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类学(上下册)

童年人类学(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F. Lanc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养儿育女真有个万用的法则吗?
本书从生育、养育、教育谈到游戏、工作,
以古希腊、埃及到今日欧美、非洲、东南亚、台湾等两千笔案例,
带领读者重新思考孩子的价值、为人父母的意义。

◎本书荣获2015年美国图书馆学会《选书》「杰出学术着作」奖。

兰西把我们从深受束缚与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来……他让我们得以对当今的中产阶级儿童置身其中的那种压力过大、安排过度而且商业化过头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选项。──明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着有《哈克的木筏:美国童年史》

当非洲孩童在工厂赚钱与在街头讨生活,欧美孩童却处于完美的万圣节装扮与过度营养之中。在这极端的两个世界里,一边拥有太少的童年,另一边却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种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状况?好坏真有绝对标准?

◆儿童是宝贵、天真而且异常可爱的小天使
  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区里,看待孩童的方式都与现在的我们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时候,他们不是小天使,而被视为私人财产或是没有用处的累赘,直到他们成长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纳。

◆对儿童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
  今日为了孩子,从万圣节的可爱装扮到童书绘本的教案步骤,家长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万圣节还带有让孩子走出家门去试胆的用意。而比起引导学习,主动观察更是动物与人类社会的主流。在许多社群中,透过学习与考验,才能使孩子成为被族人接受的一员。但今日我们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据教案或是家长提出的模式去学习、玩耍。婴儿在一出生时即被家人接纳,看似过着更轻松、快乐的生活,却是剥夺了他们为求生存而发展的观察力、主动性、社会化能力。于是,当今日家长抱怨孩子长大后没有责任感,啃老族日增时,或许该反思的是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极端的过度保护,而是原本众人以为好的教养方法。

◆我们处在「怪异」社会发展出来的教养方式中
  作者从古埃及、希腊罗马到今日的欧美、非洲、大洋洲、台湾等数千笔资料归纳出,人类看待、教养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儿当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欧美为中心的「怪异」社会发展出许多教育方式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试图把孩子养得更好。不过这些百年来发展出的教养方法,在历史上仅占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却成为今日亲职教养的主流,其实它们需要不断反思与验证,而且也不见得正确。

◆怀疑自己的教养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数人类都怎么做……
  当我们把养儿育女视为父母的责任时,不妨看看其他社会,你会发现有些地区亲友照顾小孩的时间远比父母还多。本书的人类学案例,足以否决许多看似全人类通用的学说,提供更全面的视角,使目前心理学、教育理论独霸的现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对自己的教养与看待孩子的方式产生质疑时,或许,不必急着怀疑自己没有尽到作父母的责任,因为大多数人类都不是这样。

◎强力推荐
石易平/辅仁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
梁莉芳/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陈怀萱/「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共同创办人
番红花/作家
蓝佩嘉/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罗永清/荷兰莱登大学文化人类学暨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屏东大学原住民族健康休闲与文化产业学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专家好评
这可能是新手父母唯一需要的一本书。──《纽约时报》

终于有像本书这样丰富充实的着作,能够让教养的文化诠释,跳脱对特定国家民族的刻板印象文化论,也跳脱西方主导的儿童心理发展认知知识体系,深描在地的风土民情,让我们从多元的生活背景,理解如何养育孩子这件人生大事。
──石易平,辅仁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

大卫.兰西告诉我们儿童的概念是文化的产物,没有一种教养脚本与实作,可以放诸四海皆准。这本书,写给想从学术视角探究「童年」的读者,或是正为养孩子焦虑的(准)父母,当然也给想破除教养专家崇拜的每一个人。
──梁莉芳,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书作者大卫.兰西的庞然鉅构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远远超越了之前的导论作品,为关心童年命运的读者提供了无数的田野例证。
──杜明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本书是一个百科全书,从泛文化的角度可以破除我们的迷思,可以提供我们许多的创意,身为父母,其实需要创意与留意,才有爱的基础,本书值得参考。
──罗永清,荷兰莱登大学文化人类学暨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现为屏东大学原住民族健康休闲与文化产业学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兰西把他对于跨文化童年领域的广博知识交织成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章,捕捉了儿童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经验。对于想要更加明白认识自我和别人的父母与决策人士而言也非常值得注意。──盖丝金斯,东北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

在这部带有惊人洞见与高度重要性的着作里,兰西把我们从深受束缚与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来,呈现儿童发展所採取的各种极度不同的型态。他让我们得以对当今的中产阶级儿童置身其中的那种压力过大、安排过度而且商业化过头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选项。──明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着有《哈克的木筏:美国童年史》

只要是关心儿童的人(实际上,只要是任何一个想要了解自己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的人),都不该错过这本书。──费斯克,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暨文化、大脑与发展中心主任

这部着作极度细腻,以优美的文笔详尽记述了儿童的生活、成人赋予童年的意义、童年之所以如此多样化的原因,以及赋予儿童的责任与期望为什么会如此不同。──蒙格玛丽,公开大学童年研究高级讲师,美国民族学家

《童年人类学》读来充满乐趣,论述平衡,明晰易懂,充满教益又引人入胜。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任何一个对童年的主题感兴趣的人。──柯卡克,任教于莱斯布里奇大学

在一个和我们非常不同的文化里,身为儿童是什么模样?身为父母是什么模样?兰西这部引人入胜的着作,对于任何一个认为儿童只有一种正确养育方式的人士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读物。──哈里斯,着有《教养的迷思》与《基因或教养》

《童年人类学》会是课堂上的一部珍贵教材,让学生接触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童年。此外,这本书对于研究童年的学者也会是一部极佳的参考书,不论是人类学领域以内还是以外的学者。──米菡,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学副教授

我想不到另外还有哪一部着作能够同时展现如此的深度与广度。──博克,加州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

我如果只能为儿童心理学的学生指定一本指定读物,那么必定是这一本。这部着作打开了我们极度狭隘的眼界,让我们得以看见童年的多种可能性。──格雷,波士顿学院研究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兰西David F. Lancy
犹他州立大学的人类学荣誉教授。编撰过数本探讨童年与文化的着作,包括《认知与数学的跨文化研究》(一九八三)、《研究儿童与学校》(二○○一)、《在母地玩耍:儿童学习的文化惯例》(一九九六),以及《童年学习的人类学》(二○一○)。曾两度担任富尔布莱特学者,主要的田野经验包括赖比瑞亚、新几内亚和犹他州摩门教。2011年获犹他州立大学颁发杰出学者奖。其主要学术资历都不在主流的学术重镇,也非理论型的作者,但其作品皆由重要的学术出版社发行。

相关着作:《童年人类学(上)》《童年人类学(下)》

译者简介

陈信宏
专职译者,曾获全国大专翻译比赛文史组首奖、梁实秋文学奖及文建会文学翻译奖等翻译奖项,并以《好思辩的印度人》入围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近期译作有《1491:重写哥伦布前的美洲历史》、《世界为何存在?》、《爱的进化论》等书。

图书目录


1 儿童来自何处?
2 儿童的价值
3 生育决定
4 全村协力
5 学会懂事
6 弹珠与道德
7 杂务课程
8 不上不下
9 驯养自主学习者
10 太少童年?还是太多?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各章资料出处

图书序言

1

儿童来自何处?


人类学家的否决

美国人是全世界最讲究个人主义的民族。

发展心理学这门领域充满了种族优越感,完全受到欧美观点的宰制。

人类学里有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至少可追溯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这项传统提醒了我们心理学存在着受限于特定文化的缺陷。米德的着作削弱了心理学家霍尔声称压力是青年期无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说法。另一个比较不为人知的例子,则是马凌诺斯基在更早之前根据自己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从事的田野调查以批判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理论。放诸四海皆准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如皮亚杰的理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原因是跨文化比较研究,揭露了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经验具有深远而且出人意料的影响。欧克丝与席埃芙琳对于成人与儿童间的语言互动所进行的分析,也显示了在非西方社会所得到的民族志研究,可以用来「打破」对主流发展心理学文献当中的「看似放诸四海皆准」的主张。罗伯.勒文挑战了心理学当中最神圣不可批判的教条:母婴依附关系。勒文从观察非洲务农的古西人发现,母婴之间是有可能只存在「弱依附」关系(即不是普世皆是「强依附」),而由此也是有可能导致婴儿长大后情感能力发展不全。古西族的母亲虽然对婴儿发出的求救讯号回应迅速,对于婴儿的其他口语发声,例如牙牙学语,却是置之不理。她们极少看着婴儿或是对婴儿说话,甚至在哺乳期间也不会。等到她们开始会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她们使用的语言也都是命令与威胁,而不是赞美或问句。尽管古西族的母亲具有这些明显可见的「病理」征象,勒文和他的同僚(他们研究古西族村民已有数十年之久)却未发现广泛情感缺陷的迹证。他因此提出,过度宣称四海皆准定律的问题来自于「儿童发展领域的双重身分,一方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倡议运动,宣扬以人道方式对待儿童;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致力于寻求知识与理解」。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