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以往都接受「抗日战争」的解释体系,
也非常习惯「太平洋战争」的视角和论述,
但本书想告诉你,
不,那其实是「大东亚战争」,
是从幕末就已开始的「东亚百年战争」之起点,
是日本抵抗「西方列强入侵亚洲」的战争之最终章!
来自战后日本右翼的经典、无法被忽视的论述,
一部至今仍充满争议的日本近代史!
无论你同意或反对日本右翼对二战的历史解释,
要了解此种思潮,本书正是无可回避的原点。
「我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不是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脚步。
只是,为了抵抗『历史伪造』与『全面否定、丑化民族精神』而书写。」
──林房雄
●幕府末年日本的「开国」,是在「西力东渐」之下的屈从吗?
──从「攘夷」转变成「开国」,只是将「开国」当成储备未来实力的手段,事实上「开国即为攘夷」。在萨英战争与马关战争中,尽管败北,萨摩、长州两藩却展现出超乎西方预料的强烈抵抗,使得列强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领日本。列强无法像对待东亚各国一样一口气将日本殖民地化,只好退而採取渐进的战法。「大东亚战争」的根源即始于此处。
●战前的日本存在着「右翼法西斯主义」吗?
──同盟国阵营对二战的定义是「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战争」。然而头山满、内田良平不像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与石原莞尔也不像希特勒。同盟国自己内部政治体制就充满差异,何况协约国。日本右翼运动的历史,远早于义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纳粹主义,也没有像这两者为了夺取政权而组织过政党。战前日本右翼的运动无法定义成法西斯主义。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单方面的「偷袭」吗?太平洋战争发生的原因是?
──珍珠港是为了让日本先发动最初一击的诱饵。从一开始日本并没有要引发太平洋战争的打算。日俄战争之后,美国便以日本为太平洋上的假想敌,扩军、制订战略,花了将近三十年布局,稳妥的逐渐称霸太平洋。日中开战后,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使日本的舆论开始将之视为敌性国家,认为不打败美、英就无法使蒋屈服的意见逐渐扩大。美国对日本的开战意识一直领先于日本,在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之后,美国大胆实施石油禁运,将日本逼上踏入陷阱的绝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因战败而进行「一亿总忏悔」,使得明治以来到战争结束为止的历史都受到强烈反省、批判。日本被迫接连学习基于美国立场的「太平洋战争史观」,基于苏联立场的「帝国主义战争史观」以及基于中共立场的「抗日战争史观」。
对大东亚战争的理解,如果听从美国的,就是「民主战胜法西斯」。听从苏联的,就是「美英帝国主义与日德帝国主义冲突」。听从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遭遇惨痛挫败」。然而,不论如何「只有日本的国民有机会如此自主的、从多元的角度反省那场战争」。而本书作者林房雄在一九六〇年代,日本左翼论述的最高峰之时,即在本书中主张:日本建立属于自己的「大东亚战争史观」的时机已然到来。
对日本来说,「大东亚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漫长战争」的最终章。而这场「东亚百年战争」是日本无法回避的「悲壮命运」,日本锁定的目标始终都是「西方列强」与「亚洲的解放」,但是在孤军面对列强势力的包围下,这注定是一场不得不打、却又必然失败的战役。这是日本这个国家在现代文明所处的特殊位置上,必须扮演的角色。随着二十世纪的进展,日本迟早必须展开源自这个地位的悲壮命运。
日清战争虽然战胜,却受到「三国干涉」,日俄战争虽然战胜,却没有获得任何赔款,在「东亚百年战争」中,日本虽然在战斗中取胜,却都是「受挫的出击」。看似一步步进展的「帝国主义侵略」──从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兼併朝鲜、到满州事变、中日战争──其实都只是「东亚百年战争」这个迈向悲剧宿命的其中一环。最终,这场持续百年的孤军奋斗,日本破坏了列强在亚洲建立的殖民地结构,至于代价则是,日本的民族精神被丑化,背负所有侵略东亚的战争罪名。而对抗西方势力入侵亚洲的「东亚百年战争」的大旗,则从日本手中传给了战后新崛起的中共。今天的中国面对西方国家进入亚洲的态度,恰似战前的日本帝国。
今后的日本,不可能继续,更不可能重复这场「百年战争」。但是,对于长久以来习惯用「日本逐步侵略中国」的框架来理解战前历史的台湾来说,只不过看到了历史的其中一个面相而已。林房雄对于「大东亚战争」的「肯定」,并非失去理性的偏执,如果将其论述放回战后一九六〇年代的时空背景,则存在着以日本自身主体为出发点,屏除外国「进步」思想,建立专属于日本的战前史观的意义。
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东亚战争」,而是「日本」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