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缤纷录:宣教史人物故事集

宣教缤纷录:宣教史人物故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宣教史
  • 人物传记
  • 基督教
  • 传教士
  • 历史
  • 文化
  • 信仰
  • 故事
  • 海外宣教
  • 教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对华人教会而言,堪称为「宣教历史年」,恰逢100週年、150週年、200週年的历史事件多而又多、缤纷呈显。

  一是戴德生创立中国内地会150週年,一是马雅各进入台湾宣教150週年。

  2015年也是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200週年。

  基督教历史专家魏外扬,还原当年时空背景,带领我们进入宣教的历史长河,汲取缤纷染成的不朽典范。

  有人一生想去一次麦加;有人盼望一辈子能一亲耶路撒冷;做为一名中文报纸的记者,麻六甲日夜发出召唤,它是我们的「圣城」。〜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3年前在那儿诞生。

  这是台湾新闻界前辈张作锦2007年在〈麻六甲:中文报纸的圣城〉一文中所述,而今,这份由西方宣教士米怜主责出版第一份中文报纸,已经200岁了。抚今追昔,不禁好奇,是什么原因,让米怜甘愿离乡背井、飘洋过海、苦学中文、投入文字工作?

  比他更早开始翻译中文圣经的马礼逊,在这期间遭遇到什么难题?

  1865年,戴德生在伦敦以「中国内地会」的名义将十英镑的小额款项存入银行,标志着中国内地会的成立。150年来,他的名言:「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传唱不歇,差派了超过800名宣教士,建立了125间学校,并在中国带领一万八千人归信基督,埋在中国各地的宣教士,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

  来华行医治病的医疗宣教士伯驾、雒魏林、博德恩,奥运金牌宣教士李爱锐……等,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善行义举?循着基督教历史专家魏外扬的笔触,还原时空背景,带你进入宣教的历史长河,汲取缤纷染成的不朽典范。
沧海遗珠:古代世界日常生活图景 本书导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常常被宏大的叙事和波澜壮阔的战争所定义。然而,历史的真正肌理,往往蕴藏在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欢笑泪水之中。那些被史册忽略的角落,那些未经雕琢的民间智慧与生活细节,构筑了古代社会真实而鲜活的底色。《沧海遗珠:古代世界日常生活图景》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聚焦于公元前三千年至中世纪晚期,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内,普通民众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一年、一生。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摒弃了帝王将相的更迭,转而深入古埃及的尼罗河畔、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屋中、古希腊的集市广场、罗马的浴场、以及中国汉唐盛世的里坊深处。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方式,是从其饮食、居住、劳作、娱乐、信仰和死亡中去体察。 第一章:泥土与汗水——古代的耕作与食物链 农业是所有古代文明的基石。本章细致描绘了古代农民的耕作日常。在两河流域,灌溉渠的维护是部落集体生活的核心;在黄河流域,小农家庭如何进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循环。我们考察了不同区域的作物演变——从最早的大麦、小麦到水稻和黍稷的普及。 食物的准备,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技艺。本章将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残片,重构古代的厨房场景。古埃及人如何用大麦制作粗粝的“面饼”,以及上层阶级对葡萄酒和橄榄油的依赖。在贸易不发达的地区,食物的储存和保鲜技术(如盐渍、晒干)如何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存亡。对于平民而言,肉类是一种奢侈品,了解他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动物的每一个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的资源观至关重要。 第二章:砖石与木构——古代的居住空间 住所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社会结构和家庭伦理的物理体现。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文明的建筑哲学。 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家庭住宅多为内向型结构,强调私密性,女性活动空间与公共会客区域严格分离。而在罗马,从拥挤的“边厦”(Insulae)到拥有完善水暖系统的富人“Domus”,清晰地划分了阶级的居住条件。我们特别关注了中国古代的“里”与“坊”制度,探讨封闭式的里坊如何影响邻里关系和城市管理。家具简陋,但对光线、通风和水源的利用,体现了古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力。夜晚的降临,蜡烛或油灯的微光下,家庭成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划分各自的领域,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三章:集市的喧嚣——贸易、货币与日常交易 市场是古代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物质流动的中心。本章聚焦于古代的商业活动,但着眼点在于普通人的购买力与物物交换的细节。我们考察了早期信用体系的萌芽,例如用谷物或牲畜作为记账单位的情况。 随着铸币技术的成熟,铜、银、金的流通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本书将深入探讨“菜市场文化”的雏形——从讨价还价的艺术,到短缺时期(如歉收或战乱)物价的飞涨对底层民众的冲击。此外,地方性手工业产品,如陶器、纺织品,它们如何在短距离贸易中流通,定义了地方特色。 第四章:衣食住行之外——身体、卫生与疾病 古代人如何看待疾病和死亡?本章探讨了早期医学知识的普及程度。 在古印度和中国,草药的使用和养生观念已经发展成熟,但对于绝大多数缺乏医疗条件的平民来说,疾病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命运。我们将分析城市排水系统的原始形态——例如罗马的下水道和中国城市中简易的沟渠,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传播。 同时,个人卫生习惯也大相径庭。从古埃及人对清洁的执着,到部分时期对沐浴的轻视,反映了不同信仰和气候条件对身体仪态的影响。服饰不仅是遮蔽,更是身份的标记。从中国古代的麻布、丝绸的等级区分,到罗马平民的“长袍”(Tunica),普通人如何通过衣着表达自己的社会阶层和职业属性。 第五章:时间的度量与娱乐的消遣 古代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由自然和宗教活动主导。本章探索了普通人如何度过那些没有明确日程表的日子。 日晷、沙漏或观察星象,是古代人测量时间的主要方式。对节令的依赖,使得农业活动与祭祀仪式紧密结合。在农闲时节,娱乐活动成为生活的调剂。我们考察了古代的民间游戏——从骰子、棋类(如中国古代的六博、围棋的早期形态),到露天即兴的音乐表演和口头故事的流传。祭祀和庆祝活动,是普通民众难得的集体狂欢时刻,它们如何缓解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压力。 结语:沉默的历史与我们 《沧海遗珠》试图证明,那些未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构成了历史的真正海洋。他们的辛劳、他们的爱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才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稳定、最持久的力量。通过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片段,我们得以更谦逊地理解我们自身的根源,并认识到今日的便捷生活是建立在无数代人默默耕耘之上的累积。这些“遗珠”不仅属于过去,也回响着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魏外扬


  1948年生,台湾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退休讲师,现为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所属「马礼逊纪念学园」副祕书长。多年来致力于华人基督教史之研究,着有《宣教古道情》、《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贝德士的名单》、《重回庚子年》、《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等书。

图书目录

总序
作者自序

一、马礼逊拼图
  马礼逊与台湾
  马礼逊文库
  《神天圣书》:马礼逊中文圣经
  古树英华:麻六甲英华书院
  马礼逊与澳门
  马礼逊号福音船
  马礼逊字典
  百週年时
  各家笔下的马礼逊
  马礼逊与米怜
  一本头痛的传记
  漏译的一章
  马礼逊墓园
  走近马礼逊
  马礼逊的后代

二、内地会精兵
  戴德生的最后一程
  青春无悔七人行
  翻译戴德生传的公卫专家
  戴绍曾与中国教会史研究
  施达德巧克力
  从四川到台湾的姚明如、姚如云父子
  一位主持大型救灾的宣教士
  三代七十年在中国事奉的家族
  戴德生纪念文集

三、天国医师
  医史未成灰
  眼科立大功
  黄河畔的医疗传道
  客家原乡的医疗先驱
  精通摄影的洋医生
  你革命我救人
  福益华的鼓岭姻缘
  危城中唯一的外科医师
  鼓浪屿的郁约翰
  四川的启家班
  阆中古城名医多

四、佳美脚踪
  华群的圣诞节
  慕拉第圣诞奉献
  促成留美风气的明恩溥宣教士
  艾伟德与基督书院
  理雅各与孔夫子
  穿上李爱锐的跑鞋
  华西古道上的宣教伟人
  美以美会寻源记
  闯关东的宣教士
  鼓声传千里
  竹子、芒果、凤仙花
  孙中山、张学良与夏威夷

五、神国勇士
  林布兰的醒悟
  约翰班扬与天路历程
  从洒普山到西敏寺
  狂轮下的殉道者
  东海与中原
  邮票上的宣教士
  谢纬的画像
  使人和睦的穆德
  从上海到海外
  印度的圣多马山
  1963年十一月廿二日
  东成西就的许芹家族
  盛产宣教伟人的苏格兰
 

图书序言



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总序


  2015年是台湾教会历史年,因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进入台湾,展开他拓荒奠基丶设立教会的艰巨工作的。无巧不巧,对整个中国及1949年后台湾宣教工作极有贡献的中国内地会(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团),也是在1865年6月创设的。为了这两个特别的事件,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决定举办几件特殊的活动,以作纪念。  

  首先是承续先前的经验,在「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历史图片展」丶「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丶「风雨彩虹:基督徒与民国百年缤纷录」三大历史图片展览之后,制作「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历史图片展」巡回各地展出,并依例制作导览手册,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参考。同时与中原大学及内地会共同举办「内地会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论文20余篇,宣读研讨后将再结集出版。在这些较为专业的活动进行期间,宇宙光爱心合唱团和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也将举行四场以马雅各事蹟为主调的史诗音乐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实説,出版一套文集,确实让我们犹豫考虑了许久。在文字出版事业如此没落萧条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无异是一种重大的挑战,特别是一套相当专业性的华人教会史的专业文集。它的读者在那里?它的市场何在?几经折腾考虑,我们忽然发现,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所创办的华文第一份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发行200年纪念。终于在一种使命感的催促下,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这一股追怀先贤丶舍我其谁的壮怀,也能得到你的回应支持。

  收在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册专书。首先是舍禾耗费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资料丶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一书,这本厚达三十八万字的巨着,我们会把它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在这本书中,也是温州人的舍禾,笔端深情款款的把温州的过往历史和温州基督教历史,巨细靡遗的描绘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这本书的序言中,曾特别就他的研究方法,说了下面一段话:
   
  从元朝也里可温进入温州开始,将温州教会史分为古代教会史丶近代教会史丶现代教会史几个不同阶段,配合温州文化社会的发展,将温州教会史与温州社会文化发展史紧密连结,的确在教会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创举。因为过去中国教会史的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文化社会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国文化社会史的学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会中的影响力。形成所谓「中国教会历史去社会化,中国历史去教会化」的偏差。使得中国教会史及中国文化社会史的真相都有隐晦不明之处。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丶广搜基督教及温州地区相关社会文化资料,仔细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对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个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质特性,加以论述。对宣教士的宣教对象——温州人,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时间,收集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务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过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实经验。经过这样仔细的爬梳整理,形诸论述,读者在捧读之际,会亲切的感受到一股温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头,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这本厚厚的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当然,就华人教会史而言,温州也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却被忽略了的地方。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欧美各地,到处都有活跃的温州生意人,更特别的是只要有温州生意人出现,就有温州教会出现。而温州的基督徒及教会,在各种困难压力之下,依然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被人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决非浪得虚名。但是何以至此?却一直没有人探讨研究。有了舍禾这本书,庶几可以弥补这项遗憾。尤其在教会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这本书就更加值得閲览细读了。

  除了考证祥确的文字叙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图片,所谓有图为证嘛!在图文相互对证参阅之下,历史的真相就更了然清楚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当然,选编这本书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优势以外,也是因为第一个进入温州丶奠定温州宣教坚实基础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妇,就是内地会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国的先锋宣教士。就内地会的历史而言,曹雅直夫妇的宣教故事自然应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但却一直被史家忽略,鲜少提及。曹雅直在内地会事工尚未正式展开之时,单枪匹马,进入温州,夫妇二人,二十六年据守在温州,从零开始,建立教会,奠定教会在温州传佈的基础。无疑地温州教会史在内地会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页。舍禾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3的第二本书是许小华所编的《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书。许小华是一位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而容闳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4的则为魏外扬的《宣教缤纷录》一书。魏外扬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一生从事历史教学,为了更多投入华人教会史的研究撰着,他欣然申请提前退休。在这本书中,魏外扬把他多年来在各个不同杂志专栏中所写的六十篇专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别是:

  一丶〈马礼逊拼图〉:有关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的研究,近年来越发引起学界的关心注意。马礼逊的着译作品,相继影印出版;马礼逊生平事迹的论述文章,也纷纷发行出版。在这一股马礼逊热潮风起云涌之际,魏外扬也提起笔来,捕捉马礼逊言行事迹,小处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图,缺一不可。是了解马礼逊成就伟业不可轻忽的细节。

  二丶〈内地会精兵〉:内地会在华人群体中宣教已届150年,此辑共收相关文稿9篇。叙述内地会宣教士事迹故事及相关研究。

  三丶〈天国医师〉:在华人宣教史中,以医师身份进入中国,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这一部分中,魏外扬信手拈来,写了十一篇在华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医德医术丶救身救灵丶视病如亲丶令人感动。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载于专为有心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现代医护人员閲读的「路加」杂志。而有关基督教医疗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欢这些文章。

  四丶〈佳美脚踪〉:收集在这个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细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脚踪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见证。魏外扬在这些篇章中,慧眼独具,以他惯有的轻松笔触,轻松挥洒,却能触动心灵,生发赞叹。

  五丶〈神国勇士〉:收集在这个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扬仍然以他一向惯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地引导他的读者,跨出书册的字里行间丶跨出四面墙壁的侷限丶跨越国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进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灵,进行一次短暂的访谈,引导你的思绪,飘向异域远方。读这些短文,却有这些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收获,的确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录在这套文集中编号5的则为陈中陵所着《为基督造桥的人》。顾名思义,便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在介绍一些杰出的宣教士,为了向中国宣教而作的各种努力。作者将其内容分为三卷: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读陈中陵「纸上说书」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觉就让你走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令人兴奋丶令人感动!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读这几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创刊于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将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号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培训等。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后一本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个门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编完这套文集,心中充满恩典。谨将这套文集,献给上帝;祈求上帝将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爱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丰丰富富的赏赐给毎一个看到这套文集的人。

作者自序  

  2015年对华人教会而言,堪称为「宣教历史年」,恰逢100週年、150週年、200週年的历史事件多而又多、缤纷呈显。最常被提到的,一是戴德生创立中国内地会150週年,一是马雅各进入台湾宣教150週年。巧的是,戴德生与马雅各都是来自英国的医生,而且他们的子孙分别从不同方向,跨越台湾海崃,将福音与祝福带给海崃两岸的华人。

  戴德生初次抵达中国是在1854年,直到1860年回英国休养,这是他在中国充满艰难、挫折的第一个任期。然而在回国休养的几年中,他对中国的负担愈来愈重,终于在1865年六月廿五日,在英国南部的伯莱顿海滩,他在自用圣经的空白处,写下这句话:「为二十四位甘心而能干的工人祷告」。回到伦敦后,立即用「中国内地会」的名义,开了一个户头,存入十英镑,虽然为数不多,但正如他后来所说,它是「十英镑加上神所有的应许」。

  戴德生与他的两个儿子戴存仁、戴存义,都只在中国大陆宣教,但他的孙子戴永冕就先后在海崃两岸传福音、办神学院,接下来的戴绍曾、戴继宗两代,都为全球华人教会而奔走,直到今日。

  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马雅各,于1865年六月十六日来到台湾的首府台南开馆行医,重启17世纪荷兰人离开后中断的宣教事业。虽因健康问题,马雅各两次在台湾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七年多,但是经由他的影响而来华的宣教士却为数不少,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在内。

  马雅各的大儿子马士敦医生(John Preston Maxwell, 1871-1961)被派往中国大陆,先在闽南地区的漳浦、永春服务二十年,1919年接受邀请,北上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妇产科教授。1920年代他对于中国软骨化症的研究,建立起他在学术上的地位,而且培养出中国一代妇产科名医,来自厦门的林巧稚也是他的学生之一。

  马雅各的小儿子马雅各二世(James L. Maxwell Jr., 1873-1951),学成后来台接掌其父所开创的新楼医院,1923年转往上海担任「中国博医会」总干事,推动面向全中国的医疗宣教大业。在国共内战的混乱局面中,他毅然决定由英国回到中国杭州,献身痲疯病院服务,最后病逝在那里、埋葬在中国。

  除了戴德生与马雅各外,2015年也是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200週年。对于这份由宣教士米怜主责出版的期刊,台湾新闻界前辈张作锦,在〈麻六甲:中文报纸的圣城〉一文中这样说:

  有人一生想去一次麦加;有人盼望一辈子能一亲耶路撒冷;做为一名中文报纸的记者,麻六甲日夜发出召唤,它是我们的「圣城」〜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3年前在那儿诞生。(2007年4月《远见》杂志)

  此外,2015年也是两位来华宣教伟人诞生200週年。一位是将四书五经以及其他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并加上详细註解的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他晚年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带动英国研习汉学的风潮。另一位是英国长老会来华先锋、最早将《天路历程》译为中文的宾惠廉(William Burns, 1815-1868),他的属灵生命,成为戴德生初到中国时所羡慕和追随的对象。

  还有,2015年也是两位来华宣教士逝世的100週年。一位是被称为「苗族救星」的柏格理(Sammuel Pollard, 1864-1915),近年来有关他的书籍、影音陆续发行,他留下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另一位是前进东北、在沈阳建立教会的罗约翰(John Ross, 1842-1915),他也是最早将新约圣经译为韩国文字的宣教士,因而受到韩国教会由衷的感念。

  感谢宇宙光出版社,两年前为我出版文集《宣教古道情》,如今又为了配合宣教历史年,将本书纳入一系列的150週年纪念丛书中。《宣教古道情》所蒐集的,是我连续两年多在宇宙光杂志撰写的四十篇专栏,这本《宣教缤纷录》则是将我在宇宙光与其他宣教刊物,包括《中信》、《海外宣教》、《路加》、《差传人》等所发表过的六十篇文章集结出版。

  各文发表的时间,最早的与最近的相距超过十年,有些背景与现在已有改变,遇到比较明显的情况,我会在加註的「后记」中说明。幸好,在各类文章中,历史文章应该是最不会过时的一种,因此就让我邀请您,与我一起穿越时光隧道,进入缤纷动人的宣教历史中旅行吧!

图书试读

01马礼逊与台湾

2007年是华人教会众所期待的日子,为的是纪念马礼逊牧师来华200週年。然而有关马礼逊的中文资料,除海恩波(Marshall Broomhall)着、简又文译的《传教伟人马礼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年初版)一书外,似乎并不多见。承蒙《海外宣教》双月刊邀稿,我想趁此机会多方搜寻史料,撰写一系列有关马礼逊的短文,每次设定一个主题;希望像一片片拼图一样,最后可以合成一幅比较清楚的马礼逊图像。身为台湾教会的一分子,我第一个想到的题目就是「马礼逊与台湾」,不过马礼逊从未到过台湾,因此我要介绍的其实只是台湾一些与马礼逊有关的事物。

许多人都知道台湾最高的山是玉山,但是或许有人不知道玉山以前的英文名字是「马礼逊山」(Mount Morrison),而且就是因马礼逊牧师而得名。举例来说,马偕的《台湾遥寄》(From Far Formosa)一书中附有一幅台湾地图,其上清楚标明Mt. Morrison高度12,850呎。曾任长荣中学校长的万荣华(Edward Band)牧师,在其所着的《英国长老教会海外宣教百年史》中,两次说明「马礼逊山」的命名由来。起初他说是由来台宣教士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牧师命名的,后来加以更正,说是由马礼逊的友人,曾在1844年勘查台湾海崃的英国海军军官柯林生(Admiral Collinson)命名的。我想无论何者为是,都证明玉山曾被外国人称为「马礼逊山」。

其次要提到的是台湾有一所以马礼逊为名的学校,创立于1952年,最初是为来台宣教士的子弟而设,后来也收其他外侨的子弟。从一间茅屋、六个学生开始,到今日三个校区(台中、台北、高雄)、超过八百名学生,「马礼逊学校」(Morrison Academy)半个世纪的历史,与台湾战后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也见证上帝的信实与祝福。去年适逢该校创校50週年,台湾宣教士团契出版的《Taiwan Mission Quarterly》季刊(2002年春季号)特别制作庆贺专辑,其中有一篇在校学生所写的「马礼逊是谁?」短文,可见校方平时很注意校史的教育,在变迁与调适中,坚持创校的理念与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宣教繽紛錄:宣教史人物故事集》的書名,瞬間勾起了我對過去那段「拓荒」歷史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時代的發展,都離不開那些敢於冒險、勇於開創的人。宣教士,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不僅僅是宗教的傳播者,更是知識、文化、醫療、甚至教育的引進者。我很好奇,書中將會呈現怎樣的「繽紛」景象?是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宣教士們,他們如何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將他們的理念與價值觀帶入新的土地?是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年輕人,還是帶著豐富經驗的長者?是孤身一人,還是組建團隊?我期待看到,書中能描繪出宣教士們的「軟」實力,他們是如何用愛心、耐心、和智慧去贏得人心,而不是簡單地呈現他們如何「傳教」。例如,他們是否參與過當地的教育事業?是否在醫療匱乏的地區設立過診所?是否通過文字、藝術等方式,促進了文化交流?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這些更貼近人性的面向,讓讀者了解,宣教的影響遠不止於宗教本身,而是對一個社會的多元發展,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宣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爭議或挑戰,以及這些宣教士們是如何應對的,這將使得故事更加真實和有深度。

评分

一看到《宣教繽紛錄:宣教史人物故事集》,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內容肯定相當豐富多元。畢竟「宣教」這件事情,橫跨了地理、時間、以及文化等許多維度,能夠被收錄在同一本書裡的人物,想必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精彩故事。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觸及一些在台灣歷史上,與宣教相關的人物?畢竟台灣的近代史,也深受宣教士們的影響,像是馬偕、巴克禮這些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在台灣近代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宣教士的故事,那對我來說會格外有親切感。同時,我也想知道,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來自不同宗教派別的宣教人物?畢竟「宣教」並不侷限於單一的宗教,不同宗教的傳播方式和理念,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繽紛」色彩。例如,一些探險家兼宣教士,或者是一些以科學、教育為載體的宣教故事,都會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歷史陳述,而是能夠用生動的筆觸,將這些人物的生命故事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們身上的使命感、熱情,以及他們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宣教繽紛錄:宣教史人物故事集》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到這是一本充滿生命力的書。宣教,這兩個字常常讓人聯想到艱苦的環境、遙遠的路途,以及為了信念而付出的努力。我對那些在極端條件下,依然能夠堅持自己使命的人物,總是抱有深深的敬意。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宣教士們的故事。是那些在異鄉開荒拓土的先驅,還是深入偏遠地區,將知識與關懷帶給當地人民的奉獻者?是充滿學術氣息的傳教士,還是以藝術、音樂等方式來傳達理念的文化使者?我希望書中能呈現出,這些宣教士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找到與當地人溝通的橋樑,他們是如何尊重和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同時又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我相信,這其中必然充滿了許多智慧的博弈、情感的交流,甚至是動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我特別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人物內心的掙扎與成長,他們是如何克服困難,又是在哪些時刻得到了啟發和力量。這樣的敘述,才能讓這些歷史人物變得鮮活,也更能讓讀者從中獲得啟發與感動。

评分

這本《宣教繽紛錄:宣教史人物故事集》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想像空間,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歷史人物的傳記故事深感興趣,特別是那些在人類歷史洪流中留下深刻足跡的關鍵人物。宣教,這是一個充滿使命感與挑戰的詞彙,它總是伴隨著遠渡重洋、跨越文化、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的艱辛歷程。我很好奇,書中究竟會如何描繪這些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宣教士們,他們是如何懷抱著怎樣的信念,又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人生?是充滿熱血的開拓者,還是默默奉獻的耕耘者?是充滿智慧的改革者,還是堅毅不拔的殉道者?透過書中的故事,我期望能看到他們豐富而立體的一面,了解他們內心的掙扎、喜悅、以及他們如何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甚至至今仍然餘波盪盪。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觸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讓他們成為「人」的脆弱與堅強,而不是僅僅將他們神化。例如,他們在家鄉的親人是否理解他們,他們在異鄉是否曾感到孤獨,他們又從當地的文化中學到了什麼?這些細節的呈現,才能讓歷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且,宣教史本身就是一部人類交流與衝突、理解與融合的宏大敘事,相信書中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宗教、以及社會學的觀察,這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

评分

說實話,一看到《宣教繽紛錄:宣教史人物故事集》這個書名,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許多經典的宣教故事,像是馬禮遜來華、戴德生在中原的傳奇,或是更早期的傳教士們在各地播撒福音的蹤跡。但老實說,有時候太過「經典」的故事反而會讓人覺得有些距離感,或是已經被講述過太多次,少了些新鮮感。所以我現在更關注的是,這本書能不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視角。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蹟,而是能夠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折射出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氛圍,以及他們所面臨的真實挑戰。例如,在某個特定時期,宣教士們的傳播方式是如何隨著時代演變的?他們是如何與當地居民互動,又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與融合?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非典型」的宣教人物,或者是在一些我們較少聽聞的地區進行宣教的故事,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此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的敘事風格會是怎樣的?是學術性的考證,還是更偏向故事性的敘述?如果是後者,希望它能像一齣精彩的歷史劇,有著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豐富的人物情感,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宣教士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脈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