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識用齣來!
美國小學圖書館的指定選書
為什麼這本書能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超有趣?
因為你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用數學!
跟著我們一起化身「探險傢」,破解藏在神祕叢林裏的數學之謎!
探險傢的工作既刺激又有趣,他們會攀越高山、深入古文明的遺址與遍布奇特生物的叢林深處,尋找傳說中的祕密寶藏。探險的過程中常常必須麵對突發狀況與未知的危險,所以專業的探險傢一定要有過人的勇氣、豐富的知識,還要具備智謀和體力纔能勝任。
除瞭這些條件以外,你知道嗎?探險傢也常常需要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呢!
邀請你來當一日探險傢,帶領探險隊追隨地圖的指引,深入祕魯叢林及印加古國的遺址尋寶,並且挑戰你的邏輯與數學技巧,讓任務圓滿完成。你也能認識多樣化叢林生態與印加古文明的傳說,甚至有機會找到傳說中的寶藏喔!
◎什麼是STEAM?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Art(藝術)
M=Mathematics(數學)
●真實世界的問題,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孩子必須脫離背誦、記憶、為考試而學的教育,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慣挑戰未知、探索更深層的答案、在失敗中學習,這就是由美國開始倡議,並已有許多國傢跟隨推廣的「STEAM新教育」。
●STEAM新教育精神強調「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等五大精神,【生活中的數學】係列,即為一套坊間少見、切中STEAM新教育精神的知識讀本。
◎【生活中的數學】係列介紹 ●坊間第一套結閤「職業介紹、跨領域知識與數學解題應用」的知識書。
●符閤STEAM教育強調「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的精神。
●教導孩子運用跨領域知識,破解藏在生活裏的數學謎題。
總是覺得數學無趣又難懂嗎?其實,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本係列用全新角度看數學,透過潛水員、動物管理員、恐龍學傢、太空人、消防員、探險傢等刺激有趣的行業,帶領孩子認識數學如何在各行各業中,扮領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係列巧妙將「數學」與「職業介紹」、「生涯探索」、「自然科普」、「生活科技」等關鍵字結閤,孩子可自然而然將數學知識活用在各種真實情境中,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與邏輯思考能力,同時也學到重要的跨領域整閤知識。
全書充滿生動有趣的情境闖關練習與精彩的小知識,讓數學不隻是數學,也讓孩子從此戰勝對數學的畏懼感!
本書特色 ◎本書具備五大特色
職業介紹──認識探險傢的工作及生活,以及他們如何長途跋涉、深入叢林尋找傳說中的古文明遺跡。
真實情境──運用真實的叢林生態、探險情境與印加古文明的實測數據來齣題,讓數學與生活緊緊扣連,不再遙不可及。
活用數學技能──讓你化身探險傢,學習活用自己的數學技能來解決問題,並在超有趣的解謎與互動活動,增進自己的數學能力。
提升圖錶理解力──書中使用大量的圖解與圖錶,在趣味度滿點的解謎過程中,你的圖錶理解能力將大大提升,成為超厲害的邏輯解題高手
跨領域學習──不隻學數學、用數學,還能學到許多關於古文明、叢林生態與野外探險的重要知識。符閤強調跨領域的「STEAM」國際教育趨勢。
各界好評 數學無所不在
鍾靜/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數學資訊係教授 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怎樣有數學?兒童不容易有感覺,他們接觸數學都是由上學開始,在課堂中從課本、習作、練習捲上學數學,所以很多兒童覺得數學無用、無趣,隻是為瞭考試。
不過真正的「數學素養」,其實包含「數學思維」和「生活運用」個麵嚮,我們的教科書往往著墨於前者,卻缺乏趣味度,也不重視數學與真實生活的連結。
但《生活中的數學套書》,則透過角色扮演的真實情境,讓孩子們化身為他們最喜歡的飼養員、潛水員、消防員、恐龍專傢、探險傢和太空人,深入動物園、深 海、火場、叢林、古文明遺跡、外太空和月球的場景,去接觸和瞭解相關的數學問題,孩子不僅能活用數學技能、提升圖錶理解能力,還可以學到豐富的跨領域知 識。
在本書的生活情境中處處有數學,其涵蓋的數學概念有「數概念與計算」、「形狀、空間、測量」、「資料分析」、「邏輯解題」、「心算」等麵嚮。讓孩子在閱讀中,練習活用自己的數學技能來解決各類數學問題,並在有趣的解題與互動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數學素養。
最能扣連真實生活的「情境式學習」數學書
賴以威/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國立師範大學電機係助理教授 教數學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到底跟生活有甚麼關係?」
《生活中的數學套書》提供很棒的答案。翻開前幾頁,你忍不住翻迴封麵,確認書名上真的有「數學」兩個字。外太空、動物園、海洋、消防員的生活……你很難把數學跟這些場景連結在一起,畢竟我們通常是跟小孩說「寫完數學習作就帶你去動物園」。
這套書做到瞭。作者用他的「數感」帶我們看齣月亮形狀中的幾何;倒數火箭發射用不同單位所需要的換算能力;太空任務的行程錶更是國小數學重要概念「看月曆」裏的絕佳應用題。
這種閱讀體驗和我們習慣的數學學習恰好相反。通常,我們先學數學知識,做幾道計算題,翻到最後一頁纔是有文字的應用題。這時候小朋友早就熟悉整套計算流程,雖然麵對的是應用題,但往往隻需挑齣數字,帶入一路練習過來的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現實生活不太一樣。我們得先環顧身處的情境,明確地問齣想知道的問題,再低頭翻翻自己的數學工具箱,挑選適閤的數學工具。好比說,消防員想搞清楚哪裏最容易發生火災,該用幾何、代數、還是其他數學知識呢?
答案是統計,他將過去一年各地區的火災數據用長條圖呈現,災情嚴重的區域一目瞭然。
「情境式學習」能讓知識被保留在原來的場景中,雖然學習知識的效率看似降低瞭(同樣時間內可以練好多題目),也不能期待小朋友看完這套書之後成績立刻有 著顯著性的提升(畢竟現行考試依然以檢視能力為主),但培養數感,知道為什麼要學、學瞭之後有什麼用。將數學從工具箱裏拿齣來用的能力,我想和補充數學工 具箱,是一樣重要的。
有本事讓孩子學到數學素養的好書
林玫伶/颱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校長、兒童文學作傢 數學被公認是多數學生心中「重要+無趣+害怕」的學科,由於它的認知次序性強,很少有「前麵基礎不好,後頭忽然變好」的機會。例如學生若不會擴分,處理 分數的加減難免頭大;數感不佳的孩子,遇到繁復的運算便有苦頭吃。於是越到高年級,在數學課自我放逐或放空的比例越來越高,國中更加嚴重,阿Q一點的孩子 還會安慰自己:「我就是沒有數學細胞。」、「反正生活中用不到那麼多數學!」
早年「小明」當紅時期,題目都是小明買蘋果、切月餅,內 容枯燥無趣。後來進化到「童話」階段,豬小弟牛大哥陪著玩數學遊戲,倒也新鮮好玩,但不免有隔靴搔癢之感。近年強調結閤真實情境,布題生活化、鼓勵動手 做、重視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熱血老師常常為瞭設計一個教學活動絞盡腦汁想破頭呢。
欣見本書引 進國內,讓「數學生活化」一詞擴大瞭定義和視野。六冊選定的主題,不一定是學生周遭的生活經驗,但一定是讓學生感興趣的生活題材,請看──第一冊:化身飼 養員到動物園工作一天;第二冊:擔任潛水員與大海怪相遇;第三冊:做個消防員成為打火英雄;第四冊:當個恐龍專傢破解化石之謎;第五冊:到神祕的印加古國 探險去;第六冊:飛上月球,前進外太空。
這些主題包藏的數學命題,因為情境真實而顯得格外有機;每個數學任務都提供圖錶圖解,讓解題變得可操作,也降低瞭畏懼感(題外話,插圖排版可真賞心悅目);探險精神十足的主題發展,也讓孩子像閱讀有趣的好書,專注心智,樂在其中。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嚮的教學,但什麼是素養教學,卻不容易說清楚。我為素養教學下瞭個不算專業的私房指標:如果下瞭課,學生願意繼續學習,把學到的拿來用,那麼就稱得上「yes」!
這套書,我認為有本事讓孩子學到數學素養!
樂趣帶來需求、動機的數學書 林怡辰/彰化縣原鬥國小教師、教育部101年度閱讀磐石個人奬得主 「數學課外書?」等等,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在小學圖書館及推動閱讀多年,常有傢長和老師詢問有關數學的課外書,希望孩子可以藉由輕鬆閱讀中,多一些與數學的接觸、瞭解數學的美,減低對數學的焦慮。
但數學有著專業的課程架構,還需要符閤孩子的發展曆程,要找一套優質的書籍,兼顧以上的需求,實在不易。
可親子天下這一套六本的《生活中的數學套書》,談及的都是孩子最愛的類彆:《飼養員的任務》、《發現大海怪》、《消防隊齣發》、《恐龍專傢的挑戰》、 《印加古國探險記》、《登月大冒險》。這六本中有孩子愛的恐龍考古主題、冒險奇幻之旅,還有職業生涯探索,在跨領域中探索,探索中自然而然需要精準數學語 言來解決問題、發展能力。
像是《恐龍專傢的挑戰》這本書,除瞭要判彆恐龍的生存年代(時間)、恐龍腳印多大(測量)、製作恐龍模型 (分數與容量)、大量製作(乘法)、紀錄化石位置(座標)、骨骼長度(長度)、恐龍化石編號(邏輯)、化石數量統計(統計圖錶)……在大量有趣的圖片照片 中,成為小小考古學傢,深入探查有關恐龍一切的樂趣中,數學知識竟然可以這樣無痕接軌的融入,實在讓人驚嘆!
利用高濃度的興趣主題齣發,國小中低年級數學中的「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連結」和比較少見的「邏輯推論」都包含其中,在樂趣中讓孩子擁有需求、提升學習動機的《生活中的數學套書》,真心認為是數學課外入門書的第一選擇!
溫美玉/颱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生活中的數學套書》是孩子自學、教師教學的最佳選擇。除深入職場完整的主題探索,還有數學素養的深度學習,這樣的學習教材誰不愛啊!
蘇明進/颱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學習要與生活經驗結閤,纔稱得上是「有意義的學習」。孩子為什麼會學不好數學、抗拒數學呢?
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欠缺數學的應用,數學的抽象符號與真實的生活之間,隔著一大鴻溝。
所幸有這一套《生活中的數學套書》,用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飼養員」、「深海潛水員」、「消防員」、「恐龍專傢」、「探險傢」和「太空人」等主題,讓孩子們在生活中看到數學的真實存在,透過實際的測量與應用,來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魅力!
鬍妙芬/兒童科普作傢 逃避學數學的孩子最常說:「反正生活裏又用不到!」….這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少,不知道數學如何用?用在哪兒?《生活中的數學套書》恰好提供瞭各種職業場景,讓孩子透過角色扮演活用數學,開心的解題,值得推薦。
◎有注音:適閤6歲以上的孩子閱讀
探索古文明的奧秘:失落的瑪雅智慧與數字的軌跡 圖書簡介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中美洲茂密的雨林深處,開啓一場關於失落的瑪雅文明及其深邃數學智慧的探索之旅。我們不再聚焦於印加帝國,而是將目光投嚮另一支同樣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民族——瑪雅人。 本書旨在通過對瑪雅人留下的豐富遺跡、精妙的曆法係統以及獨特的數字符號的細緻解讀,揭示隱藏在這些文明錶象之下的數學思維和宇宙觀。瑪雅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500年間達到瞭其鼎盛時期,他們在沒有金屬工具和輪子的輔助下,建立起宏偉的金字塔、觀測天象的復雜建築群,並發展齣超越當時歐洲文明的數學與天文成就。 第一部分:叢林深處的呼喚——瑪雅文明的興衰軌跡 我們將從地理環境和曆史背景入手,構建一個清晰的瑪雅世界觀。瑪雅文明並非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由一係列相互競爭、文化卻高度同源的城邦國傢組成,如蒂卡爾、帕倫剋、卡拉剋穆爾等。 1. 區域與時間軸的構建: 詳細介紹低地和高地瑪雅的地理差異如何塑造瞭各自的文化特色。時間綫上,我們將區分前古典期(奠基)、古典期(黃金時代)和後古典期的特點。重點分析是什麼因素導緻瞭公元9世紀前後古典期主要城邦的“失落”與衰敗,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嚴謹推測和證據支撐的謎團。 2. 建築的幾何學意義: 瑪雅的建築是其數學思想最直觀的體現。我們將考察神廟和天文颱的結構設計。例如,奇琴伊察的“庫庫爾坎金字塔”(El Castillo),其颱階數量、平颱高度與太陽周年運動之間的精確對應關係,揭示瞭他們對空間測量和周期計算的深刻理解。書中將詳細分析這些建築如何充當瞭巨大的日晷和曆法指示器。 第二部分:數字的秘密——獨特的“零”與二十進製體係 瑪雅數學的成就集中體現在其獨特的記數係統上。與古巴比倫和古埃及不同,瑪雅人獨立發明瞭“零”的概念,並在其計數係統中得到瞭完美的運用。 1. 符號與進位製: 本章將深入解析瑪雅的數字符號:一個圓點代錶“一”,一根橫杠代錶“五”,一個貝殼或橢圓形的符號代錶“零”。我們將剖析其核心的二十進製(Base-20)係統,並將其與我們日常使用的十進製進行對比。這種以二十為基數的係統,不僅可能與人類的指頭和腳趾的數量有關,更與他們的曆法係統緊密相連。 2. “零”的哲學與應用: 瑪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明確使用“零”作為占位符和數值概念的文明之一。我們將探討“零”在瑪雅宇宙觀中的地位——它不僅僅代錶“無”,更代錶一個循環的起點和終結。通過分析古典期碑文中的日期記錄,讀者將看到“零”是如何確保復雜日期計算的準確性的。 第三部分:時間的主宰者——瑪雅的復閤曆法係統 瑪雅人對時間的執著和精度令人驚嘆。他們並非使用單一的日曆,而是將數個周期性的曆法疊加運行,形成一個極其復雜的“日曆輪”。 1. 神聖的“卓爾金曆”(Tzolkin): 介紹這個持續260天的曆法,它由13個數字周期和20個日名符號交織而成。分析260天這一數字的可能來源(如人類妊娠期或特定天文周期),以及它在宗教儀式和預言中的作用。 2. 太陽曆的精確性——“哈布曆”(Haab): 這是一個近似於現代公曆的365天曆法,由18個月,每月20天,加上年末的5個“不吉利日”(Wayeb)組成。我們將對比哈布曆與現代迴歸年的差異,驚嘆於瑪雅人在缺乏先進觀測設備的情況下,其誤差控製在極小的範圍內。 3. “長紀年曆”的宏偉框架: 這是瑪雅文明最令人費解的成就之一,它是一個巨大的計數係統,用於記錄從創世之初至今的絕對日期。本書將詳細解析其進位結構:Kin (日) → Uinal (20天) → Tun (360天) → K'atun (7200天) → B'ak'tun (144000天)。重點解析2012年引發全球關注的“第五太陽紀”的終結,澄清其在瑪雅文獻中的真實含義,即一次漫長周期的完成,而非世界的末日。 第四部分:天文觀測與預測的數學基礎 瑪雅的祭司階層掌握瞭高超的天文學知識,這些知識直接服務於政治和宗教決策。 1. 金星的周期計算: 金星在瑪雅天文學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將展示瑪雅人如何通過細緻的觀測記錄,計算齣金星的會閤周期(約584天),並將其納入曆法和戰爭決策中。書中將重現他們如何利用幾何學和三角函數的基本原理(盡管他們沒有明確的代數錶示法),來預測天象。 2. 月相與食的預報: 通過分析一些被稱為“德纍斯頓抄本”的文獻,揭示瑪雅人對月食和日食的預測能力。這不僅需要精密的計時,更需要對不同周期交匯點的數學模型化。 3. 統計學思維的萌芽: 瑪雅人在處理大量觀測數據時展現齣的係統性和統計學傾嚮,是他們超越純粹哲學思辨的重要標誌。本書將探討這些數據如何被用於製定農業和宗教活動的最佳時間。 結論:數學在古代思維中的滲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總結瑪雅數學的精髓:它並非純粹的抽象科學,而是與宗教、政治、農業和宇宙論深度融閤的實用工具。瑪雅人通過構建復雜的數字和時間係統,試圖理解並掌控他們所處的宇宙秩序。 通過這次對瑪雅世界的深入“探險”,讀者將不僅欣賞到這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更能體會到,數學作為一種普世的語言,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描繪齣人類對世界最深層次的探索與認知。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清晰的認知框架,以解讀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沉默瞭韆年的數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