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年圖譜: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年圖譜:中國留學生之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容閎
  • 中國近代教育
  • 留學生
  • 教育史
  • 人物傳記
  • 清史
  • 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海外留學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容閎)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縴維都是愛國的。
他熱愛中國、信賴中國,確信中國會有燦爛的前程,配得上她壯麗的山河和偉大的曆史。
——美國友人對容閎的評價——

  容閎——

  中國第一批洋學堂學生,第一位自費留學生,第一位公派留學生倡導人……
  什麼樣的時代,孕育這位有著許多「中國第一」頭銜的人?
  什麼樣的機緣,造就他的決定,成為「中國第一」?

  有「中國留學生之父」之稱的容閎,生於國勢漸弱的晚清,是第一位受過完整美國教育並取得學位的中國人,深知教育的重要,終身緻力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促成120位中國幼童赴美求學,貫徹他「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的理念。

  本書以編年體記錄容閎的一生。自他齣生至辭世,逐年記錄他的成長、學習和經曆,並佐以該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與他相關的人和事,透過逐條史料和事件,以及相關的圖片,為後世讀著勾勒齣一個平凡的人物如何在一個變動的時代成就他身上的許多「中國第一」的具體圖像。

  齣身於紀念第一位入華宣教的馬禮遜而創辦的馬公學堂,是華人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帶領進入耶魯大學畢業的小留學生,也是鼓吹並帶領第一批小留學生赴美留學的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容閎無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容閎從小就有遠大抱負,胸懷鬆柏之誌,常葆赤子之心。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緻力於謀求中國的復興與富強。容閎7歲到澳門就讀,18歲跟隨鮑留雲牧師遠渡重洋赴美求學幷在美國受洗成爲基督徒,21歲成為耶魯大學創校以來接收的第一個中國籍學生,25歲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受過完整的美國教育並取得學位的中國人。

  在美國求學8年之後,容閎毅然迴到祖國,終身緻力於「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他極力宣導並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學,以求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爲中國培養瞭包括詹天佑、唐紹儀、梁誠等一批近代化政治、科技、外交人纔,其曆史功績炳彪史冊。

  容閎的一生激昂慷慨,與時俱進,參與洋務運動、曆經戊戌變法、創立國會、策劃自立軍起義,直至被清政府通緝流亡海外,仍在謀劃推翻清政府的「紅龍計畫」,得知辛亥革命成功時,依然在為新生政權的運轉齣謀獻策……。

  他的生命曆程可堪稱爲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是一個「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縴維都是愛國的。他深愛中國,信賴中國,確信中國會有燦爛的前程,配得上她的壯麗的山河和偉大的曆史。」希望讀者能從這本年圖譜中窺視齣容閎更深邃的思想和可貴、高尚的品格!

  許小華基於專業工作的需要,從人纔培育養成的觀點齣發,花瞭許多功夫編寫成這本文圖並茂的《容閎年圖譜》,使我們對華人曆史中第一位齣國留學丶在人纔培育上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地位的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瞭解認識,當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龍吟虎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與時代洪流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動蕩時期。它不再僅僅關注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軌跡,而是將筆觸投嚮那群在風雨飄搖中,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知識分子群體。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私人信件、日記及檔案的爬梳與細緻解讀,本書描繪瞭一幅氣勢磅礴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圖。 我們探討的,是一群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張力中尋求齣路的靈魂。他們是中西文明碰撞下的第一批“擺渡人”。他們或是早年負笈海外,在異國他鄉飽受歧視與艱辛,卻以堅韌的意誌吸收著西方的新知;或是留守國內,在清廷覆滅與民國初建的混亂中,努力構建新的教育體係與思想框架。 第一部分:時代之光與思想的熔爐 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晚清“洋務運動”後期至光緒年間,中國教育思想的萌芽與發展。不同於以往聚焦於政治或軍事層麵的敘述,我們著重考察瞭教育理念的轉變——從“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實用主義,如何緩慢地轉嚮對科學、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初步接觸。 重點研究瞭在這一時期,一批具有遠見的教育傢,如張之洞、李鴻章的幕僚,以及早期留美、留歐學生群體,如何在體製的桎梏下,試圖建立具有現代性的學堂和新的學科設置。他們所麵對的挑戰,不僅是資金的匱乏,更是傳統士大夫階層對“奇技淫巧”的衊視,以及對儒傢經典地位動搖的恐懼。 我們細緻再現瞭第一批具有組織性的公派留學浪潮的幕後運作,以及這些學生在海外學成歸國後,在不同省份和部委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並非鐵闆一塊的利益共同體,而是承載著各自傢鄉、師門和政治派係的不同期望,其思想光譜極為復雜。 第二部分:從“學生”到“革命者”:身份的重塑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是一個不斷被重塑的過程。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1900年至1920年代,知識分子如何從朝廷或地方勢力的“附庸”轉變為獨立或反抗的力量。 我們細緻梳理瞭“庚子事變”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産生的巨大分裂與反思。一部分人轉嚮瞭立憲改良的道路,堅信在君主框架內實現漸進式改革的可能性;而另一批更激進的青年,則在接觸到激進的共和思想後,迅速投入革命洪流。這種在體製內外的搖擺與抉擇,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精英群體最深刻的矛盾。 書中詳盡分析瞭多個思想團體的形成與影響,例如早期的學會、文學社團、以及各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刊物。這些刊物不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知識分子進行身份認同、組織動員和意識形態鬥爭的戰場。我們通過分析大量當時的論戰文章,展現瞭“救亡圖存”的緊迫感是如何驅動著他們對不同學說(如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早期馬剋思主義等)的汲取和改造。 第三部分:教育的鄉土與國傢的建構 不同於聚焦於京津滬的精英敘事,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野投嚮瞭地方。許多學成歸國的知識分子,並未能進入中央權力核心,而是選擇迴歸故裏或被派往較為偏遠的省份,投身於地方教育的重建工作。 我們描繪瞭這些教育傢在地方層麵進行的紮實、卻又時常受到地方軍閥、宗族勢力掣肘的實踐。他們不僅要籌集經費、聘請師資、翻譯教材,更要應對傢長對“新學”的懷疑與抵觸。從鄉村小學到省立中學的建設,這些自下而上的教育努力,構成瞭中國現代國傢建構的基石。 通過對特定省份(如湖南、四川、江蘇)教育檔案的對比研究,我們揭示瞭不同地域文化和經濟基礎如何塑造瞭當地教育現代化的速度與模式。這些教育實踐者,用他們一生的精力,試圖在“傢國”的傳統觀念中,植入“公民”的現代意識。 第四部分:個人的重量與時代的重量 本書的結尾部分,迴歸到個體知識分子的命運。在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乃至隨後的政治清算中,知識分子的命運往往極為脆弱。他們的學說可能一夜之間成為主流,也可能在下一刻被貼上“異端”的標簽而遭到排斥。 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在民族主義的高漲中,麵對是選擇繼續堅守學術的獨立性,還是必須完全服從於某一政治目標之間的艱難抉擇。他們的婚姻、傢庭生活、經濟來源,都深深地被時代裹挾。本書試圖捕捉這些知識分子在宏大敘事背後的真實掙紮:在理想與生存、專業與政治之間的不斷權衡。 通過對這一群體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近代中國變革的多元視角,強調知識分子群體在思想啓濛、製度創新和國傢認同塑造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們的探索與犧牲,是理解現代中國精神氣質的關鍵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小華


  1962年11月生於浙江龍泉,福建師範大學地理學係畢業,廈門大學法學院進修法律。曾任中學二級教師、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後入福建省人事人纔研究所,從事人事人纔政策與理論研究,現任福建省人事人纔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經濟師。

圖書目錄

總序
作者自序
1828年(清.道光八年),容閎齣生
1829年(清.道光九年),容閎2歲
1830年(清.道光十年),容閎3歲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容閎4歲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容閎5歲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容閎6歲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容閎7歲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容閎8歲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容閎9歲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容閎10歲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容閎11歲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容閎12歲
1840年(清.道光廿年),容閎13歲
1841年(清.道光廿一年),容閎14歲
1842年(清.道光廿二年),容閎15歲
1843年(清.道光廿三年),容閎16歲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容閎17歲
1845年(清.道光廿五年),容閎18歲
1846年(清.道光廿六年),容閎19歲
1847年(清.道光廿七年),容閎20歲
1848年(清.道光廿八年),容閎21歲
1849年(清.道光廿九年),容閎22歲
1850年(清.道光卅年),容閎23歲
1851年(清.鹹豐元年),容閎24歲
1852年(清.鹹豐二年),容閎25歲
1853年(清.鹹豐三年),容閎26歲
1854年(清.鹹豐四年),容閎27歲
1855年(清.鹹豐五年),容閎28歲
1856年(清.鹹豐六年),容閎29歲
1857年(清.鹹豐七年),容閎30歲
1858年(清.鹹豐八年),容閎31歲
1859年(清.鹹豐九年),容閎32歲
1860年(清.鹹豐十年),容閎33歲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容閎34歲
1862年(清.同治元年),容閎35歲
1863年(清.同治二年),容閎36歲
1864年(清.同治三年),容閎37歲
1865年(清.同治四年),容閎38歲
1866年(清.同治五年),容閎39歲
1867年(清.同治六年),容閎40歲
1868年(清.同治七年),容閎41歲
1869年(清.同治八年),容閎42歲
1870年(清.同治九年),容閎43歲
1871年(清.同治十年),容閎44歲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容閎45歲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容閎46歲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容閎47歲
1875年(清.光緒元年),容閎48歲
1876年(清.光緒二年),容閎49歲
1877年(清.光緒三年),容閎50歲
1878年(清.光緒四年),容閎51歲
1879年(清.光緒五年),容閎52歲
1880年(清.光緒六年),容閎53歲
1881年(清.光緒七年),容閎54歲
1882年(清.光緒八年),容閎55歲
1883年(清.光緒九年),容閎56歲
1884年(清.光緒十年),容閎57歲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容閎58歲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容閎59歲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容閎60歲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容閎61歲
1889年(清.光緒十五),容閎62歲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容閎63歲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容閎64歲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容閎65歲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容閎66歲
1894 年(清.光緒廿年),容閎67歲
1895年(清.光緒廿一年),容閎68歲
1896年(清.光緒廿二年),容閎69歲
1897年(清.光緒廿三年),容閎70歲
1898年(清.光緒廿四年),容閎71歲
1899年(清.光緒廿五年),容閎72歲
1900年(清.光緒廿六年),容閎73歲
1901年(清.光緒廿七年),容閎73歲
1902年(清.光緒廿八年),容閎75歲
1903年(清.光緒廿九年),容閎76歲
1904年(清.光緒卅年),容閎77歲
1905年(清.光緒卅一年),容閎78歲
1906年(清.光緒卅二年),容閎79歲
1907年(清.光緒卅三年),容閎80歲
1908年(清.光緒卅四年),容閎81歲
1909年(清.宣統元年),容閎82歲
1910年(清.宣統二年),容閎82歲
1911年(清.宣統三年),容閎83歲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容閎84歲
附錄一  容閎傢族關係示圖
附錄二  曾國藩〈擬選聰穎子弟齣洋習藝疏〉
附錄三:留美幼童名單(共四期)
主要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基督教入颱及中國內地會創設150年紀念套書總序


  2015年是颱灣教會曆史年,因為第一位入颱宣教的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進入颱灣,展開他拓荒奠基丶設立教會的艱巨工作的。無巧不巧,對整個中國及1949年後颱灣宣教工作極有貢獻的中國內地會(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團),也是在1865年6月創設的。為瞭這兩個特彆的事件,宇宙光馬禮遜學園決定舉辦幾件特殊的活動,以作紀念。  

  首先是承續先前的經驗,在「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年曆史圖片展」丶「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曆史圖片展」丶「風雨彩虹:基督徒與民國百年繽紛錄」三大曆史圖片展覽之後,製作「馬雅各入颱宣教150年曆史圖片展」巡迴各地展齣,並依例製作導覽手冊,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參考。同時與中原大學及內地會共同舉辦「內地會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收論文20餘篇,宣讀研討後將再結集齣版。在這些較為專業的活動進行期間,宇宙光愛心閤唱團和師曠知音雅集國樂團也將舉行四場以馬雅各事蹟為主調的史詩音樂演齣。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齣版工作瞭。

  老實説,齣版一套文集,確實讓我們猶豫考慮瞭許久。在文字齣版事業如此沒落蕭條的此刻,齣版一套文集,無異是一種重大的挑戰,特彆是一套相當專業性的華人教會史的專業文集。它的讀者在那裏?它的市場何在?幾經摺騰考慮,我們忽然發現,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所創辦的華文第一份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刊發行200年紀念。終於在一種使命感的催促下,我們決定排除萬難齣版這套文集。希望這一股追懷先賢丶捨我其誰的壯懷,也能得到你的迴應支持。

  收在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冊專書。首先是捨禾耗費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資料丶曆盡艱辛寫成的《中國的耶路撒冷:溫州基督教曆史》一書,這本厚達三十八萬字的巨著,我們會把它分為上下兩冊齣版。在這本書中,也是溫州人的捨禾,筆端深情款款的把溫州的過往曆史和溫州基督教曆史,巨細靡遺的描繪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捨禾這本書的序言中,曾特彆就他的研究方法,說瞭下麵一段話:
   
  從元朝也裏可溫進入溫州開始,將溫州教會史分為古代教會史丶近代教會史丶現代教會史幾個不同階段,配閤溫州文化社會的發展,將溫州教會史與溫州社會文化發展史緊密連結,的確在教會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創舉。因為過去中國教會史的研究者,往往會忽略文化社會的影響力,而研究中國文化社會史的學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會中的影響力。形成所謂「中國教會曆史去社會化,中國曆史去教會化」的偏差。使得中國教會史及中國文化社會史的真相都有隱晦不明之處。本書作者小心翼翼丶廣搜基督教及溫州地區相關社會文化資料,仔細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對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個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質特性,加以論述。對宣教士的宣教對象——溫州人,作者也花瞭相當多的精力時間,收集瞭相當多的檔案資料,務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過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實經驗。經過這樣仔細的爬梳整理,形諸論述,讀者在捧讀之際,會親切的感受到一股溫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頭,讓你不由自主的把這本厚厚的書一口氣就把它讀完瞭。
      
  當然,就華人教會史而言,溫州也一直是一個極端重要卻被忽略瞭的地方。溫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為瞭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歐美各地,到處都有活躍的溫州生意人,更特彆的是隻要有溫州生意人齣現,就有溫州教會齣現。而溫州的基督徒及教會,在各種睏難壓力之下,依然發展迅速,令人颳目相看。溫州被人稱之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或「中國的安提阿」,決非浪得虛名。但是何以至此?卻一直沒有人探討研究。有瞭捨禾這本書,庶幾可以彌補這項遺憾。尤其在教會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這本書就更加值得閲覽細讀瞭。

  除瞭考證祥確的文字敘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瞭150幅重要的圖片,所謂有圖為證嘛!在圖文相互對證參閱之下,曆史的真相就更瞭然清楚的浮現在我們眼前,也讓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大增加。

  當然,選編這本書的理由,除瞭上述種種優勢以外,也是因為第一個進入溫州丶奠定溫州宣教堅實基礎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婦,就是內地會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國的先鋒宣教士。就內地會的曆史而言,曹雅直夫婦的宣教故事自然應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件,但卻一直被史傢忽略,鮮少提及。曹雅直在內地會事工尚未正式展開之時,單槍匹馬,進入溫州,夫婦二人,二十六年據守在溫州,從零開始,建立教會,奠定教會在溫州傳佈的基礎。無疑地溫州教會史在內地會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頁。捨禾這本書的齣版,就更加具有特彆的意義瞭。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3的第二本書是許小華所編的《容閎年圖譜:中國留學生之父》一書。許小華是一位專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而容閎齣身於紀念第一位入華宣教的馬禮遜而創辦的馬公學堂,是華人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帶領進入耶魯大學畢業的小留學生,也是鼓吹並帶領第一批小留學生赴美留學的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容閎無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許小華基於專業工作的需要,從人纔培育養成的觀點齣發,花瞭許多功夫編寫成這本文圖並茂的《容閎年圖譜》,使我們對華人曆史中第一位齣國留學丶在人纔培育上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地位的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瞭解認識,當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編號4的則為魏外揚的《宣教繽紛錄》一書。魏外揚是曆史係科班齣身,一生從事曆史教學,為瞭更多投入華人教會史的研究撰著,他欣然申請提前退休。在這本書中,魏外揚把他多年來在各個不同雜誌專欄中所寫的六十篇專稿,分成五大部分刊齣。分彆是:

  一丶〈馬禮遜拼圖〉:有關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的研究,近年來越發引起學界的關心注意。馬禮遜的著譯作品,相繼影印齣版;馬禮遜生平事跡的論述文章,也紛紛發行齣版。在這一股馬禮遜熱潮風起雲湧之際,魏外揚也提起筆來,捕捉馬禮遜言行事跡,小處著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圖,缺一不可。是瞭解馬禮遜成就偉業不可輕忽的細節。

  二丶〈內地會精兵〉:內地會在華人群體中宣教已屆150年,此輯共收相關文稿9篇。敘述內地會宣教士事跡故事及相關研究。

  三丶〈天國醫師〉:在華人宣教史中,以醫師身份進入中國,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這一部分中,魏外揚信手拈來,寫瞭十一篇在華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醫德醫術丶救身救靈丶視病如親丶令人感動。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載於專為有心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現代醫護人員閲讀的「路加」雜誌。而有關基督教醫療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也吸引瞭更多人的關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歡這些文章。

  四丶〈佳美腳蹤〉:收集在這個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嚮你娓娓細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腳蹤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見證。魏外揚在這些篇章中,慧眼獨具,以他慣有的輕鬆筆觸,輕鬆揮灑,卻能觸動心靈,生發贊嘆。

  五丶〈神國勇士〉:收集在這個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揚仍然以他一嚮慣有的筆觸,輕描淡寫地引導他的讀者,跨齣書冊的字裏行間丶跨齣四麵牆壁的侷限丶跨越國界疆域的控製,陪伴你進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靈,進行一次短暫的訪談,引導你的思緒,飄嚮異域遠方。讀這些短文,卻有這些意想不到、迴味無窮的收獲,的確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錄在這套文集中編號5的則為陳中陵所著《為基督造橋的人》。顧名思義,便可知道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在介紹一些傑齣的宣教士,為瞭嚮中國宣教而作的各種努力。作者將其內容分為三捲:

  一丶〈中國開門〉:共收十篇相關文稿,探討進入中國各地各領域先鋒宣教士的工作。這些一百多年前進入中國不同地區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領域的先行者,他們麵對的睏難是什麼?他們如何去麵對解決這些睏難?他們的成效貢獻是什麼?

  二丶〈紙上說書〉:收在這一捲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來閲讀入華宣教士所寫的專書或迴憶錄的筆記報告。因為絶大多數的宣教士,來華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與訓練,不同於其他來華的政客丶軍人或生意人,這些人隻要達到軍政或商業目的,鏇即離開中國,返迴故鄉。傳教士則多半長期居留中國,與中國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們所經曆的文化震驚丶文化適應,自然遠較其他人敏銳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許多宣教士至終都成為偉大的漢學傢,留下瞭許多傳世之作。同時,還有許多傳教士,為瞭傳教的目的,翻譯聖經丶齣版刊物丶介紹西方文學思想作品丶或中國傳統思想學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讀陳中陵「紙上說書」這捲18篇文稿,不知不覺就讓你走過一段艱難的思想曆程,令人興奮丶令人感動!

  三丶〈墓園遊蹤〉:中國人強調「蓋棺論定」,研究華人教會史的人,對於宣教士終極藏身之處,也嚮極關切,不敢輕忽。收集在「墓園遊蹤」這捲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陳中陸遊訪這十幾位宣教士墓園,迴憶追思他們一生事跡貢獻的感動。中國人喜歡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如何麵對死豈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嗎?在華人宣教史中,我們看到許多宣教士視死如歸丶一代又一代的為著宣教事工獻上生命,葬身異域他鄉,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穌一樣飽受羞辱丶抱屈而終。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間為生命找到瞭一個更高的價值意義,是不可能坦然麵對丶欣然領受的。讀這幾篇文章,你會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創刊於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將齣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號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瞭。《宇宙光》42年來,一直以關懷曆史文化社會自居,四十多年來,一直盡力推動華人教會史與華人曆史文化社會的相關研究工作,如研討會的舉辦丶論文集的齣版丶宣教經驗見證的推廣培訓等。如今華人教會史的研究已經由四十多年前的「險學」逐漸變成「顯學」,海峽兩岸三地的研究者越來越多,論文的質量也越來越精采。這一轉變的過程,可以説是我們的親身經驗。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後一本我們決定把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所發錶的論著文集的序論前言,匯聚成一本書,署之為《腳印:宇宙光華人教會史論著序文集》。一方麵可以見證宇宙光過去四十多年來走過的這段感恩曆程;另一方麵也為這四十多年來參與這段曆程的各次會議、參與學者丶發錶論文丶齣版書籍作一簡介記録,也可以說是華人教會史發展的一段曆史記錄。在所謂的華人教會史曆史年,齣版這本書,我相信是有其曆史意義的。

  曆史的巨輪會不停的嚮前滾動,如果我們錯過瞭今天的曆史,未來的曆史中將沒有我們的蹤跡。一個不認識今天曆史的人,也不會認識自己。這種人隻好茫然無措地走嚮未來,走嚮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注重曆史傳承的信仰。聖經第一捲書就從人類的始祖開始,逐代記載人類的起源丶發展與傳承,巨細靡遺。〈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把耶穌的譜係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嚮就是一個注意曆史的宗教。上帝是創造時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創造的時空賜給我們,讓我們進入時空的維度中,有瞭曆史,瞭解過去丶認識今天丶窺探未來。上帝就是曆史的主,但願我個門能成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筆,寫下「祂的曆史」(His-story)。一個有曆史的人,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兒,也知道自己是誰,更知道自己將往那兒去,多好!

  編完這套文集,心中充滿恩典。謹將這套文集,獻給上帝;祈求上帝將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愛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豐豐富富的賞賜給毎一個看到這套文集的人。

林治平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乾事
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2015年2月4日

作者自序

  之所以編輯《容閎年圖譜》,當然跟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關。2001年10月,我開始從事人事人纔政策和理論研究,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接觸到人纔史、留學史,容閎作爲近代第一位嚴格意義上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很自然地進入我的視野。2004年,看過中央電視颱播放瞭五集電視紀錄片《幼童》之後,對進一步瞭解容閎的興趣更加濃厚瞭,在工作之餘,我常常設法收集有關容閎的資料。

  隨著掌握的資料增多,容閎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容閎的音容笑貌似乎就立體地呈現在我的麵前,曾經有一段時間,遇到對曆史有些許興趣的人,我必談容閎。為使容閎高尚的品格和愛國情操感染更多人,我著手編寫劇本,想通過電視載體為現代人提供一份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

  當我構思好劇本計畫,並開始草擬前兩集劇本時,我開始擔心起來,這主要是緣於大陸地區的「名人熱」,近20年來各地都在挖掘當地曆史文化資源,容閎的祖籍地在廣東珠海,興許珠海方麵也會做這篇文章呢,如此,不是做重復工作嗎?在得知珠海方麵已經與中央電視颱(CCTV)閤作擬以容閎的生活爲題材的40集電視劇時,我感到很欣慰。一是自己沒有繼續做重復的勞動;二是容閎的精神有人傳頌瞭。

  之後,我每年都在等電視劇《容閎》的齣現,在互聯網查詢相關資訊,幾次電話詢問珠海方麵都讓我有些失望。說來也是,我應該知道這部電視劇可不好拍。

  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我收集到有關容閎的眾多資料,將之編輯成年譜可好?!就這樣前後花費近四年的工餘時間,我將容閎的相關資料按年譜的模式編輯完成。在編輯過程中,感覺容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與他相關的人,與我們今天有些距離,如果設法加些圖片輔佐是否更有益於讀者對那段曆史的認知和感受?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又在互聯網上極盡所能,將與容閎相關的圖片資料一一囊括。雖說這個過程很辛苦、很疲憊,但苦中有樂。當找到容閎寫給康同壁的書信影本、當找到容閎帶到美國留學的幼童薛有福更清晰的圖片時……我的興奮溢於言錶!

  容閎從小就有遠大抱負,胸懷鬆柏之誌,常葆赤子之心。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緻力於謀求中國的復興與富強。容閎7歲到澳門就讀,18歲跟隨鮑留雲牧師遠渡重洋赴美求學幷在美國受洗成爲基督徒,21歲成為耶魯大學創校以來接收的第一個中國籍學生,25歲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受過完整的美國教育並取得學位的中國人。

  在美國求學8年之後,容閎毅然迴到祖國,終身緻力於「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他極力宣導並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學,以求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爲中國培養瞭包括詹天佑、唐紹儀、梁誠等一批近代化政治、科技、外交人纔,其曆史功績炳彪史冊。

  容閎的一生激昂慷慨,與時俱進,參與洋務運動、曆經戊戌變法、創立國會、策劃自立軍起義,直至被清政府通緝流亡海外,仍在謀劃推翻清政府的「紅龍計畫」,得知辛亥革命成功時,依然在為新生政權的運轉齣謀獻策……。

  他的生命曆程可堪稱爲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是一個「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縴維都是愛國的。他深愛中國,信賴中國,確信中國會有燦爛的前程,配得上她的壯麗的山河和偉大的曆史。」希望讀者能從這本年圖譜中窺視齣容閎更深邃的思想和可貴、高尚的品格!

圖書試讀

1828 年(清.道光八年),容閎齣生

● 1828年11月17日,容閎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縣)南屏村,父親容丙炎(又名容名建,Yung Ming Kun),母親林蓮娣(Lin Lien Tai)。伯父容名成(Yung Ming Cheong)。是年,容閎已有哥哥達苗,姐姐。

1829 年(清.道光九年),容閎2歲

是年,梁發著手撰寫《勸世良言》。

● 10月14日,美部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派遣的裨治文與代錶美國海員之友協會(American Seaman’s Friend Society)的雅裨理搭乘奧立芬公司的商船「羅馬號」(Roman)從紐約啓程前往中國宣教。
● 11月26日, 郭士臘與瑪麗亞.紐維爾(Maria Newell)結婚。

1830 年(清.道光十年),容閎3歲

是年,奧利芬藉商務迴國之機,發動紐約曼哈頓區布立剋街長老教會的會眾捐款,為裨治文購置一整套印刷設備交由美部會起運廣州。

是年,首批美國傳教士抵達中國,裨治文牧師為終身在中國傳教的美國傳教士,雅裨理牧師專在外國海員中傳教,任期一年。

● 1月22日,裨治文與雅裨理抵達澳門。
● 2月19日,裨治文抵達廣州。
● 2月25日,裨治文拜見馬禮遜。

1835 年(清.道光十五年),容閎8歲

是年,溫施蒂創辦的女子學校受馬禮遜教育會資金資助。容閎的父親將他送到溫施蒂創辦的女子學校,接受英文教育。

● 1月25日,為紀念故去的馬禮遜,由英國商人和教徒發起成立的馬禮遜教育協會(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在廣州召開籌備會議,通過瞭教育會章程;裨治文擔任教育協會臨時委員會的召集人和書記,顛地擬任董事長。確立瞭教育會的宗旨:通過建立或支持中國創辦學校,使中國青少年受到教育,讓他們學會說、寫英文,並以此為媒介,使他們接受西方的各種學問,聖經和關於基督教義的書籍乃學校必讀之物。
● 2月,馬禮遜教育會收到捐款4,860美元,各種書籍1,500餘冊。
● 9月,容閎免費入溫施娣創辦的女子學校就讀。

1836 年(清.道光十六年),容閎9 歲

是年,容閎就讀於溫施蒂創辦的女子學校。年底,該校有23名學生。

是年,裨治文給英國倫敦「國外學校會社」(The Foreign School Society)發送信函,請求派人到中國執教,未得到英國方麵迴覆;裨治文給耶魯大學去函請求派人到中國執教,耶魯大學接受請求。耶魯大學校長傑裏邁.戴為鮑留雲到中國書寫瞭推薦信:「鮑留雲在校期間,以自己的淵博知識和纔乾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每一門學科成績都非常突齣,由於他的謙虛和品性優良而受到人們的愛戴……。」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被《容閎年譜:中國留學生之父》這個書名深深吸引瞭。作為一名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著特彆的關注,尤其是那些為國傢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人物。容閎的名字,總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時代,他作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其影響力毋庸置疑。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全麵地呈現容閎的一生。是僅僅羅列事件,還是能夠深入挖掘他的人生哲學、他的心路曆程?我期待它能詳細描繪他如何打破常規,如何將個人的抱負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結閤。尤其是在推動留美幼童計劃這樣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程中,他所經曆的種種艱辛與輝煌,都將是極具吸引力的內容。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現,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容閎形象,讓我們不僅僅是記住一個符號,而是真正理解他所代錶的時代精神和曆史意義。

评分

讀到《容閎年譜:中國留學生之父》這個書名,我心裏就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容閎,這個名字在許多曆史課本中都曾齣現,但總覺得他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符號。知道他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更是激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們颱灣作為華人世界的重要一員,與大陸有著韆絲萬縷的曆史聯係,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曆程,尤其是像容閎這樣具有開創性的人物,總有種特彆的關注。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認識這位先行者的契機,讓我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探究他如何一步步從一個異鄉學子,蛻變為推動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關鍵人物。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段關於夢想、關於勇氣、關於國傢命運的史詩。我期待它能詳細地描繪容閎的人生軌跡,從他的少年求學,到歸國後為教育奔走呼號,再到他晚年的思考與影響。書中關於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如何將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國,這些細節都讓我無比期待。

评分

《容閎年譜:中國留學生之父》,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傳奇色彩。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曆史教育中,對於中國近代史的介紹是比較全麵的,而容閎無疑是其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我一直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剋服萬難,成為那個時代開風氣之先的代錶。這本書的“年譜”形式,讓我預感它會是一本非常紮實的研究性著作,能夠詳細地梳理容閎從齣生到辭世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他如何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求學經曆對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以及他迴國後又是如何運用所學,為中國引入新的知識和技術。特彆是關於他如何積極倡導和組織留美幼童計劃,這其中的許多細節,我想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人物智慧。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將一個偉人的生命軌跡,還原成一幅生動而詳實的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相,並從中獲得對當下有所啓發的思考。

评分

《容閎年譜:中國留學生之父》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許多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討論。在颱灣,我們從小就接觸到不少關於西方學習、維新變法的內容,而容閎無疑是這一切的先行者之一。我一直覺得,瞭解像容閎這樣的曆史人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近代化的麯摺曆程,也能啓發我們思考當今社會發展的一些根本問題。這本書如果能詳細展現容閎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教育傢和思想傢,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他在教育理念上的創新之處,以及他如何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尤其是在推動中國派遣留學生方麵,他的具體作為和遇到的挑戰。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堅持和努力,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激起巨大的漣漪,甚至改變一個國傢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容閎的故事,讓我們這些身處不同時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迪。

评分

翻開《容閎年譜:中國留學生之父》這本書,我的思緒仿佛被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晚清時代。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熱情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容閎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位。他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是那個時代無數仁人誌士探索強國之路的縮影。這本書的“年譜”形式,本身就預示著一種嚴謹而係統的梳理,我相信它會以清晰的時間綫索,詳細記錄容閎的生平事跡,從他跨齣國門的少年時代,到他為推動留美幼童計劃所付齣的心血,再到他對中國教育現代化所做的貢獻。 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展現容閎在那個充滿保守與變革張力的時代,如何憑藉其遠見卓識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突破重重阻礙,開啓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生的先河。他所麵對的阻力,他如何與保守勢力周鏇,他如何爭取支持,這些“颱麵下”的故事,恐怕是任何普通曆史敘述都難以觸及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將一位偉人的生命曆程,化為生動詳實的畫麵,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