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

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社会学
  • 社会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社会学
  • 社会理论
  • 宗教与社会
  • 诠释学
  • 学术著作
  • 人类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离不开宗教,也离不开社会,三者之间又彼此互动,作出诸多宗教、社会及文化行为。其中,文化与社会结合起来的结构与框架,又框住了人类的宗教行为。反之,宗教行为又经常提供新的元素,滋养了社会与文化,造成社会变迁与文明的跃昇。

  在本书收集的七篇论文,集中在上述的人、社会、文化、宗教四个概念,讨论在宗教领域中,到底有哪些人涉入?他们涉入的原因为何?又有哪些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让他们乐于参与宗教活动。
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 本书导读:超越信仰的结构与动力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宗教教义或神学真理的著作,而是深入剖析宗教现象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扎根、演变,并塑造我们集体与个体生活的社会学研究。它力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各种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宗教”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我们聚焦于“谁在宗教中”,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揭示了宗教参与者的多样性、社会分层的现实以及宗教组织内部的动态权力结构。作者通过严谨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幅复杂而精密的宗教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宗教的社会根基与功能重估 本部分首先回归经典社会学对宗教的奠基性论述,但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其置于现代性的复杂语境中进行批判性考察。 1. 宗教的“社会粘合剂”:从涂尔干到后现代的修正 我们重新审视了宗教作为社会整合力量的传统观点。宗教如何通过共同的仪式、共享的象征体系来强化群体认同,形成强大的“集体情绪”(collective effervescence)?然而,本书强调,这种“粘合”并非总是积极的。我们将探讨宗教在区分“我们”与“他们”过程中所产生的排他性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2. 世俗化辩论的再审视:宗教的存续与转型 面对世俗化理论的衰落,本书转向探讨宗教的“去中心化”而非“消失”。我们分析了不同现代社会中,宗教如何从公共领域退缩至私人领域,以及这种退缩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重点关注了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 Economy Theory)的应用,考察在竞争性的宗教环境中,哪些类型的宗教组织更具活力,以及这种“市场化”对信徒体验和信仰深度的影响。 3. 意识形态与权力: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继承与发展 本书详细分析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如何服务于现存的社会权力结构。我们考察了宗教文本和教义是如何被精英阶层选择性地解读和利用,以合理化不平等的制度(如阶级、性别或种族不公)。但我们更进一步,探讨了当代宗教中的“反向意识形态”——宗教如何被边缘群体用作抵抗和解放的工具。 第二部分:宗教参与者的阶层、性别与身份 本部分将分析焦点从宏观结构转向微观的社会行动者,探讨宗教参与的社会差异性。 4. 社会阶层与宗教实践的差异 宗教信仰和参与程度并非均匀分布。本书利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选择何种宗教、参与何种形式的崇拜活动上的明显倾向。我们探讨了“资本的置换”:对于缺乏经济或文化资本的群体,宗教机构如何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社会资本和意义体系。例如,探讨了低收入群体对“福音派成功神学”的接受度与社会流动性期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5. 性别、身体与神圣空间的重构 性别是理解宗教社会学的关键透镜。本书分析了宗教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性别等级制度,从领导权力的排他性到女性在仪式角色中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关注女性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宗教网络和私密化的灵性实践来协商和挑战既有的父权结构。特别关注了当代宗教运动中,女性神职人员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教义权威的冲击。 6. 青年、数字时代与信仰的流动性 随着代际更迭,青年的宗教参与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本书研究了“无宗派”(nones)群体的兴起,以及他们并非完全“非信徒”,而是转向更个人化、更具流动性的“灵性而非宗教”的路径。我们考察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如何成为新的宗教场域,影响了信仰的传播、身份的构建以及宗教社群的形成,这些新的社群往往是去地域化的、跨国界的。 第三部分:宗教的组织形态与冲突 本部分关注宗教的制度层面,分析宗教组织的演化逻辑、内在治理结构以及其在公共领域中引发的张力。 7. 从教派到新宗教运动:组织生命周期分析 本书系统梳理了宗教组织从小型、激进的“教派”(Sect)演变为更具制度化、更易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教会”(Church)或“教团”(Denomination)的社会动力学过程。我们运用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分析了宗教魅力型权威如何在组织化过程中转化为理性-法理型或传统型权威。此外,对新兴宗教运动(NRMs)的兴起和衰落进行了社会学诊断,探究了其社会环境的需求和组织策略的适应性。 8. 宗教与公共领域:世俗国家中的冲突与共存 在多元文化和世俗主义的国家中,宗教的公共表达常常成为争议焦点。本书深入分析了关于宗教符号(如头巾、十字架等)的法律和政治辩论,将其置于国家主权、少数群体权利和公民身份界定的宏大叙事之下。我们探讨了宗教团体如何通过倡导团体(Advocacy Groups)的形式参与政治游说,以及宗教在国际冲突和跨国政治中的角色。 9. 宗教的“内在张力”: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学解析 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并非单一的现象,而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反应。本书将原教旨主义解读为对现代性带来的不确定性、意义危机和文化入侵的一种集体性、防御性的文化回应。我们分析了原教旨主义运动的组织结构、对权威的回归倾向,以及其动员能力如何转化为实质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在应对全球化和身份认同受到威胁的背景下。 结语:重塑理解宗教的工具箱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坚实的社会学工具箱,用以解构和分析我们周围复杂的宗教世界。它提醒我们,宗教从来不是孤立的信仰体系,而是深深嵌入在社会肌理之中,与权力、财富、性别和历史进程相互交织、互为建构的动态实体。理解“谁在宗教中”,就是理解社会变迁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家麟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  新闻系文学士
  国立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 法学博士

  现任/经历:
  真理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兼任教授
  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荣誉理事长/理事长
  台湾宗教学会常务监事/理事长
  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宗教谘询委员
  考试院高考典试、命题委员
  宗教哲学社常务理事

  着作:
  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2017)
  多元‧诠释与解释:多采多姿的台湾民间宗教(2016)
  宗教GPS(2016)
  当代台湾政教理论与个案(2011)
  台湾宗教融合与在地化(2010)
  台湾宗教统计学(2009)
  台湾宗教仪式与社会变迁(2008)
  社会、政治结构与宗教现象(2008)
  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标之研究(2006)
  当代台湾宗教发展(2005)
  国家与宗教政策(2004)
  国家与社会福利(2000)

图书目录

序:重新省思宗教社会学的诠释脉络    III

第一章 谁为保生大帝立庙?-以北台湾八县市宫庙为范围    1

壹、前言    1
贰、立了那些庙    4
参、立庙动机    18
肆、谁立庙?    29
伍、讨论    34
陆、结论    38

第二章 另类的「天人合一」:论「神媒」的角色    53
壹、前言    53
贰、鸾手与扶鸾仪式    56
参、乩童与办事、遶境仪式    64
肆、收惊法师与收惊仪式    72
伍、小法法师、乩童与安收营、犒军仪式    76
陆、神媒与宗教发展    78
柒、讨论与结论    83

第三章 经典与仪式:《玉枢涵三妙经》的意涵与「禳星」    107
壹、前言    107
贰、《玉枢涵三妙经》的结构与意涵    111
参、禳星仪式    123
肆、讨论:经典与禳星    137
伍、结论    147

第四章 谁在封神:关公信仰脉络及其形成    175
壹、前言    175
贰、从封候、王到关帝    177
参、协天大帝    180
肆、恩主公    183
伍、护法神与法律主    186
陆、关岳、关孔并祀    187
柒、关公坐上凌霄寳殿    190
捌、文昌神或财神    194
玖、讨论与结语    197

第五章 凶神或吉神:论安太岁的类型与形成因素    211
壹、研究问题    211
贰、太岁信仰的思想变迁    213
参、安太岁的类型    220
肆、安太岁类型的思想意涵    226
伍、安太岁类型的形成因素    233
陆、结语    237

第六章 感恩、感应与禳灾:祭星思想与仪式的转化    251
壹、前言    251
贰、祭星思想的转化    253
参、祭星仪式的变迁    262
肆、讨论与结论    271

第七章 自主、互利与竞争:庙方与神职人员互动之研究    291
壹、前言    291
贰、庙方自主性升高    293
参、庙方与诵经团的互动    296
肆、庙方与各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301
伍、讨论    310
陆、结论    318

图书序言

出版序

重新省思宗教社会学的诠释脉络


  最近几年将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摆在宗教神谱学及宗教仪式学两个面向,其中神谱、仪式本来是宗教社会学者关注的重点。今天将七篇论文结集成册,以《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为名,尝试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解读汉人宗教的神谱、仪式及其相关问题,并企图深化本土宗教社会学的理论。

  过去西方着名的涂尔干(Émile Durkheim)、马克思(Karl Marx Karl Marx)、韦伯(Max Weber)、沃可(Wach)等宗教社会学者,他们经常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些议题,都是笔者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如涂尔干着重在集体膜拜仪式后,形成共同的连带情感,及我们同属一群(we group)的感受。马克思想的是统治阶级将宗教当作给被统治阶级的鸦片,给他们吸食之后,满足现状,而后支持统治者。韦伯则看到了宗教仪式的教诲信徒或凝聚他们认同宗教的效果;及喀尔文教义的实践,造成的宗教理性,无意间吻合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专业人才需求,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构。沃克则对宗教现象学提出批评,认为宗教现象的理解,应该在宗教脉络之外,结合「文化」、「社会」等非宗教现象的变因。

  这些理论视野,被宗教学者视为具有「结构主义」(structurism)及「功能论」(function theory)的色彩,在本书中笔者将之当作这两年研究子题的假想(hypothesis),视「神谱」、「仪式」为不同的「小结构」,「社会」、「文化」、「宇宙自然界」为一「大结构」,论述这两者之间的关连,或小结构对大结构及结构下「参与宗教者」的影响。 

  在本书中,分别讨论了〈谁为保生大帝立庙-以北台湾八县市宫庙为范围〉、〈另类的「天人合一」-论「神媒」的角色〉、〈经典与仪式-《玉枢涵三妙经》的意涵与「禳星」〉、〈谁在封神-关公信仰脉络及其形成〉、〈凶神或吉神-论安太岁的类型与形成因素〉、〈感恩、感应与禳灾-祭星思想与仪式的转化〉及〈自主、互利与竞争:庙方与神职人员互动之研究〉等议题。扣住以下几个宗教社会学理论及方法学论点的解读:

  一、诠释主义(hermeneutics)

  笔者认同韦伯与沃可两位学者对宗教现象的诠释角度,前者认为要把它放在「时间」、「空间」的脉络(context)进行理解,做出合理的诠释;后者则认为要把它放在信仰者的「思想」、「行为」及「团体对宗教经验」等脉络来理解。两位学者对脉络理解的角度各有差异,但皆有可取之处。

  因此,笔者在相关的诠释论述,有时採用韦伯路径,有时採取沃可的方法。依问题的性质及取得的资料,对宗教参与者进行深刻的本质(essential)论述。理解当代台湾的汉人,他们涉入宗教活动的动机、担任宗教专业人员的理由;或是透过「神秘主义」(mythticism)、「奥秘主义」(occultism)的概念理解鸾手用扶鸾仪式创造经典的思维;亦或是神谱、仪式的形成,应崁在文化、宗教或社会脉络中来观察;甚至,探索当代台湾寺庙组织的形成,不能遗漏其内在本质与特色。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皆採用诠释主义的思维加以论述。

  二、经验主义(empiricism)

  在本书各子题的讨论,撷取文献资料(secondary data)及一手的宗教社会调查资料(primary data),将之比对后,再进行分析(analysis)及综整(synthesis)。就宗教社会学的本质原属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范畴来看,研究者应该依「事实」(facts)、「行动」(actions)、「行为」(behaviors)或「现象」(phenomena)当作「经验」素材。

  笔者以为,无论是文献或是自己採集的资料,皆需要反映客观存在的宗教行为或活动。然而,笔者宁可选择「主观互证」(inter-subjectivity)的研究途径,根据个人的研究旨趣,探索当代台湾「谁在宗教当中」这项主题。窃以为,如果可以将过去的历史、宗教经典、研究成果等文献,分为理论(theory)与事实(facts)两类资料,就可与研究团队所搜集的社会调查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寻找出宗教仪式、神谱、宗教人员、庙宇等「变迁」、「融合」、「多元」的轨迹,而这也是汉人宗教的特色。不仅如此,尚且可以将过去学者研究的理论,用这些轨迹加以检证(verify),或许就可突破过去的研究成果,而形成当代本土台湾宗教社会学论述,而与西方宗教社会学形成「理论竞逐」的多元典范(plural paradigms)。

  三、因果关连(causal relation)

  在本书的各项子题中,皆隐含了探究「为什么」会有各种宗教活动的科学动机,或是各类宗教活动带来「什么效果」的思维,这两个问题皆属因果关联的论述。

  第一章,为了理解谁为保生大帝立庙,除了探讨立庙者以外,也希望理解他们立庙的动机。其次,在神媒的角色,论述鸾手、乩童与法师三种台湾本土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外,我也尝试进一步去论述神媒是否带来宗教发展这项议题。再者,经典与仪式的论证,透露出笔者的研究想像,认为经典会影响仪式的内容及进行,而这也意味着两者存在正相关。在第四章,讨论关公信仰的形成议题,扣住了西方宗教学者皇帝封神的理论,并突破了这项理论,论证乩童、鸾手、教主、小说皆可能是关公成神的主要来源。第五章,讨论安太岁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运用了类型学、化繁为简成几类的安太岁类型,也进一步讨论形成这些类型的社会、文化及宗教因素。第六章,论述祭星思想与仪式间的变化议题,笔者也尝式建构祭星思想的转化,带来了当代台湾祭星仪式的变迁这项假设。最后在第七章,用互动的角度理解当代台湾寺庙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支配、合作关系,甚至进一步讨论,造成庙方自主性升高,足以宰制各类神职人员在庙宇中主持的仪式。

  总之,在每项子题的讨论,笔者都试图抓住诠释主义、经验主义及因果关连等三个概念,探索宗教神圣现象中的「宗教」或「非宗教」的因素,而这也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核心。个人衷心期待,未来本土宗教社会学能建构媲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而这本书只是在这项工作跨出一小步,奠定一块小小础石。另,感谢兰台出版社出版学术着作,让学术着作有发表园地.

作者: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教授  张家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那是一种既古朴又带着些许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上略显深邃的背景色,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对社会学和宗教这两个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更是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议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宗教信仰,而是试图深入探讨“谁”——那些在宗教中扮演角色的人们,他们的动机、身份、以及宗教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地走近那些隐藏在宗教现象背后的社会学视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社会群体如何理解和实践宗教的描写,那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宗教并非总是宏大叙事,它也可以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建立联系、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当我们在谈论“宗教”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是信仰体系?是仪式?还是那些构成宗教社群,并从中获得力量和归属感的人们?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认识这个问题的全新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质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刚拿到《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时,我对这个书名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它涉及社会学和宗教,于是好奇地翻阅起来。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种对宗教现象的独特解读所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去定义“宗教是什么”,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谁”——那些参与宗教活动的人,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身份认同。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了宗教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变迁等因素相互交织。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宗教的“选择性”和“个性化”的讨论,这与我之前对宗教的认知有了很大的不同。它让我看到,在现代社会,宗教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强制性的,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和个人化。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案例丰富,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不仅提升了我对社会学的理解,更让我对宗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宗教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宗教的读物良莠不齐。然而,《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像许多其他书籍那样,对某种宗教进行教义上的阐释,或是对宗教历史进行简单的梳理。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宏大且微观的视角,将宗教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仿佛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他不再满足于“宗教是什么”的表层问题,而是追问“谁在宗教中”,以及“为什么”。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虽然涉及社会学理论,但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支撑论点,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宗教的“嵌入性”的探讨,即宗教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经济活动等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它让我意识到,宗教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肌理,让我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不同个体和群体为何会选择宗教,以及宗教如何塑造他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它引导我去思考宗教的主体性问题。我一直觉得,谈论宗教,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没有回避那些复杂而又常被忽视的个体维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宗教视为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条或制度,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社会实践。他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何理解、建构并参与到宗教生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边缘群体”与宗教关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宗教在安慰、赋权和抵抗中的作用,也让我反思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声音,他们是如何通过宗教找到慰藉和社群的。整本书的逻辑严谨,论证有力,同时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挑战了我之前对宗教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宗教多元化的面向,以及它在构建社会认同、维系社群关系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人类信仰与社会互动的深度对话。

评分

当我翻开《谁在宗教中:宗教社会学的诠释》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宗教流派的介绍,或者是历史上的宗教事件。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绕开了那些宏大的教义和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谁”才是关键,而“宗教”则成为一种观察“人”的工具和社会现象的载体。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宗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书中对不同文化语境下宗教实践的描绘,尤其是那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地区和社群,让我大开眼界。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宗教的“商品化”和“消费化”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宗教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如何适应和回应这些挑战。整本书的写作风格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节的考究,作者对社会学的理解之深厚,以及他对宗教现象的洞察力,都让我叹为观止。它帮助我理解了宗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塑造个体身份、构建社会秩序、影响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