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詮釋媒體史的趣味觀點!
「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
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隻是再度加強。」
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傢西塞羅其實每天都在上網。
他的瀏覽器是莎草紙,他的頻寬是奴隸的腳。他發錶一篇「動態」,這則「動態」便會在他的人際網絡中開始流傳,其他人順勢寫下心得、發錶新聞,或者「轉推」抄寫到另一張莎草紙。在羅馬城內,迴覆一個問題約需兩小時。奴隸們交替往來,於是各種最新消息、政治謀略與八卦,遍傳遍瞭羅馬。
如果我們把「技術」抽開,從曆史中尋找能擔任「社群媒體」的相同角色,便會發現:每個曆史階段,其實都有這樣密集人際互動、資訊交換的相應機製。在古羅馬我們找到奔波的莎草紙;在十六世紀我們找到不斷傳遞散布、引發革命的印刷小冊;在啓濛時代我們找到川流不息的咖啡館。這些臉書齣現之前的社群媒體,雖然速度慢一點,但卻有現在臉書、推特的全部特性。
一旦把現代網路建立起來的「社群媒體」與之前兩韆年的曆史連上,許多現在的疑惑或許就變得清晰許多:臉書之於阿拉伯之春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論述言論的庸俗化會對文化有何影響?今日社群媒體真正新穎的地方在哪裏?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是個非傳統的曆史作傢,齣身科技圈,長期為Wired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重點文章。他總能用新穎的角度,重新找到理解曆史或科技的綫索。他之前的幾本著作《曆史六瓶裝》、《曆史大口吃》不但精彩好看,更是引起眾多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自由穿梭於各個時代,利用細膩的曆史綫索,構築齣一支「臉書齣現之前的社群媒體曆史」。讓我們因而能撥開「社群媒體是當代産物」、「社群媒體因為科技纔可能」的種種迷霧,看清眼前發生的真相。
【按贊推薦】 廖健苡/哲學星期五策劃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好評推薦】 「潛迴曆史,細看新聞媒體、八卦報導、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的原型,機智風趣且具啓發性。」——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從斯丹迪奇的《維多莉亞的網際網路》這本書開始,我就是他的忠實讀者。那本書是關於電報的興起,一方麵讓我們弄清網路科技與電報的關係,一方麵讀來饒富興味。這次也是如此。——保羅.剋魯曼(Paul Krugman),紐約時報
斯丹迪奇再一次展現他過人天賦,把過往曆史銜接到現在的爭論與科技。《社群媒體前兩韆年》一書做齣好看而且極有說服力的主張。——史蒂文•強生(Steven Johnson),Future Perfect以及《好主意從哪來》作者
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社群媒體的看法。它揭露:今日科技隻是幫我搔我們喜愛分享與連接的癢。——馬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及Andreessen Horowitz之共同創辦人。
湯姆.斯丹迪奇讓我們瞭解,在文化的自然進程中,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隻是再度加強。——剋裏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長尾效應》、《免費》及《自造者時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