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枝(6):诗篇31-150

杏树枝(6):诗篇31-1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篇
  • 圣经
  • 旧约
  • 灵修
  • 基督教
  • 宗教
  • 灵性
  • 赞美
  • 祷告
  • 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经读到累了吗?
  看过经文了却总是抓不到分享的点?
  杏树枝系列分享,提供你新的选择。

  文宣处组织了杏树枝专栏小组,针对圣经的每一章做读经分享,预计让整本圣经都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分享。

  即使是同一章节,在不同的时候读起,也有不同时候的感动,不论是个人阅读、家庭聚会、团契分享、读书会,都可以使用本书做为您陪读的参考,内有全彩小插图,以及逐章名词小註解。让你在此遇见1189个美好分享。
《月光下的低语:古代文明的哲思与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任何特定宗教文本的解读,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漫游,探寻人类在面对宇宙奥秘、生存困境与对永恒的渴望时,所迸发出的璀璨思想与艺术火花。我们聚焦于古代文明,那些在文字尚未如今日般普及的年代,如何通过神话、仪式、早期哲学思辨以及物质遗存,构建起他们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以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力图展现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文化侧面。 第一部分:尘土与星辰——早期宇宙观的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早期东亚文明(如红山文化晚期至商周之交)如何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最初的宇宙模型。我们不再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创世神话的表层叙事,而是着重分析其背后的结构性思维。例如,苏美尔的泥板文献中,神祇的等级划分与权力结构如何映射了当时城邦社会的政治现实;古埃及的“玛特”(Ma'at)概念,不仅是正义的化身,更是宇宙秩序的物理性体现,我们考察了祭司阶层如何通过天文观测和精确的历法制定来维护这种秩序。 一个核心议题是“混沌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我们分析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仪式性的重复行为(如季节更替的模仿)来抵抗无常,将不可知的恐惧转化为可控的周期。这些早期宇宙观是人类心智从纯粹的感性认知向理性抽象过渡的关键一步。本章不涉及任何后世宗教的教义,而是纯粹地审视人类早期对“天人合一”的朴素理解。 第二部分:石刻上的低语——纪念碑性艺术与记忆的留存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侵蚀却依然雄辩的物质遗存。重点分析了古希腊城邦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如帕特农神庙的残件),以及克里特文明线性文字A与B中未被完全破译的部分所暗示的社会功能。我们着重探讨了艺术在古代社会中承担的“记忆载体”职能。 在古希腊,英雄的雕像和历史浮雕并非仅仅是装饰,它们是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是公民教育的无声教材。我们对比分析了古罗马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纪功柱)在叙事手法上的演变,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艺术的语言进行自我神化和历史叙事的垄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也将考察亚述宫殿的猎狮浮雕,分析其如何通过描绘君主的勇武来稳定内部统治结构。这些艺术作品的解读,完全基于考古学和艺术史的分析方法,不涉及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道德判断或宗教预言。 第三部分:巴比伦的秤杆——早期法律、伦理与社会契约的萌芽 本部分转向法律与社会组织层面,探究古代社会如何在缺乏统一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建立起基本的伦理框架和契约精神。我们细致考察了汉谟拉比法典(仅作为法律文本本身进行分析),关注其“同态复仇”原则背后的社会平衡机制,而非其神授的叙事外衣。 我们还比较了雅典城邦早期的梭伦改革与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初步界定。这里的“正义”被视为一种社会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的量度。书中探讨了古代商贸活动中契约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贸易网络中发展出的信用体系,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非神圣化的早期商业伦理。法律被视为社会契约的首次硬性文本化尝试,其内容反映了权力分配的初始状态。 第四部分:智慧的泥土——早期理性思辨的轨迹 这一部分是关于思想史的考察,重点放在那些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哲学学科体系的早期智慧之光。我们探究了早期印度吠陀时期的“梵我观”的哲学内核——那种对内在真实与外在现象统一性的探求,并将其与早期中国诸子百家(如道家对“道”的本体论描述)进行结构性的对比。 我们着重分析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他们如何尝试用单一的物质本源(如水、无限)来解释万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性地试图排除超自然干预来解释世界。书中详尽分析了他们提出的概念的局限性与划时代意义,例如他们对“变化”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演来处理经验世界中的矛盾。这部分旨在展示人类理性如何从对神谕的依赖中挣脱出来,寻求内在的逻辑自洽。 第五部分:失落的文献与沉默的遗迹——知识传播与文化断裂 最后一部分关注知识的载体与流失。我们考察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断层。书中描述了古代抄写员的工作状态、卷轴的保存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准确性。 我们还将审视那些仅存在于碎片化引述中的古代学者的理论,以及那些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永久失传的著作所留下的思想空白。重点讨论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系统在信息编码效率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特定文化群体的思维定势和知识积累速度。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强调古代文明的遗产并非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而是由无数闪光的碎片构成的,这些碎片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理解自身、社会和自然的方式,但这些理解完全植根于历史、考古与思想史的客观分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杏树枝专栏小组


  2013年开始,杏树枝专栏小组是一群由基督徒所组成的,轮流写着圣经每一章的读经分享,帮助大家读经可以读入到生活中。

图书目录

诗篇
31篇 款款深情的诗句
32篇 勇敢向神承认错误
33篇 因为祂说有,就有!
34篇 一心追赶行善
35篇 大卫无助的祷告
36篇 诸天、穹苍、高山、深渊
37篇 何必羡慕恶人
38篇 主拯救
39篇 我不过是客旅
40篇 在数算中得力量
41篇 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
42篇 如鹿切慕溪水的生活
43篇 仰望神
44篇 在想什么?
45篇 入王宫
46篇 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47篇 治理全地的君王
48篇 神在其宫中
49篇 福禄寿喜,何者长存?
50篇 你要荣耀我
51篇 悔改,应当作神的守望者
52篇 神殿中的青橄榄树
53篇 人无可惧时,反教人大大害怕
54篇 旷野磨练大卫王
55篇 背叛的海啸
56篇 神啊,求祢把我眼泪装在祢的皮袋里
57篇 我心坚定
58篇 你们沉默合乎公义吗
59篇 我的神要以慈爱迎接我
60篇 破败之后
61篇 天天还愿
62篇 你当默默无声,专等候神
63篇 切慕生命的源头
64篇 命中
65篇 祢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
66篇 熬炼
67篇 全地颂赞神
68篇 为何斜看神所愿居住的山?
69篇 神啊,求祢救我!
70篇 愿寻求神的因祂喜乐
71篇 许多人以我为怪
72篇 赞美的理由
73篇 爱慕的惟有神
74篇 盖教会的坚持
75篇 惟有神断定
76篇 禁止余怒
77篇 从我转向祢
78篇 不忘记神的作为
79篇 为祢名的缘故搭救我们
80篇 脸发光
81篇 雅各的神
82篇 儆醒预备审判的日子
83篇 唯独祢名为耶和华
84篇 在祢的院宇住一日
85篇 恐惧与恩慈
86篇 行至穷乏时
87篇 耶和华让我歌唱、跳舞
88篇 行过死荫幽谷之际
89篇 欢唿吧!
90篇 看准
91篇 专心爱神者的安稳
92篇 我们去看星星
93篇 心中的两个王
94篇 耶和华向来作了我的高台
95篇 惟愿你们今天听祂的话
96篇 要向神歌唱
97篇 愿众海岛欢喜
98篇 唱新歌
99篇 蒙神垂听的祷告
100篇 称谢神
101篇 除恶尽净的心志
102篇 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改变了
103篇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104篇 愿神喜悦自己所造的
105篇 全然为你
106篇 历史对我们说了甚么?
107篇 从苦难中哀求
108篇 倚靠神才得施展大能
109篇 咒诅的诗篇
110篇 坐在我的右边
111篇 赞美都归我的神
112篇 他永不动摇
113篇 谁像主我们的神
114篇 充满救恩的神蹟
115篇 真神该有的模样
116篇 真是你的仆人
117篇 你们都当赞美耶和华
118篇 主是我诗歌
119篇 爱慕思考神的话
120篇 不愿安于现况,所以离开、而上行!
121篇 保护你的是主
122篇 往耶和华的殿去
123篇 仰望主
124篇 若不是神帮助我们
125篇 倚靠主,是不断要学习的功课
126篇 让人从你认识耶稣
127篇 若不是神的应许
128篇 敬神者的福气
129篇 一面爬山,一面唱诗
130篇 等候神胜过守夜者
131篇 断过奶的信仰
132篇 神的殿有满满的祝福
133篇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
134篇 举手称颂主
135篇 我心尊主为大
136篇 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137篇 琴挂柳树难为唱
138篇 耶和华必成全关乎我的事
139篇 鉴察人心的神
140篇 最好的安排
141篇 大卫与我们的祷告
142篇 祢知道我的道路
143篇 在清晨祈祷
144篇 宗教教育愿景
145篇 对神心满意足
146篇 让赞美成为生命的主旋律
147篇 马力大,人腿快
148篇 与主相近的当赞美祂
149篇 读一首诗,两种心情
150篇 要赞美

图书序言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耶利米,你看见甚么?」
  我说:「我看见一根树枝。」

  耶和华对我说:「你看得不错;因为我留意保守我的话,使得成就。」(耶一11-12)

  在这一段神与耶利米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神巧妙地以一「双关语」来开阔我们的思考与眼界,令人印象深刻。

  杏树,希伯来文音译为「shaked」,是寒冬之后,初春乍暖之时,首见开花的树,杏花洁白,有展现更新生命之意涵,这过程需要留心观察,用心思想,才能了然于心,这样的意义,正叫做「shoked」,当我们留心祂的话语,保守在道理中时,必然能坚信他的恩慈,明白祂的旨意。

  庇哩亚人喜欢查考圣经,甘心领受,保罗称许他们的聪慧贤明(徒十七11),我们也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反覆思想(西三16;路一29)。

  如同以西结先知将神所赐的书卷吃下,充满肚腹,口中觉得其甜如蜜一般(结三1-3),我们若能多思想、咀嚼神的话,造就性必然极大,每 个人有其不同的角度、观点、环境,但主也乐意问我们:「你看见甚么?」有思想,就会有看见,「我何等爱慕神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我没有偏离神的典章,因为教训了我;称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诗一一九97-103)

  《圣灵》月刊自2012年起,开辟了「杏树枝」专栏,由《创世记》起始,逐章分享灵粮,字数简练,颇受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专栏不是同一人执笔,她由不同作者、分别从个人所领受的五饼二鱼,奉献出来凡物公用,所以每一篇风格不同,笔触各异,长短不一,文白不拘,现在我们把已刊登出来的创世记与出埃及记共90篇,先汇集成册,以飨读者,并 以「杏树枝系列」为丛书之名推介给诸兄姊,盼望造就层面更广,愿一切 荣耀归于主圣名之下,阿们。

李盈朱 2014年2月

图书试读

款款深情的诗句(诗卅一)
 
我想我会喜欢一些诗章篇句,应该是来自我的外公吧!
 
外公自学,好读汉学古籍,又熟稔台湾道地俗谚,耳濡目染下,我的母亲在生活中也常顺口而出一些智慧、有趣又富哲理的辞句,这些话由母亲口中说出着实让我吓一跳,吓一跳并非我斗胆的认为她嘴里吐不出象牙,事实上母亲的生活经验及属灵智慧是我所不能及的,只是平常看起来不是文采横溢的母亲,在适当的情境及时机下竟能轻松说出情尽乎辞、精准意赅的智谚语句,教我惊艳不已,真是一句话说的好,就如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让人喜悦莫名。
 
外公是早期的传道工人,曾驻牧多所教会,事奉期间适逢台湾多处地方或成立教会,或会堂迁移新建,或旧会堂窳陋重建之时,每逢有献堂礼,外公总题以「**教会献堂纪念」或「**教会成立**週年」为首的七字联藏头诗送予该教会,有些教会甚至视为墨宝,裱褙于壁上,外公后来年事已高,体衰视茫,因此有些藏头诗就请我捉刀,再由外公审阅过目,也因为有这样的机会,开启了我对诗句的喜爱与敏锐。
 
诗是感情的流露,是心灵的抒发,是活泼的想像,是美丽的语言,是洗练的文字,是柔软善感的意念,可以清雅芬芳,也可以浓郁大器。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圣经中大卫的诗篇则是人与神之间最款款深情的诗句。有人说大卫的诗篇要比李白、杜甫的诗更高一筹,因为在中国的诗里只有横向关系(如人与人、人与事、人与大自然),但在大卫的诗篇则还包括了人与神的垂直关系,不过我认为这样的文学比较或论述对我们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们基督徒要看的,是大卫在诗篇中体现出与神的属灵关系何等深入,并加以学习。
 
大卫的诗有向神歌颂赞美的、有唿求拯救的、有感谢敬畏的、有倾诉衷情的,甚至也有对神生气不解的,一般我们认为诗篇系大卫向至高的耶和华所抒发的情怀,然而若我们以大卫系向情人耶和华诉情的角度去品读,那么整个诗篇就会有全然不同的风貌,你会发现大卫与神的亲密程度可谓浓情密意、情话绵绵。以「我终身的事在祢手中」(诗卅一15)这句话为例,若以渺小的人向尊贵的神讲述此话,当然无庸置疑,因为神掌管一切;但若是以佳偶向良人诉情的角度再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平添浪漫几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杏樹枝(6):詩篇31-150》這個書名,帶給我一種很獨特的感受。首先,「杏樹枝」這個詞,它本身就帶著一種生命在萌發、成長的意象,讓人聯想到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以及那種堅韌而充滿希望的力量。這種意象,會讓人覺得書裡頭的文字,一定也蘊含著某種生命的力量。 接著,「詩篇」兩個字,則直接點明了這本書的文學屬性。我喜歡詩歌,是因為詩歌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觸動人最深層的情感。它不像散文那樣鋪陳,也不像小說那樣情節跌宕,但它卻能在字裡行間,留下濃濃的餘韻,引人深思。我期待這本書的「詩篇」,能夠給我帶來這樣的感受。 我猜想,作者或許是將對生活的觀察、對情感的細膩體悟,甚至是對生命哲學的思考,都濃縮在這「詩篇31-150」之中。台灣的讀者,我們很欣賞那種能夠觸動心靈、引起共鳴的作品,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能夠找到一些能讓自己沉靜下來、好好思考的文字,是非常難得的。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杏樹枝」這個意象,來貫穿這部分的「詩篇」的。是作為一種比喻?還是一種象徵?抑或是直接描寫杏樹枝的形態與變化?我喜歡作者能夠用獨特的視角,將平凡的事物賦予深刻的意義。 總之,《杏樹枝(6):詩篇31-150》這個書名,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結合了自然意象與文學深度,我對這本書將會為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评分

《杏樹枝(6):詩篇31-150》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一種溫暖、堅韌的生命力。「杏樹枝」給人一種親切、貼近自然的感覺,彷彿能聞到淡淡的杏花香,或是感受到陽光灑落的溫暖。而「詩篇」兩字,則為這份自然意象注入了文學的靈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豐富的文字饗宴。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一種非常迷人的文學形式,它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傳達最深邃的情感和最獨特的視角。我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詩意,或是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作品。我相信這本書的「詩篇」,能夠帶給我這樣的體驗。 在台灣,我們都很欣賞能夠展現作者個人風格和深層思考的作品。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可能透過「杏樹枝」這個意象,來表達對生命、對情感,或是對某種狀態的理解。我對於作者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詩句,感到非常好奇。 「詩篇31-150」這個具體的篇章範圍,也引發了我的想像。這是否意味著,在之前的篇章裡,已經有了一個鋪陳?而接下來的篇章,將會是情感的昇華,或是思想的延展?我喜歡那種有邏輯、有發展的閱讀體驗。 總之,從書名《杏樹枝(6):詩篇31-150》來看,這是一本充滿詩意與生命力的作品,它既有自然的意象,又有文學的深度,我對它所能帶來的閱讀樂趣,充滿了高度的期待。

评分

《杏樹枝(6):詩篇31-150》這個書名,其實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很鮮明的畫面。我首先聯想到的是,在一片寧靜的田野裡,陽光正好,一株飽滿的杏樹,枝頭上掛滿了待成熟的果實,而那些掉落的、或是被風吹起的杏樹枝,又會成為另一種生命力的象徵。作者用「杏樹枝」來命名,或許是想表達一種生命過程中的延續,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亦或是對自然物細膩的觀察與感悟。 而「詩篇」這個詞,則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充滿了詩意與哲思。我個人很喜歡那種文字能夠觸動人內心深處的作品,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甚至是在閱讀後,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力量或啟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我一個暫時逃離現實煩擾的空間,讓我在文字的世界裡,沉澱、思考、感受。 台灣的讀者,我們都對於有「故事感」的文字特別有興趣,即使是詩歌,我也希望它能夠蘊含著情感的流動,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溫度。我猜測,這本書裡面的「詩篇」,可能不只是單純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將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對情感的理解,甚至是對人生的觀察,巧妙地編織進詩句中。 我特別好奇「詩篇31-150」這一段落,會呈現出怎樣的內容。是循序漸進的情感鋪陳?還是跳躍式的靈感迸發?我非常喜歡那種能夠從不同角度看世界的視角,也能夠欣賞作者用獨特的比喻和意象來表達複雜情感的能力。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成功地引起了我的興趣,它既有自然生命的意象,又有文學藝術的內涵,我對於它能夠帶來的閱讀體驗,充滿了期待。

评分

哇,光看書名《杏樹枝(6):詩篇31-150》就覺得很有意境!「杏樹枝」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生命力蓬勃、溫暖而堅韌的感覺,讓人聯想到春天盛開的杏花,那種生命在寒冬過後,迎來溫暖陽光的喜悅。而「詩篇」兩個字,更是點出了書的內涵,預告著裡面承載著許多情感、思考與文字的藝術。 我對詩歌一直都很有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夠觸動心靈、引起共鳴的作品。想像一下,在午後的陽光下,泡一杯茶,翻開這本書,在「詩篇31-150」的篇章裡,跟隨著作者的筆觸,經歷一連串的情感起伏,或許是對於人生哲理的深邃探討,或許是對生活細節的細膩描寫,又或者是對自然萬物的熱情讚頌。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出現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或是那種「這不就是我的心聲嗎?」的感動。 台灣的讀者,我們都喜歡有溫度、有深度的文字,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與力量。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杏樹枝」這個意象,很自然地會讓我想起家鄉的田園風光,那種樸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意境。我希望這本書裡的文章,能夠像那展翅欲飛的杏樹枝一樣,承載著豐富的意涵,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像與情感的世界。 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會包含一些對人生、對情感、對社會現象的獨特觀察。作者可能用非常優美的文字,將這些觀察融入詩篇之中,讓讀者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一些啟發。我很喜歡那種能夠引人深思的文字,不只是單純的抒情,而是能夠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對世界的理解與觀點。 總之,《杏樹枝(6):詩篇31-150》這個書名,光聽就讓人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這「詩篇31-150」的篇幅裡,作者會為我們編織出怎樣的文字風景,又會帶來怎樣的心靈觸動。

评分

《杏樹枝(6):詩篇31-150》的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文學的雅緻與生命力的氣息。「杏樹枝」這個詞,讓我想像到春天時,樹枝上冒出的嫩芽,或是盛開後飄落的花瓣,那種自然的循環與生命力,充滿了詩意。而「詩篇」則直接點明了本書的文學屬性,我預期裡面會充滿優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 我一直覺得,好的詩歌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別喜歡那種能夠在平淡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詩意,或是能夠將複雜的情感,用簡潔而有力的文字表達出來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具備這樣的特質。 台灣的讀者,我們普遍對有深度的文化作品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而詩歌,尤其是能夠引人反思的詩歌,更是我們所喜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空間,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會文字所帶來的力量。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詩篇31-150」這些篇章串聯起來的。是否圍繞著某個主題?或是以一種獨特的結構來呈現?我喜歡那種有結構、有層次的文學作品,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不斷的發現與驚喜。 總之,從書名來看,《杏樹枝(6):詩篇31-150》是一本充滿潛力的文學作品,它結合了自然的意象與詩歌的精髓,我對它所能帶來的閱讀饗宴,充滿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