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体前两千年

社群媒体前两千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Standag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新诠释媒体史的趣味观点!
「我们过去身处的『大众媒体时代』其实是长达两世纪的反常状态。
媒体原本就是属于社群的,而现在只是再度加强。」
古罗马最伟大的政治家西塞罗其实每天都在上网。

  他的浏览器是莎草纸,他的频宽是奴隶的脚。他发表一篇「动态」,这则「动态」便会在他的人际网络中开始流传,其他人顺势写下心得、发表新闻,或者「转推」抄写到另一张莎草纸。在罗马城内,回覆一个问题约需两小时。奴隶们交替往来,于是各种最新消息、政治谋略与八卦,遍传遍了罗马。

  如果我们把「技术」抽开,从历史中寻找能担任「社群媒体」的相同角色,便会发现:每个历史阶段,其实都有这样密集人际互动、资讯交换的相应机制。在古罗马我们找到奔波的莎草纸;在十六世纪我们找到不断传递散布、引发革命的印刷小册;在启蒙时代我们找到川流不息的咖啡馆。这些脸书出现之前的社群媒体,虽然速度慢一点,但却有现在脸书、推特的全部特性。

  一旦把现代网路建立起来的「社群媒体」与之前两千年的历史连上,许多现在的疑惑或许就变得清晰许多:脸书之于阿拉伯之春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论述言论的庸俗化会对文化有何影响?今日社群媒体真正新颖的地方在哪里?

  作者汤姆.斯丹迪奇是个非传统的历史作家,出身科技圈,长期为Wired杂志、纽约时报等媒体撰写重点文章。他总能用新颖的角度,重新找到理解历史或科技的线索。他之前的几本着作《历史六瓶装》、《历史大口吃》不但精彩好看,更是引起众多讨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自由穿梭于各个时代,利用细腻的历史线索,构筑出一支「脸书出现之前的社群媒体历史」。让我们因而能拨开「社群媒体是当代产物」、「社群媒体因为科技才可能」的种种迷雾,看清眼前发生的真相。

【按赞推荐】

  廖健苡/哲学星期五策划人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好评推荐】

  「潜回历史,细看新闻媒体、八卦报导、电子邮件、社群网站的原型,机智风趣且具启发性。」——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从斯丹迪奇的《维多莉亚的网际网路》这本书开始,我就是他的忠实读者。那本书是关于电报的兴起,一方面让我们弄清网路科技与电报的关系,一方面读来饶富兴味。这次也是如此。——保罗.克鲁曼(Paul Krugman),纽约时报
 
  斯丹迪奇再一次展现他过人天赋,把过往历史衔接到现在的争论与科技。《社群媒体前两千年》一书做出好看而且极有说服力的主张。——史蒂文•强生(Steven Johnson),Future Perfect以及《好主意从哪来》作者
 
  这本书将会改变你对社群媒体的看法。它揭露:今日科技只是帮我搔我们喜爱分享与连接的痒。——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网景及Andreessen Horowitz之共同创办人。
 
  汤姆.斯丹迪奇让我们了解,在文化的自然进程中,我们过去身处的「大众媒体时代」其实是长达两世纪的反常状态。媒体原本就是属于社群的,而现在只是再度加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长尾效应》、《免费》及《自造者时代》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拥有牛津大学工程与电脑科学学位,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数位编辑,也是经济学人网站Economist.com的总编辑。他也为多家知名报纸章杂志撰写文章,包括《连线》(Wired)、《卫报》(Guardian)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曾着有《历史大口吃》、《历史六瓶装》(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维多利亚时代的网路》(The Victorian Internet)、《土耳其人》(The Turk)和《海王星档案》(The Neptune File)。目前与妻女住在伦敦,可参考他的网页:www.tomstandage.com.


译者简介

林华

  联合国高级翻译,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现为同声传译中文组负责人。主要译着包括《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北京中信出版社)《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战争史》等,合译有《论中国》《世界秩序》《强权与铁腕:普京传》(以上皆为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等着作。


 

图书目录

引言 西塞罗的网路
社群媒体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这个理解不但有助于看清现在的媒体发展,也让我们能反过来用新角度看待这两千年的媒体发展。

第一章 社群媒体远古的基石:人类为何生来热衷分享?
社会性大脑、语言的传播和书写的发明,这三件式建立起社群媒体的基石,让人类足以成为社群动物。

第二章 罗马媒体:第一个社群媒体生态系统
西元前一世纪,奴隶是罗马时期的宽频网路。送信的奴隶、誊稿的奴隶,让身处偏远的西塞罗,不但能获知罗马城内最新消息,也能让人知道他的最新状况。

第三章 马丁路德的病毒行销:社群媒体在革命中的角色(一)
十六世纪,在宗教改革时期的第一个十年间,一共出版了六百万本小册子,其中三分之一是马丁.路德所写的。那时候,作者没有版税可拿,分享、推荐、翻印这些事,就是「按赞」的一种模式。

第四章 流动的诗篇:用于自我表现与自我推销的社群媒体
德文郡手稿是一群年轻廷臣交换诗歌、短签的一本册子。这本册子保留了十九个人在五年间,阅读诗歌、评论时事、表达感情的纪录与讨论。换言之,就是一个隐密的社群空间。

第五章 让真理与谬误抓对厮杀:管制社群媒体的困难
十六世纪期间,整个欧洲对印刷品的内容以及印刷商的控制日趋严厉。弥尔顿写下《论出版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容审查,而这些思想激励了十八世纪法国跟美国的革命思想。

第六章 到咖啡馆去:社群媒体促进创新
十七世纪,阿拉伯的咖啡馆传入欧洲,在巴黎跟伦敦都大受欢迎。但各种疑虑便蜂拥而至。许多人认为,咖啡馆让大家分心,让大家终日与朋友讨论各种无谓的小事。

第七章 印刷的自由:社群媒体在革命中的角色(二)
潘恩《常识》一书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独立的态度。过去,许多人对独立连谈都不愿意谈,更遑论支持了。因此有人说:在实现美国的独立中,笔与印刷机和剑同样功不可没。

第八章 人民的哨兵:暴政、乐观者以及社群媒体
审查制度甫一放松,小册子即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截至一七
八九年五月,一年内印刷的小册子总册数可能超过一千万册。这造成了空前的全国性大辩论。不久之后,人民攻进巴士底狱。

第九章 大众媒体的兴起:中央化的开始
报纸到了十九世纪已经全然不同了,报纸上的文章由专业记者撰 写,资金主要来自广告商。跟十八世纪的报纸相比,社群的互动性消失了,读与写的距离从未如此遥远。

第十章 社交媒体的反面:无线电的黄金时代
BBC有皇家的认可,又有政府部门的地位,对听众採取的是一种家长式居高临下的态度。它不只给听众提供娱乐,还想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成为欧洲国家广播事业的典范。

第十一章 社群媒体的重生:从 ARPANET 到脸书
有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人对人的媒体被集中化大众媒体所湮没,现在钟摆又荡了回来。流行几世纪之久,基于分享、抄送和个人推荐的社群形式的媒体如今借网际网路的东风强势回归。

结语 历史「转推」自己
不管将来社群媒体採取何种形式,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不会消失。如本书所述,社群媒体并非新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在跨越历史的共享平台上,思想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送。

註解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二章 罗马媒体:第一个社群媒体生态系统

基督教和社群媒体

对罗马的社群媒体系统运用得最成功的是,公元一世纪初一位富有魅力的犹太传教士的追随者。他们努力利用共享媒体,在他教诲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早期基督教与希腊-罗马世界的其他宗教不同,除了讲道,还高度依赖书面文件传播教义,指导信徒,开展辩论,解决争端。从公元一世纪中期开始,地中海沿岸的基督教教会之间,就开始不断地交流信件和其他文件。《新约》的二十七篇中有二十一篇是信件(使徒书信),剩下的六篇中的两篇里含有书信。总算起来,自古以来基督教徒写的书信流传到后世,约有九千封。虽然基督教徒有时被称为「信书之人」,但是说早期教会是一群通信之人组成的团体更加准确。

这些信中最出名的是大数城的保罗(Paul of Tarsus),这位早期教会的重要领导人写的使徒书信。保罗曾多次前往希腊和小亚细亚传教,希望在那里建立基督徒社区。旅行期间,他与所创立的教会和计划访问的教会保持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新约》所载的二十一篇使徒书信中,据说有十四篇出自保罗之手(虽然现代学者对其中七篇的出处提出了质疑)。保罗的书信都是具体写给具教会的。比如,《罗马书》是写给罗马教会的,《哥林多书(前、后)》是写给科林斯(Corinth)教会的。但显然也是为了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教义。这些书信在收信的教会朗读给教徒们听,这是第一波分享;正如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帖撒罗尼迦前书》)中所说:「我因主誓求你们,向众兄弟朗读这封书信。」但他也要求收信的教会,把他的信抄给附近的其他教会。他给科林斯教会的第二封信(《哥林多后书》)针对的是「哥林多的天主教会和全亚该亚(Achaia,科林斯所在的省)的众位圣徒」;《加拉太书》(Galatians)写给加拉提亚(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一个地区)的各个教会;给歌罗西(Colossae)教会的《歌罗西书》(Colossians)指示收信人:「你们宣读了这封信,务要使这封信也在劳迪西亚(Laodicea,即老底嘉。译注)人的教会内宣读;至于那由劳迪西亚转来的信,你们也要宣读。」(老底嘉城离歌罗西十一英里。)保罗写信就是为了供人抄写和分享,他的信也确实广为流传。朗读他的书信成了基督徒礼拜仪式的一部分,早期教会把他的书信视为圣书经文,纳入《新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