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新报研究(1886-1917)上册

德文新报研究(1886-1917)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报刊学
  • 新闻传播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德语文献
  • 历史研究
  • 报纸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八八六年创刊于上海的《德文新报》(Der Ostasiatische Lloyd)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德文报刊,同时也是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德文报刊,连续出版超过三十年,因战争缘故于一九一七年停刊。本书运用历史考证、定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论述了这份德文报刊,从近代在华外报具有多样性的视角重新思考在华外报的问题。该研究不仅明确考证了已有研究中关于《德文新报》存在分歧的资讯,并且呈现了该报对近代中国报业活动的诸多相关报导,这些既是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领域的珍贵资料。
《京师大学堂创办史料汇编(1896-1912)》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京师大学堂筹办至宣统三年(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与京师大学堂设立、发展、变革相关的官方档案、奏折、谕旨、会议记录、学校章程、师生往来信函、以及相关报刊记载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些一手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深入考证,本书旨在全面、立体地展现京师大学堂从诞生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在清末教育改革浪潮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最终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奠基地位的完整历程。 核心内容聚焦: 第一部分:筹建与初创(1896-1900) 本部分聚焦于京师大学堂在维新变法背景下的应运而生。重点收录了光绪帝于戊戌政变前夕关于设立新式学堂的上谕、总理衙门及总理学务处的具体筹备文件。详细呈现了首任管理大臣的任命、经费的筹措与拨付(包括“庚子之役”前的财政困境与应对)、校舍选址(如原恭亲王府的使用)、以及首批教员(中西教习)的招募与待遇标准。 焦点文献: 涉及筹备初期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如何具体落实到大学堂的学科设置中,尤其侧重于文、理、法、医等科的初始规划。收录了大学堂首批章程草案的对比研究,反映了清廷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初步设想。 珍稀材料: 包含了庚子事变期间,大学堂暂时停办或南迁西迁的零星记录,以及随后复校过程中的人员更迭与财产清点档案。 第二部分:张之洞主持与改革探索(1901-1905) 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京师大学堂迎来了关键的整顿与发展期。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张之洞出任管学大臣后,对大学堂进行的重大改革措施。 教育方针的转变: 详细梳理了清廷颁布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和《学部暂行章程》对大学堂的约束与指导。对比分析了旧制与新制在学制、课程设置、考试选拔上的显著差异。 人才引进与管理: 集中展示了大量派遣留学生(特别是“庚款”留学)回国后充任教职的档案,以及对大学堂中外籍教职员工薪酬、考核体系的调整文件。探讨了大学堂在这一时期如何平衡传统儒家教育与西方科学体系的冲突。 学派纷争与内部动态: 刊载了学部与大学堂之间关于教学自主权、经费使用权的书信往来,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或学校)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部分:学制确立与名称更迭(1906-1912) 这是京师大学堂正式定型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堂”并最终过渡到“北京大学”的关键时期。 章程的最终定型: 汇集了宣统三年(1911年)前,大学堂所依据的《高等学堂章程》的全部内容,并附录了各科的详细教学计划表。研究了学科设置如何向现代大学的院系结构靠拢。 社会影响与学生运动: 收录了辛亥革命前后,大学堂学生对时局的关注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记录(如请愿书、宣言等)。这些材料反映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转型期的思想动态。 权力交接与过渡: 详细记录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对京师大学堂的接收程序、财产清册的移交,以及民初历任校长(或代理校长)的任命文件,标志着这所由清朝创立的最高学府正式迈入民国纪元。 本书特点: 本书以档案的原始面貌呈现历史,避免了后世解读的偏见。所有材料均根据原件进行校对和整理,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包括人名、地名、官职的背景说明。通过时间轴的梳理和主题的分类,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京师大学堂在短短二十年间,如何从一个象征性的政治产物,成长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学的复杂过程。本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晚清政治变革、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史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牛海坤


  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郑涵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及传媒制度变迁,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在华德文报刊史研究。二○一三至二○一五年赴德国进行为期四个学期的研修与访学,师从莱比钖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柯若朴(Philip Clart)教授。在德期间,于德国国家图书馆(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Leipzig)、柏林国立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亚琛国际报刊博物馆(Internationales Zeitungsmuseum, IZM)等多处收集、整理一手文献,致力于推进在华德文报刊史的相关研究。
 

图书目录

序  郑涵 1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价值与问题意识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6
第三节 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  9
第四节 章节架构  12

第二章 关于在华外报研究视角的讨论  15
第一节 英美报业视角下的近代在华外文报刊研究  15
第二节 西方学者关于英美与欧洲  17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报业  29
第四节 近代西方各国报业传统向中国移植  38
第五节 《德文新报》的研究价值所在  39

第三章 为远东地区的德国人利益服务—《德文新报》在华三十一年  41
第一节 关于创刊时间的考证  41
第二节 在报刊背后—《德文新报》的创刊背景  45
第三节 《德文新报》在华三十一年历程  51
第四节 关于《德文新报》停刊  80

第四章 《德文新报》版面内容设置  83
第一节 那瓦勒主编时期(1896-1898)  83
第二节 芬克主编前期(1899-1913)  93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7)  99

第五章 《德文新报》广告  101
第一节 思路与研究方法  102
第二节 《德文新报》广告的生存环境—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租界报业的广告  104
第三节 《德文新报》广告刊载的发展变化  107
第四节 《德文新报》广告刊载的内容分析  113
第五节 《德文新报》广告—中德贸易关系的晴雨表  139

第六章 德国报业传统的展现—《德文新报》非战时内容分析  145
第一节 《德文新报》正文版面的数量分析(1896-1913)  146
第二节 《德文新报》报导内容的定量分析(1896-1913)  15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的出現,簡直像在台灣學術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長久以來,我們對日治時期台灣的歷史研究,往往聚焦於官方文獻、日本學者的報告,或是某些特定族群的口述歷史。然而,這本研究卻巧妙地將目光投向了一份極為重要的,卻又相對被忽略的史料——《德文新報》。光是想到這份報紙的發行時間跨度,從1886年延續到1917年,這段時間正是台灣歷史上風起雲湧、劇烈變動的關鍵時期。從清朝末年到日治初期,這份報紙的內容,必然承載了豐富多元的訊息,不僅有對時事政治的報導,更有對社會風情、經濟活動、甚至是當時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描繪。我特別好奇,這份報紙在面對台灣社會的轉型時,是如何呈現的?它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是抱持著批判、記錄,還是其他樣貌?透過這本研究,我期待能挖掘出更多關於當時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打破過去一些既定的框架,讓我們的歷史認知更加立體、更加貼近真實。這份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整理和分析一份史料,更在於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台灣過去的歷史。

评分

我一直對日治時期台灣的知識份子和他們所閱讀的刊物非常感興趣,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正好滿足了我這方面的渴求。畢竟,一個時代的思想風貌,往往體現在其知識階層的閱讀選擇上。《德文新報》這份德文報紙,在當時的台灣,一定吸引著一群特定的讀者。他們是誰?是當時的官員?是商人?是留學生?還是對歐洲文化感興趣的知識份子?這份報紙的內容,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進而影響當時台灣的社會發展?我對報紙的選題、報導方式,以及它所傳達的價值觀,都充滿了好奇。這份研究,勢必能為我們揭示當時台灣知識份子與國際思想的互動,以及他們在殖民背景下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我甚至會好奇,這份報紙裡是否有關於台灣藝術、文學、科學發展的報導?它是否為當時台灣的文化進步注入了新的元素?這將是一次關於思想史的探索,我深信這份研究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原因在於它觸及了一個我過去較少涉獵的領域,卻又是我認為極其關鍵的一環——資訊傳播與社會變遷的關聯。1886年至1917年,是台灣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報紙作為當時最重要的資訊載體,其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德文新報》的存在,就如同一個隱藏的寶藏,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種種訊息。我想知道,這份報紙是如何在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它的編輯團隊是怎樣的構成?他們在報導內容上,是如何平衡不同勢力的觀點,或者是以特定的立場來引導輿論?更重要的是,透過對報紙內容的分析,我們能否更清晰地描繪出當時台灣社會的價值觀、社會結構,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模式?這份研究,不僅僅是對一份報紙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解讀。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夠從社會學、傳播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德文新報》的影響力,以及它在形塑當時台灣社會認知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將會是一次深刻的知識啟發。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台灣近代史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的問世,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除了官方記錄,更需要深入民間,從當時人們的日常書寫中去捕捉時代的脈動。《德文新報》,顧名思義,是一份以德文為載體的報刊,這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在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語言結構是複雜的,除了日文、中文,是否還有其他語言的交流管道?這份德文報紙的讀者群體是誰?他們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這些問題,都引發了我極大的好奇。我猜測,透過對這份報紙的研究,我們或許能窺見當時台灣社會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以及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更進一步,這份報紙的內容,對於理解當時台灣的商業活動、貿易往來,甚至是在外國人眼中台灣的形象,都可能提供意想不到的線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份研究如何剖析《德文新報》的語言特色、報導角度,以及它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這是一項挑戰,也是一項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向,我對作者的深入挖掘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讓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也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過去在閱讀日治時期歷史時,總是覺得有些片段被遺漏了,有些聲音未能被充分聽見。《德文新報》這份報紙,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台灣社會的某些角落。我想知道,這份報紙在記錄歷史事件時,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呈現的?它是否也記錄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點滴?或者,它是否捕捉到了當時台灣與其他地區,例如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之間的社會文化交流?這份研究,讓我看到了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台灣。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德文新報》的豐富內容,透過這份報紙,重現當時台灣社會的生動景象,並且將它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台灣歷史的深情回望,我非常期待它的內容能夠引領我進行一場深入的時空旅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