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说城人

台北说城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城市文化
  • 人文地理
  • 历史
  • 社会
  • 风俗
  • 台湾
  • 城市观察
  • 文化随笔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经有一个人,爱她所生活着的台北,
  时常说着写着唸着,处处都有她生活的足迹。

  ★台北文化奖、台北文学奖、金鼎奖得主韩良露
  ★物换星不移,一本关于台北身世最温柔闪耀的作品
  ★收录摄影家陈文发台北速写影像、许悔之封面题签
  ★朱全斌、刘克襄专文推荐
  
  「我是个听故事也说故事的人,走过了时代和历史,我爱台北生活。」—韩良露

  她曾经心向远方,最后还是回到家乡。台北,一个曾属于韩良露童年、少年的城市,成为她人生最眷恋的归属。二○○六年起,韩良露主持「南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文化魔术师,在城市文明的神经网络中悠游,与台北的灵魂对话、神交,用文字拼凑出台北的身世与真实样貌。她是永不厌倦,也永远令人怀念的台北说城人。

  「虽然书里提到的店铺与事物有些已经不存在了,而台北的美也不像伦敦、巴黎或京都那般的永恆,尽管韶光荏苒,做为华人世界中最具有文化底蕴也最具有创作活力的所在,台北正逐渐成为一个从容、斯文,愈来愈适合慢活的城市。」——朱全斌

  「台北城的文化多样性,那几年随着南村落的推动,如每年花季的繁华盛开。怎奈台北的人文更加璀璨时,她骤然离去。一栋栋楼房依然耸立,唯露台不再出现,甚而荒凉了。」——刘克襄

  韩良露台北语录精选:
  「台北不是玩景点的地方,台北的好玩在生活的细节,在街道巷弄之间由小事累积而成的文化深度与密度。」
  
  「台北也曾经是一座只往前看不回顾的城市,也曾经身世模煳,好在台北在过去十多年慢慢学着成熟与稳健,知道一味求新求变并非城市唯一的发展之道。」
  
  「早餐,也是台北如今做为一个独特城市的特色之一,想到晨起,台北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早餐在等着我,自然不会想移民去巴黎。」
  
  「我爱寒流来的日子,台北需冷静竟与安静,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口再度清静,让天地之冷气带走我们的浮躁与不安。」
  
  「康青龙街区,并非聚光灯,也不是霓虹灯,只是个文化的幽光,却可以让旅人照见心灵,看见台北不一样的价值。」
  
  「我天天在城南村落中走来走去,跟识与不识、熟与不熟的人们微笑点头、寒暄、交谈,在这里我有了归属感。」
  
  「一夜未眠与一觉初醒的台北是不同的台北。」
  
  「南村这样的村落,是台北人心灵的后院,是一个可以在清晨散步黄昏漫步午夜沉思的家。」
 
城市之光,历史的回响:一本关于台湾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都市的地理变迁或人物志,而是旨在描绘一个广阔的文化图景,一个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塑造与被塑造的地域精神。它如同一次深入肌理的田野调查,侧重于探讨台湾社会结构、族群互动及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动力。 第一章:岛屿的初啼——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塑造 本章回溯至史前时代,考察台湾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多元而坚韧的早期生命。我们不聚焦于城市建筑的兴衰,而是深入分析山脉、海洋和气候对原住民族群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乃至宇宙观的影响。通过考古发现与民族志的交叉比对,描绘出不同语言群落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对土地、自然力量的独特理解。 重点探讨了早期农业模式的起源与演变,如水稻种植的引入及其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初步影响。同时,本章也审视了早期接触——特别是与南岛语系其他分支,以及初期零星的外部贸易往来——如何为后续的历史洪流埋下伏笔。这里没有具体的都市规划图,只有对生存智慧与环境适应的细致解读。 第二章:海洋的交汇点——早期外来势力与贸易网络的形成 17世纪,当欧洲势力与东亚海洋贸易体系发生剧烈碰撞时,台湾岛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交叉路口。本章详细梳理了荷兰、西班牙等势力在此地建立的据点,但关注点并非这些堡垒的军事构造,而是它们如何作为一个贸易中转站,将欧洲、日本以及中国东南沿海的商品、技术和思想进行交换。 我们深入剖析了鹿皮、蔗糖等经济作物在不同族群间生产链条的建立过程。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显著的流动性,传统权力中心受到挑战。书中对早期汉人移民的社会心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侧写——他们是怀着怎样的期望和恐惧,跨越黑水沟(台湾海峡)而来?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再定位”。 第三章:拓垦的激情与边缘的张力——清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 清朝治台时期,大量的汉人移民涌入,带来了深刻的土地利用模式变革与族群间的互动张力。本章将重点放在“边缘化”这一概念上。我们研究了清廷的治理策略——“寓兵于农”与“画界封山”的矛盾性——如何无意中催生了地方性的自治力量与械斗文化。 详细考察了闽南、客家两大主要汉族群体的文化差异如何在新的土地上发生碰撞、融合,以及他们如何分别与原住民族群建立起复杂的经济与防御关系。书中详尽分析了如水利组织(如灌溉系统的管理)和宗族组织(如祖籍派系的凝聚力)在缺乏强力中央干预下,如何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地方性治理”的生动案例。 第四章:现代性的叩门——殖民统治下的制度重塑与文化冲突 日本的殖民统治是台湾历史上一个转折点。本章摒弃单纯的政治年表,侧重于现代性(Modernity)的“移植”过程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我们探讨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现代教育系统的推行以及土地调查等制度性变革,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效率的认知。 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期的精神探索。他们如何在接受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认同之间寻找平衡?对“现代化”的定义,在不同阶层和族群中呈现出何种面貌?书中描绘了从传统诗词到新兴报刊文学的转变,揭示了在严苛的政治高压下,文化自觉是如何以隐晦而深刻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发展的。 第五章:战后与身份的重构——多元声音的汇流与激荡 二战后的接收与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是理解当代台湾复杂性的关键。本章重点剖析了战后初期,因政治事件引发的社会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如何渗透到家庭记忆与集体叙事中。 我们详细考察了“外省族群”的迁入如何带来新的文化景观,以及随之而来的“本土化”运动是如何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展开博弈的。书中分析了从威权体制下的文化禁锢,到民主化进程中,各种身份认同(如战后移民后代、早期定居者、不同原住民族群)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寻求对自身历史的重新书写权。这不是一个单一的故事,而是多重历史叙事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 结语:凝视深处——永恒的“在路上” 本书最后总结了台湾社会长期以来所展现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一种强烈的流动性、高度的适应性,以及对“边界”的敏感。它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种过程性,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与颠覆、对全球化浪潮的接收与本土化的抗争之中。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象的都市景观,去理解支撑这片土地运转的深层文化密码与历史遗留的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良露(1958-2015)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识分子、公益文化推广者;种种兴趣、专长、投入与身分,让她成为丰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岁开始于诗刊发表现代诗,开启写作之门,写作触角广及影评、散文、电视和电影剧本等,曾获台北文学奖、新闻局优良剧本奖、广播金钟奖、电视金钟奖多项殊荣。二○○六年起,主持「南村落」,以艺文社会企业方式介入推广、举办超过千场文化活动,重新诠释在地文化,并因此荣获二○一三年「台北文化奖」个人奖,被盛赞为「城市的文化魔术师」。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荣获图书类金鼎奖。

  平日喜欢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镇,着有《露水京都》《美好生活,其实很简单:韩良露和李渔的「闲情偶寄」》《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台北回味》《上昇星座:生命地图的起点》《灵魂占星:与灵魂对话的和谐生命》《小饮,良露:葡萄酒旅记》《一起,微醺:认识这世界的美妙旅程》等多部作品。

  韩良露原来规划与她一生的挚爱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过生活,也从事更多写作、出版、电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缘果熟,于二○一五年三月三日舍报,留给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众多读者丰美的着述和回忆,以及一门人生叩问真善美的修行功课。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南村落与我──侧记韩良露 ◎刘克襄
代序 台北带路人 ◎朱全斌

卷一 食光记忆
追忆台北的晨光、晨音与吃早餐
台北街头小吃风光好
早餐的选择
吃庙口早市
明星咖啡馆的故事
爆米香车来了
巴赛丽厅

卷二 一街一景
下午的阳光、微风和安宁
端午节艋舺早市
台北孔雀东南飞
市场里放爵士乐的修鞋小铺
东区忆往
厝边与商圈
淘书乐

卷三 城南新事
南村漫步──为「南村落」诞生而写
南村落漫走小确幸
城南小日子
生存或生活,那是个问题
庶民的元宵花灯漫步
「细节里的天使」──打造春日永康农人市集

卷四 城市镜像
三城时空镜像
台北生活者的旅行
台北‧生活者的优质城市
台北真好玩
台北康青龙街区的修学之旅
台北现代美术馆需要更多美学的梦想
如果,城市是……
把「生意做成文化」的感动
放生书
城市老灵
城市是我们的时光旅社
为台北老房子请命
旅人的乡愁
野鸟的家
开小店
阳台的人世风景
温柔的生活革命
热爱我们的台北
双城记──伦敦VS.台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南村落与我──侧记韩良露
◎刘克襄(作家、中央通讯社董事长)


  没有文化的露台,生活的主屋就不会精采。─韩良露

  二○○七年春初,韩良露筹办南村落前夕经常找我,探问一些意见。诸如将来可以举办何种文化活动,如何引领市民在街坊巷弄看到新地景和风物,何谓南台北盆地的美学等等,包括后来南村落坐落的地理位置,后院可以栽种什么,地下室空间又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热烈又兴奋地讨论着。

  讨论多回后,我不知觉地养成一个习惯。没事经过师大路,都会绕进巷子里去探望。看看最近有何改变,她是否又出新创想。或许是隐隐感觉某一新事物即将发生,自己不想错失。又或者,过去是那种爱跷课,几乎快被学校死当的那种不良学生,到了一把老大不小的年纪时,转而喜爱把市井小民生活的种种,当作社会大学的必修学分,开始认真地上课了。因而南村落展开第一回活动时,我便积极参与,无役不在。更理所当然,成为南村落最常导览的解说者。连在中部读研究所的儿子,都加入了工读的行列。

  这是我和良露互动最密切的时候。但远在半甲子前,我们早就熟识了。那时她还是野丫头,我因夏宇和陈玉慧的牵线,退伍没多久,很快就邂逅这位充满大姊大霸气的早熟文青。她疯狂写剧本的故事,那时便时有耳闻。有回好奇跑去看她租房的地方,看到四壁书架堆满杂书,惊叹其博学和见识外,对自己只懂动物生态知识的贫弱,自是深感羞惭。

  八○年代中旬,她跟陈文茜一起经营「跳蚤窝」,我和鸟画家何华仁常去捧场,先前我去良露经营的「影庐」,窥看一些经典的深奥电影,更被其丰沛的电影知识和论述所震慑。尽管如此频繁接触,我们的兴趣,基本上还是平行线,未来势必奔向一个不可能交会的远方。质言之,艺文路途,各有所好。更何况,二十来岁时的狂野,谁在乎这个城市长成什么样子,我们较在乎的是自己的养成。

  但年过半百,生活历练多了,好像脑筋的转折和生命的眼界,多了许多年轻时难以目及的事物。或者到头来,殊途同归,渐渐体会自己的微小和平凡,应该更接近家园,生活才能有所透视。因而管它过去时天涯海角的起落,又或是长年留守岛屿的悲喜,我们都从生活增长中,磨平各种稜角,对这个城市开始了感恩的情怀。进而想透过某些实践,以及新式体验,从不同庶民美学的角度,更想好好认识这座养育的城市。

  良露和其它友人一起合作的南村落,如是自自然然诞生。她的台北学也从这里摸索出美丽的梗概和纹理。我也被快乐地召唤,带着强大使命感,积极做这支先锋部队的前哨。看看如何表述和解说,可以跟这个城市展开最紧密的对话。

  台北是什么?按着不同城区、环境和节庆,我们讨论过许多可以执行的方案,年纪大了,天马行空的意见减少。每次一聊天或开会,在很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常能确切地指出执行和实践的重点。而每一年,良露也都会跟我敲定二、三个冒险的新主题。一连五、六年的活动下来,如今回顾这类相关的主题,跟其它史蹟导览还真大不同。如下罗列便知:野菜、花卉、小山、古道、公园、果树、水道和湿地等等。光是我的部分就这么繁复奇特,遑论其它导览解说的专家。而这些议题至少都要安排二到三条导览路线,带领市民实际走逛,寻找在台北生活的新质地。

  每年换议题,从不同内涵诠释台北,挑战性颇高。后来,我难免会怯场,甚至相当犹疑,但良露不只在思维上勇于表述,在行动上更是大气大度,总有办法怂恿我提头上阵。也幸亏她的豪迈催逼,我才敢鼓足勇气,一再于大庭广众献丑。当然自己也因这个机会的增长,对这个城市有了更丰厚的视界。

  做为南村落的主要导览解说员,我很自负这样和韩良露的互动。或许大家可以从二○一○年一封南村落发给我的信函,看到这种有趣的情谊发展,进而了解南村落执行活动的种种状态。

  Dear刘老师:

  你好!今年要请您帮忙带漫步的是水文、大树和小山三系列活动,因为韩老师删减了每个系列活动只剩五场,因此,下面列出三个系列活动的个别场次,要请克襄老师帮我们重新选择您方便带的场次,其余的活动我们将连络您先前介绍的人选为我们带路。其中,小山本事中,韩老师请您在金面山和白鹭鸶山两者中为我们选一座比较好爬的山,将与其他的山凑成五场。

  ˙系列一—台北小山本事

  虎山(信义)、福州山—富阳森林公园(大安)、金面山(内湖)、白鹭鸶山(内湖)、仙迹岩(景美)、芝山岩(士林)

  其中,福州山、金面山或白鹭鸶山韩老师指定要您带漫步。

  ˙系列二—台北水文物语

  瑠公圳、阳明山坪顶古圳、宝藏巖、华江桥、三脚渡基隆河

  其中,宝藏巖、阳明山坪顶古圳,韩老师指定要您带漫步。

  ˙系列三—台北大树本事

  植物园、台大校园、大安森林公园、北投亲水公园、果树步道(温州街、连云街)

  其中,果树步道,韩老师指定要您带漫步。

  以上活动时间安排从四月份起,避开七月和八月的盛夏时期,每月约有三系列的活动各一场,都安排在週五、週六和週日。因此全部活动从四月到十月或十一月为止。

  此时间安排先告知克襄老师,待一百场人选都确定后,再开始和克襄老师敲时间,若克襄老师目前有今年不方便的时间,也烦请告知,谢谢。

  另外,南村落也将举办五场花会本事,考量到现实性问题,目前我们选择了四月海芋(阳明山私宅)、七月荷花(植物园)、八月桂花(南港茶山)、菊花。

  因为文化护照活动约于十一月上旬结束,其中菊花和另一样花,要麻烦克襄老师帮忙我们推荐地点和适合的开花时间(菊花的地点因为人潮的关系,不能在士林官邸,请老师帮我们推荐别处)。

  南村落从一开始推出,以漫游慢食为主轴,不断地为台北加,做了一次次文化的粉墨登场。透过系列的艺文活动和各类专家的整合,良露规划了许多过往异想不到的内涵,许多台北的可能性都如此缤纷怒放。台北是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的休闲美学何在,在这些活动的冲撞和养成里,逐渐地孕育了更多成熟的高度。

  只可惜,南村落随着她的心力透支,两年前逐渐消隐,活动场次渐减。但她所带出的城市导览,这几年不断地在台北各个重要艺文节点复制。现今很多一日小旅行,街头散步的内涵,或者继续深化,基本上都不脱这一规划的形影和风格。其节气食材活动的细腻,更带出台北饮食艺术的风华和深度。

  台北城的文化多样性,那几年随着南村落的推动,如每年花季的繁华盛开。怎奈台北的人文更加璀璨时,她骤然离去。一栋栋楼房依然耸立,唯露台不再出现,甚而荒凉了。

  露台或许是多余,但没有这一多余,楼房就少了美丽的质感,城市的味道更是索然。真希望来年,会有人接续这棒子,跟这座城市再续一段美好的情缘。大家散步在台北的巷弄时,能再次愉悦地仰头眺望。

代序

台北带路人
◎朱全斌(作家、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系教授兼传播学院院长)


  韩良露不算台北人,她出生于高雄市,接的是南台湾生勐热情的地气。虽然很小的时候就搬来台北,但是她是住在当时很鄕下的北投,家是位于小山坡上的温泉路。她跟我说,她每天都用跑的,咻地一下就到了北投公园,爬树捉迷藏骑马打仗样样都来,等玩累了也肚子饿了,才衣衫不整,手脚伤痕累累地回家,既没文化也一点都不文明。

  然而,十七岁时,在她的坚持下,一家人搬到了东门町的临沂街,每天穿梭在巷弄、市场、书店、咖啡馆还有小吃店之间,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种随兴闲逛的节奏,偶尔跟熟或不熟的人摆摆龙门阵。照她自己的说法,这时候,她已经「预演般地把她眷恋的生活主调定出了模」,也就是一种靠两只脚走,一家店挨着一家店慢慢走,用一种把日子过慢过小的方式,来建立她跟这个城市的情感关系。

  因此,虽然我是出生在中山区的台北人,但是跟大部分的市民一样,很少脱离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对台北的认识与熟悉度远不及她这个后来者。我们初识于台湾经济起飞的八○年代初,那时她大约二十出头,骑着辆光阳佳人50大街小巷地跑,基本的原型还是在北投喜欢到处跑的那个野丫头。她发现我有一辆二手的小喜美,便常怂恿着我开车载她去更多更远的地方,像是到基隆庙口吃夜市,或是阳明山去泡温泉。

  韩良露是我当时朋友中最爱玩的,记得她曾经跟我说过,她要做台北真正的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这个又称为小资产阶级的名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指的是用小笔资金自己创业的人,拥有自己的资产(如房地产),可以自由自在,在既不受老板管束,也不剥削他人的状况下工作,过着兼具有情趣与品味的生活。她说按照她的标准,一个小布尔乔亚要懂得吃懂得穿,知道找餐馆的门道,也精通买好东西的眉角。按照我的成长环境,吃喝玩乐属生活中的末节细行,怎么会拿这些小事来当作志向讨论呢?但不可否认,跟着她走,生活的确变得比较有滋有味。

  才二十八岁,韩良露就靠着写电视剧本存钱买了房子,算是初步建立了做小布尔乔亚的基础,然而开一家咖啡馆才一直是她的梦想。她理想的生活是每天可以在飘着咖啡香的店里看书,偶尔跟客人聊聊天。不过这个想法总是被我打枪,我不断地提醒她世上奥客很多,还有店铺会变成囚禁她的牢笼。直到有了南村落,尝到了实践理想的代价是付出健康与自由,她才觉得我说的是对的。

  韩良露喜欢城市,她常说自己是搜集城市的人。我们出国旅行,她最喜欢在有店家有餐厅的市镇里闲逛,一点也不喜欢去野外远足。我常常笑她好逸恶劳,四体不勤,但是她逛起书店或者画廊、博物馆却一点也不懒。她喜欢动脑,如果接触到的事物不能启动她思考,她宁愿随处找个地方坐着,只要手上有一本书,她就不会无聊。她常说城市的文明有如巨大的脑神经网路牵引着她,在旅途中,她总可以像一个时空的旅行者,跟不同城市的灵魂神交。

  二十五年前,良露跟着我到伦敦住了五年,这段经验彻底改变了她,她彷彿是游荡多年疲惫的旅人,忽然找到了可以安居的所在。她曾说,台北是她感情上的家,而伦敦是她灵魂上的家。从一个外来者客居的角度,她看到了要成就如伦敦这样一个丰富而文明的伟大城市,背后靠的是市民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从到伦敦不同的区去参与达人带路的活动,良露发现伦敦是一个由上百个村落自然形成接合的大都市,每个村落都有不同的人种、族群、文化以及阶级,因为时间轨迹以及彼此的差异都被保留下来,伦敦的多元特色才会如此吸引人。

  回到台湾后,我们先定居于天母石牌生活圈,过着与台北市中心若即若离的郊区生活。但良露始终怀念着她年轻时期住过的南区,以及在伦敦那种紧邻着繁华的都市文明,每天可以看见许多不同的人,亲近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她曾说,虽然台北在丰富度上不能跟伦敦相比,但是做为一个华人城市,她有着独特的多元文化混合,包括大陆各省的文化与闽南文化、原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荷兰、西班牙的文化残余。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年轻的都市,有着伦敦、巴黎、京都这些我们心爱城市所没有的活力,所以我们决定还是搬到南区,才更符合我们我们决定要终老在台北的理由。

  我们在台师大附近找到了安居之所,靠近巷弄密布开满着独立商店的永康街、青田街以及龙泉街,良露帮它取了一个「康青龙生活圈」的名字,每天闲闲地过着小日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帮林语堂故居办了一个润饼节,由饮食文化的分享所得到的回响中,她获得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遂于二○○六年成立了南村落,从伦敦观摩到的达人带路做起,用艺文社会企业的方式推广人文活动。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南村落主办了多届的春天润饼节、台北文化护照、古蹟日、原民文化游,先后办理过一千多场的文化活动,包含了展览、导览、设计、讲座、散步、古蹟培训、文化夜宴、文创嘉年华、小农市集、纪录片拍摄等,并自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与交通部观光局推广国际光点计划,推广深度的台北城市文化旅行。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段时间的韩良露,本书编辑特别请作家刘克襄提供了他的侧记。

  韩良露是一个丰富的人,在她众多的原型之中,说书人是一个很突出的面向,在众多跟朋友的聚会中,总是可以看见她滔滔不绝地跟大家分享她博闻强记的心得,她热情而恺切的风格还曾被蔡康永戏称为政令宣导。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她的台北身世,她对台北的爱与观察,她多重的观点不单是小布尔乔亚的,也是庶民的、文青的以及知识分子的。

  本书文字分别写于韩良露辞世前十年中的不同段落,虽然里面提到的店铺与事物有些已经不存在了,而台北的美也不像伦敦、巴黎或京都那般的永恆,尽管韶光荏苒,做为华人世界中最具有文化底蕴也最具有创作活力的所在,台北正逐渐成为一个从容、斯文,愈来愈适合慢活的城市。过去我跟良露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讨论世界上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城市在哪里?而台北永远排第一,这本书记载着我们所有的理由,也希望在良露的带领下,能让读者重新发现她的美好。

图书试读

追忆台北的晨光、晨音与吃早餐
 
关于台北的晨音、晨光与吃早餐的种种,在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往事。
 
十八、九岁到二十四、五岁时,都跟着画画、写诗、写影评的人闲混,天天熬夜的我们,总有本领扯东扯西扯到天光鱼肚翻白,才心甘情愿离开不同朋友的家门,但也不想立即返家,于是,吃早餐就成为继续晃盪的理由了。
 
二、三十年前,住在东门临沂街的我,有可能去东门市场走走,五、六点的早市总有种精神抖擞的气氛,通常最早工作的一定是肉铺,大只猪在木板上,肉贩神准地下快刀切割,虽然是无声的演出,却彷彿听得到肃杀之声。
 
鸡摊总是较聒噪,关在铁笼中的红冠公鸡仍尽当日最后职责地叫晨,母鸡也叽叽地唿应着,隔邻的鱼贩将刚运到的大草鱼倒进小鱼池中,过多的鱼哗啦地在浅水中挣扎吐气,早出局的鱼其实也早轻松。
 
菜贩来得较晚,但也慢慢摆好了菜摊,讲究者会洒水好让菜蔬看来像沾着露珠,清晨的菜总看来很有朝气的样子,也较能让疲倦而发红的眼睛看着觉得舒适。
 
市场里有一摊米粉汤,当年顾客还不像今日这般拥挤,可以清闲地吃碗米粉
 
配两块油豆腐,睁着已经逐渐要阖上的双眼,有一种恍惚的倦意,但吃着微饱再回家上床会更容易入眠也保证不会大上午突然饿得醒过来。
 
或有时会去信义路华南银行旁的小巷中吃寿司、味噌汤、脆肠排骨冬粉,当时的中年老板人极沉静,常常小吃做得好的摊家都不唿,静心专注者才能料理细节吧!这家小摊我起码吃了十年,但后来老老板不在了,口味也跟着变差,如今每回忍不住去一趟就只好再失望一回。
 
念大学时,有一阵子搬出临沂街的家,在复兴南路底与人合租公寓过起独立时代的生活,当时天天深夜在信义路国际学舍对面的影评人朋友家大摆龙门阵,总是清谈到清晨三、四点再沿着信义路复兴南路走回租屋处,当时复兴南路还未变身为二十四小时清粥小菜街,整条复兴南路入夜很冷清,但在瑞安街口却有一处清粥摊,卖简单的台式清粥小菜,一盘菜当时只卖二元,吸引一些夜工族及起早做运动的老人,我常挤身其间,在微微的天光下,吃着传统的煮芋茎、煎咸带鱼,喝着暖唿唿的米粥,清晨时光总有种特别清明宁静的时刻,是整晚说了太多的话倒尽了思绪杂质后的空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北说城人”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光听名字就觉得充满故事感。我一直对台北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从我小时候在巷口的老爷车里听着收音机长大,到如今脚步匆匆地穿梭在高楼林立的街头,台北一直在变,却又似乎从未改变。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捕捉这种变化,又会讲述哪些“说城人”的故事。是那些世代居住在老街区,守着祖辈留下的生意,看着城市一点点扩张的耆老?还是那些怀揣梦想,从台湾各地甚至是海外来到台北闯荡,试图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位置的年轻人?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在这座城市的脉搏中跳动。

评分

读完“台北说城人”,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真的很有层次感。它不像一些城市那样有着单调的形象,而是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多元的文化。书中对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台北人的刻画,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的。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老一辈台北人的回忆,他们经历过台湾经济腾飞的年代,也承受过时代的变迁带来的阵痛。他们的故事,是台北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同时,书中对新一代台北人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他们身上有着更加开放的思想和更加多元的价值观,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台北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

“台北说城人”这个书名,让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虽然不一定在台北生活过,但对台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代表着台湾的缩影,是许多梦想开始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听”到更多来自台北的声音,了解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节奏和文化底蕴。我好奇书中会描绘出哪些台北特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是否会写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或者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街头巷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台北的肌理,去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评分

对于“台北说城人”,我最看重的是书中所传达的情感。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或风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人情味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台北这座城市的温度,让我看到那些“说城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执着。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对生活、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叙事的意味,我期待它能够像一部温暖的电影,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北说城人”,让我联想到很多过去在台北的经历。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台北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所吸引。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高楼大厦与老街巷的交织,都让我觉得充满新奇。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台北,通过那些“说城人”的故事,重新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夜市里辛勤工作的摊贩,他们是如何用汗水养活一家人的?是否会描写那些在街头表演的艺术家,他们用音乐和艺术点亮了城市的夜晚?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台北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面,而不是那些经过美化的形象。

评分

我一直认为,每一座伟大的城市背后,都有一群独特的人。而“台北说城人”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我尤其好奇书中对那些“不那么显眼”的台北人的描写。比如,那些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街角的早餐店老板,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那些穿着制服、默默维持城市秩序的清洁工、公交车司机,他们的生活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这些被忽视的声音,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台北这座城市最为真实、最为朴素的一面,而不是那些只存在于旅游手册上的光鲜亮丽。我相信,真正的城市魅力,往往藏匿在那些平凡而又充满韧性的人物身上。

评分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市的一部分。而“台北说城人”,听起来就是一本关于这座城市里无数个“我”的故事。我很好奇书中会涉及到哪些职业的人?是白领精英,还是蓝领工人?是艺术家,还是商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台北这座城市的多样性,让读者看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家庭、关于爱情的普遍主题,因为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将这些个人故事与城市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地理解这座城市。

评分

我一直觉得,城市是有灵魂的。而“台北说城人”这本书,就像是为台北这座城市的灵魂注入了生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并将之与城市的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老建筑的故事,那个建筑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我读到关于某个小巷里的咖啡馆,那里是多少失意者的避风港,又是多少创意人士的灵感源泉?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台北不仅仅是一堆钢筋水泥的集合,它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情感的生命体。而那些“说城人”,就是构成这个生命体最鲜活的细胞。

评分

收到这本“台北说城人”的时候,我正值人生的一个迷茫期。总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每天都差不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细致入微的城市描绘。作者对台北的街道、巷弄、老建筑,甚至是街边的摊贩和咖啡馆,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卤肉饭的香气,听到机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感受到午后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这些场景不仅唤醒了我过往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我开始意识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那些默默无闻的“说城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台北的面貌。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台北的过去、现在,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评分

对于“台北说城人”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够从中看到台北这座城市在不同社会议题上的反映。比如,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碰撞?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关于房价、关于就业、关于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人物的描绘上,更能引发读者对台北这座城市的深刻思考。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那些真实的社会断面,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本真正触及城市灵魂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