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

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住宅
  • 城市规划
  • 社会文化
  • 民居
  • 楼书
  • 安乐窝
  • 香港
  • 历史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俗语有云:「揽住嚿砖头至好」,堪称几代香港人的金科玉律。

  谁知今时今日,但求「有瓦遮头」仍是奢求,住屋依然是近年港人最关心的课题。

  翻开这批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的售楼说明书藏品,有如揭开记录香港社区发展的珍贵历史档案,皆是认识当年城市发展面貌的重要线索。

  本书分三部分:

  第一章以这批售楼书上的地图(比通用地图更旧)、预想图则、社区环境图所反映出的海岸线、街道和社区环境变迁,认识今昔城市面貌之变幻。

  第二章以售楼书上清晰刊载的基本资料作今昔比照,深入浅出探讨楼书设计风格、标榜卖点、间隔特色和呎价面积等,一窥半世纪以来建筑师、发展商以及我们对「安乐窝」的诠释有何不同。

  第三章则是「十大经典屋苑巡礼」,以香港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屋苑为例作出分析,当中更邀请到部分屋苑业主发表心声。盼此书让你赏藏品、叹今昔之余,可从另一角度为大家安居乐业的期盼发出微声。
 
好的,以下是一本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星辰彼岸的低语:宇宙航行与地外文明探索的未竟之路》 作者:李文博 著 装帧:精装,附高清星图彩插 页数:约 650 页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对头顶星空的凝视从未停止。我们是孤独的吗?宇宙的边界在哪里?生命的意义是否仅限于我们所见的蓝色星球?《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与前沿科学交织的史诗级探险,旨在勾勒出人类迈向深空、寻求“他者”的宏伟蓝图与沉重代价。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人类自冷战时期太空竞赛开启以来,直至未来一个世纪内,对地外生命和宜居行星的探索历程。作者李文博,一位拥有深厚天体物理学背景与广阔人文视野的学者,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将枯燥的物理定律与浪漫的求知欲完美融合。 第一部分:尘封的信号与“费米悖论”的幽灵 开篇,作者带领读者重温了二十世纪中叶“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早期工作。从贝尔实验室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第一个可疑信号,到“Wow!”信号的昙花一现,本书细致描绘了科学家们如何在海量的宇宙背景噪音中,执着地寻找智慧生命的蛛丝马迹。 李文博深入剖析了“费米悖论”——如果宇宙如此广袤,演化时间如此漫长,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观测到任何地外文明的明确证据?书中并未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对“大过滤器”理论的细致阐释,探讨了生命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是生命起源的概率过低?是技术文明的自我毁灭?抑或是,我们所理解的“文明”形式,远比想象中要脆弱和短暂?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文明诞生的不易与消亡的必然,让人在仰望星空时,心中涌起一份敬畏与隐忧。 第二部分:宜居带的拓扑学——系外行星的新视野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我们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革命。随着开普勒、TESS等望远镜的数据井喷,我们发现行星并非罕见,而是宇宙的常态。作者详尽介绍了凌星法、径向速度法等观测技术的原理,并对已发现的数千颗系外行星进行了系统分类。 重点章节探讨了“宜居带”的概念演变。从狭隘的液态水存在范围,到如今对“潮汐锁定”、“地磁场”乃至“行星大气化学构成”的综合考量,本书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逐步细化对“生命宜居环境”的定义。书中特别辟出专章,对TRAPPIST-1系统、比邻星b等著名系外行星进行了深度解析,分析了它们的环境参数与潜在生命形态的可能性。李文博的洞察力在于,他不仅展示了数据,更阐释了数据背后的科学哲学:我们定义的“生命”,是否会成为我们寻找地外文明的桎梏? 第三部分:星际航行——从奥尔特云到曲速泡的工程挑战 真正的星际旅行,是超越技术可行性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聚焦于载人或无人深空任务的工程学难题。 作者详细回顾了“旅行者号”探测器穿越太阳系边界的壮举,分析了当前离子推进器、核聚变动力等前沿推进技术的理论成熟度。更引人深思的是,本书大胆预言了未来星际飞船的形态——是从“代际飞船”(Generation Ship)的社会学困境,到理论上极具争议的“曲速驱动”(Warp Drive)的物理学基础。李文博以严谨的笔触,剖析了相对论对超光速旅行的限制,并探讨了卡尔达谢夫指数(Kardashev Scale)对人类文明等级的衡量,迫使读者思考:在抵达最近的恒星系统之前,我们如何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不因资源枯竭或内部冲突而湮灭? 第四部分:接触的伦理与后果——“黑暗森林”下的自省 如果有一天,我们接收到了明确的地外信号,该如何回应?这是本书最富争议和哲学深度的部分。作者系统梳理了“主动搜寻”(METI)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点。从黑暗森林法则的冷酷推演,到对不同技术等级文明之间潜在交流风险的评估,本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宇宙尺度上,展示我们的存在,究竟是一种勇敢的宣告,还是一种致命的暴露? 李文博强调,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最终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刻反思。每一次对遥远星系的观测,都如同透过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文明的脆弱性、潜力以及我们对“未来”的集体焦虑。 结语:通往永恒的跋涉 《星辰彼岸的低语》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纯粹的科学报告,它是一部关于希望、耐心和人类面对无限未知时的谦卑的史诗。它提醒我们,星辰彼岸的低语,或许永远不会清晰可辨,但对倾听的渴望,却是定义我们为何是“文明”的根本动力。本书将引导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未知的每一次勇敢前探。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冠东


  200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现为香港中文大学EMBA整理文稿,刊于《信报》、《信报月刊》、《明报》和《星岛》等。着作包括十多本EMBA丛书,如《专业营销第一课:与市务专家对话》、《逆境求变:金融海啸攻防略》、《与CEO对话:驾驭变幻》、《专业营销第二课:破解品牌管理的密码》、《与CEO对话:从优越到关怀》等;业余制作四个网上字典,包括《东东错别字词典》和《东东同义词词典》等(网址:www.kwuntung.net)。

张顺光

  顾问公司工料测量师,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邮学会及香港邮学会会员。着有《香港电车》(1998年),合着包括《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1993年)、《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1997年)、《消失中的城市建筑——香港历史图像精选1880s-1990s》(2013年)、《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众生活》(2015年)、《游历港岛:香港电车轨迹》(2016年)等。
 

图书目录

003 序 周家建
007 自序1 张顺光
009 自序2 谢冠东
013 想当年……名家论楼市
 
第一章 从售楼书看海岸、街道变幻时
017 香港岛
045 九龙
055 新界
 
第二章 今非昔比……安乐窝?
071 设计风格
079 标榜卖点
097 呎价面积
102 交易方式
107 建材用料
111 间隔特色
119 屋苑佈局
 
第三章 十大经典屋苑巡礼
123 杏花邨
129 太安楼
135 赛西湖大厦
141 城市花园
145 丽港城
149 华景山庄
153 绿杨新邨
159 丽城花园
163 沙田第一城
169 翠湖花园

图书序言



周家建 香港档案学会副会长


  仔细地看到人们是如何完善与建筑相关的法例,例如第一二三章《建筑物条例》、第一二一章《建筑物条例(新界适用)条例》、第五〇二章《消防安全(商业处所)条例》、第五七二章《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等法例来保障私人的财产和确保居所安全。

  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豊雄在二○一一年东日本大震灾后,对建筑物提出新的思考,曰:「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三件事:建筑的艺术到底是什么?建筑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建筑的机能又是什么?」他提出的问题,值得读者们借镜,重新思考本书内的每幢楼宇呈现出什么?

  本书以售楼书为题材,透过图像、文字,以及居住者的访谈,深入浅出地展现香港楼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期望能带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认识建筑物的历史、思考建筑物的设计创作和了解建筑物与人的关系,从而透彻地呈现战后香港 的发展路途。

  常言道:「此心安处是吾家」,头上的一片瓦正是我们安稳生活的盼望。

二○—七年 夏

自序1

张顺光


  本人经常流连于怀旧店舖,几年前在旺角偶遇一本封面绘上电车街景的图册,翻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售楼说明书〈下称售楼书),内容简单但封面吸引,于是购下来。回家看了几遍发觉很有味道。之后不经意地再买了若干本皆绘上电车的售楼书(电车于我是情有独钟的)。往后的日子,陆续增添了不同地区,包括九龙及新界。几年前还不愁货源,但自去年开始,不知何故非常渴市,卖家(货主) 都惜货如金。

  售楼书表面看似平淡,内容却带有浓浓的本土色彩,不失亲切戚。再细味箇中乐趣,发现不单朴实的设计贴近昔日民情状况,更达到了广告效应,吸引消费者产生联想与追求,便会刺激他们的购买慾,从而促进地产市道上升。

  回望香港自一九五○年代开始,为要配合城市规划、地产业发展和民生转变,超过大半个世纪售出的高楼大厦五花八门,单位大大小小 且售价持续飙升。已故富商霍英东先生在香港地产发展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卖「楼花」的先河,也将「分层出售」及「分期付款」的做法发扬光大,售楼书应运而生,改变了香港地产业的发展。

  售楼书与旧文献不仅是历史写照和点滴,于本人愚见亦足以见证本土文化与时代剧变。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人只需肯努力、拼博和勤奋,谋生不算太辛酸,当储蓄到充裕金钱之时便会想到如俗语所云:「揽住嚿砖头至安全,……劳碌一生为求有瓦遮头!」唯香港地少人多,土地短缺,政府虽不断规划、重建,但依旧贫富悬殊,是否官商勾结,则有待港人自行评论矣!

  每当夜幕低垂,手执陈旧文物,香港的繁华景貌,顿觉今非昔比,无奈的怨声、徒添感慨。但当望着手中藏品,笔者的烦恼却不自觉地消失了。

  香港收藏家协会于今年二月在中央图书馆举办展览,我展出了十多本售楼书,中华书局的黎耀强先生及谢慧莉小姐也前来参观,表示有兴趣以售楼书为主题出版成书,故希望借着这批藏品与读者分享目前香港巿民面对的住屋课题。

  本书能够付梓,除了感谢中华书局,也非常感谢周家建博士于百忙中抽空为我与冠东的着作赐序。还有,在此特别向参与此书封面设计的太太,奉上谢意。

丁酉年仲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一股怀旧的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瓦遮头”这四个字,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听长辈们谈论“安身立命”的场景的回忆。而“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切入点,它将怀旧的情感与具体的历史文本相结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图录,更可能是一本关于社会变迁和生活哲学的史书。楼书,作为特定时代房地产宣传的载体,本身就浓缩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设计理念,甚至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通过解读这些楼书,作者或许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展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家”的想象,以及他们如何从“有瓦遮头”的基本需求,一步步迈向对“安乐窝”的追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的售楼处,触摸那些泛黄的宣传册,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家”在人们心中的不同意义。

评分

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就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仿佛一股温柔的力量将我拉回了过去。“有瓦遮头”是多么实在的一个词,它代表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则将这个概念具象化,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老物件最能承载一段历史的温度,而那个年代的楼书,无疑就是记录了无数家庭从无到有,从简陋到舒适的“安乐窝”的缩影。我想象着,书中会展示怎样的楼书?是解放初期的朴素宣传,还是改革开放后色彩斑斓的图文?书中对“安乐窝”的解读,又会是如何的丰富和多元?是强调空间的实用性,还是注重社区的环境和配套?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或许还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楼盘故事,或者不同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独特偏好。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内心深处对那个年代的好奇,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和深刻的方式,去理解“家”的演变,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有瓦遮头”充满了生活气息,它直接点出了“家”最基本的功能——遮风挡雨,提供庇护。但“安乐窝”又超越了这个基础,它暗示着一种舒适、安心、温馨的居住体验。1950年代到1990年代,这四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捕捉到这段时期内,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期望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的。我会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楼书的解读,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购房观念和对“安乐窝”的设想,与计划经济时期是否有所不同?书中会不会展现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楼盘的宣传重点从“有瓦遮头”转向了“改善生活品质”?我对书中对“安乐窝”的“解读”尤为期待,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楼书内容,更是希望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奋斗,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那个特定时期房地产历史和文化解读的空白,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安乐窝”。

评分

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一股温暖又深刻的情感瞬间涌上心头。“有瓦遮头”这四个字,简洁而有力,它道出了家最本质的意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提供安全庇护的港湾。而“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这个副标题,则精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的内涵。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我相信,那些年代的楼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宣传,它们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缩影。通过解读这些楼书,我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最基础的“有瓦遮头”的需求,逐渐升级到对“安乐窝”的追求,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演进。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展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安乐窝”的独特理解,例如,是宽敞的空间,是优美的环境,还是便捷的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期待,让我相信它将是一次关于时代、关于家、关于中国人生活变迁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着迷,光是“安乐窝”这个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老物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1950s-1990s”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我父母辈甚至祖辈生活的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们的“安乐窝”又是怎样的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寻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家”的理解和营造方式。我尤其好奇,那个年代的楼书,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地产广告有什么不同?它们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是冰冷的数字和户型图,还是承载着温馨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期许?书中是否会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安乐窝”的定义和追求?是朴实无华的温馨小筑,还是初露锋芒的现代居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历史印记。翻阅这些泛黄的楼书,仿佛穿越了时光,亲身感受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轨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家”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它在不同年代所承载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