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辉煌的启示 (贰):十一世纪至十八世纪的亚美尼亚基督宗教手稿」集合一批精选典藏,包括合订本,祈祷书卷轴,及来自东地中海地区的基督教福音书彩绘手抄本叶册。
亚美尼亚彩绘手抄本是中东基督教教会一些装饰最为奢华的范例。福音书彩绘手抄本为其中之集大成者,这主要是因为亚美尼亚会衆极为尊崇圣经文本,其程度就如同希腊和俄罗斯东正教徒对于圣像的尊崇。这些手抄本经常被亚美尼亚的统治者们携入战场,一些福音书的复制单品也常常被赋予圣名,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
奇里乞亚时期(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是亚美尼亚彩绘手抄本的黄金时代。奇里乞亚是当时最主要缮写室的聚集区,它们包括赫罗马克拉(位于严格意义上的奇里乞亚地区之外),迦纳,西斯(首都),达扎克,以及斯克威莱;此地也汇集了杰出的艺术家们,罗斯林.索罗斯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十四世纪末期,奇里乞亚彩绘手抄本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扩张中的穆斯林的影响。公元一三七五年,王朝被埃及的伊斯兰统治者摧毁。成百上千的手抄本遗失或损毁,仅有少量存世。艺术家们逃离奇里乞亚,来到亚美尼亚其他中心地区,在那里,尽管也会采用新环境的艺术形式,他们依然将奇里乞亚的彩绘手抄本传统承递下去。
彩绘手抄本作为亚美尼亚文化的承载,其重要性难以言尽。这些彩绘手抄本──特别是其中的福音书──作为最富有意义的文化产品,展现了她们所处的历史,以及文化和传统的力道。彩绘福音书手抄本通常包含了四类图像:十页为册的圣经经文对照表(四福音书中经文类比的索引);以耶稣基督短暂一生的不同事工场景为主题绘制的导引;分置于四福音书每一卷伊始的四福音书作者的肖像画(圣马太,圣马可,圣路加,以及圣约翰);最后还有可选页,通常是献给委托制作每一卷福音书的赞助人,其中,按照常规,赞助人的名字镌写在扉页,与之一起的还有艺术家和抄写师的名字,以及其他历史信息,这些都是来确保委托制作神圣抄本的这一虔诚举动,能够稳获救恩。
Illustrious Illuminations II: Armenian Christian Manuscripts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sembles a fine selection of bound volumes, prayer scrolls and illuminated leaves illustrating the Christian Gospel from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rmenian illustrated manuscripts are some of the most lavishly decorated codice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es from the Middle East. The Gospels are paramount among these,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Armenian community’s respect for the sacred texts, revering them in the same way that Greek and Russian Christians regard holy icons. Such texts were often carried into war by Armenian rulers and individual copies of the Gospels were given sacred names and believed to hold miraculous powers.
The golden age of Armenian illuminated manuscripts was in the Cilician period (12th–14th centuries). Cilicia was home to important scriptoria—the workshops of Hromkla (actually beyond Cilicia proper), Grner, Sis (the Capital), Drazark and Skevra, where there were many outstanding artists such as Thoros Roslin. Cilician illuminatio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was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advance of the Muslims. The kingdom was destroyed by the Mamluks, the Islamic rulers of Egypt, in 1375. Manuscripts by the hundreds were lost, mutilated or destroyed; only a few survived. Many artists escaped from Cilicia to other Armenian centres—where they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Cilician illumination—while others chose to adopt the art forms of their new environm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ok as a vehic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rmenian culture cannot be over stated. The illuminated manuscript—and in particular, the Gospel book—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ultural artefact, revealing both the history and strength of its traditions and heritage. Illuminated Gospel books typically include four types of images: a ten-page set of canon tables (indexes for comparing similar passages in the four Gospels); an introductory cycle of illustrations depicting various scenes from the ministry of Jesus; portraits of the four Evangelists (St Matthew, St Mark, St Luke and St John) each 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Gospel; and optional dedications to the donor of the individual Gospel book, in which the donor’s name was routinely inscribed in the colophon, along with names of the artist and scribe—and other historical information—thus ensuring salvation for the pious act of commissioning a sacred book.
闪耀的群星:中世纪晚期及早期现代欧洲修道院的知识传承与艺术创新(英法对照) 一本深入探讨中世纪晚期(约1300年至1500年)及早期现代(约1500年至1700年)欧洲基督教修道院作为知识中心、文化熔炉与艺术创作基地的著作。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在欧洲历史剧烈变革时期,修道院群体在维护、发展和革新西方文明知识体系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学术、文学、音乐、建筑和艺术领域留下不朽印记的修道院及其修士群体,探讨其在社会动荡、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兴起背景下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坚守。 第一部:知识的堡垒——中世纪晚期的学术复兴与危机应对(约1300-1500年)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大学体系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传统修道院图书馆与抄写室如何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并继续扮演知识保管者与传播者的角色。 第一章:从抄写室到书房:手稿制作工艺的精进与规范化 我们将考察晚期中世纪抄写室的组织结构,特别是那些服务于大型修道院(如克吕尼、熙笃会总院或加尔都西会隐修院)的专业抄写部门。研究重点包括: 材料科学的演变: 羊皮纸处理技术、墨水配方的改进,以及早期植物性着色剂的广泛应用。 版式设计与装饰艺术的风格过渡: 探讨哥特式晚期风格(Late Gothic)如何渗透到手稿的微缩插图(Miniature)和首字母装饰(Illuminated Initial)中,特别关注“黄金法则”(The Golden Rule of Page Layout)的精细应用。 文本的权威性维护: 修道院学者对古代文本(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教父文献的校勘工作,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抄写错误带来的文本漂移问题。 第二章:神学与哲学的对话:经院主义的终结与新思潮的萌芽 修道院神学家在经院主义盛期(Scholasticism)的贡献及其在晚期面临的挑战。 “现代之辩”(Via Moderna)的影响: 探讨奥卡姆的唯名论(Nominalism)等哲学流派对修道院思想体系的冲击,以及不同会规(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与本笃会)在应对这些新思潮时的差异策略。 神秘主义的兴盛: 重点分析在尘世权力结构之外,修道院内部发展出的强调个人直接体验的神秘主义传统,例如对默观(Contemplation)实践的文献记录与传播。 第三章:修道院与世俗艺术的交汇点 中世纪晚期,随着赞助人的多样化,修道院艺术不再完全封闭。 赞助人与艺术家: 分析贵族、富商家庭委托修道院制作礼拜用书、祈祷书的案例,探讨世俗审美趣味如何影响宗教图像的叙事方式与色彩运用。 音乐手稿的保存与发展: 考察修道院合唱团的保留传统,以及这些机构如何成为复调音乐(Polyphony)早期发展的重要中心。 --- 第二部:变革中的坚守——早期现代修道院的适应与创新(约1500-1700年) 本部分关注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Contrereformation)以及科学革命对修道院生活、知识生产和艺术实践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宗教冲突下的知识流亡与重组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修道院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知识保存策略。 新教地区的解散与遗存: 考察在德意志、英国等地修道院解散后,大量珍贵文献的流向,以及天主教残余势力和新教的“古典学”复兴运动如何接管这些知识遗产。 反宗教改革的知识工程: 聚焦于特里恩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后,罗马教会为强化教义统一性所做的努力,以及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等新兴修会如何建立起高度统一的教育和研究网络,以对抗新教的学术挑战。 第五章:巴洛克时代的修道院建筑与视觉文化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兴起,为修道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建筑与装饰变革。 “光影的戏剧”: 分析巴洛克建筑如何被应用于修道院教堂与图书馆的设计中,旨在增强信徒的沉浸式宗教体验。这包括对穹顶壁画、祭坛雕塑的详细考察。 图书馆的形象重塑: 早期现代的修道院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储藏室,而成为展示教义权威和学术实力的“知识宫殿”(Bibliotheca Splendida)。我们将研究其内部布局、分类系统以及使用大量木雕和壁画来装饰的趋势。 第六章:科学萌芽期的修士学者 尽管科学革命常常被描绘为与教会权威的对立,但许多重要的早期科学发现仍源于修道院的系统性观察与记录传统。 自然史的延续: 考察修士们如何继续中世纪的草药学和动物学记录,并将这些观察与文艺复兴时期带回的古典文献进行比对和修正。 天文观测与时间管理: 在缺乏专业天文台的背景下,修道院如何利用其严谨的日课(Liturgy)时间表,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和天体记录,并探讨早期望远镜技术如何被引入修道院研究体系。 结论:永恒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综合讨论中世纪晚期至早期现代的修道院,如何通过其对文本的维护、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新艺术形式的吸收,确保了西方文明在动荡时期的连续性。这些知识的“庇护所”不仅保存了古典与中世纪的智慧,更在自身内部孕育了通往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许多思想火花。 本书特色: 跨学科方法: 结合历史学、艺术史学、文献学与神学研究。 丰富的插图资料(非本指南内容本身): 预期包含大量未被充分研究的修道院内部档案、建筑草图和手稿局部图例的分析。 双语视角: 深入比较拉丁语、中古法语、早期德语等文献对同一现象的描述差异。 目标读者: 中世纪及早期现代历史研究者、艺术史学者、图书馆学专业人士以及对宗教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