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

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农民工
  • 性别研究
  • 家庭研究
  • 迁移研究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劳工研究
  • 当代中国
  • 性别平等
  • 城乡差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农民工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变革之一。本书与以往的农民工研究不同,作者基于对其群体分化与差异的认识,打破将之视为铁板一块的研究取向,不止停留在对女性工厂经验的关注上,而是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分别探讨男工与女工在工厂内外的生活,并且检视他们在城乡迁徙过程中性别身份与家庭身份的变化。作者对农民工生活处境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志研究。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个体所体验的紧张与忧戚,承载着家庭渴望改变命运的诉求和努力,也透视出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中深层次的矛盾。

名人推荐:

  《男工.女工》是一本以详实田野为基础的民族志,描绘出一个流动中的中国社会,农民工如何在工厂与家庭、城市与农村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关心阶级和性别议题的读者,这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好书。──潘毅(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女工》作者)

  本书从社会性别的交叉性分析出发,对贯穿于城乡流动过程中不同结构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生动地呈现了不同农民工主体的性别化迁移。这对于釐清农民工身处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深刻剖析他们的身体与情感体验,是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努力。本书对于男性农民工性别气质的讨论,也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性别关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男性农民工现实处境与生存策略的理解,进而实现了性别研究在经验层面的重要突破。──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纵然农民工的劳动力被城市所承认,但「农民工」的身份怎能足以界定他/她们的存在?「打工」对他/她们生命的影响又怎会只是在工厂之内?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论述中,很少人听到农民工对公义的向往及面对不公义的吶喊和无奈,但杜平的这本着作,却为这些在中心边缘的人,在大历史的喧嚷里,留下了点点足迹。──蔡玉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杜平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讲师。她于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兴趣集中于性别研究、迁移、家庭与社会政策,并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多次参与中国大陆、香港、韩国和美国的学术会议。曾获得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人论文奖、LeeWongLaiLinScholarshipforSociologicalStudiesofFamily&GenderIssues、GlobalScholarshipProgrammeforResearchExcellence—CNOOCGrantsfor2008–09等奖项。

图书目录

序言(蔡玉萍)   xi
致谢   xiii
 
第一章  导论
1.1 城乡迁移中的性别、家庭与代际   2
1.2 性别不平等在城乡迁移中的复制   5
1.3 「男性盲视」与等级化的男性气质   8
1.4 分析框架:社会性别结构与迁移中的性别身份   14
1.5 调查地点与田野工作   17
1.6 本书章节概览   21
 
第二章  男性‧农工:三重结构下的男性气质
2.1 父权制下的中国农村   26
2.1.1 对农村男性的期待与评价   26
2.1.2 经济生活与性别分工   29
2.2 离开农村:现实困境与性别化的选择   32
2.2.1 贫困导致的不同困境   32
2.2.2 城市的吸引   34
2.2.3 选择中的性别期待   36
2.3 从农村到城市:身份的转变   38
2.3.1 农村男性的城市初体验   39
2.3.2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41
2.4 工厂等级结构与体验   44
2.4.1 工作场所的等级结构   46
2.4.2 男性农民工的工厂体验   50
 
第三章  渴望与尝试:农民工男性气质的重构
3.1 向上流动的努力   60
3.1.1性别化的晋升态度   60
3.1.2晋升空间与机制   62
3.1.3 男性农民工的回应   65
3.2 重返劳动力市场   67
3.2.1 群体内部的多样性   67
3.2.2 胡庆的跳槽经历   72
3.2.3 议价能力与考量因素   76
3.3 疏离与回归:主动又无奈的选择   81
3.3.1 疏离:打工生活之于男性   82
3.3.2 空间与身份的回归   84
3.4 工作之外的实践   88
3.4.1 关系重要 88
3.4.2 赌博:另一种「博」   92
 
第四章  平衡不平衡:已婚女性农民工的家庭与迁移
4.1 女性在当代农村的处境   100
4.1.1 夏萍:女儿的命运   101
4.1.2 缔结婚姻   104
4.1.3 多重身份:妻子、母亲和儿媳   108
4.2 迁移:性别秩序的延续还是反抗?   113
4.2.1 迁移历程的中断   113
4.2.2 外出:反抗的手段   116
4.2.3 从属性迁移:性别秩序的延续   119
4.3 迁移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   123
4.3.1 迁移带来的改变   123
4.3.2 男性的回应   130
4.3.3 改变中的不变   133
4.4 已婚女性农民工的工厂体验   136
4.4.1 工厂等级的最底层   136
4.4.2 晋升之于女性   138
4.4.3 女性在工作场所的应对   141
4.5 母亲的两难:从外出到返乡   143
 
第五章  从传统走向现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实践
5.1 中国农村的婚姻制度与实践   150
5.1.1 婚姻法及其实施   150
5.1.2婚姻实践与父母的干预   153
5.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爱情经历   154
5.2.1 滋生爱情的土壤   155
5.2.2 消费与爱情生活   161
5.2.3 婚前性行为的出现与影响   163
5.3 农民工爱情经历对于婚恋模式的影响   167
5.3.1 爱情与婚姻的距离   167
5.3.2 挑战传统婚恋模式   169
 
第六章  重新发现日常:多元、变化与建构
6.1 农民工群体的多元呈现   177
6.2 男性气质与性别关系的再思考   179
 
附录   183
参考文献   185

图书序言

序言

中心的边缘
社会性别、迁移及不平等交置中的中国农民工


  当代中国的农民离乡背井来到城市,纵然他 / 她们的劳动力被城市所承认,但「农民工」的身份怎能足以界定他 / 她们的存在?每一个的「打工者」都背负着多重的身份,如性别及阶级等。这些在城市默默辛劳付出的、从农村出来的人,每一个也有他 / 她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也承载着个人的成长、情感的印记、家庭的责任及期望,和他 / 她对理想的追寻与失落,串连这些故事的是中国城市及农村宏观二元化发展策略的不平等及不公义,是全球化生产链中工人权益被压榨的现实,亦是传统性别规范对主体的宰制及个体的反抗。在主流的论述中,在被单一化的工人身份里,这些个人的主体性及他 / 她们家庭的努力及挣扎,往往被淹没了。怎样的书写,才能还原这些在中心被边缘化的人的声音,还原他 / 她们作为人的全观主体性?

  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框架,把他 / 她们的生命历程放在工厂、家庭、农村 / 城市及阶级的交置不平等里阅读,可能是唯一的可行性。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过被性别分类(gender categorization)。纵使个人可能对社会性别的规范作出反抗,但社会性别对个体生命的操控,却是深植在家庭、市场及国家等制度里。性别问责(gender accountability)(West and Zimmerman, 1987)虽然是一个悲观的结论,但无可否认地说出了大部份人的成长经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大部分人,包括了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他们与她们,无时无刻要回应扣连在家庭责任里的性别期望,也不能回避资本主义市场及工作间里的性别政治、隔离及不平等,也难免要在农村及城市的不同性别规范中导航。

  现有对中国农民工的研究多从女性出发,尤其是年轻未婚女性的角度及经历,去理解社会性别如何在父权社会及资本主义的交叉中,影响她们在城市打工的经验。然而,对已婚女性及男性的探索就明显缺乏。已婚女性的经验为我们展示了置身于家庭及工厂、农村及城市的性别规范及制度不平等之下,女性如何寻求一个出口。对男性农民工的探讨则反映了身为父权社会的得益者,农村男性其实同样受着性别规范的定型及枷锁,亦折射出农民工男性及有城市户口男性之间的阶级不平等。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论述中,千千万万的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他们及她们,处在城市的中心──她们 / 他们是「中国制造」背后的那双手;他们 / 她们的劳力投入,建造了耸立的城市高楼,但他们 / 她们被制度规限在中心的边缘。可能很少人听到她们 / 他们对公义的向往及面对不公义的吶喊和无奈,但杜平的这本着作,却为这些在中心边缘的人,在大历史的喧嚷里,留下了点点足迹。

蔡玉萍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第二章  男性‧农民‧工:三重结构下的男性气质

在当代中国,农村男性的生命轨迹,与改革开放近40年深刻影响中国社会面貌的城乡迁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尽管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并不能直接决定每个个体的行动,但能够通过左右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而对具体的选择产生影响。上一章所提到的胡庆,在迁移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选择──从第一次外出打工,到返乡盖房、娶妻生子,再到第二次外出打工,以至于看不到打工的尽头──深刻地映射出一个生长于农村社会的男性,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下而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所面对的生活际遇与处境。在结构性矛盾所塑造的社会现实之中,无论个体如何趋利避害,都将不可避免地体验其中的无奈、紧张与挫败。

城乡迁移在拓展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农村男性的关系网络,使得他们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男性和女性产生关系和互动。正是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性别对于他们的意义得以更加丰富地呈现。为了深刻理解男性农民工群体,我们需要深入农村与城市、家庭与工厂之中,去探究迁移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1 父权制下的中国农村

自封建社会起,中国的父权制就植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和儒家传统文化(Stacey, 1983; Zuo, 2009)。在「家本位」的文化传统中,家庭既是从事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又是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主体。儒家文化对家庭结构中女性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训刻画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性别秩序。父权制以性别为线索,以家庭为载体,在社会中进行资源配置,组织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通过观念的灌输和行动的传递在代际间进行维持和复制,从而成为传统。尽管20世纪以来,中国的婚姻实践出现了不少向「现代生活」的转变,但在整个社会,特别是乡土农村,婚姻和家庭生活仍然是以父权制、从夫居和父系继承为主要特征展开的(Hershatter, 2004)。可以说,父权制依然塑造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形态。

用户评价

评分

《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极其丰富的,它不像一本单纯的社会学著作,倒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的史诗。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有血有肉,有梦想有困境。我看到了男性农民工,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汗水浇灌着城市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孤独和思念常常伴随左右。而女性农民工,她们的出现,则赋予了这一群体更加多元的面向。我看到了她们在父权制下依然努力寻找自我价值,她们在城市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书中对于性别在迁移和家庭生活中的影响,分析得非常透彻。它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户籍、教育、医疗等问题,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发展。这本书让我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无数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我对这本《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惊喜和启发。起初,我抱持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想从书中了解一些社会现象,但很快就被书中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将微观的个体经历与宏观的社会变迁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议题变得鲜活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性别农民工的细致描绘。男性农民工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坚毅、能干的“顶梁柱”,书中也展现了这一点,但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在城市打拼中的孤独、迷茫,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而女性农民工的篇章,则让我看到了她们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挣扎与适应,她们既要承受体力劳动的辛苦,又要兼顾家庭的责任,其韧性令人动容。书中关于家庭迁移的讨论,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许多农民工为了生计,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的问题,都成了他们心头萦绕的重担。这种“候鸟式”的家庭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隔阂,都得到了深刻的探讨。这本书让我思考,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有多少家庭在默默地承受着牺牲,有多少个体在为“更好的生活”付出沉重的代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民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变迁和个体命运的书,引人深思。

评分

读完《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地域和情感的旅程。这本书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视角,而是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走近了那些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我看到了男性农民工的坚韧与辛劳,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甘愿从事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的期盼。而女性农民工的出现,更是打破了我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她们同样勇敢地走出家门,在工厂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或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经营着小本生意,她们的坚韧与智慧,同样令人敬佩。书中对他们如何处理性别、家庭和迁移这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看到了,在迁移的过程中,性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家庭分工,甚至是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而家庭,则是他们迁移的根本动力,也是他们心底最深的牵挂。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以及在这种变迁中,普通劳动者所经历的个体命运。

评分

拿起《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我期待着能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农民工的真实面貌。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家庭内部,去探究性别在迁移和劳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看到,男性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挥洒汗水,他们的力量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石;同时,我也看到了女性农民工,她们的出现,不仅为城市注入了劳动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性别分工。书中对他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应对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以及如何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寻找归属感,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章节所打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分离和无数个个体的孤独。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工的迁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他们整个生活系统,包括家庭、身份、情感的全面重塑。它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不屈精神。

评分

一本名为《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的书,乍听之下,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社会学研究报告,充斥着枯燥的统计数据和冰冷的理论分析。然而,当我翻开它,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仿佛一幅幅中国乡村向城市输送劳动力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解读和经济驱动力的分析,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身上。我看到了那些背井离乡的男人们,他们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默默耕耘,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工地,也汇聚成家乡亲人更美好的生活。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同样勇敢的女人们,她们在传统家庭角色的束缚下,走出农村,走进工厂,或是操持家务,或是外出务工,她们的坚韧与智慧,在城市陌生的环境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本书没有回避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比如户籍制度的壁垒、社会融入的障碍、以及家庭分离带来的情感撕裂。它以一种温情而又不失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城市边缘地带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努力地维系着家庭的纽带,如何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本书让我对“农民工”这个标签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群体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