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

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风
  • 日本文化
  • 台湾文化
  • 风俗习惯
  • 历史
  • 文化比较
  • 自然灾害
  • 图说
  • 民俗
  • 百年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举凡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农工商贾、器皿产 物,莫不有所叙述,对于当时的日本人对台湾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台风杂记是叙述日本殖民地时期日本的行政官员佐仓孙三先生,在台湾停留期间中以汉文记载当时台湾的风景事物等见闻,整理归纳的一本书,在1903年即明治36年,由东京国光出版社所出版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的内容记事共计一百一十四条,举凡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以及农工商贾、器皿产 物,莫不有所叙述,对于当时的日本人对台湾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现由林美容教授编集的台风杂记,从汉文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并补充分析当时台湾的风俗特征、当时出版的目的、及殖民主义时期的状况与现代的关系,配合照片详细说明而成《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美容


  台湾南投县人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学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毕业
  美国加州大学尔文(Irvine)校区社会科学博士
  专长领域:文化人类学、汉人亲属结构、台湾民间信仰
  民间佛教、宗教与社会、台湾史
  主要着作:《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人类学与台湾》
  《台湾人的社会与信仰》、《彰化县曲馆与武馆》
  《台湾文化与历史的重构》、《高雄县民间信仰》
  《村庄史与乡土史》、《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等
 

图书目录

序文(刘枝万)
编译序(林美容)
佐仓孙三所着《台风杂记》之探讨(林美容)
佐仓孙三相关图片(西村一之提供)
台风杂记序(后藤新平)
台风杂记(前言)

【妇女儿童篇】
妇女缠足
男女有别
妇眼无字
妇女濯衣
锢婢质女
妇人修饰
老妇花簪
尚圆
歌妓
撰茶妇
卖淫妇
儿戏
童言无忌

【医药卫生篇】
鸦烟
爱爪
不洁
浴场
医生
产婆
剃头人
抓肉治病蓄髯
毙鼠毒
瘴疠毒

【宗教礼俗篇】
娶妻
婚仪
赠物
葬典
丧章
墓地
僧侣
盂兰会
端午
爆竹金纸
祈祷者
城隍庙
庙寺
耶稣教
奇名

【教育篇】
学房
重师道
背诵
惜字亭

【食衣住行育乐篇】
割烹
绍兴酒
油熬
嗜荤
市场
门前题句
一家团栾
寝具
蚊帐
人力车
肩轿
火车
竹筏
演戏
旅馆
讲古
讲善
拳斗

【建筑篇】
街路
家屋
竹篱
庭园
城郭

【财货篇】
当舖
蓄财
贷借
银货
财囊

【工艺器物篇】
尚古
火笼
工匠
石臼石杵
摇篮
太甲筵
钉陶工
防火具
砧工

【农渔业篇】
水车灌溉
农制
水圳
田寮
租制
盐田
插秧
牛粪代炭
牛背黑鸟
爱牛
畜豚
饲鸭
养鱼地
鱼族
龟鳖

【物产篇】
龙眼肉
芭蕉实
凤梨
乌龙茶
槟实
砂金
樟脑
橄榄
制糖
榕树
青珊瑚树

【山川人民篇】
新高山
人种
土匪
生番
附尾
结婚(其一)
医药(其二)
番踊(其三)
番酒(其四)

【台风杂记(结尾)】
【跋】
 

图书序言



  1853年日本被美国舰队打破长期锁国后,举国混乱不安,虽然高唱「尊皇」,却放弃「攘夷」,终于1868年「明治维新」,成为立宪君主制国家,从此积极吸收欧美文化,富国强兵,1895年打败清国,经1891年大津事件后,确立法治,继而1905年孤注一掷,战胜俄国,未几,1910年併吞韩国,顺利进入「大正democracy」期,挤进列强,睥睨东亚。

  台湾被清廷割让,成为日本初获殖民地,而进入新时代。惟经营殖民地之常轨,乃先投资后收益,日本亦不例外,仍循此程序。大体而言,明治是投资时期,大正收支平衡,昭和才进入获利甚至搾取时期。固然,未开发之新殖民地初期经营,对其本国经济,无疑是不轻负担。总督府虽然投下巨资,锐意施政,却难免招致本国政客,啧有烦言,鑑于本书后藤新平序文,其委屈心情,可想而知。

  尽管有人以为明治政府是「萨长政权」,因为发动政变主力是西南部之萨摩与长州两藩,无外乎执政之新兴势力。但初期历任总督,却能摒弃地域观念,而极力招致优秀人材,例如后藤新平与伊能嘉矩两人,系东北部岩手县同乡,其籍贯前者水泽、后者远野,两地均在县南,相距不远。

  后藤于1898年3月履任民政局长,6月即改称民政长官,而序文日期为1903年2月,因何仍用旧官衔,费解。渠系全台施政实际负责人,颇多建树,众所周知。尤其认为「对新附之土地与人民,必须有所理解」,而先于1900年10月成立台湾惯习研究会,旋于1901年1月起发刊「台湾惯习记事」杂志。继而于是年10月,成立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自任会长,业绩灿然。

  本书内容,不过是取材于台湾风物民俗之轻松有趣随笔小品,而作者竟能在兵马倥偬之初期数年间,走遍各地,深入民间,观察入微,虚心坦怀,记录成书。例如瘴疠毒、毙鼠毒、竹篱、土匪、生番等条,乃往昔开拓前线社会紧迫环境之生动描写。盖在此批具有良识与汉学素养之初期渡台智识份子努力下,遂奠定与「内地」步调一致,迈向近代化之基础。

  兹林美容教授在师生与友人通力合作下,将此珍本,分门别类,译成白话,并加详註,配合图片说明,雅俗共赏。惟际此本土化潮流高涨,本书对于更深认识吾乡吾土,当有助益也。垂暮之年,聊述所感为序。
 
刘枝万 2003年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台风这种自然现象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惊叹于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其带来的破坏感到一丝敬畏。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的书存在时,我立刻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不仅仅满足于解释台风的成因和科学原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文维度。一百年,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社会变迁、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心态演变。我特别好奇书中“风俗”的部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和呈现这些细节的。是关于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台风季特有的食物,亦或是邻里之间在恶劣天气下的守望相助?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台风事件中,普通民众是如何应对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智慧。而且,“图说”这个词也暗示了书中会有大量的配图,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喜欢通过图片来辅助理解,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些反映不同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历史照片,以及描绘台风场景的插画,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岁月。

评分

我一直对台风这种自然力量充满敬畏,而《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这本书,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它。它不只是关于科学的解释,更是深入到人类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探寻台风留下的文化印记。一百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来说,足以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足以沉淀下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风俗”的这部分,我想知道在过去一百年里,台湾和日本的民众是如何与台风共存的。是那些代代相传的避灾经验,还是台风季特有的娱乐方式,甚至是与台风相关的民间信仰和传说?这些细节,往往是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韧性和智慧的。而且,“图说”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非常生动有趣。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历史照片,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年代的台风强度,以及人们在风灾中的生活状态。当然,我也期待那些精美的插画,它们或许能以一种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来解读台风的复杂性,并将其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从风俗角度切入的台风记述,无疑会带给我一次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

对于《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风。我们通常对台风的认知停留在科学层面上,了解它的形成、路径和破坏力,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台风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台风作为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势必会在这个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非常好奇书中“风俗”部分的内容,它会是关于人们如何应对台风的传统习俗,还是在台风过后,人们如何重建家园、如何调整心态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例如在特定地区,人们有什么特别的祈福仪式,或者在台风来临前后的饮食习惯有何不同。此外,“图说”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生动有趣,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不同年代台风的威力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一些精美的插画,将抽象的台风现象具象化。这些视觉元素,无疑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吸引力,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更深入地了解台风背后的文化意涵。

评分

这本《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封面那略带复古感的插画吸引了。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纸质书独有的那份怀旧情愫。这本书的定位很特别,它似乎不只是单纯的科普书籍,更像是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捕捉那些与台风息息相关的,发生在台湾和日本两国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风俗”的这部分,毕竟,自然灾害往往最能映照出人类面对未知和挑战时,那些不自觉流露出的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一百年的跨度,这其中蕴含了多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风”的感知方式的变化?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内容会相当的丰富和有料。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在台风过境时,人们如何祈福、如何互助、如何消遣,甚至是如何将台风的意象融入艺术创作的故事。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勾勒出特定时代社会风貌最生动的笔触。而且,书中“图说”二字也预示着大量的视觉化呈现,这对于我这种对文字叙述容易感到疲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希望那些历史照片、漫画插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台风的威力,以及人们当时的生活场景,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叙述,而是有了温度和画面感。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白话图说台风杂记:台日风俗一百年(2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台日风俗一百年”,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我一直认为,自然灾害并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事件,它们往往也会在特定区域的文化土壤中催生出独特的习俗和集体记忆。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够让台风的痕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风格的改变,到人们的避灾意识,再到甚至是一些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我尤其对书中“风俗”部分的内容充满好奇,希望能了解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台湾和日本人民是如何在与台风的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应对策略和生活智慧。是关于那些代代相传的防台措施,还是在风雨过后,人们互相扶持、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我想,这些内容定然会比枯燥的科学解释更加触动人心。而“图说”的设计,则预示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相当的直观和有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跨越时代的珍贵影像资料,它们或许能够捕捉到台风肆虐时的震撼瞬间,也或许能定格下人们在风雨中的坚韧与温情,让文字与图像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