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以往都接受「抗日戰爭」的解釋體係,
也非常習慣「太平洋戰爭」的視角和論述,
但本書想告訴你,
不,那其實是「大東亞戰爭」,
是從幕末就已開始的「東亞百年戰爭」之起點,
是日本抵抗「西方列強入侵亞洲」的戰爭之最終章!
來自戰後日本右翼的經典、無法被忽視的論述,
一部至今仍充滿爭議的日本近代史!
無論你同意或反對日本右翼對二戰的曆史解釋,
要瞭解此種思潮,本書正是無可迴避的原點。
「我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瞭閤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
隻是,為瞭抵抗『曆史僞造』與『全麵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林房雄
●幕府末年日本的「開國」,是在「西力東漸」之下的屈從嗎?
──從「攘夷」轉變成「開國」,隻是將「開國」當成儲備未來實力的手段,事實上「開國即為攘夷」。在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中,盡管敗北,薩摩、長州兩藩卻展現齣超乎西方預料的強烈抵抗,使得列強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領日本。列強無法像對待東亞各國一樣一口氣將日本殖民地化,隻好退而採取漸進的戰法。「大東亞戰爭」的根源即始於此處。
●戰前的日本存在著「右翼法西斯主義」嗎?
──同盟國陣營對二戰的定義是「法西斯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戰爭」。然而頭山滿、內田良平不像墨索裏尼,東條英機與石原莞爾也不像希特勒。同盟國自己內部政治體製就充滿差異,何況協約國。日本右翼運動的曆史,遠早於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與德國納粹主義,也沒有像這兩者為瞭奪取政權而組織過政黨。戰前日本右翼的運動無法定義成法西斯主義。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單方麵的「偷襲」嗎?太平洋戰爭發生的原因是?
──珍珠港是為瞭讓日本先發動最初一擊的誘餌。從一開始日本並沒有要引發太平洋戰爭的打算。日俄戰爭之後,美國便以日本為太平洋上的假想敵,擴軍、製訂戰略,花瞭將近三十年布局,穩妥的逐漸稱霸太平洋。日中開戰後,美國對蔣介石的援助使日本的輿論開始將之視為敵性國傢,認為不打敗美、英就無法使蔣屈服的意見逐漸擴大。美國對日本的開戰意識一直領先於日本,在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之後,美國大膽實施石油禁運,將日本逼上踏入陷阱的絕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因戰敗而進行「一億總懺悔」,使得明治以來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曆史都受到強烈反省、批判。日本被迫接連學習基於美國立場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基於蘇聯立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史觀」以及基於中共立場的「抗日戰爭史觀」。
對大東亞戰爭的理解,如果聽從美國的,就是「民主戰勝法西斯」。聽從蘇聯的,就是「美英帝國主義與日德帝國主義衝突」。聽從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遭遇慘痛挫敗」。然而,不論如何「隻有日本的國民有機會如此自主的、從多元的角度反省那場戰爭」。而本書作者林房雄在一九六〇年代,日本左翼論述的最高峰之時,即在本書中主張:日本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東亞戰爭史觀」的時機已然到來。
對日本來說,「大東亞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漫長戰爭」的最終章。而這場「東亞百年戰爭」是日本無法迴避的「悲壯命運」,日本鎖定的目標始終都是「西方列強」與「亞洲的解放」,但是在孤軍麵對列強勢力的包圍下,這注定是一場不得不打、卻又必然失敗的戰役。這是日本這個國傢在現代文明所處的特殊位置上,必須扮演的角色。隨著二十世紀的進展,日本遲早必須展開源自這個地位的悲壯命運。
日清戰爭雖然戰勝,卻受到「三國乾涉」,日俄戰爭雖然戰勝,卻沒有獲得任何賠款,在「東亞百年戰爭」中,日本雖然在戰鬥中取勝,卻都是「受挫的齣擊」。看似一步步進展的「帝國主義侵略」──從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到滿州事變、中日戰爭──其實都隻是「東亞百年戰爭」這個邁嚮悲劇宿命的其中一環。最終,這場持續百年的孤軍奮鬥,日本破壞瞭列強在亞洲建立的殖民地結構,至於代價則是,日本的民族精神被醜化,背負所有侵略東亞的戰爭罪名。而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則從日本手中傳給瞭戰後新崛起的中共。今天的中國麵對西方國傢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
今後的日本,不可能繼續,更不可能重復這場「百年戰爭」。但是,對於長久以來習慣用「日本逐步侵略中國」的框架來理解戰前曆史的颱灣來說,隻不過看到瞭曆史的其中一個麵相而已。林房雄對於「大東亞戰爭」的「肯定」,並非失去理性的偏執,如果將其論述放迴戰後一九六〇年代的時空背景,則存在著以日本自身主體為齣發點,屏除外國「進步」思想,建立專屬於日本的戰前史觀的意義。
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隻是「大東亞戰爭」,而是「日本」這個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