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迈向建筑:从阅读理论到设计方案
曾成德 (国立交通大学建筑所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十九世纪美国画家汤玛斯‧柯尔(Thomas Cole)画了一幅叫《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的画。画中的建筑师似乎正全神倾注于想像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巨大的柱础撑起建筑师的身躯,他的脸庞扬起,眼睛微阖,四周环绕着过往历史上各种样式的建筑。建筑师侧身躺靠在四部巨大的建筑典籍之上,似乎凭借着它们,他即将构思出与大师名家相互辉映的作品。在这张画作里,柯尔揭开了建筑学门与设计创作的特质:建筑奠基于材料与构造,环绕着历史与文化,依凭着理论与概念。
在当代建筑理论着述中,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博士的《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四十年来对于建筑初学者有其无可取代性。它图说丰富,取材经典,言简意赅。康乃尔建筑系主任夫妇西米区与沃克(Andrea Simitch and Val Warke) 近年出版的《建筑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以字典与「关键字」的方法以及横贯古今光谱的视野,一方面列举案例一方面釐清观念,展现建筑是眼、脑、身、手一起到位的整合性知识实践,非常具有启发性。建筑名家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在《建筑教程》(Lessons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亲自出手示范,强调建筑必须在公共性上与城市环境切入的必要,对建筑学科与学生极具重要性。然而本书,皮耶‧冯麦斯的《建筑的元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s)的特出之处,则在于对于建筑设计,提出一个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描述、分析与论证。
本书的架构正如副标题,由三个部分构成,以建筑在自身客体、空间环境与物质材料等三个面向探讨设计的产制与施为。我们或许可以像阅读建筑设计方案图面中的剖面图,在目录里按图索骥,由作者所谓的三个「插曲」切入理解本书的意图与作者的观点。这些「插曲」正如矗立的大墙,界定了建筑的存在,界分了室内与户外,也连结了两者,建立了建筑的意义。他们分别架起了本书的四大内容:元素与原理、空间与光影、场所与地景,以及材料与营造。进一步的阅读则会发现,在插曲一与插曲二之间的两个篇章,分别是关于空间与光影的探索,透露出作者所依据的──而前言作者法兰普顿 Kenneth Frampton 也观察到「有点对立」的两个思想立场──完形心理学与现象学。而插曲二与插曲三之间则介绍了当代最为紧要的显学:地景与身体。此外,插曲三则迅速带向此一增订新版所扩充的重要主题:构筑。冯麦斯毫不保留的指出这个部分对于建筑学习的重要:学校学习「未必是把设计、材料和营造融为一体的最佳培育场所」因此他希望「唤醒对于构筑的品味」进而「把营造当成建筑设计里的关键要素」。
「建筑设计」。冯麦斯常一再强调本书探讨并且希望为建筑学习者揭橥的就是「设计的理论」(Theory of Design),而法兰普顿则称之为「方案的理论」(Theory of Project)。「设计」与「方案」(或译「专案」) 不仅是学门之外的人所难以明白的名词,也是建筑人自己说不清楚的过程。其实我们当今在建筑界所知晓的「方案」这个字的意义乃是西方启蒙晚期的重要思想家、作家、考古学家与建筑理论家伽特赫梅赫.德.甘西(Antoine-Chrysostome Quatremère de Quincy)在《建筑学历史词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Architecture)一书中所提出。有别于艺术画作,伽特赫梅赫.德.甘西将建筑的产制、设计的发展视为一种过程,必须借由各种理论、方法与工具,依靠一系列彼此关联、相互指涉的各种图版与多张图面,并透过与各种历史理论知识与意匠概念发想相互应证、不断来回所投射(project)而成。
当然,远在西元前一世纪,维楚维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就已在《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中隐然揭示这一点。他不仅指出制作各种营建图面时必须思索与比例量度原则 (proportion)的关系,更直接点出建筑师必须具备文学、写作、数学、几何、音乐、医学、法律、天文、历史、哲学等。简言之,建筑师必须具备当代所谓「跨领域」的知识,而他的工作就是在匠人与文人,实务与理论之间彼此应证、相互投射的「方案」。
让我们再回到《建筑师之梦》:窗帘大开,柱头撑起,历史环绕在四周,典籍理论是依凭。面向我们,脸庞扬起,眼睛微阖,建筑师手中拿着建筑方案,这是他的设计,这是他的梦想。而我们知道:「方案的理论」是建筑之梦的基础。
*《建筑师之梦》(The Architect's Dream)
Thomas Cole. 1840, 35 x 84 1/16 in. Toledo Museum of Art
www.explorethomascole.org/gallery/items/91
前言 这本书在1986年首次出版时,是以建筑为目的的开创性研究之一;依照冯麦斯自己的说法,这不是一本历史也不是一本理论,而是一本实用的「专案理论」(theory of the project),也就是说,它像是某种详尽的导览,带你从一名西欧建筑师和建筑教授的角度,对建筑界众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类总览。
副标题透露出,这本书意图做为一本建筑导论,就这点而言它非常成功,可以引领新手建筑师进入长久以来在营造文化里会遭遇的各种现象。和初版一样,这个版本依然受到两个有点对立的德国哲学思潮的影响:一是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象征形式的理论,该派的阐述始祖包括鲁道夫‧安海姆和恩斯特‧卡西勒等;二是现象学,以胡赛尔和海德格的着作为基础,接着由加斯东‧巴舍拉、米歇‧塞荷和梅洛庞蒂进一步阐述。除了由上述两者综合起来的「成见」之外,还叠上了艺术史家鲁道夫‧威特考尔对帕拉底欧的重新诠释,另外有一个影响是来自英美评论界,特别是对柯林‧罗的想法以及透过柯林‧罗对作者本人所造成的影响。
新版共有十章,外加三篇所谓的「插曲」,用来描绘一些不属于章节基本主题的特殊反思。新版的后半部,也就是5–10章,是这个版本最具新意的部分,收录了许多全新素材。以空间为主题的第5章,尤其让人耳目一新,因为里头详细说明了各种范畴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数位化的媒介时代,这些观念正在全面流失中;例如,潜藏在某些造型组合里的空间价值,而这些造型组合是由特定的平面并置结构而成。冯麦斯接着处理了一系列空间观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组合、组构,连同某些现代主义的空间观念,例如阿道夫‧鲁斯的「空间体量设计」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第6章讨论光与影,是现象学色彩特重的一章,因为它触及到开口结构与光线性质之间的交互关系。接着是插曲二,处理从空间到场所的转换,然后是专门讨论场所的第7章,过程中带入许多新的素材。
初版和增订版的最大差别表现在本书的第二篇,该篇锁定构筑(tectonic)这个主题。第8章──探讨不同材料与生俱来的表现特质,包括:石头、混凝土、砖块、木材、玻璃和钢铁。第9章是处理结构配置如何抗拒重力,进而谈论到一些构筑形式的美学,诸如框架、拱顶、等压网络、悬臂、折板,等等。第10章取了〈身体与覆面〉这个暧昧标题,讨论的主题是建筑物的材料体与表面处理之间不可避免的摆盪,而且永远会有二合一的特例出现。这章谈论的一些观念,例如拼组、细部几何配置、覆面涂层。接着谈到面孔与面具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在这章的末尾,处理了帷幕墙现象。他已逐渐接受「高科技」建筑的透明性,它们用玻璃将整个结构封包起来,因而在形式上保有如同以往的内在诚实性──如果忽略掉膜层表面不可避免的反射和折射。尽管冯麦斯无法否认佛斯特、皮亚诺和罗杰斯的耀眼表现,但是在最后关头,他还把经过时间考验、相对较不透明的立面价值重新搬出,有点标新立异地把它形容成一种复杂的机器。
这就是这本专案理论致力达到的目标,身为建筑教育界的老兵,他自身的经验让他强烈感觉到,传统的建筑修辞不该盲目承继,但也不能以日益动盪的后现代情境为由,轻率否定。分析到最后,建筑既非艺术也非科学,它依然是一门哲学技艺,少了传统很难出现真正的重大创新,反之,少了创新也很难让传统存活延续。而这种持续、弔诡的互惠,正是这本书的终极主题。
肯尼士‧法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纽约,2012年5月
新版导言 建筑比较不是「用来看的东西」,而是「用来住的场景」。体验由人力打造出来的建筑、城市和景观,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我们只能碰触到这些知识和know-how里的一些面向。如果建筑教学是一栋建筑物,这本书只是其中的一块砖头。我们的目标是要架构出一些感知性和观念性的机制,尽管不够详尽,但能帮助我们指出一条道路,了解建筑设计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它的性质比较接近「设计的理论」,而非传达某一种建筑理论或建筑史。它无法取代不可或缺的历史分析。
为了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企图把建筑现象纳入这本只有单册的导论里。而这样的做法,必然得对我们的科学野心做出某种程度的限制、挑选和收敛。
事实上,差别往往在于形式而非内容。有些人的立论基础,是对少数几个案例研究进行深度的批判分析;有些人偏好针对典型元素进行比较研究。还有些人则是选择较为泛型的构成主题,这也将是本书採用的做法。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对这门学科有更清楚的概念,能发现一些确实可信的基础,能学到一些方法,并开始建构能让他持续学习的个人参考资料库。
我们的取向基本上是现象学的。我们将无拘无束地运用有别于风格范式的历史范式,希望从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的、或至少是相对持久的原理原则。建筑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营造科学」,读者该如何挑选最有效的方法,秉持并尊重这门科学的精神去洞察自己的专案,就留待读者做出明智的选择。
本书有一个教学上的目标。尽管必然会有疏漏,但本书的第一部分:「从形式到场所」,是以几何学和感知环境做为核心论题,希望能灌输一些观念上和文法上的基本参照点。今日我们对营造形式本身以及营造形式做一种设计工具的知识,就是根据这些参照点整理安排。在这里,我们偶尔会认为形式的可能含意带有某种自主性;它首先是「空无意义」的,然后开始具有各式各样可能随着时间改变的意涵。
例如,这本「教科书」会试图解释与形式相关的现象如何让某些都市的总体面貌展现出强烈的形式连贯性(伊兹拉、圣吉米纳诺、伯恩等等),或刚好相反,是哪些形式原因导致当代城市往往给人混乱的感觉。同样的反思也可套用在立面的开口配置上。我们会试着探讨为什么某些平面和空间配置看起来比其他配置更为平衡;釐清是哪些因素决定某一栋建筑物是特殊物件而另一栋建筑物只是都市纹理上的一道缝线;了解如何用精简的手法来界定建筑空间,以及有哪些基本原则可建立空间与空间的连结;最后,我们还会努力揭示某些几何形式的空间特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质。
对建筑形式的属性进行解剖和分类,这类程序并非万无一失。它们反应的既非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总体感知,也不是建筑构思的过程。同样的,为了教学考量,我们也很难不对形式世界进行一番结构分析。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本书不是一本专论、辞典或建筑配方书,而是对于我们这门学科、思考批判以及设计构想的导论。
本书採取的立场,是把建筑同时摆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也摆在欲望和想像的世界里。因此,建筑可以不必是一门科学,但建筑会运用科学:让建筑得以稳固、耐用并提供舒适的精密科学;以及可以让建筑师更加理解人与场所和时间关系的社会科学。建筑师必须以理性的方式仔细核对自身设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和文化直觉,以科学的进步知识发挥机能。
我们为这本书挑选的发表模式,是带领读者到一座「想像博物馆」里进行一场导览之旅,身为博物馆策展人的作者,将会针对他的主题收藏──做出评论。图片和文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单靠书写和阅读可能有些乏味;只有影像和传说则可能流于肤浅。我们努力在文本与影像之间创造一种共生关系,为了维持这种互补性,选择了黑白图片。因为彩色图片会压过文本。
参考书目或许可鼓励读者针对自己好奇或需要的主题,选择更专业的作品深入研究。读者也会发现,这份收藏如何洩漏出作者的个人偏好: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现代建筑运动、希腊上古时期、仿罗马和哥德时期、文艺复兴,以及偶尔的巴洛克。
为何要出这个新版本?这本书的初版距今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建筑研究的脉络已经历了一场演变,确实有必要做出相当幅度的修订。这里所谓的演变,有三大主要面向:如何管理「突然」备受限制的环境资源;电脑与网路的广泛使用;以及媒体把建筑生产的某些环节纳入报导范围。
今日,环境资源大受限制对全人类和建筑界都造成许多严重的问题,也是这场巨变里的关键角色,们会在不同章节里不断碰触这个议题。建筑系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力量甚至超过他们就读的学校。这种全面追求「最先进、最尖端」的狂热,只是在追求一道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偶尔确实可运用在教学上,但绝大部分都是有害、混乱和失控的。
为了磨利和补足这本「建筑研究的导论」,我们首先得关注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自身的研究和体验,但不深入这些专案的细节。
修正过的前七章和经过改订的三篇插曲,构成了新版的第一部分。新增的第二部分以〈构筑〉(Tectonics,第8到10章)为题,尝试把有关营造物质性的方方面面统整得更好,让这部分打从研究之初,就能纳入我们的设计思维。
新增的「附录」是我们刻意挑选的。本书使用的参考书籍数量繁多,包罗万象,对新手而言,可能没那么容易梳理分类。加上总是有人提出「哪些文章非读不可?」之类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把近五十年来讨论建筑组构、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收录进来,这应该是最及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