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快速遗忘的世界说,我们在这里!
条通、酒店、角头、无家者、遶境、引路童子、溪洲部落、移工、新住民、台语电影、老房子、水圳、艋舺、大稻埕、台北城……
从河开始,为这城市加点洋葱,是我们改变了台北,还是台北改变了我和你?
台北城市散步2015~2017年策划了250条导览路线,共计1500场、25000人次参与。跳脱主流框架,用开拓的视野,看到台北不同样貌!
本书包含台北的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从淡水河与新店溪开始,再提到三大聚落(艋舺、大稻埕、台北城内)。
△现在:盘点各种文化资产,让文化资展不应该是负担,而是深化台北品牌形象的关键;认真面对台北的表与里、白天与夜晚,从人物到社会议题,都是现代台北的一部分。
△未来: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性格,当我们盘点台北的过去与现在,透过各种主题和社会议题、用不同视野看台北,让一般人都能参与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未来想像,而非只是哪个政治人物的规划;如此,才能汇聚成一座伟大城市的未来想像。
本书特色 ★本书由付费导览团队将他们议题化的台北导览所涉及的主题,由他们自己、各领域专家与导览人来撰写。
★以成功的收费议题化城市导览,延伸出去思考台北的历史、人物、文化、建物、艺术、故事、议题、产业等等,从了解台北进而让台北发光发热。
★每个主题中间都穿插「在这城市中的人」,包含溪洲部落、引路童子、酒家、皮鞋老店老板、体制内的老师、果菜批发市场店商,以及同志。
★包含台北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一座伟大城市的展望。
~各方真情推荐~ 人生百味:
听建物说话,由生活其中的人们引路,为每颗鸡蛋捍卫立足之地。这无疑是走入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方式。
工头坚/《旅饭》旅行长:
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居住在此的专家,穿街过巷、发觉各种有趣的主题。这两年来,每每惊讶于「台北城市散步」发掘题材的角度与能力,他们为台北这座城市,挖掘出更多元精彩的观看角度,也令我多次成为跟随者,并深觉乐在其中。
五花盐:
我们一起追逐北管和砲声,绕整个大稻埕。那沿路有心跳的火光和震动,和一○一烟火好不一样,大概就像,台北人和天龙人的那种不一样吧:)
邵瑷婷/文化银行创办人:
走在台北街头,节比鳞次的高楼大厦、闪烁的招牌和鱼贯的人群,如实地呈现了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应有的样貌。过路的你是否曾经想过,以前的台北长什么样子?若这个念头有曾经闪过你的脑海,那你最好细细读完这本书。台北城市散步用散记的方式详实的纪录的台北的缘起和发展脉络,两百多条走过的导览路线里,用平实的文字节录这城市的生命轨迹。若你也曾望着台北的天际线兴叹,在书里你可以暂时获得救赎,细细品味台北城的老灵魂。
凌宗魁/国立台湾博物馆规划师:
在熟悉的店街踏查岁月累积的智慧;在生长的庙巷找寻场所串连的故事。关于城市身世的寻访,等待挖掘的精采还有很多。
徐明松/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
这是一本多面向切面的台北城市导览,是一群年轻朋友关心自己城市所做的记录,是我们建构台北城市学的重要基础。
高传棋/台北水窗口执行长:
城市的前世今生,需要探研与书写。透过您我实际的散步走读,慢慢咀嚼并揭开其被忽略甚至逐渐淡忘的时空生活故事。
张正/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创办人:
开车经过一条街,与步行经过一条街,速度不同,所能感受的事物也绝对不同。在追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台北城市散步」逆势而为地致力于另一种价值:速度快慢不要紧,要紧的是用心感受。
陈智远/活现香港(Walk in Hong Kong)共同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要了解一个城市,我始终认为最佳的方法是用双脚认真地游走街道,仔细观察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并用心地感受及欣赏街上每一个细节。这是读过《台北城市散步──走过,不路过》时最深的感受:书从滋养台北的水开始谈起,连结台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以不同人的视角窥探台北社会的动态变化,当中既有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又充满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碰撞激荡的火花,清晰而全面地展现了台北是如何层次多元及趣味盎然。书中也紧扣着一个重要命题:文化导览在今天旅游业及塑造城市形象所发挥的角色。这是我们活现香港(Walk in Hong Kong)每天也在思考的问题,两个城市值得就此对话、相互砥砺。
梁荫民/环境教育工作者与水资源研究专家:
当分工愈细,人们的生活圈就愈「单纯」,在自己的「专业」外,看到的愈来愈少。环境为甚么愈来愈坏,人们不看或视而不见是因素之一。希望我们不只从不同角度听,更要看,更要思考。「走过, 不路过」给我们一个起点。
黄兰贵/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为什么在十八个月内参加了二十四场导览行程?因为在努力补修学分啊!无论是台湾历史、城市在地文化、多元族群或社会议题,这些当年国教课本里缺席的知识,唯有理解其脉络,方能更认识自己所居住的这块土地。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是人文、也是水文;是历史、也是故事;是街区,也是与我们一同俯仰生活的邻人脸孔。这是一本理解过去、看见现在的亲切读本。
郑顺聪(作家):
关于台北,我有几百种走法。靠一双脚,如根须般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一块砖、一面招牌、一处转角,透过导览者的声音,还有那五官与脑内根须般磐固的记忆大树,故事与历史就此说不完。「台北城市散步」是正港的「巷仔内」,透过细密到不可思议的走踏,为这座浮华城市「接地气」,是认识「里台北」之最佳路径,是丰厚城市文化的基础工程,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来设计主题、拿起麦克风自己来导览的第一步。
谢宗荣/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辅仁大学进修部宗教系兼任讲师
对于自己所居的城市缺乏「认识」,似乎已成为「天龙国」台北人的通病,《台北城市散步:走过,不路过》就是这个症头最具疗效之药!
苏硕斌/台大台文所教授:
他们的生意经很质朴,路线是生活世界、导览为鲜活庶民、故事则是活过的记忆,很努力在邀请大都会生存者找寻过日子的活路。
《古城秘境:漫游京都的慢时光》 探寻千年古都的静谧角落与不为人知的日常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些沉淀着历史温度的街道?《古城秘境:漫游京都的慢时光》并非一本传统的旅游指南,它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深入感知一座城市灵魂的旅行者的指南。它带领读者暂时告别大众化的清水寺和金阁寺的喧嚣,深入到那些被时间温柔拂过的京都腹地,去“走过”,而不是仅仅“路过”。 本书的作者,一位常年居住在京都、精通茶道与园林艺术的文化观察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这座千年古都深藏不露的侧面。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竹影下的沉思”、“町屋里的光影”、“川流中的絮语”,以及“祭典背后的故事”。 --- 第一部分:竹影下的沉思——禅意与自然的交汇 这一部分聚焦于京都那些远离主干道的寺庙和庭园,它们往往藏匿在偏僻的山麓,或淹没于寻常民居之中。我们不谈论寺庙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那些构成禅宗美学的微小细节。 岚山的另一面:嵯峨野的苔藓之路 多数人谈论岚山必提竹林小径,但本书将我们引向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苔藓之路”。这条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老的石垣和参天的杉树。作者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苔藓的色彩变化——雨后的墨绿、初夏的嫩黄、以及秋冬的深沉靛蓝。书中不仅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更穿插了对苔藓生长哲学意义的探讨:如何在微小的空间中实现世界的无限延伸。 大原的寂静:诗仙堂的竹篱与水声 大原是京都北部的山间小镇,保留着浓厚的田园风光。作者特别着墨于诗仙堂的庭院。这里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借景”的艺术。通过对一处看似不经意的竹篱和滴水声的描摹,揭示了日本庭园设计中“不完美即是圆满”的理念。书中收录了作者在特定时间(清晨五点到六点,光线穿过竹叶的角度)捕捉到的光影日记,这需要读者以极大的耐心和敬意去体会。 哲学之道尽头的秘密池塘 哲学之道因其樱花而闻名,但当樱花凋零后,它便回归了沉寂。本书的作者指引读者走到步道的尽头,发现一处无人知晓的私人池塘。据说这池塘是江户时代某位茶人为了修炼“静心”而特地开凿的。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辨认池塘边生长的水生植物种类,以及如何利用水面的涟漪来观察云朵的流动,这是一种极端的、近乎冥想的散步方式。 --- 第二部分:町屋里的光影——时间的容器与匠人的手艺 京都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保存完好的町屋(传统木制联排房屋)之中。这部分内容深入到这些“时间容器”的内部,探寻那些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坚守传统的匠人。 西阵织的纹理与“看不见的经纬” 西阵织是京都的代表性工艺,但本书避开了博物馆里的成品展示,而是聚焦于作坊。作者记录了与一位年迈的织工长达数周的拜访过程。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染线的复杂过程——如何利用天然矿物和植物提取色浆,以及织布机在操作时发出的独特韵律。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讨了现代时尚界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以及老匠人如何通过在传统纹样中巧妙地嵌入极细微的“现代”元素,来实现技艺的“代代相传,却又生生不息”。 麸屋的传统:面筋与生命力的哲学 京都的“麸”(面筋)料理享誉全国。本书探访了一家拥有二百年历史的麸屋。重点不在于食谱,而在于制作过程中的“等待”。麸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浸泡、揉捏和发酵,每一步都受制于季节的温度和湿度。作者将制作麸的过程,类比为一种生命教育:懂得慢下来,才能捕捉到食材最本质的“活性”。书中穿插了对这种食物在佛教斋戒文化中地位的考证。 鸭川旁的“夜猫子”书店与古籍修复 在鸭川的某条支流旁,隐藏着一家只在傍晚六点后开门的二手书店。这家店的主人不仅是书商,更是一位古籍修复师。作者描述了修复一本受潮的古老和歌集的艰辛过程——如何小心翼翼地分离被霉菌粘连的纸张,如何用手工纸进行衬补。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物”的敬畏,展现了京都人对待旧物的深厚情感。 --- 第三部分:川流中的絮语——水系与社区的生命线 京都依傍着贺茂川和高野川,水系是这座城市的心脏。本部分带领读者沿着水岸,观察社区的生态和人与水的互动。 高野川源头的“渔人” 河流上游,在进入城市之前,仍保留着传统的渔猎生活。作者记录了一位坚持使用传统“友钓”(一种特殊的钓鱼技巧,用诱饵鱼钓大鱼)的渔人。通过与他的对话,我们了解了河流生态的变化,以及老一辈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心。书中还附带了高野川水系的历史变迁图,揭示了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与现代防洪规划的差异。 御影石的记忆:石阶与雨水 京都的许多古老街道和庭院,铺设着厚重的御影石。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些石板的排列方式,尤其是它们如何巧妙地引导雨水流向特定的排水沟。作者分析了这些石阶在不同雨量下的“声音”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区共享的“记忆载体”——每一块磨损的石板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步频。 鸭川旁的“草药师”与河岸的植物 在鸭川中下游,作者结识了一位常年在河岸采集野草的“民间药师”。他收集的不仅是药用植物,更是构成京都人日常饮食的重要元素。书中详细列举了春季的荠菜、夏季的菖蒲、秋季的葛根等,以及这些植物在当地传统食谱中的应用,展现了城市与野趣之间微妙的平衡。 --- 第四部分:祭典背后的故事——虔诚、秩序与瞬间的狂欢 京都的祭典是其文化的集中爆发点,但本书侧重于祭典准备工作中的“秩序美”与普通市民的参与感,而非盛大的场面。 祇园祭的“山鉾”构建:结构与社区的凝聚力 祇园祭的华丽山鉾是京都的象征,但其构建过程却鲜为人知。本书深入到参与构建的町会(社区组织)中,记录了为期一个月的准备工作。这部分着重描述了青年人如何学习古老的木工技艺来修复那些几百年历史的鉾架,以及如何在高度紧张的社区合作中,实现集体目标。这是一种关于“责任感”的生动教学。 贵船神社的“船渡祭”:对水的敬畏与祈愿 贵船神社的“船渡祭”是祭祀水神的仪式。作者描述了信众如何亲手制作小小的纸船,写下自己的祈愿投入河流,并追随船只的流向。这本书捕捉了这些祈愿在水面上漂流的瞬间,探讨了日本人对“不可控力量”(自然、命运)的谦卑态度,以及这种仪式感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维系。 夏夜的“萤火虫观测会”与声音的消退 在远离市中心的深山中,一些社区会组织小规模的“萤火虫观测会”。这并非正式祭典,而是社区维护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作者记录了组织者如何要求参与者在指定区域内绝对安静,甚至禁止使用闪光灯。这份对“寂静”的集体维护,成为理解京都人对“美”的坚持的最直观体现。 --- 《古城秘境:漫游京都的慢时光》是一本关于“感知”的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是学会放慢脚步,倾听那些不被现代喧嚣所掩盖的声音,去触摸那些未经打磨的真实肌理。它提供的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张通往京都“慢灵魂”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