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

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蒙古历史
  • 内蒙古
  • 独立运动
  • 泛蒙古主义
  • 民族主义
  • 近现代史
  • 中国边疆
  • 社会运动
  • 政治史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元1919年,俄共革命期间,有白俄军人谢米诺夫勾结日本低阶军官,意图联合布里雅特蒙古、内蒙古及外蒙古,在北亚洲成立「泛蒙古国」,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但「泛蒙古」思想却已在若干蒙古人脑海中留下印象,也为西方帝国主义者作为分化、裂解中、俄两国的筹码,1919年的「泛蒙古运动」虽然如昙花一现,迅即凋谢,但其余韵并未销声匿迹,经过半个世纪后,似有死灰复燃之势,本书拟就此一形势及当前情加以讨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学铫
  

  政治大学法学士
  1964年全国高等考试优等及格
   
  【曾 任】
  蒙藏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
  中原大学、辅仁大学兼任教授
  清云大学中亚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现 任】
  中国边政协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边政》季刊主编
   
  【刘学铫着作】
  《匈奴史论》
  《鲜卑史论》
  《五胡史论》
  《外蒙古问题新论》
  《北亚游牧民族双轨政制》
  《蒙古论丛》
  《从古籍看中亚与中国关系》
  《中亚与中国关系史》
  《藏族源流蠡测》
  《文化外史》
  《胡马渡阴山》
  《五胡兴华》
  《清季民初中蒙之分合关系》
  《从法律政治层面看外蒙古问题》
  《十三辈达赖喇嘛圆寂与热振唿克图》
  《少数民族史新论:平心静气看新疆西藏事件》
  《苍狼与白鹿蒙古帝国》
  《狼的子孙突厥汗国》
  《行国的始祖匈奴帝国》
  《大与岭的传奇鲜卑王朝》
  《旮旯里的国史》
  《新疆史论》
  《历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
  《从历史看清西藏问题:揭开达赖真实面目》
  《国史里的旮旯》
  《喇嘛教与达赖喇嘛》
  《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

图书目录

《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
 
前言:泛蒙古运动死灰复燃
 
壹、蒙古史略
蒙古族自崛起至准噶尔之称强
一、蒙古崛起与大蒙古国的建立
二、元朝从未统辖四大汗国
三、瓦剌的崛起与准噶尔 20
四、北元或后元的殒灭 30
 
贰、清代蒙古
一、清朝绥服漠南蒙古(内蒙古)
二、清朝及民国时期在内蒙古设置府厅县情形
三、内、外蒙古之地缘
 
参、从内蒙古自治运动、蒙疆政府到蒙古自治政府
一、清季民初之内蒙古
二、内蒙古自治运动主要人物
三、内蒙古自治运动
四、蒙古军政府与蒙疆政府
五、虽是夕阳但无余晖的蒙古自治政府
 
肆、泛蒙古运动死灰复燃?
一、1919年之泛蒙古运动
二、1960年代徙居美、欧喀尔玛克之泛蒙古思想
三、1990年代有内外蒙合併传言
四、二十年来内蒙古若干人倡言独立
五、有关泛蒙古的组织
 
伍、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节录自〈清季民初之内蒙古〉

女真族龙兴于黑水白山之间,崛起之初就与蒙古科尔沁部有所接触,为减除后顾之忧,就与科尔沁部联姻,因而得以壮大,终于建立大清王朝,终有清一代与蒙古联姻,因此有所谓「北不断亲」者,只是联姻方式前后却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康熙之前,清帝室多娶蒙古部酋女子为妻,以致有蒙族女子为清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者,康熙之后,则几无娶蒙族女子为后妃者,都以帝室公主或满族亲王、郡王之女(格格)嫁蒙古贵族,其所以有如此差异者,盖因崛起初期,既要防蒙古之不顺服,又要借蒙古之力,因此清帝娶蒙族女子为妻,所生之子有一半蒙古血统,且为蒙古豪酋之外甥,上述两个目的都能达到;及至康熙之后,已经入主中国且各部蒙古贵族陆续归顺朝廷,清帝就不再娶蒙古族女子为后妃,而是以公主、格格嫁蒙古贵族豪酋,如是蒙古贵族豪酋成为满清的女婿,公主、格格苟有所出,清帝室又成为舅家,在辈份上高蒙古一级,蒙古贵族豪酋对清帝室自是俯首听命,这是一套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综计有清一代286年中,满蒙联姻多达586次,几乎每年两次,其中清皇室女子(含公主及宗室格格)嫁蒙古贵族者430次,清皇帝或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女子者156次,可见「满蒙一家」实为清代治边政策的重要一环,为贯彻蒙古只能与满清皇室联姻、后来而成为满族忠实的附庸,清廷乃规定蒙古族人不得学汉语文,不得与汉人联姻,清代治边政策主要一项就是将各边疆民族与主体(指人数最多、教育程度最高、物质文明最发达等)汉人隔绝,因此内蒙古地区也禁止汉人前往垦荒,由是自清初以至干隆中叶以前,广大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几无汉人踪迹,而清代对内蒙古也无任何建设措施,因此无论在经济、教育、各项民生基础建设,相对于内地而言,都显得极为落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探究的魅力。《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以其近百年的时间跨度,预示着一段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叙事。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民族认同的形成、政治诉求的演变,以及国家构建的曲折历程。我并非内蒙古地区的研究者,但这本书却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在书中对“泛蒙古运动”的定义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并没有将之视为一个单一的、固化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内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思想潮流。从早期追求文化复兴的诉求,到后来在不同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其政治内涵的不断深化,直至后来一些群体对独立的追求,整个过程被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搜集与运用。那些尘封在档案中的电报、书信、会议记录,在作者的笔下焕发新生,勾勒出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并不回避历史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内蒙古独立”这一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背景、动力、以及最终的走向。

评分

当我拿起《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时,我并没有期待读到一本充满激情和煽情文字的书,反而更看重其历史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严谨性。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作者并没有将“泛蒙古运动”和“内蒙古独立”简单地描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以一种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展现了这一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1919年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社会结构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他深入分析了泛蒙古主义思想萌芽的社会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区域(如外蒙古、布里亚特等)的演变轨迹,为理解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例如,书中对民国时期内蒙古各盟旗的社会经济状况、传统文化习俗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股蠢蠢欲动的变革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试图呈现不同派别、不同阶层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不同选择和立场。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内蒙古这片土地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与其说是一本讲述“独立”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认同”与“生存”的史诗。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1919年至2010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却丝毫不显得仓促或粗糙。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事件背后复杂而多层次的因素。从民族主义的兴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到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传承的挑战,无一不被作者细致地剖析。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泛蒙古运动”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一个单一的政治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流动的、多元的、充满内在张力的思想潮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诉求。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泛蒙古主义如何被不同政治力量利用,又如何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抗战格局,以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策略演变,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功力深厚,但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将史料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使得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起来。他对于“内蒙古独立”的探讨,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可能性,而是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独立理想在现实中的曲折与变迁。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内蒙古这片土地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当地人民的命运有了更深的同情。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中“独立”二字所带来的历史悬念。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最初设想。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内蒙古独立”作为一个既定的结局来推进叙事,而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探索了这一议题在近百年间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实践,以及最终走向何方的。书中对1919年至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内外政治力量的互动,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都有着极其深入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敏感性,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立场,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在“泛蒙古运动”和“内蒙古独立”问题上的观点与行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捕捉,例如,在描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尝试构建和传播泛蒙古主义思想的,那些关于民族复兴的激昂论调,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感染力。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些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分歧,甚至是内部的矛盾。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调整、社会变迁,以及它们对当地民族认同形成的具体影响,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走向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体选择、集体行动、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读《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仿佛走进了一个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关于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刻思考。作者并没有用煽情或煽动性的语言来叙述,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姿态,带领我们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从1919年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他不仅关注了宏观的政治格局变迁,更深入到了微观的社会层面,描绘了在时代洪流中,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诉求。我尤其对书中对“泛蒙古运动”的多元性解读印象深刻。作者指出,这一运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它既包含着对民族文化复兴的渴望,也包含了对政治自主权的追求,甚至在某些时期,发展出了对独立建国的设想。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避免了对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产生简单化的认知。书中对于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在处理内蒙古问题上的政策演变,以及它们与泛蒙古主义运动之间的复杂互动,都得到了极为详尽的分析。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初拿到手,纸张略显粗糙,但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气息,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跌宕往事。“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被时间洪流冲刷、被多种力量交织影响的复杂区域。我并非内蒙古地区的研究者,也对“泛蒙古主义”这个概念知之甚少,但正是这种未知,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1919年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切入,细致地勾勒出当时内蒙古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那种在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各地纷纷寻求自身定位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人民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挣扎,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民国时期内蒙古各盟旗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股蠢蠢欲动的变革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试图呈现不同派别、不同阶层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不同选择和立场。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灰色地带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泛蒙古主义思潮萌芽时,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区域(例如外蒙古、布里亚特等)的演变路径,为理解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引用的史料所震撼,那些尘封在档案中的电报、书信、会议记录,在作者的笔下焕发新生,勾勒出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惊心动魄。

评分

初次翻阅《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我便被其沉甸甸的体量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震撼。作者以近百年的宏大历史为经,以“泛蒙古运动”和“内蒙古独立”两条主线为纬,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命运画卷。我并非内蒙古的当地居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教科书的片段,因此,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启蒙。作者从1919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开始,细致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在民族主义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所面临的抉择与挑战。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泛蒙古主义”视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其分解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诉求与思想潮流。无论是早期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复兴的呼唤,还是后来政治活动家对国家形态的探索,亦或是普通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书中对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分析,以及中国国内政治斗争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都极为详尽,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内蒙古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世界和中国大陆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作者在处理“独立”这一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成熟度,他并非预设立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审视这一诉求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背景、动力、以及最终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一段不被大众熟知,却充满张力的历史。《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一次对“民族认同”和“国家构建”的深度挖掘。作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将近一个世纪的复杂历程,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被书中对“泛蒙古运动”概念的演变过程所吸引。在作者的笔下,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的内外因素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和诉求。从最初的文化复兴,到后来的政治诉求,再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用与塑造,整个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泛蒙古主义如何被日本侵略者利用,以及中国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如何应对,都得到了极为详尽的分析,这让我对那个时期内蒙古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内蒙古独立”的探讨,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可能性,而是深入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这一议题在现实中的复杂性。作者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来自不同档案、不同语言的文献,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勾勒出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雄心壮志、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以及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初拿到手,纸张略显粗糙,但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气息,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跌宕往事。“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被时间洪流冲刷、被多种力量交织影响的复杂区域。我并非内蒙古地区的研究者,也对“泛蒙古主义”这个概念知之甚少,但正是这种未知,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1919年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切入,细致地勾勒出当时内蒙古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那种在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各地纷纷寻求自身定位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人民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挣扎,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民国时期内蒙古各盟旗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股蠢蠢欲动的变革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试图呈现不同派别、不同阶层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不同选择和立场。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灰色地带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泛蒙古主义思潮萌芽时,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根源,以及在不同地理区域(例如外蒙古、布里亚特等)的演变路径,为理解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引用的史料所震撼,那些尘封在档案中的电报、书信、会议记录,在作者的笔下焕发新生,勾勒出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惊心动魄。

评分

《泛蒙古运动与内蒙古独立1919-2010》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区域历史和民族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复杂的民族运动和政治诉求。我尤其被书中对“泛蒙古运动”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读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内涵。从最初的文化复兴的呼声,到后来在国际国内政治格局变化下的政治演变,再到一些群体对独立的追求,整个过程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充满历史的张力。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内蒙古独立”这一敏感议题时的客观性。他并非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审视这一诉求出现的历史背景、内在动力、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书中对国民政府、共产党以及其他外部力量在内蒙古问题上的政策与策略的分析,也极为详尽,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内蒙古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引用的史料,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个人书信,都被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使得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