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随俗读圣经,让我们与古代读者一同遇见上帝
当我们到一个异文化地区旅行的时候,入境随俗是最好的接触方式:跟当地人一起吃喝、一起搭乘交通工具,跟上当地人走路的速度、对时间的观念,体会身体语言所代表的意思,参与讨论日常关注的议题……。那么,要读懂圣经这部距离现代几千年的文学结晶,我们就更需要认识当时的文化背景,好让我们可以不用凭空猜想经文的意思,尽量避免对经文的误读。
今日的世界和圣经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地区差异很大。学者们为了要更明白圣经和其所属的文化,穷毕生之力研究语言、考古学和历史,但常常只能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到他们的心血结晶。本套註释首开创举,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用便于查找的编排方式,按照经文逐节汇整成册,并涵盖整本圣经。
地理、历史、语言、风俗习惯、古代近东文学和考古学六方面,是本套书关注的焦点。读者可以在这部註释中找到从未想过要在圣经辞典里查的东西,或甚至连圣经辞典也查不到。例如在参孙和押沙龙的故事中「头发」的重要,还有盐之盟约当中盐的使用,甚或是在被毁的城中洒盐。认识经文的背景,主要目的不在于让我们证明圣经的真实性,而是透过对当时代文化的了解,更深地认识圣经真理,也更深认识这位选择人所理解的世界观,向人说话的神。
作者给《新约圣经背景註释》读者的话 新约的每一节经文,都可以用文化与历史背景清楚来说明……文化处境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对新约的理解。例如:古代有许多驱魔的人,因此,耶稣赶鬼的事不会令古代的读者太希奇;但是大部分驱魔人都是用咒语,或虐人的办法,设法把鬼赶出去,而耶稣却「用祂的话」就奏效,这是令他们非常希奇之处。若知道犹太人说「复活」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回答今天许多怀疑者对耶稣复活之特性的问题。这本註释书惟一的目的(与大半註释书不同),是要提供最相关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资料,让人在读新约的时候,能像原初的读者那样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