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文物收藏手记

黄埔军校文物收藏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埔军校
  • 文物
  • 收藏
  • 历史
  • 军事
  • 民国
  • 回忆录
  • 文化
  • 老物件
  • 军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作者收藏的黄埔文物之多,种类之丰富,在黄埔文物藏界是数一数二的。有徽章、教材、证书、同学录、文房、报刊书籍、佩剑等。
  2、作者作为一名军人,对黄埔军校的历史甚为熟悉,由物到事,由事及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黄埔军校的历史。
  3、全书配图数百幅,是了解黄埔军校历史的重要参考读物。


  在中国近现代,有一所军校名扬海内外,被称为中国将帅的摇篮,它就是黄埔军校。

  作者收藏有数百种黄埔军校文物,包括徽章、教材、证书、同学录、文房、报刊书籍、佩剑等。本书通过对这些尚存于世的珍贵黄埔文物的深入解读,由物到事,由事及人,重拾黄埔军校历史的点点滴滴。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黄埔军校文物,从这些记录印刻了陆军军官学校若干细节的藏品中,作者更抽丝剥茧,条条缕缕拼接还原出中国现代军事史、政治史上湮灭于正史的传奇精彩一面。
《烽火年代的记忆:近代中国军事史料探微》 一部深入挖掘近代中国军事变革与时代风云的重量级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机构的馆藏整理,而是以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自晚清“洋务运动”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军事力量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蜕变的历史进程。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据功底,结合对大量一手文献、退役装备档案、以及相关亲历者口述的回溯,力图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近代军事画卷。 核心聚焦:权力更迭与军事思想的碰撞 本书的叙事主线,紧密围绕着晚清中央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以及国民政府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军事核心。我们不再局限于对单一兵种或院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中心是如何通过掌握和改造军队来实现其政治抱负的。 第一部分:晚清的“师夷长技”与新军的初生(约1860-1911)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湘军、淮军的形成与作用,分析了李鸿章、左宗棠等督抚在地方军事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重点剖析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对清廷军事现代化思维的根本性冲击,进而引出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再仅仅罗列新军的编制,而是深入分析了新军的军官选拔标准、德械(或日械)训练模式的引进与本土化遭遇的困难。此外,还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推行的“筹练新军”政策背后的政治博弈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中央集权衰弱与地方军事力量坐大的历史悖论。 第二部分:军阀割据与“五色旗”下的军事博弈(约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旧有军事体制的解体。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对准了军阀时代的混乱与重组。我们将对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发家史”进行深度剖析,重点关注他们如何通过控制海关收入、盐税等财政命脉来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以及不同派系之间在装备采购、外交策略上的微妙差异。书中详细比对了各派系在接受外援(如德国顾问团、日本渗透)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并以“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为关键节点,考察了早期革命党人如何试图建立一支忠于“共和”而非个人的新型军队的努力与挫折。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与中央建军的探索(约1924-1937) 苏联军事援助与政治顾问的介入,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本书细致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革命军队的初期阶段,分析了“党军合一”的思想是如何被具体落实到军事组织中的。我们不再止步于对黄埔时期军事教育的概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党内不同派系(如联俄派、改组派)在军事人才培养上的路线之争。北伐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统一军事行动,被置于聚光灯下。本书不仅描述了战役的进程,更着重分析了北伐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政治工作队的作用,以及其在“宁汉合流”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旧军队的“改编”与“收编”,从而初步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军事领导核心。 第四部分:全民抗战中的军事力量重塑与考验(约1937-1945)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的熔炉。本部分将对比分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以及地方武装在抗战中的贡献与面临的困境。对于国民革命军的演变,我们关注了其从德式训练到美式装备(驼峰航线开通后)的艰难转型,对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战略意义、国军在台儿庄、武汉会战中的战术创新进行了详尽的军事史学分析。同时,本书也以公正的笔触,探讨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游击战”和“减租减息”政策指导下,如何有效动员乡村社会,构建起一套适应长期抗战需要的军事动员体系,以及中央军、地方实力派武装与敌后武装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史料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广度和整合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政治史、社会史的侧影。作者广泛参阅了外交档案、军事委员会公报、战时通讯、以及海外(如日本、英美)留存的关于中国战局的观察报告,力求提供多维度的证据链。通过对这些分散的“记忆碎片”的重新拼合,本书为理解近代中国军事力量从“保卫边疆”的传统思维,到最终走向“全面抵抗”的艰难转型,提供了深刻且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它旨在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一个饱受内部冲突和外部侵略的年代,一支现代化的国家军队是如何在血与火中被锻造出来的?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军事史爱好者: 追求对近代战争决策、武器装备演变、以及军队体制改革的深入了解。 中国近代史研究者: 需要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军事集团的权力结构与政治动向。 对近代精英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 能从中看到早期军校体系在不同政治目标下的教育理念变化。 《烽火年代的记忆:近代中国军事史料探微》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叙事结构,填补了当前学界在宏观军事变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学锋


  祖籍陕西,1956年生于北京。曾在湖北插队四年。1976年入伍,1978年于军中参加全国统考,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后转业任过上市公司总经理。已退休。

图书目录

引子:世将无黄埔
开篇:以血洒红花  一盆育黄埔— 一只黄埔军校「司母戊鼎」的世纪归程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徽章篇)
1-1 心头,那第一抹曙色
1-2 缩龙成寸是纪律
1-3 金佛庄胸前佩着甚么?
1-4 教导团:「国军」祖宗的官佐标志
1-5「中」字号之「铜桃子」
1-6 高级班出了个黄公略
1-7 何来「校长陈芝馨」
1-8 同学会的来世今生
1-9 临界线上的蝶变
1-10 堪叹这一篮子「毕业证章」
1-11 第六军司令部证章
1-12 宝鼎,云麾,黄埔
1-13 青天白日勋章
1-14 国光勋章
1-15 人民军队第一章

传道授业,主义是从(教材篇)
2-1 打开迄今最早的教材
2-2 蓝皮的!正宗的!
2-3 林林总总的军事教育大观
2-4 当黄埔是个小小小小鸟的时候
2-5 德式教育—德式师

一纸平生,身许心同(证书篇)
3-1 这代人名叫大浪淘沙
3-2 为老黄埔送终
3-3 南京正规「第一期」
3-4 一位东北帅哥的人生轨迹
3-5 小人物的全套「罪证」
3-6 第五期步科「黄」字号登记证
3-7 顾军长的人生一刻
3-8 被「击毙」的将军怎么又现身台湾
3-9「保安队」之黄马褂经历
3-10「教育总长」张治中
3-11 美式装备源源来也
3-12 武汉分校一位「卖狗皮膏药的」
3-13 三分校歇菜之际的离职证明
3-14 空白的委任令:「高材生」碰上了「老八路」
3-15 一位铁心反共的旅台黄埔将军的心路
3-16「汪党代表哪里去了」

同学同道,毋忘吾校(同学录篇)
4-1 名将如云共史册
4-2「副主任 谢」和一群颠沛同学
4-3 前后三度「武汉分校」纪略
4-4 巨无霸来了
4-5 海崃风云伴生的同学录
4-6 黄埔遗物挺过文革年月
4-7 列为「极机密」的同学录
4-8 手抄本同学录
4-9「陆沉」之刻:最后的同学录
4-10 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学录(附旅台三期通讯录)

武装生涯,翰墨年华(文房篇)
5-1 潮州分校的存世品
5-2「黄金时代」终结纪念
5-3 堪叹那「武冈时期」
5-4「宗南山」下「黄埔村」
5-5 好像是校长手迹
5-6 来上一出「拉郎配」
5-7 广州分校的「UFO」
5-8「亲爱精诚」:说不清的黄埔精神
5-9 当年的作业本和空白信笺
5-10 八十年的轮回—侵华日军所寄以南京中央军校为背景的明信片
5-11 常凯申将军的书法
5-12 黄埔家书

民众先声,奋斗先锋(报刊书籍篇)
6-1 革命年代的《革命画报》
6-2 黄字号杂志之王:《黄埔潮》
6-3《黄埔日刊》知多少
6-4「双十节」—黄埔的国庆特刊
6-5 几张《党军日报》
6-6《黄埔季刊》创刊了
6-7 黄埔军校也登广告?
6-8《军人魂》乱弹
6-9 给蒋总司令做个友情推介
6-10 黄埔立校ABC
6-11 徐向前会长讲话
6-12 几个题外的「善本」

革命者来,于斯为证(精品杂件篇)
7-1 网上搜来一枚「关防」
7-2 佈告:「为培养国军初级干部起见……」
7-3 黄埔军校是它下的一个蛋
7-4「三分黄埔」的见证:南京军官学校门匾
7-5 委员长亲赠照片
7-6 一枚胸章说个事:补训生亦即甲级生
7-7 黄埔军校原始军帽与标识
7-8 最早的师生,最后的合影
7-9 陈明仁将军的大衣
7-10 前生叫作洛阳分校
7-11 黄埔图腾:校旗飘飘
7-12 一面凝着黄埔血脉的、最后的军旗
7-13 为黄埔军官造像
7-14 铜壶煮三江
7-15 黄埔军校原始档案

尺许青锋,魂绕梦萦(佩剑篇)
8-1 十週年校庆的「横空出世」
8-2 毕业剑之「黄埔一期剑」(第九期佩剑)
8-3 从这里划「平战线」(第十期佩剑)
8-4 抗日战火中诞生的首届黄埔生(十一期佩剑)
8-5 见证蓬勃的武汉时代(十二期佩剑)
8-6 八千里路云和月(十三期佩剑)
8-7 军校进入成都时期(十四期佩剑)
8-8 大后方竟有这样一所齐整军校(十五期佩剑)
8-9 风光无限的典礼(十六期佩剑)
8-10 黄埔到达颠峰时刻(十七期佩剑)
8-11 战争,正在相持(十八期佩剑)
8-12 见证胜利的应届生(十九期佩剑)
8-13 决战年月与「炮走火了」(二十期佩剑)
8-14 卜决命运的时候到啦(二十一期佩剑)
8-15《陆军服制条例》关于短剑的内容
尾子:「双邓会」佳话之海崃畅想曲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引子:世将无黄埔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叫做广州。提起这两个字,人们马上联想到的,是它那浓浓的商业气息。南国的都市,开放的前沿,在这个以经济论英雄的时代,这座城市也由此雄矗在国人的心目之中。于是太多的人逐渐并且已经形成了另外一个共同的认识缺位。他们已经看不见或者想不起这样的事实:这是一座英雄之城。这里是中国革命的真正策源地。而且,就在这里,有过一座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
 
九十多年以前,灾难深重的年代,广州是满目黑暗中的一柄耀眼火炬,那时就已然涌现过一股举国注目的「南下」热潮。「到黄埔去」,便是当年热血青年的舍身报国之途,一个个由此注定彪炳青史的栋樑之材,跨进了那道标着夺人心魄之美的「陆军军官学校」字样的大门。于是,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改天换地,以至改朝换代。「这是革命的黄埔」!黄埔建军,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亦然,国民党靠五百黄埔学生起家平定天下,共产党最早的建军骨干,也是大批的黄埔师生。黄埔军校,自当是「中国」这个名义下的所有军人们心中共同的圣殿。对于这所世界着名军校,我们不能忘记,也绝对不应该忘记。于是,在这个似乎是善于忘却的年代,一份重任便历史性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因为,我在广州。
  
因为,我曾经是一名陆军军官。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人物的传记式解读,对我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黄埔军校走出过无数风云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哪些人物进行了重点的介绍?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否在某个关键点与台湾的历史产生了交集?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也看到他们身上的局限性。不仅仅是他们的军事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做出自己的抉择,又如何承担这些抉择的后果。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这些人物的解读,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国民党迁台前后,政治和军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曾经的黄埔将领,在新的环境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通过对这些人物故事的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作用。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日记片段的描述,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攫住了。想象一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年轻的黄埔学子,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中,用他粗糙的笔触记录下训练的艰辛、战友的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些日记,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如同最真实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个体的生命轨迹。我好奇,书中是如何挑选和呈现这些日记的?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根据主题进行分类?这些日记是否揭示了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军校内部的生活琐事,或是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与台湾有关联的篇章。是否能从中窥见,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优秀青年,在后来如何回到台湾,或是在国民党迁台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台湾与大陆之间那份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羁绊。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日记的解读,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血性与担当,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这种从个人视角切入历史的方式,往往比宏观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

评分

当我看到书中关于“校徽”或“旗帜”等标志性物件的介绍时,我立刻联想到这些象征物所承载的深刻意义。这些物件,往往是某个组织、某个时代的精神图腾,它们凝聚着创办者的理念,也代表着一代人的信仰。我非常好奇,书中对这些标志性物件的解读,是否能揭示黄埔军校最初成立时的理想与抱负?这些标志,在后来是否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场合被使用,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我想知道,在国民党迁台之后,这些曾经代表着黄埔精神的标志,在台湾的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是否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否曾出现在我们熟悉的台湾历史场景中?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深入挖掘,让我们感受到黄埔军校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力量,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往往能承载着最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评分

书中关于“通信记录”或“文献档案”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严谨性。这些第一手资料,是还原历史真相最可靠的依据。我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繁的档案中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的?他们是否揭示了某些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者对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提出了新的解读?我特别关注,这些通信和档案中,是否能找到与台湾早期发展相关的线索?比如,在国民党迁台初期,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是如何通过通信与大陆保持联系的?他们的通信内容,是否反映了当时海峡两岸的政治军事态势?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带领我们走进这些尘封的档案,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是如何被一点点拼凑起来的。这种基于史料的解读,不仅能增进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能力。

评分

书中如果涉及“战役复盘”或“军事部署图”的分析,我将感到非常兴奋。军事行动的规划与执行,是历史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我好奇,书中是如何解读这些战役的?是否能从军事战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这些战役的分析,是否能让我们看到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实际战争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我尤其想知道,这些战役分析中,是否能找到与台湾地区历史事件相关的联系?例如,在国共内战时期,黄埔毕业生在一些关键战役中的作用,是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共格局,进而间接影响了台湾的命运?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军事层面的深入解读,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也看到军事指挥者的智慧与担当。这种从宏观军事角度切入历史的方式,往往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书中对武器装备的详述,在我看来,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描述,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兵器,都可能背负着一段故事,参与过一场战斗,甚至改变过历史的走向。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些武器中,是否有某些型号在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台湾的军事领域?它们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在实战中的表现,是否也为台湾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武器的名称和参数,更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比如,某支步枪的出现,是否标志着军事技术的一次飞跃?某门火炮的设计,是否体现了当时的战略思想?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它对战争形态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这些武器的介绍,或许还能勾起我们对一些历史战役的回忆,让我们从武器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要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武器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历史洪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读到关于军校生活细节的描绘,我感到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熟悉感。黄埔军校,作为一所军事学校,其训练模式、学员生活,定然有着与现代教育体系截然不同的地方。我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日常的?是否包含了学员们的作息时间、伙食情况、训练科目,甚至是他们的业余生活?这些细节,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个观察那个时代、观察那些年轻人的独特视角。特别想知道,在这些细节中,是否能找到一些与早期国民党在台湾建立军事体系时相似的影子?比如,是否能看到一些在黄埔军校形成的教育理念或训练方法,后来被带到了台湾,并对台湾的军事教育产生了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军校生活,感受到那种严谨、艰苦而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氛围。这种对微观层面的关注,往往能勾勒出最真实的历史图景,也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当书中提及那些珍贵的照片时,我的思绪便如同被带入了泛黄的旧时光。照片,是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叙事者。我想象着,那些照片中的面孔,有的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有的是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或许曾在这里挥洒汗水,或许在这里指点江山。我特别好奇,书中的照片是否包含了一些在台湾地区也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年轻模样,是否与我们熟知的形象判若两人?这些照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某个重要的仪式,一次难忘的集训,还是一次生死考验?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文字为这些照片注入灵魂,让我们不仅仅是“看”照片,更是“读”懂照片。特别是那些能勾起台湾读者集体记忆的照片,比如,是否能看到一些在台湾退守后,依然在军中效力的黄埔毕业生?他们的身影,是否也曾出现在我们熟悉的台湾历史事件中?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黄埔军校那段历史的厚重感,感受到那些人物的鲜活与真实,从而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看到书中提及“军事训练教材”或“教学大纲”时,我感到非常有趣。这就像是窥探一所著名学校的“课程表”。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黄埔军校的训练内容是如何设计的?它与当时的国际军事思想有何关联?又有哪些独创性的训练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够从中挖掘出一些与台湾军事教育的渊源。比如,早期台湾军队的训练方法,是否借鉴了黄埔军校的某些教材或教学理念?这些教材中蕴含的军事思想,是否对台湾的国防建设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教材的解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埔军校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这些经验如何跨越时空,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发展,特别是对台湾地区而言。这种从教育角度切入历史的方式,往往能揭示更深层次的联系。

评分

初翻开《黄埔军校文物收藏手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我并非历史专家,但从小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对黄埔军校的总源头,那个在大陆落地生根、却深刻影响了台湾发展的军事摇篮,总是怀有一份特殊的敬意。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寻访的意味,让我好奇书中的“文物收藏”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又会带领我们穿越回怎样的时光?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那些曾被岁月抚摸过的物件所散发出的温度,是它们如何见证了那群年轻人的热血与理想,如何一步步勾勒出中国近代史的宏大画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触及那些在台湾同样被珍视的黄埔精神的传承,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痕迹。比如,书中描述的某件武器,它是否曾出现在台湾的战役中?某位名将的遗物,是否也曾是台湾许多家庭世代传颂的传奇?这些联想让我在阅读前就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的英雄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能引发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传承,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