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新聞審查
  • 審查製度
  • 媒體自由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言論自由
  • 公民社會
  • 紀錄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立」、「客觀」等專業光環,往往暗藏「殺機」,加上機械化生産綫一樣的新聞運作及機構行政權力之巧妙運用,能化審查於無形,把新聞內容淡化、扭麯和轉移焦點,不利於呈現事實真相。本書提齣新概念「結構性審查」,檢視香港新聞審查的暗湧,揭露新聞日常運作隱密的一麵。資深傳媒人區傢麟,訪談數十位同業,結閤經驗與理論,循微觀與宏觀層麵,謹慎而冷靜地探尋香港廣播新聞媒體自我約束行為的來龍去脈,闡述操控的二十道陰影。讀者可視本書為審查利器一覽錶、專業淪落之警報係統,不隻適用於新聞界,其他自主受威脅的專業,也能在這些概念中找到共鳴。

名人推薦

  「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瞭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不過,本書把這個韆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傢麟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迴歸校園,這本書展現瞭理論和經驗結閤的威力,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麵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瞭這環境的新聞人,藉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傢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瞭解開密碼的鑰匙。」—劉進圖(《明報》前總編輯、明報教育齣版營運總裁)
沉默的海岸:現代信息流動的迷宮與導航 作者:[此處留空] 齣版社:[此處留空] --- 導言:看不見的圍牆與數據的洪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被無盡的數據流所淹沒,觸手可及的知識堆砌成一座座虛擬的燈塔。然而,在這片看似透明、無邊無際的數字海洋之下,暗流湧動,看不見的堤壩正在悄然築起。本書並非探討特定地理區域的新聞審查,而是旨在深入剖析當代全球信息生態係統中,信息如何被塑造、過濾、引導,以及個體如何在這些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尋找和維護其認知自主權。 我們將目光投嚮信息傳播的結構性層麵,考察在技術進步與地緣政治角力交織下,新聞和知識的“可達性”正在經曆的深刻轉變。 第一部分:算法的黑箱——過濾的邏輯與認知的繭房 信息流動的速度遠超我們的理解能力,而算法,作為現代信息世界的“守門人”,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效率和隱蔽性,決定著我們“看見什麼”和“相信什麼”。 第一章:信息的分層與篩選的悖論 本章首先構建一個概念框架,區分“硬審查”(傳統意義上的內容刪除或禁止)與“軟過濾”(基於算法推薦和用戶行為的偏嚮性展示)。我們探討搜索引擎優化(SEO)、社交媒體時間綫推送機製(Feed Curation)背後的商業邏輯與意識形態傾嚮。這些邏輯是如何在追求用戶粘性和廣告迴報最大化的過程中,無意或有意地邊緣化瞭非主流敘事和復雜議題的呈現?我們將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分析在高度優化的信息流中,知識的廣度是如何被犧牲以換取深度的單一化。 第二章:數據主權與“行為預測”的陷阱 隨著個人數據成為核心資産,信息獲取的路徑越來越依賴於對用戶過往行為的精確預測。這種預測模型如何創造齣“信息繭房”(Filter Bubbles)?我們不僅僅討論信息內容被過濾,更關注“討論空間”的收縮。當個體隻接收到強化其既有觀點的論據時,公共討論的基石——異議和妥協——便開始瓦解。本章將援引認知心理學研究,揭示這些機製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長期侵蝕作用。 第三章:平颱的權力:中立性的神話破滅 大型科技平颱宣稱自己是中立的“管道”,但其內容審核政策(Content Moderation Policies)的製定與執行,實際上構成瞭當代最強大的非國傢性權力機構之一。本章將細緻解構平颱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執行內容政策的差異性與矛盾性。討論焦點在於,當內容平颱需要平衡言論自由、商業利益、法律閤規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壓力時,其內部的決策流程如何將特定的世界觀投射到全球用戶身上。 第二部分:敘事的角力——符號的爭奪與曆史的重寫 信息不僅是事實的堆砌,更是被構建的敘事。在本部分,我們將探究在信息空間中,不同力量如何爭奪話語權,以及曆史的記憶是如何在即時的信息戰中被重塑。 第四章:去語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武器化 快速傳播的短視頻和斷章取義的引文,是現代信息戰中強大的工具。本章分析“符號貧睏化”的現象——復雜、多維的事件被簡化為易於轉發的標簽或圖像,從而剝離瞭其原始的社會和曆史背景。這種去語境化如何使得深刻的社會矛盾變得膚淺,並為極化提供瞭溫床?我們將考察媒體素養教育在麵對這種高強度的符號攻擊時所麵臨的挑戰。 第五章:曆史的“即時性”侵蝕 數字檔案的易變性和易修改性,對曆史的長期保存構成瞭新的威脅。本章關注“數字遺忘癥”——即信息技術使得人們更容易遺忘,而非記憶。當信息不斷被“刷新”以適應當前熱點時,曆史的縱深感被壓縮。我們將審視學術界和檔案工作者在試圖錨定曆史事實、抵抗不斷變化的“當前共識”時所采取的策略。 第六章:信息的“氣候變化”——信任的稀釋 如同氣候變化影響環境一樣,持續的信息汙染正在稀釋整個社會的“信任資本”。本章探討“真實疲勞”(Truth Fatigue)現象——當人們無法輕易區分信息的真僞時,傾嚮於放棄辨彆,轉而信賴情感或部落歸屬。我們分析這種疲勞感如何被用來製造懷疑論(Skepticism)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其目的並非質疑特定事實,而是係統性地瓦解對任何權威信源的信心。 第三部分:個體的主權——在迷霧中航行的指南 麵對結構性的信息挑戰,個體並非無能為力。本部分將重點轉嚮賦權和抵抗的實踐策略,從技術工具到認知習慣的重塑。 第七章:工具與反製:技術防禦的倫理邊界 本章係統梳理當前用於對抗信息操縱的技術工具,包括元數據分析、事實核查的自動化嘗試,以及去中心化網絡(Decentralized Networks)的潛能。然而,我們也將提齣關鍵的倫理問題:當反製工具本身也可能被用於政治目的時,我們如何界定“防禦性過濾”與“主動審查”之間的模糊界限? 第八章: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建構”:認知韌性訓練 本書認為,對抗信息操縱的終極戰場在於人的心智。本章提齣一套實用的認知韌性訓練方法,強調“結構性懷疑”而非“全麵不信”。核心在於培養識彆信息來源的意圖、追蹤信息的傳播路徑,以及有意識地構建多元化的信息攝入渠道。我們將探討“慢新聞”(Slow Journalism)運動的價值,它如何鼓勵深度閱讀而非即時反應。 第九章:建立“本地化”的公共空間 在宏大的全球信息流中,重建和維護有意義的、基於共同價值觀的“本地化”交流空間至關重要。這些空間(無論是物理社區還是小型的、有嚴格準入機製的數字社群)可以充當信息質量的“緩衝帶”。本章呼籲重新重視地方新聞、社區知識的積纍,以及麵對麵交流在校準信息認知中的不可替代性。 結論:航行於不確定性之中 現代信息環境不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管理”的動態狀態。我們無法徹底消除噪音和偏見,但可以通過理解信息過濾的機製、掌握認知防禦的技能,以及積極參與知識的共同建構,來維護我們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基本權利——即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盡可能貼近的內部模型。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張地圖,幫助讀者理解當前信息迷宮的布局,從而不再被動地漂流,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航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區傢麟


  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哲學博士,現任該院專業顧問,兼任香港電颱烽煙節目主持,擁有超過25 年香港傳媒行業經驗。著有《潮池》、《他他巴》、《傘聚》(獲2015 年香港書奬),曾任無?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高級監製、時事節目《新聞透視》主持,所監製及採訪之新聞紀錄片曾獲皮博迪大奬、中大新聞奬等奬項。

圖書目錄

李立峯序   xiii
劉進圖序   xv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3
請讓我慢慢說   4
審查時分   5
藉來的時間   9
六年   13
 
2  破篇:新聞運作六種迷思
2.1  審查的迷思─內心一條蟲、鬥室有大象   19
2.2  專業的光環──一襲華麗外衣   26
2.3  中立的神壇──客觀持平萬能key   33
2.4  慣性的暗湧──摺服於平淡的日常   55
2.5  機構的皇牌──老闆纔擁有新聞自由   65
2.6  製度的枷鎖──我們會飛,但已不懂拍翼   69
 
3  立篇:新聞審查二十道陰影
3.1  進退‧行止(規範係統)   87
3.1.1  假平衡・僞中立   87
第一道陰影:不對稱平衡   95
第二道陰影:強力平衡   99
3.1.2  迷信高官權威   102
第三道陰影:唯權是尚   103
第四道陰影:官話必真   115
3.1.3  積極客觀・被動客觀   119
第五道陰影:後天下之憂而憂120
第六道陰影:積極不對焦   123
3.1.4  飄移境界・雙重標準   126
第七道陰影:龍門飄移   127
第八道陰影:重劃禁區   132
3.1.5  集大成之「洗頭艇事件」   136
3.1.6  搖尾狗還是看門狗   140
3.2  規律・日常(文化認知係統)   143
3.2.1  車衣生涯・極度分工   144
第九道陰影:生産綫常規化   145
第十道陰影:血汗工場削自主   147
3.2.2  形式指揮腦袋   152
第十一道陰影:取悅大眾・擁抱平庸   153
第十二道陰影:追逐利潤・迷失本業   155
3.2.3  作為與不作為   160
3.3  操控・賞罰(管控係統)   163
3.3.1  操控資源分配   164
第十三道陰影:陰乾設框限   164
第十四道陰影:陰乾滅士氣   169
3.3.2  舞弄人事升遷   172
第十五道陰影:幼嫩培育   174
第十六道陰影:邊緣化羞辱   178
第十七道陰影:同聲同氣新秩序   181
3.3.3  妙用行政權力   183
第十八道陰影:調兵遣將・滅於萌芽   183
第十九道陰影:前提預設・先發製人   185
第二十道陰影:橫刀乾預・後發先至   189
3.3.4  陰影重重・明暗之間   191
3.3.5  拈花微笑・不著痕跡   193
 
案例篇:結構性審查實錄
4.1  佔領運動──報道與不報道的斷崖上   199
4.1.1  消失瞭的人,不存在的事   199
4.1.2  暴力、混亂、內訌   203
4.1.3  辭匯之語言藝術   205
4.1.4  七警事件:傳說中的百分百中立   208
4.2  中國採訪──大海航行靠舵手   216
4.2.1  資源調配:承傳經驗 vs 自斷經脈   218
4.2.2  製約措施:破浪乘風 vs 一葉孤舟   224
 
逆流篇:激流中的點滴浪花
5.1  遊戲規則之遊戲規則   237
5.1.1  管理文化・誰主浮沉   237
5.1.2  文化資本・鴻溝隔閡   242
5.1.3  背景依賴・各有前因   245
5.2  逆流的勇氣‧抗衡的可能   252
5.2.1  衝突點:專業價值之張力   253
5.2.2  闆塊碰撞處:專業 vs 巿場   255
5.2.3  闆塊碰撞處:專業 vs 企業   257
5.2.4  闆塊碰撞處:專業 vs 國傢   260
 
結語篇:審查新境界
6.1  再思自我審查──你連自我審查的機會都沒有   269
6.1.1  自我審查難認定   269
6.1.2  就在陽光空氣中   273
6.2  再思客觀──不追求中立,追求真實   280
6.3  最後,還有七個自問自答   285
 
跋   295
參考文獻   297

圖書序言

李立峯序

  200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在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榜上是全球第18位。2017年,香港的排名跌至第73位。

  香港的新聞自由睏境,根源在於政治經濟結構。不過,大老闆是誰,不能解釋所有媒體現象。吳光正是全國政協,何柱國是全國政協,李澤楷是北京市政協,但有綫新聞、《星島日報》和Now新聞還是有分彆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極不信任TVB,但拍下七警動武的正是TVB。不管電視颱高層後來如何處理該新聞,影像是先被拍下來和播放瞭,後來更成為呈堂證供。

  媒體的錶現充滿內在矛盾。很多市民和記者都認為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但要充分瞭解這些「審查」如何發生,殊不容易,因為新聞機構有其復雜性、新聞理念有其模糊性、新聞工作者有能動性、新聞事件有偶然性。結果,「審查」這東西難以捉摸,甚至不易定義,自然也難以分析。

  不過,本書把這個韆絲萬縷的題目闡釋得有條不紊,而且充滿洞見。區傢麟在〈序篇〉中說,帶著二十年工作經驗迴歸校園,使他「體會『理論與經驗結閤』的實在」。同樣地,這本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書,也展現瞭理論和經驗結閤的威力。

  這不隻是一本分析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書。我相信,這本書對我們瞭解香港社會也有很大幫助。社會製度和機構的運作如何在有意或無意間蠶食自由和專業自主,大概不單是新聞界要麵對的問題。這是一本所有關心香港社會轉變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進圖序

  新聞自我審查往往難以發現,所以無從防止。當新聞主管收到施壓的電話,轉過頭便剪裁新聞內容,外人根本難以得知。然而,這種初階自我審查還是有痕跡的,新聞機構內的員工是知道的。更可怕的是,當自我審查的意識深入各級主管的腦海,迴避敏感預防壓力成為機構的文化,自我審查就無跡可尋,連電話也沒有,一切就像自然而然地發生。

  麵對幾近無跡可尋的新聞自我審查現象,我們需要曾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又脫離瞭這環境的新聞人,藉助學術研究的調查和批判能力,深入剖析隱蔽式自我審查運作背後的程式密碼,區傢麟的《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為我們提供瞭解開密碼的鑰匙。

  區傢麟和我都是在風起雲湧的1989年加入香港新聞界,他做電視,我做報紙,偶然在採訪場閤相遇,彼此敬重。四分一個世紀過去,我們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結緣,我兼職教傳播法,他做博士論文專研新聞審查,又教新聞實戰心得,偶爾談起新聞行業日走下坡,內外交睏,不免百感交集。我們都在問,可以為下一代人做甚麼?

  要抗衡新聞自我審查的洪流,除瞭要有辨識的能力,手握破解審查運作程式密碼的鑰匙,還要在每個重要的新聞戰綫,如電颱、電視颱、報紙、網站,都有最少一個機構,是敢於按正常新聞邏輯運作的,能夠為每天的新聞産齣提供「基準」,摺射齣周邊同類新聞機構自殘的陰影。

  香港過去不缺這樣的「基準」,如今卻岌岌可危。一群已經上瞭岸的新聞老兵再度下海,發起一個稱為「眾新聞」的小型網站,承諾純按公眾利益和新聞專業準則運作,就是想在新媒體領域樹立一個「基準」。但願香港有更多新新舊舊的基準。

劉進圖
《明報》前總編輯
明報教育齣版營運總裁
「眾新聞」發起人

圖書試讀

1 序篇

下一站天國


無數個下午與黃昏,我凝望餐桌對麵的新聞人,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鮮為人知的新聞運作悲喜劇;晃眼間,兩小時、三小時過去。

我們選的地方都很寜靜,偶爾傳來刀叉匙碟清脆碰撞聲,刺不破對話的無奈、化不開鬱悶眼神,卻看透瞭隱密審查新境界。

他終於離職瞭,訪談中,他突然抬起頭說:「對不起,我捍衛不到。」然後,沉默良久。

堅強而看似豁達的她,最後說:「我不服氣。」鬥大淚珠流到瞭唇邊。

他的語調,深沉如大海,平淡如日常,說瞭一個笑話:「有些主管,體力上好辛苦,因為天天要搬龍門。」說完,他沒半絲笑意,神情一貫肅穆。

鏡頭一轉,眼前又是另一張臉龐。他們每一位,都是香港電子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由記者,到採訪主任,到主管級人物,總共69人。漫長的訪問,一對一的沉思,我想起日本電影《下一站・天國》的場景,靜默小屋中,每個人在輪迴轉世間,走嚮天堂地獄時,有數天光景,整理自己的迴憶。

為他們整理迴憶的人,也有很多一言難盡的往事。

有人不願迴望,有人不肯忘記;有人背叛瞭自己,懵然不知;有人處之泰然,彷彿韆帆過盡,已無力哀傷。

一位老記者說,也許他已妥協到一個地步,自己也不知道在自我審查:「不如你告訴我,我有甚麼做錯瞭,自己卻不知道。」

一位年輕記者說:「我不覺得自己是記者;我寫的,不是我學的新聞。」

訪談中,也有些笑聲。有位記者迴想起,有一天,偶然間同事發現她在大學唸書時精采的採訪大作,她記起同事滿臉疑惑:「她問我,為何現時不拍這些故事?」

她哈哈大笑,響亮地說:「我好傷心啊,哈哈哈。」

有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請讓我慢慢說

路,不由自己選擇。

那是上世紀的事瞭。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梁偉賢老師的辦公室內。

他說,我首選的香港電颱電視部實習名額已滿,TVB新聞部還有餘額,你去TVB實習吧!

TVB?拋頭露麵?那時候,大學三年級暑期實習,選擇TVB的同學很少。我猶豫瞭一會,其實沒有其他選擇,也不太肯定自己喜歡做甚麼,就「是是但但」吧。

那一年,是1989年,實習期6月開始,正式踏入新聞採訪室工作觀察,是6月3日。

那一天,採訪室內,目睹坦剋圍城、槍聲震耳、血跡斑斑;世界在崩潰,曆史在冷笑,新聞部在沸騰;那些電視新聞裏熟悉的臉孔,伏案疾書,奔走於剪接室,陷於瘋狂;稍為安靜的時刻,那些權威的記者盯著最新衛星影像,有人呆滯無語,有人淚流滿臉。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的是無數個新聞從業者在深夜燈下,麵對著堆積如山的文件和電腦屏幕,思考著如何用最恰當的措辭,來報道一個敏感事件的場景。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對於身處自由社會但同樣關注言論環境的人們來說,並非完全陌生。這本書的題目“日常”,更是點齣瞭審查的常態化,它不是突如其來的驚濤駭浪,而是如細雨般浸潤,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新聞的肌理。我猜測,作者很可能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人物訪談,甚至是對一些公開數據的解讀,來展現這種“日常”的具體麵貌。這其中可能涉及到媒體老闆的立場、政府的施壓、法律法規的限製,甚至是一種社會氛圍的營造,共同作用於新聞生産的鏈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香港新聞審查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的思想自由、公共討論所帶來的長遠影響。作為一個對新聞倫理和媒體責任高度關注的颱灣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更多關於“什麼纔是真正的新聞自由”的深刻反思,並為我們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維護媒體的獨立性提供一些啓示。

评分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這個書名,著實有一種文學性的張力,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報告,反而像是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紀實作品,邀請讀者一同潛入香港新聞界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尤其對“日常”這兩個字感到好奇,因為普遍認知中,審查似乎是一種劇烈而直接的行動,但“日常”則暗示著一種更為隱蔽、更為普遍的存在方式。這讓我聯想到,可能這本書會描繪齣新聞從業者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不斷地評估風險,如何巧妙地規避敏感話題,或者如何用一種“拐彎抹角”的方式來傳達信息。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有大量的細節描寫,比如某一次采訪的突然中止,某個報道的措辭反復推敲,又或者某個信息源的突然消失。這種“日常”的審查,或許比公開的封殺更令人感到窒息,因為它讓自由的空氣變得稀薄,讓錶達的衝動變得猶豫。作為一名來自颱灣的讀者,我非常關注這種“日常化”的壓抑對新聞從業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可能産生的長遠負麵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細節,為我們揭示這種“看不見的牆”是如何在香港新聞界築起的。

评分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這個書名,有一種極強的敘事感,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香港新聞界隱秘世界的大門。光是“二十道陰影”就足夠引人遐想,它暗示著復雜的、多層次的限製,而“自由”則是在這層層陰影下的掙紮與呼喚。我特彆好奇“日常”這個詞,它意味著審查並非是某種極端事件,而是已經成為一種浸入新聞生産和傳播肌理的常態。這讓我不禁思考,在這“日常”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更為精細的控製手段,以及新聞從業者們為瞭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不得不做齣的妥協與選擇。這本書的書名,讓我預感到它不會是那種乾巴巴的數據羅列,而更可能充滿生動的案例,講述記者們如何麵對選題的限製、采訪的阻礙,以及報道發布後的壓力。它或許會展現齣,在錶麵平靜的港島,新聞的獨立性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日常”交鋒中被削弱,又或者,有哪些不屈的靈魂仍在努力點亮真相的微光。作為一個關心香港的颱灣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讓我們看到,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新聞自由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它對整個社會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

评分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這個書名,直接擊中瞭當下許多人對於新聞自由現狀的隱憂。尤其是在香港經曆瞭一係列政治變動之後,媒體空間的收縮,以及信息被過濾的現象,讓生活在颱灣的我,也能感受到一種切膚之痛。這本書名中的“二十道陰影”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意象,暗示著審查的無處不在,且形式多樣,可能來自於政治壓力,也可能源於經濟誘因,甚至是社會輿論的裹挾。而“自由”則是在這重重限製下,仍然被渴望、被追求的一種價值,它點明瞭本書的關注核心——在壓抑的環境中,自由是如何被挑戰,又是如何以各種形式存在。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香港新聞審查的具體運作機製,例如,政府如何通過法律、行政手段對媒體施加影響,又或者資本如何在媒體的報道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齣新聞工作者們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如何堅守職業操守,如何尋找突破口,以及他們所付齣的代價。作為一名關注東亞區域民主發展,且對媒體獨立性高度重視的颱灣讀者,我深信這本書所揭示的內容,將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在一個日益復雜的媒體環境中,捍衛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评分

這本書名《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光聽名字就讓人立刻聯想到近些年來香港發生的那些風風雨雨,特彆是關於新聞自由受到挑戰的種種跡象。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香港局勢的颱灣讀者,我深切感受到在信息傳播日益便捷的今天,真相與謊言、自由與壓製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意味,"二十道陰影"似乎象徵著籠罩在香港新聞界上空,那些不被看見、卻真實存在的限製與壓力,而"自由"則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被人們渴望與爭取的核心價值。它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種日常化的審查,這種審查是如何滲透到新聞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從選題、采訪、寫作,到最終的發布,每一個步驟都可能麵臨著無形的審視和乾預。我尤其想知道,在這種“日常”的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結構性的力量在推動,又或者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自我審查”心態的蔓延。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在看似自由的錶象之下,新聞工作者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努力守護新聞的專業性和獨立性。這不僅僅是香港的故事,也可能觸及到所有關心新聞自由的人們內心深處的憂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