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总序 2015年是台湾教会历史年,因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进入台湾,展开他拓荒奠基丶设立教会的艰巨工作的。无巧不巧,对整个中国及1949年后台湾宣教工作极有贡献的中国内地会(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团),也是在1865年6月创设的。为了这两个特别的事件,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决定举办几件特殊的活动,以作纪念。
首先是承续先前的经验,在「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历史图片展」丶「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丶「风雨彩虹:基督徒与民国百年缤纷录」三大历史图片展览之后,制作「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历史图片展」巡回各地展出,并依例制作导览手册,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参考。同时与中原大学及内地会共同举办「内地会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论文20余篇,宣读研讨后将再结集出版。在这些较为专业的活动进行期间,宇宙光爱心合唱团和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也将举行四场以马雅各事蹟为主调的史诗音乐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实説,出版一套文集,确实让我们犹豫考虑了许久。在文字出版事业如此没落萧条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无异是一种重大的挑战,特别是一套相当专业性的华人教会史的专业文集。它的读者在那里?它的市场何在?几经折腾考虑,我们忽然发现,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所创办的华文第一份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发行200年纪念。终于在一种使命感的催促下,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这一股追怀先贤丶舍我其谁的壮怀,也能得到你的回应支持。
收在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册专书。首先是舍禾耗费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资料丶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一书,这本厚达三十八万字的巨着,我们会把它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在这本书中,也是温州人的舍禾,笔端深情款款的把温州的过往历史和温州基督教历史,巨细靡遗的描绘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这本书的序言中,曾特别就他的研究方法,说了下面一段话:
从元朝也里可温进入温州开始,将温州教会史分为古代教会史丶近代教会史丶现代教会史几个不同阶段,配合温州文化社会的发展,将温州教会史与温州社会文化发展史紧密连结,的确在教会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创举。因为过去中国教会史的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文化社会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国文化社会史的学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会中的影响力。形成所谓「中国教会历史去社会化,中国历史去教会化」的偏差。使得中国教会史及中国文化社会史的真相都有隐晦不明之处。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丶广搜基督教及温州地区相关社会文化资料,仔细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对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个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质特性,加以论述。对宣教士的宣教对象——温州人,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时间,收集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务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过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实经验。经过这样仔细的爬梳整理,形诸论述,读者在捧读之际,会亲切的感受到一股温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头,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这本厚厚的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当然,就华人教会史而言,温州也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却被忽略了的地方。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欧美各地,到处都有活跃的温州生意人,更特别的是只要有温州生意人出现,就有温州教会出现。而温州的基督徒及教会,在各种困难压力之下,依然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被人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决非浪得虚名。但是何以至此?却一直没有人探讨研究。有了舍禾这本书,庶几可以弥补这项遗憾。尤其在教会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这本书就更加值得閲览细读了。
除了考证祥确的文字叙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图片,所谓有图为证嘛!在图文相互对证参阅之下,历史的真相就更了然清楚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当然,选编这本书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优势以外,也是因为第一个进入温州丶奠定温州宣教坚实基础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妇,就是内地会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国的先锋宣教士。就内地会的历史而言,曹雅直夫妇的宣教故事自然应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但却一直被史家忽略,鲜少提及。曹雅直在内地会事工尚未正式展开之时,单枪匹马,进入温州,夫妇二人,二十六年据守在温州,从零开始,建立教会,奠定教会在温州传佈的基础。无疑地温州教会史在内地会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页。舍禾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3的第二本书是许小华所编的《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书。许小华是一位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而容闳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4的则为魏外扬的《宣教缤纷录》一书。魏外扬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一生从事历史教学,为了更多投入华人教会史的研究撰着,他欣然申请提前退休。在这本书中,魏外扬把他多年来在各个不同杂志专栏中所写的六十篇专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别是:
一丶〈马礼逊拼图〉:有关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的研究,近年来越发引起学界的关心注意。马礼逊的着译作品,相继影印出版;马礼逊生平事迹的论述文章,也纷纷发行出版。在这一股马礼逊热潮风起云涌之际,魏外扬也提起笔来,捕捉马礼逊言行事迹,小处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图,缺一不可。是了解马礼逊成就伟业不可轻忽的细节。
二丶〈内地会精兵〉:内地会在华人群体中宣教已届150年,此辑共收相关文稿9篇。叙述内地会宣教士事迹故事及相关研究。
三丶〈天国医师〉:在华人宣教史中,以医师身份进入中国,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这一部分中,魏外扬信手拈来,写了十一篇在华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医德医术丶救身救灵丶视病如亲丶令人感动。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载于专为有心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现代医护人员閲读的「路加」杂志。而有关基督教医疗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欢这些文章。
四丶〈佳美脚踪〉:收集在这个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细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脚踪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见证。魏外扬在这些篇章中,慧眼独具,以他惯有的轻松笔触,轻松挥洒,却能触动心灵,生发赞叹。
五丶〈神国勇士〉:收集在这个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扬仍然以他一向惯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地引导他的读者,跨出书册的字里行间丶跨出四面墙壁的侷限丶跨越国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进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灵,进行一次短暂的访谈,引导你的思绪,飘向异域远方。读这些短文,却有这些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收获,的确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录在这套文集中编号5的则为陈中陵所着《为基督造桥的人》。顾名思义,便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在介绍一些杰出的宣教士,为了向中国宣教而作的各种努力。作者将其内容分为三卷: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读陈中陵「纸上说书」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觉就让你走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令人兴奋丶令人感动!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读这几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创刊于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将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号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培训等。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后一本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个门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编完这套文集,心中充满恩典。谨将这套文集,献给上帝;祈求上帝将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爱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丰丰富富的赏赐给毎一个看到这套文集的人。
林治平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
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2015年2月4日
作者自序 之所以编辑《容闳年图谱》,当然跟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2001年10月,我开始从事人事人才政策和理论研究,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接触到人才史、留学史,容闳作爲近代第一位严格意义上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很自然地进入我的视野。2004年,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五集电视纪录片《幼童》之后,对进一步了解容闳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工作之余,我常常设法收集有关容闳的资料。
随着掌握的资料增多,容闳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容闳的音容笑貌似乎就立体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曾经有一段时间,遇到对历史有些许兴趣的人,我必谈容闳。为使容闳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操感染更多人,我着手编写剧本,想通过电视载体为现代人提供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我构思好剧本计画,并开始草拟前两集剧本时,我开始担心起来,这主要是缘于大陆地区的「名人热」,近20年来各地都在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容闳的祖籍地在广东珠海,兴许珠海方面也会做这篇文章呢,如此,不是做重复工作吗?在得知珠海方面已经与中央电视台(CCTV)合作拟以容闳的生活爲题材的40集电视剧时,我感到很欣慰。一是自己没有继续做重复的劳动;二是容闳的精神有人传颂了。
之后,我每年都在等电视剧《容闳》的出现,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讯,几次电话询问珠海方面都让我有些失望。说来也是,我应该知道这部电视剧可不好拍。
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我收集到有关容闳的众多资料,将之编辑成年谱可好?!就这样前后花费近四年的工余时间,我将容闳的相关资料按年谱的模式编辑完成。在编辑过程中,感觉容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与他相关的人,与我们今天有些距离,如果设法加些图片辅佐是否更有益于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又在互联网上极尽所能,将与容闳相关的图片资料一一囊括。虽说这个过程很辛苦、很疲惫,但苦中有乐。当找到容闳写给康同壁的书信影本、当找到容闳带到美国留学的幼童薛有福更清晰的图片时……我的兴奋溢于言表!
容闳从小就有远大抱负,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容闳7岁到澳门就读,18岁跟随鲍留云牧师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幷在美国受洗成爲基督徒,21岁成为耶鲁大学创校以来接收的第一个中国籍学生,25岁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在美国求学8年之后,容闳毅然回到祖国,终身致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极力宣导并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以求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爲中国培养了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诚等一批近代化政治、科技、外交人才,其历史功绩炳彪史册。
容闳的一生激昂慷慨,与时俱进,参与洋务运动、历经戊戌变法、创立国会、策划自立军起义,直至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仍在谋划推翻清政府的「红龙计画」,得知辛亥革命成功时,依然在为新生政权的运转出谋献策……。
他的生命历程可堪称爲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是一个「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深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她的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年图谱中窥视出容闳更深邃的思想和可贵、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