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S2D软体定义储存技术实战

微软S2D软体定义储存技术实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S2D
  • Storage Spaces Direct
  • 微软
  • 软件定义存储
  • 数据中心
  • Windows Server
  • 虚拟化
  • 高可用
  • 存储架构
  • 实战
  • 云原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还在为了规划储存设备规模大小而苦恼吗?
实作微软S2D软体定义储存技术,一次整合运算及储存资源
  
  Microsoft S2D软体定义储存技术,最小运作规模只要2台S2D丛集节点主机,即可建构出不输中阶储存设备的IOPS储存效能,并且S2D单一丛集最大规模16台及高达600万IOPS储存效能。同时,整合S2D HCI超融合部署架构,能够一次解决VM虚拟主机和Container容器及其他工作负载,在运算及储存资源方面整合的烦恼。
  
  ★SDDC软体定义资料中心愿景:了解SDDC愿景中重要的组成元件,包括SDC软体定义运算、SDS软体定义储存、SDN软体定义网路。

  ★S2D部署模式及环境需求:深入剖析S2D部署模式HCI超融合式与融合式运作架构的差别,以及建构S2D环境时应该採用RAID还是HBA、採用SSD或HDD、採用一般TCP/IP或RDMA、採用NTFS或ReFS档案系统等议题。

  ★S2D运作架构:深入剖析S2D底层运作架构元件,例如:SSB软体式储存汇流排、SSB频宽管理机制、SBC储存汇流排快取机制、Storage Pool、ReFS Real-Time Tiering、SMB Direct、RoCE、iWARP、Infiniband、SMB MultiChannel等技术内容。

  ★规划设计最佳化S2D运作架构:一步一步带领你挑选CPU处理器、记忆体、NVMe快闪储存、SSD固态硬碟、HBA硬碟控制器、RDMA网路卡、10GbE网路交换器、了解SSD与HDD比例原则、S2D丛集大/中/小型运作规模等最佳配置建议。

  ★实战S2D环境建置:手把手带领你建构S2D运作环境,包括安装Windows Server 2016、设定10GbE网路交换器、启用DCB/PFC特色功能、启用SMB Direct(RDMA)、启用SMB QoS原则、建立SET ( Switch Embedded Teaming )、检查RDMA运作状态、检查SMB MultiChannel运作状态、建立S2D丛集、启用Storage Spaces Direct机制、建立三向镜像磁碟区、建立双同位磁碟区、建立双向镜像磁碟区、建立单同位磁碟区、建立混合式复原磁碟区、部署VM虚拟主机、Storage Pool最佳化等最佳化组态配置。

  ★IOPS效能测试:从了解IOPS储存效能的估算开始,慢慢深入如何进行IOPS储存效能测试,并透过开源工具VMFleet进行S2D环境IOPS储存效能测试。

  ★S2D维运管理免烦恼:深入了解S2D如何因应各式各样硬体故障事件、如何查询S2D运作健康状态、S2D丛集节点主机如何进入维护模式、如何整合CAU丛集感知更新机制安装微软最新安全性更新、实战水平扩充S2D丛集运作规模(2台→3台→4台)、实战扩充CSVFS磁碟区空间等维运管理议题。
  
  【定义简介】
  软体定义资料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SDDC)
  根据Gartner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往IT人员所熟知及打造Mode 1的现代化资料中心(Data Center Modernization)所遭遇的挑战,主要在于管理及打造企业或组织中有关运算资源、储存资源、网路资源、硬体设备、虚拟化技术⋯⋯等虚实整合。
  
  随着企业及组织朝向商业数位化模式不断发展,知名的市调机构Gartner所属分析师在2015下半年期间,针对100位企业及组织中负责领导IT基础架构的主管调查结果显示,有2/3以上的企业及组织开始建构及整合Mode 2的敏捷式IT基础架构(Infrastructure Agility)。
  
  所谓「基础架构敏捷化」(Infrastructure Agility),便是着重于IT基础架构中「Mode 2」的部分也就是因应商业数位化的需求,这些范围包括:
  ◎将敏捷(Agility)最佳实务概念,充分导入至现代化资料中心的IT基础架构当中,让工 作流程及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因应现在新兴的商业数位化需求。
  ◎深入了解各项使用案例、决策考量、微服务(Micro-Service)、容器引擎⋯⋯等最佳实务 概念。
  ◎将单纯的虚拟化运作环境,发展成软体定义(Software-Defined)的基础架构以达成敏捷 的目的,也就是打造「软体定义资料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SDDC)。
  ◎充份利用弹性的云端基础架构部署新世代应用程式(Next-Generation Applications)。
  ◎建构边缘资料中心(Edge Data Center)平台,以便因应商业数位化及IoT物联网。
  ◎加强巨量资料分析、Web应用程式、IoT物联网⋯⋯等部署作业,以便因应现代化行动至 上的商务模式。
  
  简单来说,不管是Mode 1的现代化资料中心或是新兴Mode 2的基础架构敏捷化,在企业或组织的资料中心内硬体资源的组成,不外乎就是「CPU、记忆体、储存、网路」等4大硬体资源,而这4大硬体资源又可以简单划分为3大类也就是运算、储存、网路。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Mode 2基础架构敏捷化定义中,透过软体定义(Software- Defined)的运作概念,如何将「运算、储存、网路」等硬体资源,转换成SDC软体定义运算、SDS软体定义储存、SDN软体定义网路,帮助企业及组织打造成快速因应商业数位化需求的强大IT 基础架构,最终达成SDDC软体定义资料中心的目标。
  
  软体定义运算(Software Defined Compute,SDC)
  软体定义运算(Software Defined Compute,SDC),与SDS软体定义储存及SDN软体定义网路技术相较之下,为基础架构硬体资源当中最为成熟的技术。事实上,许多企业及组织在建构软体定义式的IT基础架构时,最先投入的便是SDC软体定义运算的部分。
  
  然而,谈到SDC软体定义运算便无法不谈到x86 伺服器虚拟化(x86 Server Virtualization) 技术,在x86伺服器虚拟化技术尚未风行前,企业及组织的应用程式及营运服务便直接运作在x86硬体伺服器上,这样的运作架构虽然让应用程式及营运服务,可以直接独佔整台x86硬体伺服器所有硬体资源,所以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负载能力。但是,却容易产生「供应商锁定」(Vendor Lock-in)的情况,举例来说,倘若原本的应用程式及营运服务运作于Dell硬体伺服器上,但是该台x86硬体伺服器发生故障损坏事件时,需要将其上的应用系统或营运服务迁移至它牌硬体伺服器时(例如:HPE或Lenovo)是非常困难的。
  
  事实上,谈到虚拟化技术一般IT管理人员通常都会联想到VM虚拟主机,然而这个情况从2013年Docker的出现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其实,Docker并非是「容器」(Container)技术,而是一项用来管理及调度容器环境的技术,让IT管理人员能够不用费心处理容器的管理作业,便能达到轻量级作业系统虚拟化解决方案的目的。
  
  微软官方也在Windows Server 2016云端作业系统中,与Docker合作推出Windows Server Container及Hyper-V Container技术,让Hyper-V虚拟化平台成为同时运作VM虚拟主机及Container容器的最佳运作环境,轻松帮助管理人员达成Bimodal IT的双重IT基础架构,帮助企业及组织在传统及新兴架构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软体定义储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
  软体定义储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为企业及组织带来储存资源的潜在好处,便是能够提升灵活性并降低整体维运成本。因此,企业及组织的CXO们应寻找及确认能够更好提供「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的SDS软体定义储存解决方案,同时选择的SDS解决方案必须具备效率及可扩充性等特性,以便因应不断增加的资料量并且能够摆脱储存设备的硬体限制。
  
  目前,在SDS软体定义储存解决方案市场中尚未有明确的市场领导者出现。虽然,SDS软体定义储存解决方案具备可程式性及自动化等好处,但是仍须考量对于「运算」及「网路」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所建立的SDS储存资源必须要能够融入IT基础架构中而非再以孤岛的方式运作。
  
  在微软新世代Windows Server 2016云端作业系统当中,SDS软体定义储存技术是由Windows Server 2012 R2当中的Storage Spaces技术演化而来,在Windows Server vNext开发时期称为Storage Spaces Shared Nothing,在Windows Server 2016的正式名称则为S2D(Storage Spaces Direct)。
  
  软体定义网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
  根据CIO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企业及组织CIO正计画将内部资料中心及基础架构进入Bimodal IT环境(相较于往年增加20%),透过将过去3层式网路架构迁移至Spine- Leaf网路架构让整体网路环境简单化,并结合软体定义网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技术, 以SDN Network Control Plane来管理Mode 2的资料中心, 以便因应东-西(East-West)向的网路流量,并採用模组化架构以便轻松进行自动化部署,同时结合Ansible、Puppet、Chef 等自动化组态设定工具,让企业及组织的网路架构更适合DevOps环境,并往基础架构即程式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方向进前。
  
  微软新世代Windows Server 2016云端作业系统当中,「软体定义网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技术内的重要角色「网路控制器」(Network Controller),以及透过SDN技术管理「网路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运作环境, 进而帮助企业或组织在资料中心内建构网路虚拟化环境。

专业强力推荐

  ◎微软云端开发体验暨平台推广事业部技术社群行销经理~张嘉容
  ◎DELL大中华地区企业解决方案资深副总~梁汇华
  ◎Lenovo区域解决方案首席顾问~黄国柱
  ◎Intel Global account in Sales & Marketing Group – Sales Director in Cloud Data Center~Benny Wang
 
《企业级云原生数据架构演进:从传统存储到超融合的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现代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具备高可用性、弹性伸缩和极致性能的云原生数据架构,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次目标。 本书不涉及特定厂商的软件定义存储解决方案的具体部署细节,而是深入探讨支撑这些技术的底层架构原理、设计哲学以及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优化策略。 --- 第一部分:数据存储范式的转变与挑战 第1章:数字化浪潮下的数据复杂性 在万物互联和大数据爆炸的时代,企业面临的数据挑战不再仅仅是容量的扩张,而是数据类型、访问模式和业务对延迟的严苛要求。本章首先梳理了当前企业IT基础设施面临的五大核心困境:存储孤岛化导致的资源浪费、传统SAN/NAS架构的扩展瓶颈、应对突发业务负载的弹性不足、数据安全与合规性的日益加码,以及运维复杂性带来的高昂TCO(总拥有成本)。我们将分析这些痛点如何制约了微服务、AI/ML和实时分析等新兴应用的落地。 第2章:解构软件定义一切(SDx)的哲学基础 软件定义(Software-Defined)不再是一个新潮词汇,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石。本章将从架构哲学的角度,阐述如何将存储控制平面从物理硬件中分离出来。我们不讨论具体产品,而是探讨“解耦”带来的核心优势:硬件无关性、API驱动的自动化、以及通过通用x86服务器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重点分析存储堆栈的逻辑分层模型,包括抽象层、管理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的职责划分。 第3章:超融合架构的演进路径与核心权衡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作为一种重要的融合形态,其本质在于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深度集成于一体。本章详细剖析HCI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简单集成,到如今支持异构硬件和更细粒度资源调度的复杂形态。我们将深入探讨在设计超融合系统时必须面对的关键权衡点:数据分布策略(例如,主存与备份的平衡)、数据放置算法的效率,以及故障域的界定。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没有“一刀切”的最佳实践。 --- 第二部分:构建高性能、高可靠的数据服务层 第4章:数据一致性与高可用性机制的深度剖析 在分布式存储环境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本章将聚焦于实现高可用性的核心算法。我们将详细介绍Quorum机制(法定人数原则)在集群选举和数据写入决策中的作用,并对比Paxos、Raft等共识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与性能开销。对于数据保护,本书将详述纠删码(Erasure Coding)相对于传统RAID的优势和局限性,特别是在网络带宽和CPU消耗方面的权衡分析。 第5章:存储性能的瓶颈分析与优化策略 现代应用对延迟的要求近乎苛刻。本章将把性能优化拆解为I/O路径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化的数据放置策略(Data Locality)来最大化本地读取,减少东西向流量。针对All-Flash和NVMe技术的普及,本章将深入研究存储协议的演进(如NVMe-oF),并分析操作系统内核、虚拟化层与存储驱动层之间的交互,以期识别和消除“隐性延迟源”。 第6章:弹性伸缩与容量规划的动态模型 弹性伸缩是软件定义架构的核心价值之一。本章着重于设计一个能够“无缝”扩展的系统。我们将构建一套理论模型,用于预测集群在增加节点时,数据再平衡(Rebalancing)过程对现有服务性能的影响。容量规划将从静态预留转向基于使用率和增长率的动态预测模型,并探讨如何利用细粒度的存储分层技术(Tiering),实现对性能层、容量层和归档层的自动化管理。 --- 第三部分:数据服务与运维的智能化转型 第7章:面向云原生应用的持久化服务设计 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对存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快的启动速度、更短的生命周期和更强的可移植性。本章将探讨如何为Kubernetes等编排系统提供符合CSI(Container Storage Interface)标准的持久化卷。重点分析了有状态应用(如数据库)的特殊需求,包括快照一致性、备份恢复的原子性,以及存储策略如何与Service Mesh和Sidecar模式协同工作。 第8章:数据安全、合规性与灾难恢复的架构视角 数据安全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需要内建于架构之中。本章将讨论零信任模型在存储访问控制中的应用,包括细粒度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在数据保护方面,本书将侧重于异地容灾架构的设计原则,如RPO(恢复点目标)与RTO(恢复时间目标)的工程实现。对于数据加密,我们将对比静态加密(Encryption at Rest)和传输中加密(Encryption in Transit)的性能影响及密钥管理策略的复杂性。 第9章:利用遥测数据驱动的运维与优化 现代存储系统产生海量的性能指标和健康事件数据。本章强调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洞察力。我们将介绍如何建立统一的遥测数据采集框架,并通过机器学习和异常检测算法,实现对潜在硬件故障或性能衰退的早期预警。运维的未来在于自动化修复(Self-Healing),本章将展示如何设计闭环流程,让系统根据实时反馈自动调整资源配置和数据布局,实现真正的自治运营。 --- 结语:未来数据中心的蓝图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技术领导者和架构师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评估、设计和部署下一代数据基础设施。通过掌握这些跨厂商、跨技术的底层原理和架构思想,企业能够更有效地驾驭数据洪流,为业务创新提供稳定、高效且面向未来的数据底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01 SDDC软体定义资料中心
1.1 SDDC 软体定义资料中心
1.2 软体定义运算(SDC)
1.3 软体定义储存(SDS)
1.4 软体定义网路(SDN)

Chapter02 S2D简介及运作环境需求
2.1 S2D运作架构及部署模式
2.2 Windows Server 2016版本
2.3 如何配置硬体元件

Chapter03 S2D运作架构
3.1 S2D储存堆叠运作架构
3.2 SMB 3
3.3 SMB多重通道
3.4 容错及储存效率

Chapter04 S2D规划设计
4.1 S2D运作规模大小及限制
4.2 如何挑选实体伺服器硬体元件
4.3 实体伺服器环境及数量建议

Chapter05 S2D安装及设定
5.1 安装Windows Server 2016作业系统
5.2 设定10GbE网路交换器
5.3 启用SMB Direct(RDMA)功能
5.4 建构S2D软体定义储存环境
5.5 部署VM虚拟主机
5.6 Storage Pool最佳化

Chapter06 S2D效能测试
6.1 什么是IOPS?
6.2 储存效能测试基础概念
6.3 VMFleet效能测试工具
6.4 IOPS效能测试

Chapter07 S2D维运管理
7.1 S2D如何因应硬体故障事件
7.2 S2D健康状态
7.3 S2D维护模式
7.4 水平扩充S2D丛集运作规模
7.5 扩充CSVFS磁碟区空间

Appendix A S2D解决方案
A.1 简介S2D解决方案
A.2 Dell EMC–S2D解决方案
A.3 Fujitsu–S2D解决方案
A.4 HPE–S2D解决方案
A.5 Intel–S2D解决方案
A.6 Lenovo–S2D解决方案
A.7 QCT–S2D解决方案
A.8 Supermicro–S2D解决方案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哈囉,各位 IT 同事!這次要來分享一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書,《雲端巨獸的基石:微軟 Storage Spaces Direct 深度解析與效能調校》。身為一個在第一線奮鬥的系統管理員,每天都在跟儲存設備搏鬥,要嘛是傳統 SAN、NAS 搞不定,要嘛就是效能瓶頸讓人頭痛。Storage Spaces Direct (S2D) 這個詞聽了很久,但總覺得有點遙不可及,畢竟過去大家對軟體定義儲存的印象就是複雜、難搞,尤其是微軟的產品,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有點卻步。 不過,這本書真的徹底改變了我對 S2D 的看法。作者用非常貼近實務的角度,一步一步拆解了 S2D 的核心架構,從最基礎的磁碟管理、儲存池概念,到進階的虛擬磁碟、鏡像、同位資料保護,甚至到更複雜的快照、壓縮、重複資料刪除這些節省空間的技術,都講得清清楚楚。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有很多來自作者實際專案的案例,那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調校技巧,簡直就是「武功秘笈」,讓我受益匪淺。例如,書中探討了如何根據不同的應用程式特性(像是 VDI、SQL Server、Hyper-V VM 陣列)來優化 S2D 的配置,包括選擇合適的硬體(SSD、NVMe、HDD 的搭配比例)、網路卡 (RDMA 的重要性)、以及軟體參數的設定,這些都是影響效能的關鍵。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一些進階功能時,不會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會深入剖析背後的運作機制。比如說,當我們在討論 S2D 的效能調校時,常常會遇到各種迷霧,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書中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診斷工具和方法,像是 Performance Monitor、PowerShell Cmdlets 的運用,教你如何找出瓶頸,並針對性地進行優化。甚至連一些鮮為人知的 Registry 設定,以及如何透過 PowerShell 來進行自動化部署和管理,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著你一步一步克服 S2D 的難關。對於正在考慮導入 S2D,或是已經導入但想進一步提升效能的 IT 人員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投資的工具書。

评分

各位 IT 同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本讓我驚為天人的巨作:《虛擬化巨擘的儲存革新:微軟 S2D 的架構、部署與維運實務》。身為一個長期在企業 IT 環境打滾的老兵,我見證了儲存技術從單純的硬體堆疊,一路演進到現在的軟體定義儲存,尤其是微軟在這一塊的投入,我一直都抱持著高度關注。Storage Spaces Direct (S2D),這個聽起來就很「硬」的技術,過去總讓人覺得是大型企業的專利,一般中小企業根本玩不起,或是門檻太高。 但這本書,真的把我對 S2D 的迷思一掃而空!作者以一種「大師級」的筆觸,將 S2D 的複雜概念,轉化為清晰易懂的知識。從最基礎的節點選擇、網路架構的設計,到磁碟的配置、儲存空間的建立,每一個環節都講得詳詳細細。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 S2D 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有著非常深入的探討。它不只告訴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哪些設定更能保障資料的安全和服務的連續性。 書中提到了一些關於 S2D 效能優化的實用技巧,像是如何利用 SSD 和 NVMe 驅動器來加速資料存取,以及如何配置記憶體快取來降低延遲。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針對不同等級的應用程式,提供了客製化的儲存方案建議,例如,針對資料庫伺服器,他會建議採用什麼樣的 RAID 層級和磁碟組合;針對虛擬桌面基礎架構 (VDI),他又會推薦另一套優化方案。這些都是從實際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寶貴知識,絕對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 此外,書中也詳細介紹了 S2D 的部署流程,從 PowerShell 的自動化腳本,到 Azure Arc 的整合應用,都涵蓋在內。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優化 IT 基礎架構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雲端巨獸的基石:微軟 Storage Spaces Direct 深度解析與效能調校」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它不僅提供了紮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傳授了如何在真實世界的 IT 環境中,將 S2D 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评分

嘿,各位 IT 同仁!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好書,書名是《下一代企業儲存:微軟 Storage Spaces Direct 實戰指南》。在我們這個行業,儲存永遠是個大哉問,要嘛效能跟不上,要嘛可靠性有疑慮,不然就是預算永遠是個問題。Storage Spaces Direct (S2D),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科技感,但過去總覺得離我們這些中小企業有點距離。 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這個觀念!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在地實際操作的角度,一步一步帶我們進入 S2D 的世界。從最基礎的硬體選擇、網路配置,到儲存池的建立、虛擬磁碟的設定,每一個步驟都講得非常清楚,而且充滿了「台灣在地化」的實用性。書中有很多作者在實際專案中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如何運用 S2D 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分享,這點真的非常寶貴。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 S2D 效能調校的部分。它不只是告訴你有哪些參數可以調,更重要的是,它會分析不同參數對效能的具體影響,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樣的調整。例如,書中詳細探討了如何利用 SSD、NVMe 和 HDD 的不同特性,來優化 S2D 的讀寫效能,這對於我們在有限的預算內,最大化儲存效益非常有幫助。 另外,書中對於 S2D 的高可用性和災難復原的探討,也讓我學到很多。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設定鏡像或同位資料保護,更重要的是,它讓你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原理,以及如何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中,設計出符合需求的備援方案。對於那些正在尋找一個彈性、高可用且成本效益高的軟體定義儲存解決方案的 IT 人員來說,這本「下一代企業儲存:微軟 Storage Spaces Direct 實戰指南」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它讓你不再對 S2D 感到陌生,而是能自信地將它應用到你的日常工作中。

评分

哈囉!各位 IT 界的朋友們!今天特別想來推薦一本讓我讀了後「功力大增」的書籍,書名是《現代化資料中心的首選:微軟 S2D 儲存架構與維護》。在我們這個講求效率與彈性的時代,傳統的儲存架構常常成為瓶頸。Storage Spaces Direct (S2D) 這個微軟提出的軟體定義儲存解決方案,我一直都有關注,但總覺得內容比較偏向理論,實際應用上可能會有很多眉角。 沒想到,這本書,真的把我對 S2D 的疑慮一掃而空!作者以非常紮實的學術功底,加上豐富的實務經驗,將 S2D 的複雜性解構成易於理解的架構。從最基礎的節點設計、網路的選擇(特別是 RDMA 的重要性),到磁碟的配置、儲存池的建立,以及最重要的虛擬磁碟的配置,書中都做了非常細緻的說明。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 S2D 如何與 Windows Server 緊密結合的論述,以及它如何利用內建的技術來實現高可用性與容錯。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 S2D 的「效能調校」有著極為深入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介紹一些基本的設定,而是深入到如何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例如虛擬桌面基礎架構 (VDI)、資料庫伺服器,甚至影片串流等,來優化 S2D 的效能。書中提供了許多 PowerShell 命令的使用範例,讓讀者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和監控 S2D 的運作。 此外,書中對 S2D 的「可擴展性」和「彈性」也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它教我們如何在不中斷服務的情況下,逐步擴展儲存容量,以及如何利用 S2D 的軟體定義特性,來應對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優化 IT 基礎架構,並尋找更具成本效益且管理便捷的儲存解決方案的 IT 人員來說,這本「現代化資料中心的首選:微軟 S2D 儲存架構與維護」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典。它讓你不再害怕 S2D,而是能夠自信地將它導入到你的企業中,並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评分

各位 IT 界的朋友們!今天想來分享一本讓我「驚豔」到不行的新書,書名是《微軟 S2D 軟體定義儲存技術: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指南》。作為一個長期在 IT 領域耕耘的技術人員,我一直對微軟的儲存技術抱有高度的關注,但 Storage Spaces Direct (S2D) 這個名詞,聽起來就感覺有點遙不可及,彷彿是只有大型企業才能玩得轉的高端技術。 然而,這本書真的徹底顛覆了我對 S2D 的刻板印象!作者以非常細膩且深入的方式,將 S2D 的複雜架構,一層一層地剝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其運作原理。從最基礎的儲存池、虛擬磁碟概念,到進階的資料保護機制,如鏡像、同位資料保護,以及高可用性設計,書中都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 S2D 與 Hyper-V、SQL Server 等微軟技術的整合應用,有著非常深入的分析。 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純理論的介紹,而是透過大量的實務案例和操作範例,帶領讀者一步步進入 S2D 的世界。像是如何規劃 S2D 的部署環境、如何進行效能調校,以及如何處理常見的故障排除情境,書中都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指導。書中對於不同硬體配置(如 SSD、NVMe、HDD 的搭配)對 S2D 效能的影響,有著非常深入的分析,這對於我們在實際規劃時,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 S2D 的「彈性」和「可擴展性」有著非常透徹的講解。它教我們如何根據業務需求,彈性地調整儲存資源,並在未來能夠輕鬆地擴展儲存容量,而無需擔心複雜的遷移過程。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在不斷變化的 IT 環境中,尋找高效、可靠且成本效益高的儲存解決方案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微軟 S2D 軟體定義儲存技術: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指南」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了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