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之書

病者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疾病
  • 療愈
  • 心理
  • 哲學
  • 生命
  • 死亡
  • 苦難
  • 反思
  • 存在主義
  • 精神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期望大傢在閱讀此書時,也能有同樣的心神,勇於麵對生活中的睏境,給自己一些機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天主教遣使會中華省會長 榖聲野神父

  作者遺孀雅美莉․奧撒南(Amélie Ozanam)以一種純樸卻動人的風格,帶領我們經曆她丈夫在迴歸上主的旅程中,所遭受的身心痛苦。本書對所有經曆相同痛苦的人,錶達齣敬意與感同身受,並且誠摯地盼望他們能得到所需要的恩寵。──亞明․他拉茲(Amin A. de Tarrazi)奧撒南列品特派員兼第十二任國際總會長

  真福奧撒南終身以基督徒的承諾和關懷去拯救人的靈魂,最後無畏地默觀著自己的生命盡頭。遺孀雅美莉描述亡夫如何將閱讀聖經,成為每天的習慣。他不僅自己從默想聖經中得到慰藉,也當作禮物送給其他人。──麥可․張耀明博士(Dr. Michael Thio)聖文生善會第十五任國際總會長

  這本激勵人心,涵蓋真福菲德列․奧撒南思想、祈禱和默想選集的著作,揭示瞭奧撒南的人格特質與靈修領域。透過此書,讀者將擁有奧撒南信德與望德的基礎知識。他疾病纏身多年後,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他對聖經的省思,特彆是他對聖經的閱讀,不僅為他自己帶來慰藉,也可能是送給其他人,特彆是受疾病摺磨人士的禮物。──雷納托․利馬․歐禮華(Renato Lima de Oliveira)聖文生善會第十六任國際總會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德列․奧撒南(Frédéric Ozanam, 1813-1853)


  祖籍法國,生於意大利的米蘭,原名安多尼-菲德列․奧撒南(Antoine- Frederic Ozanam)。他具有敏銳的靈性觸角,對於周圍發生的悲慘事情、城內衛生條件十分落後、工人階級的極度貧窮等境況,産生瞭強烈的憐恤感。1833年與一群年青學生創立的慈善組織:「愛德協會」(Conference of Charity)。他後來更成為該年青人團體的導師。協會是以愛德使徒聖文生․德保(Saint Vincent de Paul)為主保。

  奧撒南於1853年9月8日與世長辭,享年40歲。他的封聖程序於1996年6月25日完成,由教宗簽署宗座頒佈「真福」(Beatified)。
 

圖書目錄

推薦序—當心!沮喪乃是靈魂之死 009
中文版前言 012
英文版前言 014
《病者之書》為何再版 018
巴黎總教區齣版許可 020
法國巴黎總主教安德烈.範特拉樞機閣下之文章 021

第一部:文選
2006年版本之簡介 024
菲德列.奧撒南—我們這個時代的平信徒聖人 027
雅美莉.奧撒南.蘇拉誇的證言及給拉科代爾神父的短簽 032
菲德列.奧撒南的默想 036
菲德列.奧撒南嚮布哥斯聖母祈禱 050
感恩禱 052
菲德列.奧撒南四十歲的禱詞(亦稱作〈來自比薩的祈禱〉) 054

第二部:病者之書
雅美莉.奧撒南的序言 061
I 信德和希望的基礎 063
 悲傷和死亡的起源 創三9-19
 基督承擔瞭我們所有的苦痛 依五三1-12
 神聖君王的抱怨 詠廿二(廿一)2-20
 我主耶穌基督受難記 路廿二39-71;廿三1-45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死亡 若十九25-42
 我們的主復活瞭 榖十六1-7
 我主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自己的中心思想和典範 格前十五20-22, 35-55
 耶穌基督將復活的許諾賜給那些信從祂的人 若六35-60
II 舊約全書中病苦的人 079
 1. 約伯
  .約伯受考驗 約一1-22;二1-10
  .約伯的怨言 約七1-21;十四1-6;廿九1-25;三十1,15,16-31
  .約伯的希望 約十九14-27
  .約伯的治癒 約四二10-16
 2.納阿曼的治癒 列下五1-15
 3.希則剋雅患病 列下二十1-11
 4.托比特 多二10-18;十一7-17(非思高版)
III 教誨、感情和祈禱 093
 病人的職責:彆小看自然療癒的方法,天主創造瞭醫生和植物的美好。先淨化自己,再嚮彆人諮商。 德卅八1-14
 在長期受苦中忍耐天主的遲延 德二1-14
 不懼怕死亡 德四一1-9
 人生短暫,人類心靈虛空 詠九十(八九)1-15
 病人的懇禱 詠六2-5,7
 一個不幸靈魂的抱怨 詠八八(八七)2-10,14-18;七十(六九)2,6
 自覺是罪人的病人的懇禱 詠卅八(卅七)2-11,19-20,22-23;一三○(一二九)1-8
 痛悔之情 詠五一(五十)3-21(求主垂憐);一○二(一○一)2-7,12-13,24-29
 懇求 詠八六(八五)1-6,12-13,15-16
 希望、順服及痛悔之情 詠四十(卅九)2-9,12-16,18
 對天主的切望 詠九一(九十)1-16(需要助佑的人);一二一(一二○)1-8;十六(十五)1-2,4-5,7,11;十八(十七)2-7;一二三(一二二)1-2
 行善病人的安慰 詠四一(四十)2-5
 在痛苦的病榻旁紀念上主 詠六三(六二)2-8
 切望天主並順服祂的旨意 詠七三(七二)25-28
 為擔心讓小孩陷於貧窮的病人 詠卅七(卅六)18-19,23-27,39-40
 準備領聖體的病人 詠廿三(廿二)1-6
 對天堂的渴望 詠四二(四一)2-12;八四(八三)2-13
 曆險後的感恩之情 詠一一六(一一四、一一五)1-9;七七(七六)2-9
 在恢復健康時:希則剋雅的〈謝恩歌〉 依卅八9-20
 醫治後的感恩 詠一○三(一○二)1-22
IV 新約全書中病苦的人 125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真福八端 瑪五3-9
 我主對貧病者慈悲為懷:治癒病人是祂使命的標記 路七19-22
 癩病人、百夫長的僕人及伯多祿的嶽母: 瑪八1-17
 天主必降福那些謙遜及信賴祂的人
 復活雅依洛的女兒、治好患血漏的婦人並使兩個瞎子復明 瑪九18-31
 客納罕婦人:要不屈不撓,彆因天主最初的拒絕而沮喪 瑪十五22-28
 耶穌治好聾啞人及瞎子:耶穌以自己的話語立刻治癒人,用實際的方法治癒人需要時間 榖七31-37;八22-26
 耶裏哥的瞎子:天主允許我們祈求健康 榖十46-52
 人們把癱子從屋頂降到房間內:嚮天主懇切祈禱。先尋求心靈的治癒,再祈求身體的治癒 路五17-26
 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母親的眼淚對聖母瑪利亞的兒子很有作用 路七11-17
 水臌癥患者的治癒:照顧病人是虔敬的工作,能榮耀上主的時日 路十四1-4
 十個癩病人:治癒後的不知感恩 路十七11-19
 水池邊的癱子:等待天主上智的決定;不要失去信心 若五1-14
 胎生瞎子的治癒:治癒疾病為瞭在這世上見證天主的良善 若九1-41
 拉匝祿的復活:耶穌有意地等待—拉匝祿姊妹的信德救瞭他 若十一1-45
 離開塵世前耶穌念著貧病之人:祂賦予祂的宗徒治癒他們的能力 路九1-6;榖十六14-20
 聖伯多祿和聖若望治好聖殿的瘸子 宗三1-9
 伯多祿的影子及保祿的毛巾和圍裙帶給病人健康:對聖人聖髑之信賴 宗五15-16;十九11-12
 艾乃阿受醫治及塔彼達復生:多行善事的報償 宗九32-42
 在呂斯特辣治好跛子:外邦人相信天主的手治癒瞭病人,我們隻相信藝術及自然的勝利 宗十四8-15
 保祿經過默裏達島治癒瞭頗裏約的父親 宗廿八8-9
 給病者傅油 雅五14-15
 最後的祈禱 默廿二20-21

第三部
菲德列.奧撒南的奇蹟 151
一位心係病人的教宗 160
喜樂的十字架旁的聖母 167
聖經經文 170
參考資料及插圖一覽錶 173
 

圖書序言

導讀

摘錄自雅美莉•奧撒南給拉科代爾神父的短簽
講述有關她丈夫最後時日的情況


  (……)盡管這個疾病未癒,他虔誠的信德仍然非常明顯而堅定;所以我能證實他始終與主同在。他在比薩度過瞭生命中最後的一個鼕天。雖然早晨都不得不躺在床上,他仍利用這段時間閱讀《聖經》與福音,在有關疾病的章節註記,並編寫一本給病人的書。每當他想到如果有朝一日,這本書能夠安慰像他一樣可憐的病人時,就難掩歡欣。這樣的閱讀方式讓他心神振奮,因此日後用瞭很長的時間,來談論閱讀聖經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傾聽他的談話,我極感喜悅,且在照顧他時大獲助益。由於他可憐的身體被疾病完全吞噬,醫生要我盡量為他按摩,以增進血液循環。然而他因為看見我照顧他纍垮瞭,心裏十分沮喪難受,而治療過程中極感痛苦,即使是由我所做的治療。

  但當我轉移他的注意力到《聖詠》或《約伯傳》時,他絲毫沒有注意到時間,而且是以神聖的態度談論著。他不斷地誦讀《聖經》,這對他有一種奇妙的控製力。每天早上我一走近他床邊,第一句話就是聖經裏的詩節。

  他常對我說:「在這本書開頭就寫著:『天主,我將依禰的旨意而行。』這一直是我希望的;我把禰的律法放在我心中。」他重復說瞭好幾次。

  就在我的摯愛去世前兩個月,我無法形容那種無可言喻的溫和與靜謐,它籠罩在我們安蒂尼亞諾陰鬱的屋子裏。我還記得那些傍晚—我可憐的朋友坐在陽颱的邊緣,看著夕陽落到老港口的後麵。我們經常數著散布在海麵上的小船,他喜歡極瞭!他贊美天主偉大的化工,贊美天主的愛,贊美他能輕易自如地變換大自然的麵貌,那些優美的詞句常從他的靈魂深處傾囊而齣。

  在某個既哀傷又平靜的傍晚,我問他天主所賜予的最大禮物是什麼?他說:「是心中的平安。沒有這樣的平安,即使我們擁有一切,仍然不快樂。有瞭這樣的平安,我們可以忍受最艱難的苦痛及死亡的到來。」

  有一天,在談及他未完成的工作時,他告訴我:「如果我來不及完成我想做的事情,就離開瞭這個世界,唯一的安慰是:我不為彆人的贊美而工作,我隻為真理服務。」(……)

  他對天主的審判一直相當害怕;但是生命將盡時,這種懼怕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齣奇的平靜,和對天主的慈悲充滿信心。(……)

  我以前從未看他展現過如此的感情,這讓我無比地喜悅。(……)

  無論如何,那絕不是狂妄、自以為是,他總是保持謙遜。在他死前的兩個星期,我讀朋友的來信給他聽,內容充滿愛意及崇拜。他看起來非常悲傷並告訴我:「人們給瞭我太多的贊美;但願天主的公義不要太嚴厲!」

  我的摯愛並未因他生命中的犧牲而感到悲傷。一旦他清楚地看到瞭天主的旨意,他便會慷慨地作齣犧牲。

  1852年5月,當他受苦於幾乎緻命的胸膜炎時,他不斷地說著這句話:「我的天主,禰要什麼,何時要,我願意立刻如禰所願。」

  好幾次他差點就完全恢復健康瞭,他相信是天主讓他的身體健康起來,這個想法帶給他如此澎湃的喜悅,以至於這喜悅本身就可以衡量齣他必須捨下的事物和他所受痛苦的價值(他好幾次幾近康復,他相信這是天主的旨意,伴隨著澎湃喜悅而來的附帶價值是,他明白自己受盡痛苦後該留下什麼。) (……)

  他喜歡談論他的死亡,可是有時怕我不悅而不敢說。每當我無法為他解憂時,我先說自己可以閱讀他的心,他就大為欣慰並盡情流露靈魂深處的悲傷。他溫柔地嚮我緻謝。隻要危險尚在遠方,我們通常會談論死亡;但當它一靠近,我們就因害怕而失去勇氣,不敢談它。(……)

  當我們必須離開安蒂尼亞諾搭船迴國,離開那間我們住瞭兩個月,並在裏麵飽受煎熬的屋子時,他嚮前伸展雙臂說:「我的天主,感謝禰,為瞭禰在這個處所賜予我的所有磨難和痛苦。期望它們能終止我的罪過。」當我雙膝跪下時,他溫柔地扶起我,用手臂環繞著我說:「我也感謝妳,因為妳給瞭我所有的安慰。」(……)

  (……)從此刻起,他的健康急速惡化,彷彿隨時即將死去。臨終前三天,他一直在平靜、無痛苦中安睡,隻有在以下幾種情況纔保持完全清醒—那就是嚮他的兄弟道謝,感謝他們的幫忙;跟我母親說幾句溫柔的話;以及親吻並祝福他的女兒。

  彼那泰爾神父叮囑他:「我的孩子,鼓起勇氣,對天主要有信心。」 他平靜地迴答:「我為何要畏懼天主?我是如此地愛祂!」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人體的奧秘,特彆是那些我們通常迴避的“病態”部分,充滿瞭好奇。但之前接觸到的資料,要麼太過枯燥學術,要麼就充斥著聳人聽聞的描述,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病者之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為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醫學的復雜性剝離開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詩意的觀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解剖師,卻又懷揣著哲學傢的思辨,以及藝術傢對生命形態的敏感。每一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個古老的謎團,但不是用冷冰冰的統計數字,而是通過生動的敘述,讓我能切身感受到病痛的發生,理解細胞是如何在身體裏進行著一場場無聲的戰役。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健康”這個概念,原來它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頑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更是關於生命本身,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身體裏,努力維持那份平衡,以及在失衡時,身體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力和掙紮。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呼吸,思考身體內部正在發生的一切,這種連接感是我從未有過的。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被邊緣化的、不被主流話語所關注的領域特彆感興趣,《病者之書》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常人眼中“病態”的部分,描繪得如此真實,卻又不失一種令人心生憐憫的美感。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捕捉到那些肉眼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並將之放大,讓我們看到生命在最脆弱的時候,所展現齣的復雜與矛盾。我喜歡書中對“失衡”的描寫,原來健康並非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一個不斷處於動態平衡的過程。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生命便會展現齣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應。閱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瞭解疾病,不如說是在理解生命本身。它讓我對身體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對那些與病痛抗爭的人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超越知識層麵的感悟,一種對生命脆弱與堅韌的深刻體認。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生命本質”的書,一本能讓我不再流於錶麵的閱讀,而是真正地去思考、去感受的書。《病者之書》做到瞭。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卻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中,揭示瞭令人震撼的真相。我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偏執,那種對微觀世界的精準描摹,讓我仿佛置身於細胞的戰場,親眼目睹著細胞分裂的奇跡,或是癌細胞瘋狂擴張的景象。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變化”的描繪。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疾病,則是這種變化中最極端、最令人矚目的錶現。它不是靜止的,不是終結,而是生命在壓力下的變形,是身體為瞭生存而進行的殊死搏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它讓我審視自己身體的運作機製,也讓我反思自己對“生命”的定義。那些被病痛摺磨的個體,在書中不再是單純的“患者”,而是生命力在極限狀態下的具象化,他們的故事,是關於生命最原始、最強大的證明。

评分

說實話,拿到《病者之書》之前,我對“疾病”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多的期待。總覺得是些枯燥乏味,甚至有點令人不安的內容。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它不像我預想的那樣,充斥著令人恐懼的醫學術語和令人不適的圖像,反而以一種極其平和、卻又極其深刻的筆觸,描繪瞭生命體在麵對“異常”時的種種形態。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說書人,娓娓道來,將那些原本遙遠而陌生的病癥,變得清晰可見,甚至帶上瞭一種奇特的、不容忽視的美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過程”的描寫,不是簡單地列齣癥狀和治療,而是細緻地展現瞭疾病如何悄無聲息地侵入,身體又是如何一步步做齣反應,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生命本身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脆弱。它讓我意識到,疾病並非全然的“壞”,有時也是身體一種極端的、甚至是絕望的呼喚,是對生命邊界的一次次試探。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反思自己對身體的忽視,以及對生命無常的輕慢。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溫柔、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那些生病的人,也理解那個時刻不在變化的自己。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被《病者之書》這個名字吸引瞭,覺得它充滿瞭神秘感和某種程度的“禁忌”意味。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這本書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甚至帶點超然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通常避而不談的“病竈”。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將那些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轉化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能夠理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適應”的探討。疾病的發生,往往是身體在試圖適應某種新的、不尋常的環境,而這種適應,有時是驚人的,有時又是令人心碎的。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活著”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呼吸,更是身體內部無數個微小、卻又無比重要的零件在協同工作,在不斷地應對挑戰。它讓我對生命充滿瞭敬畏,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平凡的健康時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