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容闳
  • 中国近代教育
  • 留学生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海外留学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容闳)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他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她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
——美国友人对容闳的评价——

  容闳——

  中国第一批洋学堂学生,第一位自费留学生,第一位公派留学生倡导人……
  什么样的时代,孕育这位有着许多「中国第一」头衔的人?
  什么样的机缘,造就他的决定,成为「中国第一」?

  有「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生于国势渐弱的晚清,是第一位受过完整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深知教育的重要,终身致力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促成120位中国幼童赴美求学,贯彻他「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理念。

  本书以编年体记录容闳的一生。自他出生至辞世,逐年记录他的成长、学习和经历,并佐以该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与他相关的人和事,透过逐条史料和事件,以及相关的图片,为后世读着勾勒出一个平凡的人物如何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成就他身上的许多「中国第一」的具体图像。

  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容闳从小就有远大抱负,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容闳7岁到澳门就读,18岁跟随鲍留云牧师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幷在美国受洗成爲基督徒,21岁成为耶鲁大学创校以来接收的第一个中国籍学生,25岁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在美国求学8年之后,容闳毅然回到祖国,终身致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极力宣导并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以求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爲中国培养了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诚等一批近代化政治、科技、外交人才,其历史功绩炳彪史册。

  容闳的一生激昂慷慨,与时俱进,参与洋务运动、历经戊戌变法、创立国会、策划自立军起义,直至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仍在谋划推翻清政府的「红龙计画」,得知辛亥革命成功时,依然在为新生政权的运转出谋献策……。

  他的生命历程可堪称爲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是一个「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深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她的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年图谱中窥视出容闳更深邃的思想和可贵、高尚的品格!

  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龙吟虎啸: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洪流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它不再仅仅关注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将笔触投向那群在风雨飘摇中,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私人信件、日记及档案的爬梳与细致解读,本书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图。 我们探讨的,是一群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出路的灵魂。他们是中西文明碰撞下的第一批“摆渡人”。他们或是早年负笈海外,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与艰辛,却以坚韧的意志吸收着西方的新知;或是留守国内,在清廷覆灭与民国初建的混乱中,努力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与思想框架。 第一部分:时代之光与思想的熔炉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晚清“洋务运动”后期至光绪年间,中国教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不同于以往聚焦于政治或军事层面的叙述,我们着重考察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如何缓慢地转向对科学、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初步接触。 重点研究了在这一时期,一批具有远见的教育家,如张之洞、李鸿章的幕僚,以及早期留美、留欧学生群体,如何在体制的桎梏下,试图建立具有现代性的学堂和新的学科设置。他们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资金的匮乏,更是传统士大夫阶层对“奇技淫巧”的蔑视,以及对儒家经典地位动摇的恐惧。 我们细致再现了第一批具有组织性的公派留学浪潮的幕后运作,以及这些学生在海外学成归国后,在不同省份和部委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们并非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而是承载着各自家乡、师门和政治派系的不同期望,其思想光谱极为复杂。 第二部分:从“学生”到“革命者”:身份的重塑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过程。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1900年至1920年代,知识分子如何从朝廷或地方势力的“附庸”转变为独立或反抗的力量。 我们细致梳理了“庚子事变”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的巨大分裂与反思。一部分人转向了立宪改良的道路,坚信在君主框架内实现渐进式改革的可能性;而另一批更激进的青年,则在接触到激进的共和思想后,迅速投入革命洪流。这种在体制内外的摇摆与抉择,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群体最深刻的矛盾。 书中详尽分析了多个思想团体的形成与影响,例如早期的学会、文学社团、以及各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刊物。这些刊物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知识分子进行身份认同、组织动员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我们通过分析大量当时的论战文章,展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是如何驱动着他们对不同学说(如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等)的汲取和改造。 第三部分:教育的乡土与国家的建构 不同于聚焦于京津沪的精英叙事,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地方。许多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并未能进入中央权力核心,而是选择回归故里或被派往较为偏远的省份,投身于地方教育的重建工作。 我们描绘了这些教育家在地方层面进行的扎实、却又时常受到地方军阀、宗族势力掣肘的实践。他们不仅要筹集经费、聘请师资、翻译教材,更要应对家长对“新学”的怀疑与抵触。从乡村小学到省立中学的建设,这些自下而上的教育努力,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石。 通过对特定省份(如湖南、四川、江苏)教育档案的对比研究,我们揭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经济基础如何塑造了当地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模式。这些教育实践者,用他们一生的精力,试图在“家国”的传统观念中,植入“公民”的现代意识。 第四部分:个人的重量与时代的重量 本书的结尾部分,回归到个体知识分子的命运。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乃至随后的政治清算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往往极为脆弱。他们的学说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主流,也可能在下一刻被贴上“异端”的标签而遭到排斥。 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在民族主义的高涨中,面对是选择继续坚守学术的独立性,还是必须完全服从于某一政治目标之间的艰难抉择。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经济来源,都深深地被时代裹挟。本书试图捕捉这些知识分子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挣扎:在理想与生存、专业与政治之间的不断权衡。 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变革的多元视角,强调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启蒙、制度创新和国家认同塑造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的探索与牺牲,是理解现代中国精神气质的关键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小华


  1962年11月生于浙江龙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厦门大学法学院进修法律。曾任中学二级教师、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后入福建省人事人才研究所,从事人事人才政策与理论研究,现任福建省人事人才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经济师。

图书目录

总序
作者自序
1828年(清.道光八年),容闳出生
1829年(清.道光九年),容闳2岁
1830年(清.道光十年),容闳3岁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容闳4岁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容闳5岁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容闳6岁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容闳7岁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容闳8岁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容闳9岁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容闳10岁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容闳11岁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容闳12岁
1840年(清.道光廿年),容闳13岁
1841年(清.道光廿一年),容闳14岁
1842年(清.道光廿二年),容闳15岁
1843年(清.道光廿三年),容闳16岁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容闳17岁
1845年(清.道光廿五年),容闳18岁
1846年(清.道光廿六年),容闳19岁
1847年(清.道光廿七年),容闳20岁
1848年(清.道光廿八年),容闳21岁
1849年(清.道光廿九年),容闳22岁
1850年(清.道光卅年),容闳23岁
1851年(清.咸丰元年),容闳24岁
1852年(清.咸丰二年),容闳25岁
1853年(清.咸丰三年),容闳26岁
1854年(清.咸丰四年),容闳27岁
1855年(清.咸丰五年),容闳28岁
1856年(清.咸丰六年),容闳29岁
1857年(清.咸丰七年),容闳30岁
1858年(清.咸丰八年),容闳31岁
1859年(清.咸丰九年),容闳32岁
1860年(清.咸丰十年),容闳33岁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容闳34岁
1862年(清.同治元年),容闳35岁
1863年(清.同治二年),容闳36岁
1864年(清.同治三年),容闳37岁
1865年(清.同治四年),容闳38岁
1866年(清.同治五年),容闳39岁
1867年(清.同治六年),容闳40岁
1868年(清.同治七年),容闳41岁
1869年(清.同治八年),容闳42岁
1870年(清.同治九年),容闳43岁
1871年(清.同治十年),容闳44岁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容闳45岁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容闳46岁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容闳47岁
1875年(清.光绪元年),容闳48岁
1876年(清.光绪二年),容闳49岁
1877年(清.光绪三年),容闳50岁
1878年(清.光绪四年),容闳51岁
1879年(清.光绪五年),容闳52岁
1880年(清.光绪六年),容闳53岁
1881年(清.光绪七年),容闳54岁
1882年(清.光绪八年),容闳55岁
1883年(清.光绪九年),容闳56岁
1884年(清.光绪十年),容闳57岁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容闳58岁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容闳59岁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容闳60岁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容闳61岁
1889年(清.光绪十五),容闳62岁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容闳63岁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容闳64岁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容闳65岁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容闳66岁
1894 年(清.光绪廿年),容闳67岁
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容闳68岁
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容闳69岁
1897年(清.光绪廿三年),容闳70岁
1898年(清.光绪廿四年),容闳71岁
1899年(清.光绪廿五年),容闳72岁
1900年(清.光绪廿六年),容闳73岁
1901年(清.光绪廿七年),容闳73岁
1902年(清.光绪廿八年),容闳75岁
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容闳76岁
1904年(清.光绪卅年),容闳77岁
1905年(清.光绪卅一年),容闳78岁
1906年(清.光绪卅二年),容闳79岁
1907年(清.光绪卅三年),容闳80岁
1908年(清.光绪卅四年),容闳81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容闳82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容闳82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容闳83岁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容闳84岁
附录一  容闳家族关系示图
附录二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
附录三:留美幼童名单(共四期)
主要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总序


  2015年是台湾教会历史年,因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进入台湾,展开他拓荒奠基丶设立教会的艰巨工作的。无巧不巧,对整个中国及1949年后台湾宣教工作极有贡献的中国内地会(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团),也是在1865年6月创设的。为了这两个特别的事件,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决定举办几件特殊的活动,以作纪念。  

  首先是承续先前的经验,在「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历史图片展」丶「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丶「风雨彩虹:基督徒与民国百年缤纷录」三大历史图片展览之后,制作「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历史图片展」巡回各地展出,并依例制作导览手册,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参考。同时与中原大学及内地会共同举办「内地会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论文20余篇,宣读研讨后将再结集出版。在这些较为专业的活动进行期间,宇宙光爱心合唱团和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也将举行四场以马雅各事蹟为主调的史诗音乐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实説,出版一套文集,确实让我们犹豫考虑了许久。在文字出版事业如此没落萧条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无异是一种重大的挑战,特别是一套相当专业性的华人教会史的专业文集。它的读者在那里?它的市场何在?几经折腾考虑,我们忽然发现,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所创办的华文第一份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发行200年纪念。终于在一种使命感的催促下,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这一股追怀先贤丶舍我其谁的壮怀,也能得到你的回应支持。

  收在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册专书。首先是舍禾耗费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资料丶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一书,这本厚达三十八万字的巨着,我们会把它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在这本书中,也是温州人的舍禾,笔端深情款款的把温州的过往历史和温州基督教历史,巨细靡遗的描绘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这本书的序言中,曾特别就他的研究方法,说了下面一段话:
   
  从元朝也里可温进入温州开始,将温州教会史分为古代教会史丶近代教会史丶现代教会史几个不同阶段,配合温州文化社会的发展,将温州教会史与温州社会文化发展史紧密连结,的确在教会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创举。因为过去中国教会史的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文化社会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国文化社会史的学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会中的影响力。形成所谓「中国教会历史去社会化,中国历史去教会化」的偏差。使得中国教会史及中国文化社会史的真相都有隐晦不明之处。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丶广搜基督教及温州地区相关社会文化资料,仔细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对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个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质特性,加以论述。对宣教士的宣教对象——温州人,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时间,收集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务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过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实经验。经过这样仔细的爬梳整理,形诸论述,读者在捧读之际,会亲切的感受到一股温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头,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这本厚厚的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当然,就华人教会史而言,温州也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却被忽略了的地方。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欧美各地,到处都有活跃的温州生意人,更特别的是只要有温州生意人出现,就有温州教会出现。而温州的基督徒及教会,在各种困难压力之下,依然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被人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决非浪得虚名。但是何以至此?却一直没有人探讨研究。有了舍禾这本书,庶几可以弥补这项遗憾。尤其在教会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这本书就更加值得閲览细读了。

  除了考证祥确的文字叙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图片,所谓有图为证嘛!在图文相互对证参阅之下,历史的真相就更了然清楚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当然,选编这本书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优势以外,也是因为第一个进入温州丶奠定温州宣教坚实基础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妇,就是内地会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国的先锋宣教士。就内地会的历史而言,曹雅直夫妇的宣教故事自然应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但却一直被史家忽略,鲜少提及。曹雅直在内地会事工尚未正式展开之时,单枪匹马,进入温州,夫妇二人,二十六年据守在温州,从零开始,建立教会,奠定教会在温州传佈的基础。无疑地温州教会史在内地会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页。舍禾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3的第二本书是许小华所编的《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书。许小华是一位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而容闳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4的则为魏外扬的《宣教缤纷录》一书。魏外扬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一生从事历史教学,为了更多投入华人教会史的研究撰着,他欣然申请提前退休。在这本书中,魏外扬把他多年来在各个不同杂志专栏中所写的六十篇专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别是:

  一丶〈马礼逊拼图〉:有关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的研究,近年来越发引起学界的关心注意。马礼逊的着译作品,相继影印出版;马礼逊生平事迹的论述文章,也纷纷发行出版。在这一股马礼逊热潮风起云涌之际,魏外扬也提起笔来,捕捉马礼逊言行事迹,小处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图,缺一不可。是了解马礼逊成就伟业不可轻忽的细节。

  二丶〈内地会精兵〉:内地会在华人群体中宣教已届150年,此辑共收相关文稿9篇。叙述内地会宣教士事迹故事及相关研究。

  三丶〈天国医师〉:在华人宣教史中,以医师身份进入中国,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这一部分中,魏外扬信手拈来,写了十一篇在华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医德医术丶救身救灵丶视病如亲丶令人感动。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载于专为有心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现代医护人员閲读的「路加」杂志。而有关基督教医疗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欢这些文章。

  四丶〈佳美脚踪〉:收集在这个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细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脚踪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见证。魏外扬在这些篇章中,慧眼独具,以他惯有的轻松笔触,轻松挥洒,却能触动心灵,生发赞叹。

  五丶〈神国勇士〉:收集在这个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扬仍然以他一向惯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地引导他的读者,跨出书册的字里行间丶跨出四面墙壁的侷限丶跨越国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进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灵,进行一次短暂的访谈,引导你的思绪,飘向异域远方。读这些短文,却有这些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收获,的确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录在这套文集中编号5的则为陈中陵所着《为基督造桥的人》。顾名思义,便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在介绍一些杰出的宣教士,为了向中国宣教而作的各种努力。作者将其内容分为三卷: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读陈中陵「纸上说书」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觉就让你走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令人兴奋丶令人感动!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读这几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创刊于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将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号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培训等。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后一本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个门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编完这套文集,心中充满恩典。谨将这套文集,献给上帝;祈求上帝将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爱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丰丰富富的赏赐给毎一个看到这套文集的人。

林治平
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
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2015年2月4日

作者自序

  之所以编辑《容闳年图谱》,当然跟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2001年10月,我开始从事人事人才政策和理论研究,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接触到人才史、留学史,容闳作爲近代第一位严格意义上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很自然地进入我的视野。2004年,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五集电视纪录片《幼童》之后,对进一步了解容闳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工作之余,我常常设法收集有关容闳的资料。

  随着掌握的资料增多,容闳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容闳的音容笑貌似乎就立体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曾经有一段时间,遇到对历史有些许兴趣的人,我必谈容闳。为使容闳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操感染更多人,我着手编写剧本,想通过电视载体为现代人提供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我构思好剧本计画,并开始草拟前两集剧本时,我开始担心起来,这主要是缘于大陆地区的「名人热」,近20年来各地都在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容闳的祖籍地在广东珠海,兴许珠海方面也会做这篇文章呢,如此,不是做重复工作吗?在得知珠海方面已经与中央电视台(CCTV)合作拟以容闳的生活爲题材的40集电视剧时,我感到很欣慰。一是自己没有继续做重复的劳动;二是容闳的精神有人传颂了。

  之后,我每年都在等电视剧《容闳》的出现,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讯,几次电话询问珠海方面都让我有些失望。说来也是,我应该知道这部电视剧可不好拍。

  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我收集到有关容闳的众多资料,将之编辑成年谱可好?!就这样前后花费近四年的工余时间,我将容闳的相关资料按年谱的模式编辑完成。在编辑过程中,感觉容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与他相关的人,与我们今天有些距离,如果设法加些图片辅佐是否更有益于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又在互联网上极尽所能,将与容闳相关的图片资料一一囊括。虽说这个过程很辛苦、很疲惫,但苦中有乐。当找到容闳写给康同壁的书信影本、当找到容闳带到美国留学的幼童薛有福更清晰的图片时……我的兴奋溢于言表!

  容闳从小就有远大抱负,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容闳7岁到澳门就读,18岁跟随鲍留云牧师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幷在美国受洗成爲基督徒,21岁成为耶鲁大学创校以来接收的第一个中国籍学生,25岁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在美国求学8年之后,容闳毅然回到祖国,终身致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极力宣导并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以求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爲中国培养了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诚等一批近代化政治、科技、外交人才,其历史功绩炳彪史册。

  容闳的一生激昂慷慨,与时俱进,参与洋务运动、历经戊戌变法、创立国会、策划自立军起义,直至被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仍在谋划推翻清政府的「红龙计画」,得知辛亥革命成功时,依然在为新生政权的运转出谋献策……。

  他的生命历程可堪称爲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是一个「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他深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她的壮丽的山河和伟大的历史。」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年图谱中窥视出容闳更深邃的思想和可贵、高尚的品格!

图书试读

1828 年(清.道光八年),容闳出生

● 1828年11月17日,容闳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南屏村,父亲容丙炎(又名容名建,Yung Ming Kun),母亲林莲娣(Lin Lien Tai)。伯父容名成(Yung Ming Cheong)。是年,容闳已有哥哥达苗,姐姐。

1829 年(清.道光九年),容闳2岁

是年,梁发着手撰写《劝世良言》。

● 10月14日,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派遣的裨治文与代表美国海员之友协会(American Seaman’s Friend Society)的雅裨理搭乘奥立芬公司的商船「罗马号」(Roman)从纽约启程前往中国宣教。
● 11月26日, 郭士腊与玛丽亚.纽维尔(Maria Newell)结婚。

1830 年(清.道光十年),容闳3岁

是年,奥利芬借商务回国之机,发动纽约曼哈顿区布立克街长老教会的会众捐款,为裨治文购置一整套印刷设备交由美部会起运广州。

是年,首批美国传教士抵达中国,裨治文牧师为终身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牧师专在外国海员中传教,任期一年。

● 1月22日,裨治文与雅裨理抵达澳门。
● 2月19日,裨治文抵达广州。
● 2月25日,裨治文拜见马礼逊。

1835 年(清.道光十五年),容闳8岁

是年,温施蒂创办的女子学校受马礼逊教育会资金资助。容闳的父亲将他送到温施蒂创办的女子学校,接受英文教育。

● 1月25日,为纪念故去的马礼逊,由英国商人和教徒发起成立的马礼逊教育协会(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在广州召开筹备会议,通过了教育会章程;裨治文担任教育协会临时委员会的召集人和书记,颠地拟任董事长。确立了教育会的宗旨:通过建立或支持中国创办学校,使中国青少年受到教育,让他们学会说、写英文,并以此为媒介,使他们接受西方的各种学问,圣经和关于基督教义的书籍乃学校必读之物。
● 2月,马礼逊教育会收到捐款4,860美元,各种书籍1,500余册。
● 9月,容闳免费入温施娣创办的女子学校就读。

1836 年(清.道光十六年),容闳9 岁

是年,容闳就读于温施蒂创办的女子学校。年底,该校有23名学生。

是年,裨治文给英国伦敦「国外学校会社」(The Foreign School Society)发送信函,请求派人到中国执教,未得到英国方面回覆;裨治文给耶鲁大学去函请求派人到中国执教,耶鲁大学接受请求。耶鲁大学校长杰里迈.戴为鲍留云到中国书写了推荐信:「鲍留云在校期间,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才干赢得人们的尊重,他的每一门学科成绩都非常突出,由于他的谦虚和品性优良而受到人们的爱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容闳年谱:中国留学生之父》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作为一名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关注,尤其是那些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人物。容闳的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他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全面地呈现容闳的一生。是仅仅罗列事件,还是能够深入挖掘他的人生哲学、他的心路历程?我期待它能详细描绘他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推动留美幼童计划这样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中,他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辉煌,都将是极具吸引力的内容。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容闳形象,让我们不仅仅是记住一个符号,而是真正理解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意义。

评分

《容闳年谱:中国留学生之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讨论。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触到不少关于西方学习、维新变法的内容,而容闳无疑是这一切的先行者之一。我一直觉得,了解像容闳这样的历史人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也能启发我们思考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展现容闳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之处,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尤其是在推动中国派遣留学生方面,他的具体作为和遇到的挑战。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坚持和努力,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巨大的涟漪,甚至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容闳的故事,让我们这些身处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翻开《容闳年谱:中国留学生之父》这本书,我的思绪仿佛被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容闳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强国之路的缩影。这本书的“年谱”形式,本身就预示着一种严谨而系统的梳理,我相信它会以清晰的时间线索,详细记录容闳的生平事迹,从他跨出国门的少年时代,到他为推动留美幼童计划所付出的心血,再到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做的贡献。 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展现容闳在那个充满保守与变革张力的时代,如何凭借其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突破重重阻碍,开启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先河。他所面对的阻力,他如何与保守势力周旋,他如何争取支持,这些“台面下”的故事,恐怕是任何普通历史叙述都难以触及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将一位伟人的生命历程,化为生动详实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容闳年谱:中国留学生之父》,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传奇色彩。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教育中,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介绍是比较全面的,而容闳无疑是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一直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克服万难,成为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代表。这本书的“年谱”形式,让我预感它会是一本非常扎实的研究性著作,能够详细地梳理容闳从出生到辞世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求学经历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回国后又是如何运用所学,为中国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关于他如何积极倡导和组织留美幼童计划,这其中的许多细节,我想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物智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将一个伟人的生命轨迹,还原成一幅生动而详实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并从中获得对当下有所启发的思考。

评分

读到《容闳年谱:中国留学生之父》这个书名,我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容闳,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课本中都曾出现,但总觉得他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知道他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们台湾作为华人世界的重要一员,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像容闳这样具有开创性的人物,总有种特别的关注。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这位先行者的契机,让我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探究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异乡学子,蜕变为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段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国家命运的史诗。我期待它能详细地描绘容闳的人生轨迹,从他的少年求学,到归国后为教育奔走呼号,再到他晚年的思考与影响。书中关于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这些细节都让我无比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