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二章 男性‧农民‧工:三重结构下的男性气质
在当代中国,农村男性的生命轨迹,与改革开放近40年深刻影响中国社会面貌的城乡迁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尽管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并不能直接决定每个个体的行动,但能够通过左右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而对具体的选择产生影响。上一章所提到的胡庆,在迁移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选择──从第一次外出打工,到返乡盖房、娶妻生子,再到第二次外出打工,以至于看不到打工的尽头──深刻地映射出一个生长于农村社会的男性,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下而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所面对的生活际遇与处境。在结构性矛盾所塑造的社会现实之中,无论个体如何趋利避害,都将不可避免地体验其中的无奈、紧张与挫败。
城乡迁移在拓展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农村男性的关系网络,使得他们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男性和女性产生关系和互动。正是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性别对于他们的意义得以更加丰富地呈现。为了深刻理解男性农民工群体,我们需要深入农村与城市、家庭与工厂之中,去探究迁移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1 父权制下的中国农村
自封建社会起,中国的父权制就植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和儒家传统文化(Stacey, 1983; Zuo, 2009)。在「家本位」的文化传统中,家庭既是从事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又是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主体。儒家文化对家庭结构中女性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训刻画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性别秩序。父权制以性别为线索,以家庭为载体,在社会中进行资源配置,组织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通过观念的灌输和行动的传递在代际间进行维持和复制,从而成为传统。尽管20世纪以来,中国的婚姻实践出现了不少向「现代生活」的转变,但在整个社会,特别是乡土农村,婚姻和家庭生活仍然是以父权制、从夫居和父系继承为主要特征展开的(Hershatter, 2004)。可以说,父权制依然塑造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