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二章 男性‧農民‧工:三重結構下的男性氣質
在當代中國,農村男性的生命軌跡,與改革開放近40年深刻影響中國社會麵貌的城鄉遷移,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盡管時代背景和社會結構並不能直接決定每個個體的行動,但能夠通過左右不同行動所帶來的後果,而對具體的選擇産生影響。上一章所提到的鬍慶,在遷移過程中經曆瞭不同階段的選擇──從第一次外齣打工,到返鄉蓋房、娶妻生子,再到第二次外齣打工,以至於看不到打工的盡頭──深刻地映射齣一個生長於農村社會的男性,在國傢經濟體製改革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下而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所麵對的生活際遇與處境。在結構性矛盾所塑造的社會現實之中,無論個體如何趨利避害,都將不可避免地體驗其中的無奈、緊張與挫敗。
城鄉遷移在拓展生活空間的同時,也拓展瞭農村男性的關係網絡,使得他們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男性和女性産生關係和互動。正是在這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性彆對於他們的意義得以更加豐富地呈現。為瞭深刻理解男性農民工群體,我們需要深入農村與城市、傢庭與工廠之中,去探究遷移經曆給他們帶來的改變和影響。
2.1 父權製下的中國農村
自封建社會起,中國的父權製就植根於以傢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和儒傢傳統文化(Stacey, 1983; Zuo, 2009)。在「傢本位」的文化傳統中,傢庭既是從事經濟生産的基本單位,又是參與社會事務的活動主體。儒傢文化對傢庭結構中女性的地位進行瞭明確的規範,「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規訓刻畫瞭中國社會傳統的性彆秩序。父權製以性彆為綫索,以傢庭為載體,在社會中進行資源配置,組織各項生産和生活活動,並通過觀念的灌輸和行動的傳遞在代際間進行維持和復製,從而成為傳統。盡管20世紀以來,中國的婚姻實踐齣現瞭不少嚮「現代生活」的轉變,但在整個社會,特彆是鄉土農村,婚姻和傢庭生活仍然是以父權製、從夫居和父係繼承為主要特徵展開的(Hershatter, 2004)。可以說,父權製依然塑造著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基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