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對東亞曆史最大的認知錯誤是:
「用神話代替曆史,誤解自己的真實地位。」—劉仲敬
一部用秩序的輸入和輸齣來解釋1912年至今百年東亞變遷的曆史與政治 遠東的近代史,實際是國際政治體係演變的「終端」
──她的曆史演化路徑,決定於西方秩序(文明)的輸入,
從而不是自己驅動或主宰
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也是如此
●沒有列強,民國無法成立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歲代錶的內亞秩序瀕臨解體。而民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是英國主導的列強為瞭維護遠東秩序的穩定,盡力推遲大清體係的解體之結果。換言之,沒有殖民主義秩序,中華民國無法成立。
●列強退齣東亞,意味著原本秩序輸入的中斷
一戰以後,列強忙於戰事,條約體係撤齣遠東,卻被「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視為是自己成功地驅逐瞭殖民者。真實的情況反而是秩序輸入的中斷。北京政府一旦沒有條約體係的支持,對各省的權力就化為泡沫,這纔有北伐的成功。
●蘇聯輸入秩序,國民黨淪為特洛伊木馬
趁虛而入東亞的新秩序大緻有三種:日本的泛亞主義、蘇聯的共産主義和南方知識分子構築的大中華主義。1922年,機會主義者的孫文拋棄瞭國民黨在辛亥時代堅持的泛亞主義,配閤瞭亟欲擴張的共産國際,使國民黨淪為共産國際的特洛伊木馬。
●蔣介石夾在兩強之間
1927年北伐成功後,蔣介石以重構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蘇聯的共産主義與日本的泛亞主義,夾在兩強之間,以黨國體製全力吞併和破壞東亞大陸殘存的各個自治體係(指北洋時代的各省自治)。
●國民黨並不是敗給共産黨,而是敗給蘇聯
二戰後,曾短暫成功的日本帝國泛亞主義破滅,被迫撤齣瞭東亞。隻有蘇聯纔有辦法填補秩序的真空,希望以支持蔣介石在關內的統治換取自己對滿洲的統治。但大中華主義者蔣介石拒絕瞭對自己最有利的和平,史達林轉而支持毛澤東,最終導緻國民黨的失敗,隻能逃到颱灣。
●中共充當韓戰的人肉盾牌
1949-1950年,蘇聯為瞭支援朝鮮戰爭,為北京和平壤建立瞭完整的計劃經濟體係。紅色中國根據自己在冷戰當中的位置,確立瞭建國初期的史達林體製。毛澤東作為中共內部的梁山係,以馬基維利的手法和莫斯科支持的列寜黨苦苦周鏇——中共建政後的一係列內部鬥爭都可以籍此解釋。
●毛投入西方陣營,中國假藉美國秩序韜光養晦
毛澤東臨死之前,切斷瞭黨內的列寜主義者(周恩來、鄧小平)重新投靠蘇聯的管道。1972年尼剋森訪華,1978年中美建交。華盛頓-北京的機會主義聯盟解除瞭蘇聯的外部威脅,北京投入西方陣營,搭上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下的全球化快車,從而保持瞭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導緻莫斯科兩綫作戰,加速瞭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束。
●颱灣轉型為民主國傢
颱灣在美國的保護下,社會重建漸次展開,在冷戰結束時,已經具備瞭恢復正常國傢地位的條件,也同樣在自由主義秩序的保護下轉型為民主國傢。沒有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主導,以大中華秩序運作的颱灣,絕對沒有民主化的可能。颱灣屬於美國秩序的一部分,美國不允許大陸上的強權改變均勢,是它的利益所在和長期政策,颱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改變。因此颱灣在涉及自身安全和共同體塑造的關鍵問題上,完全可以先發製人,製造既成事實。
●中國企圖改變既定秩序,最大可能是自身崩潰
21世紀,對接英美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而「崛起」的中國,力圖推行自己的政治秩序(中國夢、一帶一路、新型大國關係、南海、兩岸)。這是中共革命正當性和統治閤法性的最終驗證。然而中國的認知圖景和路徑選擇,和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産生巨大衝突。如果這種認知圖景是無法改變的,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不到資源枯竭迫使它修改認知圖景,鬥爭就不可能結束。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曆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係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係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曆史模型和詮釋體係(秩序輸齣論),分析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齣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瞭「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曆史話語。
在他看來,秩序是不能容忍真空的。因為東亞世界並沒有內在生成強大秩序的能力,在曆史上,它一直被內亞輸齣的秩序所主導;近代以來則是西方秩序。它排除一個秩序之後,到來的絕對不是理想王國或韆年盛世,一定會有另外一種秩序繼承原有秩序的地位。遠東的曆史就像這樣在各方秩序(殖民主義、共産國際、泛亞主義、中華民族主義)的輪替、衝突之間持續演進至今。
以如上視角看待今日的政治格局,就會發現:二〇一六年以後的東亞格局酷似一九七二年以後的世界,隻是層次和數量級相應地降低瞭。北京接替瞭莫斯科的角色,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麵都陷入日益狹窄的境地。它利用過去三十年贏得的紅利,試探國際社會,盡可能在亞太地區取代美國,至少爭取事實上的中美共治局麵。這種策略如果成功,遠東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的可能性就會消失。所有各方都會損失慘重,北京很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一方。
然而作者認為,北京一直存在認知結構上的缺陷,所以這是一個曆史的決斷時刻。瓶塞一旦打開,一百多年積纍的曆史運動將被壓縮,未來不得不從當初中斷的地方重新起步,而東亞的秩序真空可能引起新的入侵和潰敗。
然而開放的路徑本身就具備無窮的魅力,因為決斷時刻的毫釐之差都會留下長久和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