一敏感議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成熟度,他並非預設立場,而是帶領讀者一同審視這一訴求在不同曆史時期齣現的背景、動力、以及最終的走嚮。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在第一時間就吸引瞭我,它預示著一段不被大眾熟知,卻充滿張力的曆史。《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次對“民族認同”和“國傢構建”的深度挖掘。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將近一個世紀的復雜曆程,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被書中對“泛濛古運動”概念的演變過程所吸引。在作者的筆下,它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受到不同的內外因素影響,呈現齣截然不同的形態和訴求。從最初的文化復興,到後來的政治訴求,再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用與塑造,整個過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泛濛古主義如何被日本侵略者利用,以及中國國民政府和共産黨如何應對,都得到瞭極為詳盡的分析,這讓我對那個時期內濛古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內濛古獨立”的探討,也並非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的可能性,而是深入到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展現齣這一議題在現實中的復雜性。作者對於史料的搜集和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來自不同檔案、不同語言的文獻,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生命,勾勒齣那個時代政治人物的雄心壯誌、普通民眾的生存睏境,以及民族命運的跌宕起伏。

评分

當我拿起《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時,我並沒有期待讀到一本充滿激情和煽情文字的書,反而更看重其曆史的客觀性和學術的嚴謹性。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期待。作者並沒有將“泛濛古運動”和“內濛古獨立”簡單地描繪成一個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以一種極其耐心和細緻的態度,展現瞭這一議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從1919年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在民族主義思潮興起、傳統社會結構瓦解的時代背景下,內濛古地區所麵臨的深刻變革。他深入分析瞭泛濛古主義思想萌芽的社會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區域(如外濛古、布裏亞特等)的演變軌跡,為理解內濛古地區的特殊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例如,書中對民國時期內濛古各盟旗的社會經濟狀況、傳統文化習俗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到瞭那股蠢蠢欲動的變革力量。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試圖呈現不同派彆、不同階層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不同選擇和立場。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我對內濛古這片土地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本厚重的書,初拿到手,紙張略顯粗糙,但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曆史氣息,仿佛預示著裏麵蘊藏著不為大眾所熟知的跌宕往事。“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曆史事件的羅列,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被時間洪流衝刷、被多種力量交織影響的復雜區域。我並非內濛古地區的研究者,也對“泛濛古主義”這個概念知之甚少,但正是這種未知,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探索欲望。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從1919年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時間節點切入,細緻地勾勒齣當時內濛古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那種在辛亥革命後,民族主義思潮湧動,各地紛紛尋求自身定位的時代背景下,濛古族人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掙紮,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民國時期內濛古各盟旗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況以及傳統文化習俗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感受到瞭那股蠢蠢欲動的變革力量。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試圖呈現不同派彆、不同階層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不同選擇和立場。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無數的灰色地帶和個人命運的交織。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泛濛古主義思潮萌芽時,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其産生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區域(例如外濛古、布裏亞特等)的演變路徑,為理解內濛古地區的特殊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引用的史料所震撼,那些塵封在檔案中的電報、書信、會議記錄,在作者的筆下煥發新生,勾勒齣那個時代政治博弈的驚心動魄。

评分

這本《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與其說是一本講述“獨立”的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認同”與“生存”的史詩。作者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將1919年至2010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濃縮在字裏行間,卻絲毫不顯得倉促或粗糙。他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事件背後復雜而多層次的因素。從民族主義的興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到經濟發展的壓力、文化傳承的挑戰,無一不被作者細緻地剖析。尤其吸引我的是,書中對“泛濛古運動”這一概念的解構與重塑。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等同於一個單一的政治目標,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流動的、多元的、充滿內在張力的思想潮流,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展現齣不同的形態和訴求。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泛濛古主義如何被不同政治力量利用,又如何影響瞭內濛古地區的抗戰格局,以及國民政府和共産黨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的策略演變,都得到瞭詳盡的闡述。作者對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功力深厚,但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將史料巧妙地融入敘事之中,使得宏大的曆史畫捲生動起來。他對於“內濛古獨立”的探討,也並非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的可能性,而是深入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麵,展現齣獨立理想在現實中的麯摺與變遷。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我對內濛古這片土地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當地人民的命運有瞭更深的同情。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引人探究的魅力。《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以其近百年的時間跨度,預示著一段宏大而復雜的曆史敘事。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呈現瞭這一時期內濛古地區民族認同的形成、政治訴求的演變,以及國傢構建的麯摺曆程。我並非內濛古地區的研究者,但這本書卻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在書中對“泛濛古運動”的定義和演變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並沒有將之視為一個單一的、固化的政治口號,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在不同曆史時期、受到不同內外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的思想潮流。從早期追求文化復興的訴求,到後來在不同政治力量的推動下,其政治內涵的不斷深化,直至後來一些群體對獨立的追求,整個過程被描繪得細緻入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文獻的搜集與運用。那些塵封在檔案中的電報、書信、會議記錄,在作者的筆下煥發新生,勾勒齣那個時代政治博弈的驚心動魄。同時,作者也並不迴避曆史的爭議之處,而是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呈現瞭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內濛古獨立”這一議題在不同曆史時期齣現的背景、動力、以及最終的走嚮。

评分

我之所以會選擇閱讀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書名中“獨立”二字所帶來的曆史懸念。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最初設想。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內濛古獨立”作為一個既定的結局來推進敘事,而是以一種極其審慎和細緻的態度,探索瞭這一議題在近百年間是如何被提齣、被討論、被實踐,以及最終走嚮何方的。書中對1919年至2010年間,內濛古地區內外政治力量的互動,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經濟發展對民族認同的影響,都有著極其深入的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敏感性,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學術立場,呈現瞭不同時期、不同派彆在“泛濛古運動”和“內濛古獨立”問題上的觀點與行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捕捉,例如,在描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傢是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嘗試構建和傳播泛濛古主義思想的,那些關於民族復興的激昂論調,在今天讀來依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感染力。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這些運動在實踐過程中所麵臨的睏難、分歧,甚至是內部的矛盾。他對不同曆史時期的政策調整、社會變遷,以及它們對當地民族認同形成的具體影響,都做瞭細緻入微的考察。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走嚮並非偶然,而是無數個體選擇、集體行動、以及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评分

一本厚重的書,初拿到手,紙張略顯粗糙,但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曆史氣息,仿佛預示著裏麵蘊藏著不為大眾所熟知的跌宕往事。“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曆史事件的羅列,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被時間洪流衝刷、被多種力量交織影響的復雜區域。我並非內濛古地區的研究者,也對“泛濛古主義”這個概念知之甚少,但正是這種未知,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探索欲望。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從1919年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時間節點切入,細緻地勾勒齣當時內濛古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那種在辛亥革命後,民族主義思潮湧動,各地紛紛尋求自身定位的時代背景下,濛古族人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掙紮,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民國時期內濛古各盟旗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況以及傳統文化習俗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感受到瞭那股蠢蠢欲動的變革力量。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試圖呈現不同派彆、不同階層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不同選擇和立場。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無數的灰色地帶和個人命運的交織。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泛濛古主義思潮萌芽時,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其産生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區域(例如外濛古、布裏亞特等)的演變路徑,為理解內濛古地區的特殊性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引用的史料所震撼,那些塵封在檔案中的電報、書信、會議記錄,在作者的筆下煥發新生,勾勒齣那個時代政治博弈的驚心動魄。

评分

讀《泛濛古運動與內濛古獨立1919-2010》,仿佛走進瞭一個被曆史塵埃覆蓋的寶庫,裏麵藏著無數關於民族、國傢、認同的深刻思考。作者並沒有用煽情或煽動性的語言來敘述,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學術姿態,帶領我們層層剝開曆史的麵紗。從1919年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曆史脈絡。他不僅關注瞭宏觀的政治格局變遷,更深入到瞭微觀的社會層麵,描繪瞭在時代洪流中,內濛古地區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狀態、文化變遷,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訴求。我尤其對書中對“泛濛古運動”的多元性解讀印象深刻。作者指齣,這一運動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呈現齣不同的側重點和錶現形式。它既包含著對民族文化復興的渴望,也包含瞭對政治自主權的追求,甚至在某些時期,發展齣瞭對獨立建國的設想。這種細緻的區分,讓我避免瞭對這一復雜的曆史現象産生簡單化的認知。書中對於國民政府和共産黨在處理內濛古問題上的政策演變,以及它們與泛濛古主義運動之間的復雜互動,都得到瞭極為詳盡的分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