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個訪問結的書緣 第一次聽到何文匯教授的大名,是八十年代初看香港電颱《百載鑪峰》的時候,風華正茂的他主持這個深入介紹香港本土曆史的係列節目,吐屬不凡,儀錶齣眾,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當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任講師,我曾經兩次申請該係,可惜無緣做他的門生,幸好能考進香港大學中文係,做瞭他的師弟,比他晚很多輩。1986年我停學一年擔任學生會副會長時,在舊刊物發現何教授是1968年港大學生會齣版秘書,主編過學生會刊物,讓我更添幾分親切與敬意。60年代的港大是貴族學府,能考進去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與他同期的精彩人物,今天在各個領域仍然發揮重大影響力。
90年代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唸碩士時,何教授是教務長,我的畢業證書有他的簽署。可惜當年我隻是兼讀生,上課來去匆匆,沒有機會嚮這位大師兄請益。直至21世紀初,我纔在一個港大活動正式認識他,有一見如故之感。2012年,港大學生會慶祝100周年,我有機會簡短訪問他分享當年的迴憶,特彆是他與學生會經理呂君發先生的友誼;發叔翌年獲港大名譽大學院士,他也親自道賀。
2013年我離開任職21年的《信報》,創辦灼見名傢傳媒,得到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2014年10月網站啓動後,我陸續邀請教育界的專傢做專訪,其中一位是何文匯教授。那天在位於灣仔的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會址訪問,外麵下著不小的雨,窗邊的雨珠讓拍齣來的圖片有一種淒美感。近三小時的訪談我們談中文、英文的學習,也談到何教授跟隨過的名師,內容非常豐富。由於當日負責記 錄的同事後來離職瞭,訪問內容遲遲沒有寫齣來,直至一位港大中文係師妹接手,文章終於一篇一篇整理好,何教授花瞭不少時間逐一潤飾、修訂;至於迴憶四位名師的大作,完全齣自他的手筆。
訪問刊登後,反應齣乎意料的好,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好。談中文學習那篇,他強調須要背誦文學名篇,批評教育當局取消中學文憑試的範文,使中文變成死亡之捲,學生竟對母語望而生畏,在全世界很難找到第二個例子。何教授學貫中西,在英國攻讀博士,在美國名牌大學任教,英文造詣不容置疑。他對英文學習的心得,來自在中學時期的紮實基礎,下瞭很多苦功,所以他反對一味愉快學習。三篇文章刊登後,無論Facebook瀏覽量及網站的點擊都非常高,每篇有數韆至過萬的分享,連颱灣的著名雜誌網站都要求轉載,引起熱烈的討論。四篇迴憶名師的自述,溫暖感人,令人羨慕他一生可以遇到那麼多道德、學問、詩文倶佳的大傢。
何教授纔情並茂,著作等身,這本新作由一次訪問演化齣來,算是我們一段難得的文化情緣。
文灼非
灼見名傢傳媒社長
2017年7月
前言 是書之成,端賴《灼見名傢》文灼非兄督導於前,商務印書館毛永波兄督導於後。扶持義重,能無述乎?
事緣灼非兄於2015年某月日偕編輯與餘談治學之道。2016年5月2日,《灼見名傢》網址乃刊登當日訪談之第一篇文章,題為〈學好英文,首重語音語法〉。又於5月21日刊登第二篇文章,題為〈學好中文,背誦有益〉。餘當日亦談及「愉快學習」之義,因所言不多,兄乃命餘書以足之,成第三篇文章,於6月16日刊登,題為〈一味愉快學習,孩子可能輸不起〉。三文俱由時任編輯何敏盈女士錫名。兄又嘆師道不彰於現世,遂命餘為文追憶名師,用感時俗。餘退而成四文:憶陳湛銓教授文於同年8月6日刊登,憶羅伉烈教授文於 8月7日刊登,憶劉殿爵教授文於8月13日刊登,憶周策縱教授文於8月14日刊登。四文亦由時任編輯何敏盈女士錫名,皆得文旨。
永波兄於網上見此四文而悅之,謂當付梓人。然以訪談文章首重趣味,未能兼顧學術,宜見於雜誌而不宜見於專書,乃促餘改寫成 説明文,務要文質兼備,方閤行而久遠。餘乃參考《灼見名傢》第一篇訪談文章,並取用拙著《粵音教學紀事》及《廣粵讀》書中材料,成〈學好英文〉一文。又參考第二篇訪談文章,並抄錄及改寫拙作學報論文兩篇,成〈學好中文〉一文。又修飾第三篇訪談文章,成〈愉快學習〉一文。兄鏇以字數未足,命增一篇。餘因思新高中範文以《論語》居首,而《論語》確吾華寶書,遂以〈學好《論語》〉為題,成第四篇。至此文章八篇,分置兩部:首四篇置第一部,曰「談學習」;次四篇置第二部,曰「億名師」。因自名是書曰《談學習憶名師》。微灼非兄吾不能成諸文,微永波兄吾不能成是書。二兄者,達人者也。
書稿既成,復得香港樹仁大學畢宛嬰女士及是書責任編輯相與斟酌文字,欲辭達而言有文;更濛灼非兄序以仁言,許我以小成,勸我以無逸。感銘斯切,難以言宣。筆耕雖苦,然成書見誌,若得同聲相應,益我以多聞,即樹而有獲,此餘之大幸也。
何文匯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