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见证了华文神学界的里程碑 终于,笔者和许多华文神学界同仁引颈以待的系统神学大作出现了!
林鸿信老师把他多年修习的神学、长期实践的灵性、持续宣讲的福音、不断深化的信念,一字一句地写成百万多字,编成近两千页、以上、下两册出版的《系统神学》。在普世福音教会欢庆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同时亦是基督教传到东亚近两百年历史之际,林老师的鉅着于此重大时刻为华人神学界奠定历史性的里程碑!
面对深层的文化冲突 华人教会长期从西方教会汲取神学的养分。然而,自唐代景教来华就一直面对东西方文化「水土不服」的窘境。即便基督教接触华夏文化的两百年,华夏文化仍存有被西方殖民的阴影,一方面经历被西方军事与经济的殖民,另一方面担心更深层的文化与思想的殖民。不幸的是,身处殖民时代的华夏世界视基督教信仰为西方文化渗入本土文化的头号嫌疑。
当然,西方教会广传福音到万邦,是基督门徒回应大使命的行动,无可厚非。两个世纪来,为了将福音带给给华人世界,西方教会发动人力、物资、财力,前仆后继地差派出无数的宣教师,他们付出一生最宝贵的岁月、才干、资源,甚至牺牲自己性命和家庭,为要与华夏民族分享基督拯救世人的大好消息。不过,使西方教会情何以堪的是,为何华夏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疑虑情结如此之深?
这疑虑的其中一个症结,在于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华夏文化崇尚整体、圆融、和谐、大同、共存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严加区分理论与实践、理性与信心、历史与信仰,从而突出矛盾的张力和辩证的两极。因此,西方神学在面对华夏文化而言,两方的差距犹如鸿沟间隔的两岸,两间相隔,望而却步。
搭桥者的视野 神学是信仰上帝的个体与群体在自身的历史处境中,实践圣道与信仰逐渐孕育而成的智慧。华人基督徒个体或群体都不可能切断西方两千年的神学资源,另辟蹊径、自成一格。中西两方之间的鸿沟仍然需要由每一代的神学工作者(如同作者所定义的「神学人」)搭建桥梁。就这一点,林鸿信老师曾于台湾修读哲学与神学,后游学于美国、德国及英国,先后完成神学硕士、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具备了深厚的东西方哲学与神学的根底,让他能够驾驭西方神学并按照华文神学界的处境做思维与信仰转化的工作。
林老师长年累月教导神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心得,如今以中文写出《系统神学》这大作。本人有幸,可以预读此作。在阅读之间,发现自己有如置身于课堂内,享受着林老师的讲课,任由他逐步领我进入瑰丽的神学殿堂,感受作者的思绪自由奔放于圣经文本、教会历史、社会处境、文化思潮、属灵传统、个人信仰、牧职事奉、宣教使命、文化关怀……在思潮起伏之间汇合而成为充满生命感悟的神学智慧。
系统神学的「正」、「方」、「圆」 对笔者这从事神学工作的后辈而言,林老师在此书娓娓道出的系统神学,俨然是过渡中西两岸的神学典范。我个人认为此作是华人神学的典范,因为它具体地给出系统神学的「正」、「方」、「圆」的三个面向。容我分述如下:
「正」指的是此书忠于使徒的教训及全本圣经的教导,提出基督徒的信仰传承――正信(orthodox),以此正信培育基督徒当有的属灵情操――正情(orthopathos),进而指导基督徒的成圣生活――正行(orthopraxis),充分地表达了圣经为本、基督中心、福音宣讲与灵性造就的正统信仰。
「方」指的是此书梳理与各个教义相关的多方多面的关系,除了传统的圣经、历史、经验与理性这四大神学资源外,还纵览实践神学、东西方哲学及其他学科的关联,充分地展现了系统神学在陈述各种教义之余,必须在论述中兼顾「个别」与「整体」、见树亦见林的思考工作。
「圆」指的是此书严谨地检视各大宗派的神学传统,深入点评古今中外神学家的论述,并实际地审核在华文神学界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神学课题。难能可贵的是,此书点评各家论点之余,亦给予现实处境与实践做出深度反思,可谓鉅细靡遗又不失情理,正是适切华人处境的思维模式。
四大突破与贡献 我认为林老师给华人教会做神学这努力有着四大突破与贡献:
第一,作者虽继承了改革宗神学的传统,却在二十一世纪的哲学与神学脉络中重读圣经与加尔文的神学经典,给这一代人指出忠于圣经与三一上帝的神学方向。
第二,作者虽一生深得西方神学的造就,却为华人教会做神学,跳出西方偏重客观性论述的学术表达,以丰富的属灵经历、生命故事、事奉体验、生活经验甚至讲道例证说明教义的内涵。
第三,全书虽然汲取各大神学传统及个别思想家的智慧,却坚持回到圣经的文本,以扎实又简洁的解经工夫审核各个教义的内容与原则,让系统神学建构的教义不沦为哲理的分述,而是聆听圣经真道并顺服真理的践行。
最后,作者虽参照各方观点以说明矛盾与冲突的教义,却不避讳地在重大的争论上提出个人的神学立场。令人惊讶的是,他交待历史上几场重大的神学争论,也见证了那些各持己见的神学家,因坚守基督里爱的真理,而踏出求弟兄饶恕的一步,至终在爱里彼此接纳与和睦。这些神学家的生命故事完全符合林老师《系统神学》此书导论部分提出的「信望爱」原则:神学以信开始、以望持续、以爱成全。
感谢林鸿信老师奠定了华人神学新的里程碑,让神学界后进由此出发,再立标竿,能以继续为教会及福音禾场做神学。祈愿三一上帝使用此作造就华人教会的信仰!也在宗教改革五百年之际,愿教会与信徒回应神学的最终目的:「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谢木水牧师(博士)
新加坡神学院院长
写于二〇一七年 复活节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