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务成果

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务成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民俗
  • 休闲文化
  • 通识教育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旅游休闲
  • 台湾文化
  • 课程设计
  • 文化传承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俗文化
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综合展现;
对内来说,是一股凝聚力;
对外来说,犹如一道无形的篱笆…

  本书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探研精神,
  设计通识课程,并期待教学相长,
  探讨台湾民俗文化的成因与转变,
  由文化对话中赋予民俗时代意义与价值,
  课程以体验在地的台湾生活习俗与技艺,
  透过民俗与休闲文化进行终身学习,
  培养学习者对本土文化的关怀,
  期勉教学相长日新又新!
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务成果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台湾地区民俗文化与休闲生活实践的学术专著,旨在系统梳理并分析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如何被重新诠释、融入当代休闲活动的脉络,并探讨将此内容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与成效。本书并非对现有单一课程的简单介绍,而是对一个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全面构建与实践检验。 第一部分:台湾民俗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意涵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勾勒台湾民俗的宏大图景。不同于将民俗视为静止不变的“遗产”或“古董”,本书强调民俗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台湾民俗的形成深受闽南、客家、原住民文化以及近代殖民历史的复杂影响,这使得其表现形式异常多元。 首先,我们对“民俗”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区别于狭义的“民间艺术”或“传统技艺”,本书更侧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岁时节令活动、信仰仪式以及口头文学等动态文化现象。例如,对庙宇庆典的研究,不再仅仅是记录神祇的谱系或仪式的流程,而是深入分析这些活动如何在现代都市空间中重新获得社会凝聚力,并成为一种特定的“公共休闲”形式。 其次,本书详细考察了台湾几个关键的民俗领域: 1. 岁时节令与生命礼俗: 重点分析农历新年、中元普渡、妈祖绕境等大型活动,如何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仪式,转化为具有强烈地方认同感的节庆旅游资源。我们探讨了商业化对这些仪式的渗透,以及社区如何努力在商业化与文化真实性之间寻求平衡。 2. 信仰空间与世俗生活: 台湾的民间信仰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支撑。本书分析了不同宗教(如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混合体)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以及信众如何利用宗教场所进行社交、寻求慰藉和进行“精神性休闲”。 3. 物质文化与日常技艺: 涵盖了如传统建筑的构造、特定食物(如办桌文化)的仪式功能,以及服饰、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的“挪用”现象。例如,传统布袋戏虽然在舞台艺术上有所衰落,但其美学元素如何被引入现代视觉艺术和文创产品中。 本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台湾民俗并非被“保存”起来的古老事物,而是持续被“参与”和“再创造”的文化过程。理解这一点,是构建有效休闲文化教育的基础。 第二部分:休闲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与本土化 在界定完民俗的动态特征后,本书转向构建一个适用于台湾情境的“休闲文化”理论框架。传统的休闲理论多源于西方工业社会,强调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然而,在台湾的后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对立变得模糊。 我们提出“嵌入式休闲”的概念,认为许多台湾的休闲活动是深度嵌入在日常生活、家庭责任和社区义务中的。例如,许多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如参与社区发展协会、帮衬亲友的生意、或是在传统市场闲逛,实际上同时承载着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情感的维系功能。 本书对几个关键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 探讨了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如何将具有民俗特色的地域包装成旅游产品。分析了这种包装过程中,文化符号的“简化”与“符号化”的倾向,以及对当地文化生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构建: 休闲文化是建构地方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人们在特定文化景观中的互动模式,我们展示了休闲活动如何强化个体对特定社区的依恋感和归属感。 当代生活中的仪式化: 即使在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依然会创造新的“小仪式”来标记时间或成就,这些新仪式往往模仿了传统民俗的结构,反映了现代人在意义缺失环境下的文化求索。 第三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核心模块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将前述的理论分析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我们认为,民俗与休闲文化教育不应是历史系或人类学的专属,而应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通识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批判性思维和公民责任感。 课程设计理念: 1. 行动导向与参与式学习: 强调“做中学”,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协作者”。 2. 跨学科融合: 课程内容横跨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地理学乃至市场营销,鼓励学生用多维度的视角审视文化现象。 3. 批判性反思: 引导学生质疑主流叙事,关注被边缘化的声音,例如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在主流汉文化叙事中的表述困境。 核心模块示例(并非课程大纲,而是课程内容的方向): 模块一:节庆中的权力与性别(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传统祭典中不同性别角色的参与差异,探讨权力结构如何被文化仪式所再现和巩固。 模块二:在地“非正式”休闲考察(田野实践):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其生活圈相关的、非官方认可的休闲活动(如特定的小吃店文化、邻里间的固定牌局),进行短期的人种志式记录与分析。 模块三:文化资产的活化与伦理(应用项目): 学生需针对一个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或地方传说,设计一个符合当代伦理、且能产生可持续效益的“活化”方案,并评估其潜在的文化冲击。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的实务成果与评估反思 本部分展示了将上述理念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后的成果反馈。这部分内容基于多所台湾高校合作进行的试点教学数据。 成果展示方面: 我们收集了学生在田野调查中提交的成果报告、微电影制作、以及社区工作坊的参与反馈。这些成果清晰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环境的认知深度如何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例如,有学生在研究地方信仰后,成功协助社区解决了传统庙宇空间利用与现代公共设施需求之间的冲突。 反思与挑战: 课程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我们诚实地记录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1. 师资的瓶颈: 缺乏既精通人类学理论,又具备丰富田野经验的通识教师。 2. 评估的复杂性: 如何量化“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性反思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考核知识记忆,是评估体系设计上的长期难题。 3. 社区的接受度: 尤其是在涉及敏感的文化议题时,如何平衡学术研究的介入与社区原有的保守心态,需要谨慎的沟通策略。 结语 《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实务成果》旨在为高等教育如何连接学术研究与本土生活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它强调,真正的文化教育是将严肃的学术探索转化为积极的社会参与,培养出既能理解自身文化深度,又具备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本书所呈现的,是一种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寻求文化根基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的教育探索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边瑞芬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力与社区资源发展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乡村社会组学士

  荣获大叶大学102学年度特优通识教育教师奖
  99学年度、100学年度、101学年度、103学年度优良通识教育教师奖
  近年获教育部补助课程计画,计有:
  105学年度 大叶大学磨课师课程计画-「A+I搞懂原生艺术与智慧财产权」学海筑梦计画-美国NJ Y-camps 营地实习
  103学年度 第1学期现代公民核心能力课程计画【A类】「产业文化观光」
  102学年度 第2学期现代公民核心能力课程计画【B类】「发现原生艺术生命力」
  101学年度 第1学期现代公民核心能力课程计画【A类】「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
  第2学期现代公民核心能力课程计画【A类】「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
  【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计画】「文化观光-智慧行动导览与产业应用」
  99学年度 第1学期通识教育课程计画【C类】「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

  现职:
  大叶大学休闲事业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
  大叶大学四健会社团指导老师
  台湾乡村社会学会理事
  台湾运动社会学会理事
  中华民国道家学术研究会理事
  经济部工业局观光工厂审查委员
  劳动署人力仲介公司审查委员
  国际扶轮3460地区青少年交换计画顾问

图书目录

自序
摘要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理基础:通识教育与民俗休闲文化
第一节 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通识教育理念
第三节 民俗是社会集体休闲文化
第四节 文化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
第五节 以民俗体验学习进行文化对话

第三章 教学实务理念、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第二节 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三节 课程设计与评量方式

第四章 内容形式、方法技巧:教学实务成果
第一节 台湾特色主题课群计画参与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课程实务与执行成果

第五章 课程学习与教学成效分析
第一节 学习者学期成绩评定之分析
第二节 学习与教学成效之量化分析
第三节 学习与教学成效之质性分析
第四节 学习与教学成效之综合讨论

第六章 成果贡献与检讨
第一节 课程成果与贡献
第二节 课程检讨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学成效与学习评量回馈调查问卷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缘于本校积极鼓励教师投入通识教育上的用心,除举办教师课程研习活动外,亦在教学行政上不遗余力协助教师办理教学活动,个人深深感受教学上所受的支持,以及更能专心于授业解惑上的角色扮演,在通识教育中心的协助,个人自 99学年度第1学期起,开始以「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的课程,向教育部进行计画补助申请,接着将科技部国家型计划研究成果,开发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发现原生艺术生命力」,除将通识教育结合休闲教育进行课程讲授外,也参与跨领域基础与服务学习计画,并以「文化观光-智慧行动导览与产业应用」、「产业文化观光」等课程,进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结合为课群进行教学,以及陆续接受教育部中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的通识课程数位教材补助,至 104 学年度总计连续获得 9 次教育部补助执行课程计画,在提升个人教学知能与品质上,助益良多。

  在休闲文化研究中,民俗乃社会集体休闲文化现象,过去着重在现象的观察与纪录,个人思考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与博雅精神,将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以跨领域的整合学习,在宋代朱文公所倡导的「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教之以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理念规画本课程,也借由生活实践来提升学习者「知行合一」的落实,且因本校坐落彰化地区,在台湾开发史上,在古蹟地景、人文活动、民间技艺等保存,无不是教材,遂以岁时节庆、生命礼仪、祖先崇拜与宗教信仰,并结合薪传技艺业师等进行协同教学,每学期超过五十位同学的研习,得有此教学实务成果的结集。

  在此,特别感谢教育部支持,更感恩计画合作的多位教师们、兼任助理们的全力协助,以及本校通识教育中心的行政指导与支援,生活中家人的照顾,如要一一唱名,必有疏漏者,还是将感恩留在心中,让个人教学知能有所长进后,传递心中的感恩给予未来的修课者,有如民俗文化,是累积众人的智慧所成,我们身在其中,或者也可加上点滴的创新,日新又新地再传递与下一代。

  本书仓促完稿,更因个人才疏学浅,敬祈先进专家指正并赐教,作为日后教学研究改进的依据。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同我一起学习台湾民俗与休闲文化的大叶大学同学们!

大叶大学休闲事业管理学系暨通识教育中心
副教授 边瑞芬
谨识2017年5月1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漫步在台湾的山林、海边和古老的街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民俗活动,描绘得如同艺术品一般。我尤其喜欢关于“传统节庆解析”的章节,对于那些在大陆已经逐渐淡化的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让我感觉,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体记忆。此外,书中对于各地独特节庆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祭祀活动,或者是热闹非凡的庙会庆典。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的节日习俗会有全新的认识,甚至可能会计划一场以节日为主题的台湾深度游。

评分

这本书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台湾民俗的书,更是一扇打开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但语言却通俗易懂,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我很欣赏书中对于“宗教信仰与社会”的探讨,它并没有简单地陈述各种宗教信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信仰如何影响台湾的社会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社区的日常生活。例如,书中对妈祖信仰的解读,不仅仅停留于神话故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连接社区、凝聚人心的力量。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台湾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休闲文化”的探讨。它并没有将休闲简单地理解为娱乐活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书中提到了许多台湾特有的休闲方式,例如泡温泉、逛夜市、以及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我尤其对书中对“慢活”理念的介绍印象深刻,这与我们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放松。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随着时代发展,台湾休闲文化的变化和演变,例如新兴的文创产业、独立书店的兴起等,都体现了台湾社会在文化创新和生活方式探索方面的活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休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享受生活的美好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合理,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在阅读“美食与民俗”这一章节时,我感到身临其境。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台湾的特色小吃,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美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蚵仔煎的介绍,不仅提到了其独特的口感,还讲述了它在台湾沿海地区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家庭制作蚵仔煎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入挖掘美食背后文化内涵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同时,书中也涉及到了茶文化、槟榔文化等一些在其他地方不太容易接触到的台湾特色文化,让读者对台湾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期待有机会亲自品尝这些美食,感受这些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比较柔和的色调,搭配上台湾传统建筑的插画,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的兴趣。翻开目录,看到“在地文化体验”、“传统节庆解析”、“美食与民俗”、“宗教信仰与社会”等章节,感觉非常丰富,很期待能深入了解台湾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一直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习俗,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尤其对“在地文化体验”这一部分很感兴趣,希望能了解到如何在台湾的旅行中,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真正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体验到最地道的台湾味道。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传统手工艺,或者提供一些参与当地节庆活动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能引导读者去实践,去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