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神学(上、下册)

系统神学(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系统神学
  • 基督教
  • 宗教
  • 哲学
  • 神学研究
  • 信仰
  • 教义
  • 神学教材
  • 基督教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系出救恩源头,统整圣经真理;
神迹生命留痕,学得谦卑领受。

  近两千页、百万字的篇幅,宛如面对一个神学长河注入汪洋,江海汇聚与撞击发出轰隆巨响;作者并非企图撰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神学教科书,亦非在本地神学环境犹待耕耘之际,刻意展现独树一格的观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会失焦;企图迎合读者走普及与趣味路线,最终可能只是众声喧哗,流于虚空。作者独钟历经五百年,信仰之中流砥柱――改教家加尔文,效先贤其《基督教要义》之大意并追求简洁与平衡为旨趣,回归圣经教导,不图另辟蹊径,而在众多神学主题中,探问最基本原则,终究聆听真理齐奏和谐的乐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神学院、美国富勒神学院与耶鲁大学硕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自一九九四年《神学人基本英文字汇》开始,于神学园地笔耕不辍,着有《加尔文神学》、《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认识基督宗教》、《圣神论》、《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认识上帝与认识人的九个探险》、《教会生态学》,以上皆由校园出版。另撰写过《教理史》、《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莫特曼神学》、《忘我之域》系列三册、《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基督宗教思想史》两册,并主编《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基督宗教之人观与罪观:兼论对华人文化的意义》等书,除此另有译作以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也期许、提醒自己,终生是神学人亦是福音启蒙者,察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因为,真正的故事尚未说尽,还留待我们一起来书写。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谢木水 院长
 
第一部:绪 论
第1章:导论
第2章:爱
第3章:信
第4章:望
 
第二部:认识人
第5章:导论
第6章:上帝形像
第7章:人是什么?
第8章:关系中的性别
第9章:点与线:神学家的生命故事
第10章:主体与主题
第11章:发展中的人
第12章:自由的人
第13章:人学与神学
第14章:罪
 
第三部:认识上帝
第15章:导论
第16章:三一论
第17章:近代三一神学
第18章:神学的关系思  维
第19章:创造
第20章:天、地、人
第21章:护佑
第22章:启示
第23章:苦难
第24章:天使/魔鬼
 
第四部:认识基督
第25章:导论
第26章:耶稣基督
第27章:基督论传承
第28章:基督的工作:十架功效
第29章:复活:第一位使徒
第30章:天路
第31章:祷告
第32章:拯救主权
第33章:圣约
第34章:宗教神学
第35章:伦理神学
 
第五部:认识圣灵
第36章:导论
第37章:圣灵是谁?
第38章:圣灵的工作
第39章:教会是什么?
第40章:俗世中的教会
第41章:敬拜
第42章:讲道
第43章:上帝国
第44章:死亡
第45章:终末I
第46章:终末II
 
第六部:总 结
第47章:异象
第48章:神学方法
第49章:遗忘与被遗忘
第50章:结论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我见证了华文神学界的里程碑

  
  终于,笔者和许多华文神学界同仁引颈以待的系统神学大作出现了!
  
  林鸿信老师把他多年修习的神学、长期实践的灵性、持续宣讲的福音、不断深化的信念,一字一句地写成百万多字,编成近两千页、以上、下两册出版的《系统神学》。在普世福音教会欢庆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同时亦是基督教传到东亚近两百年历史之际,林老师的鉅着于此重大时刻为华人神学界奠定历史性的里程碑!
  
  面对深层的文化冲突

  华人教会长期从西方教会汲取神学的养分。然而,自唐代景教来华就一直面对东西方文化「水土不服」的窘境。即便基督教接触华夏文化的两百年,华夏文化仍存有被西方殖民的阴影,一方面经历被西方军事与经济的殖民,另一方面担心更深层的文化与思想的殖民。不幸的是,身处殖民时代的华夏世界视基督教信仰为西方文化渗入本土文化的头号嫌疑。
  
  当然,西方教会广传福音到万邦,是基督门徒回应大使命的行动,无可厚非。两个世纪来,为了将福音带给给华人世界,西方教会发动人力、物资、财力,前仆后继地差派出无数的宣教师,他们付出一生最宝贵的岁月、才干、资源,甚至牺牲自己性命和家庭,为要与华夏民族分享基督拯救世人的大好消息。不过,使西方教会情何以堪的是,为何华夏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疑虑情结如此之深?
  
  这疑虑的其中一个症结,在于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华夏文化崇尚整体、圆融、和谐、大同、共存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严加区分理论与实践、理性与信心、历史与信仰,从而突出矛盾的张力和辩证的两极。因此,西方神学在面对华夏文化而言,两方的差距犹如鸿沟间隔的两岸,两间相隔,望而却步。
  
  搭桥者的视野

  神学是信仰上帝的个体与群体在自身的历史处境中,实践圣道与信仰逐渐孕育而成的智慧。华人基督徒个体或群体都不可能切断西方两千年的神学资源,另辟蹊径、自成一格。中西两方之间的鸿沟仍然需要由每一代的神学工作者(如同作者所定义的「神学人」)搭建桥梁。就这一点,林鸿信老师曾于台湾修读哲学与神学,后游学于美国、德国及英国,先后完成神学硕士、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具备了深厚的东西方哲学与神学的根底,让他能够驾驭西方神学并按照华文神学界的处境做思维与信仰转化的工作。
  
  林老师长年累月教导神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心得,如今以中文写出《系统神学》这大作。本人有幸,可以预读此作。在阅读之间,发现自己有如置身于课堂内,享受着林老师的讲课,任由他逐步领我进入瑰丽的神学殿堂,感受作者的思绪自由奔放于圣经文本、教会历史、社会处境、文化思潮、属灵传统、个人信仰、牧职事奉、宣教使命、文化关怀……在思潮起伏之间汇合而成为充满生命感悟的神学智慧。
  
  系统神学的「正」、「方」、「圆」

  对笔者这从事神学工作的后辈而言,林老师在此书娓娓道出的系统神学,俨然是过渡中西两岸的神学典范。我个人认为此作是华人神学的典范,因为它具体地给出系统神学的「正」、「方」、「圆」的三个面向。容我分述如下:
  
  「正」指的是此书忠于使徒的教训及全本圣经的教导,提出基督徒的信仰传承――正信(orthodox),以此正信培育基督徒当有的属灵情操――正情(orthopathos),进而指导基督徒的成圣生活――正行(orthopraxis),充分地表达了圣经为本、基督中心、福音宣讲与灵性造就的正统信仰。
  
  「方」指的是此书梳理与各个教义相关的多方多面的关系,除了传统的圣经、历史、经验与理性这四大神学资源外,还纵览实践神学、东西方哲学及其他学科的关联,充分地展现了系统神学在陈述各种教义之余,必须在论述中兼顾「个别」与「整体」、见树亦见林的思考工作。
  
  「圆」指的是此书严谨地检视各大宗派的神学传统,深入点评古今中外神学家的论述,并实际地审核在华文神学界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神学课题。难能可贵的是,此书点评各家论点之余,亦给予现实处境与实践做出深度反思,可谓鉅细靡遗又不失情理,正是适切华人处境的思维模式。
  
  四大突破与贡献

  我认为林老师给华人教会做神学这努力有着四大突破与贡献:
  
  第一,作者虽继承了改革宗神学的传统,却在二十一世纪的哲学与神学脉络中重读圣经与加尔文的神学经典,给这一代人指出忠于圣经与三一上帝的神学方向。
  
  第二,作者虽一生深得西方神学的造就,却为华人教会做神学,跳出西方偏重客观性论述的学术表达,以丰富的属灵经历、生命故事、事奉体验、生活经验甚至讲道例证说明教义的内涵。
  
  第三,全书虽然汲取各大神学传统及个别思想家的智慧,却坚持回到圣经的文本,以扎实又简洁的解经工夫审核各个教义的内容与原则,让系统神学建构的教义不沦为哲理的分述,而是聆听圣经真道并顺服真理的践行。
  
  最后,作者虽参照各方观点以说明矛盾与冲突的教义,却不避讳地在重大的争论上提出个人的神学立场。令人惊讶的是,他交待历史上几场重大的神学争论,也见证了那些各持己见的神学家,因坚守基督里爱的真理,而踏出求弟兄饶恕的一步,至终在爱里彼此接纳与和睦。这些神学家的生命故事完全符合林老师《系统神学》此书导论部分提出的「信望爱」原则:神学以信开始、以望持续、以爱成全。
  
  感谢林鸿信老师奠定了华人神学新的里程碑,让神学界后进由此出发,再立标竿,能以继续为教会及福音禾场做神学。祈愿三一上帝使用此作造就华人教会的信仰!也在宗教改革五百年之际,愿教会与信徒回应神学的最终目的:「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谢木水牧师(博士)
新加坡神学院院长
写于二〇一七年 复活节前夕

图书试读

引言
 
系统神学是学习神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借由系统神学整合圣经神学、历史神学以及实践神学以避免形成支离破碎的神学画面。然而长久以来,以中文写作的系统神学并不多见,经常需要倚赖费解的西方系统神学着作之翻译,这对于广泛的中文神学读者而言往往造成障碍。东方人在成为基督徒后其神学养分几乎全来自西方并非正常,况且翻译的东西读来总是有些陌生、隔阂之感,尤其不少翻译文字实在生硬难解。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文系统神学呢?
   
按笔者设想,大概暂且不会急切需要从纯学术角度写作的系统神学吧!试想在我们当中能够阅读这种着作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大概也不会很需要单单按照西方传统写作的系统神学吧!那种着作与翻译西方作品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式的系统神学着作往往以大量材料告诉读者某些神学家如何、某些派别如何,那些题材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似乎少了一些连结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他们会那样想、需要那样想,而那些源自西方的神学主张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关联。有些西方系统神学着作从特定立场出发,断然预设唯独自己主张的一派是好的,东方读者不明白其写作源由,只是纳闷为何全书花费篇幅去介绍的各门各派几乎全是不好的呢?难道真的只有作者一派是好的而其他全都是坏的吗?
   
另外,在西方有一些着名神学家的系统神学着作,其写作目的是为了呈现自己独特的神学观点而非广泛地介绍系统神学,在我们这边普遍神学素养仍有待提升会需要那种主要为了表达个人观点而写作的系统神学吗?在一片荒芜、寸草不生的地带,会需要有人展示使用高等技术、细心栽培的奇葩吗?
   
当面对一连串的疑惑时,或许应当反过来问说,我们到底缺乏什么呢?我们缺乏许多神学经典的可靠翻译,我们缺乏完整一些的系统神学教科书,我们缺乏对神学具有基本常识、做深刻一点的神学反思、普遍传达神学成果的大环境。总之,我们还没有做好许多必备的基础功课、下过足够必须付出代价的基本工夫。
   
那么,处于我们四处有缺乏的处境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系统神学呢?我们需要凡愿意以神学人自我期许的人都能看懂的系统神学,也需要凡愿意在学习神学的路上做些努力者都是神学人的共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