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孙子兵法》参透人生奥义、人世险道
  一字一句细说兵法原理,秉心励志详解经典战例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学习《孙子兵法》,学习竞争本质与管理本事
  锻鍊最理智,即紧贴现实、合乎人性、精算得失的全盘思考能力

  《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一战而定。

  但是,如果你在这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了智慧之门。

  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好像坐着直升机,飞到古代战场上空,孙子坐在旁边做解说员,讲这战斗双方,一步一步是怎么打的……

  华杉先生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多年,无论古今各家注解、中外兵书及战争论述,皆了然于心,实践于现世。本书尤要翻转大众对《孙子兵法》的普遍误解,还原孙子「先胜后战,赢了再打」、「诡道不重要」的思想精要。

  被误解最多的《孙子兵法》原意
  一、是「以正合,以奇(音机)胜」,不是「以正合,以奇(音其)胜」
  这是由于多音字导致的最大误会,奇(音机),兵法原意指的是多出的部分,即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预备至少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音机)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是致胜的关键。所以这句话的「奇」不是奇(音其)谋诡计,而是「分战法」的基本法则。

  二、兵法的「计」也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
  《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字就是「计」。「计」不是谋,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孙子从「五事七计」的角度,把战争之前需要计算的事项一一列出,从实力计算中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由此算出这仗能不能打,不能打就要躲起来,不能有侥倖心理。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法原意强调「知己」,并把「知己」放到了「知彼」的前面,把自我审查看得比打探敌情更加重要,「知己」则可立于不败。而人们总是想当然地忽略了「知己」的重要性,把自己的优势看得过大或者过小,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险,一味地在对手身上找获胜的机会。

  四、《孙子兵法》并不教你以弱胜强,而是如何使自己强大
  兵法讲解的是赢得战争的必然性,追求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这样的战争没有悬念、没有故事、没有传奇,所以孙子说「古之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兵法追求的不是通过奇谋诡计以少胜多赢得千古声名,而是追求如何强大到十倍于敌人的力量,然后仅仅通过威慑,就「不战而屈人之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华杉


  生于1971年,现居上海。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上海华与华营销谘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致力于企业战略和品牌营销的研究与实践,独创了熔企业战略、产品开发、营销创意、品牌管理为一炉的「华与华方法」,深入影响中国商业竞争的各个领域。本书已售出韩文、泰文版权,极受海内外注目。另有传播学专着《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杉讲透〈论语〉》等。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孙子的敬畏心/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上下同欲者胜/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正道与诡道/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是第一/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疲劳战/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附录:《计篇》全文/

第二章  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
附录:《作战篇》全文/

第三章  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分兵作战法/认输的智慧/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真正认识「以防万一」/
老板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部下要尽可能允许老板越界/
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附录:《谋攻篇》全文/

第四章  军形第四
赢了再打/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像之外/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孙子兵法》的核心:先胜后战/永远的基本面/
附录:《军形篇》全文/

第五章  兵势第五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仗是怎么打的?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
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择人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附录:《兵势篇》全文
 
第六章  虚实第六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为自己创造主场/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 也不让别人知道」/
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何时、何地开战,我来给敌人选/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附录:《虚实篇》全文

第七章  军争第七
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
「要知道地形」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细节,无数人的努力、智慧,和无数人的生命/
「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 风林火山,武田信玄的「孙子兵法」/
军队的抢劫之道:组织的「非正式福利」/
军队之成为军队,在于指挥系统/
气势决胜。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战以力久,以气胜/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勐将,就是对方勐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我就勐了/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治气,就是衡量意志力,较量意志力/附录:《军争篇》全文/

第八章  九变第八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反兵法,关键是快/
万事都有代价/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
害人兵法,教你不要被人害/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最危险/性格即命运/附录:《九变篇》全文
 
第九章  行军第九
侥倖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水战兵法,也是陆战兵法/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盐硷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
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六种危险地形/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一)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二)/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三)/
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别指望「友军」/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附录:《行军篇》全文/

第十章  地形第十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二):真英雄都懂得等待/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三):「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六败(一):败,都是败给自己,都是主帅的责任/
六败(二):选锋之道/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爱兵如子,真爱不易!将不容易,兵,更不容易!/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
附录:《地形篇》全文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二):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三):与第三方结盟/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四):险恶地形迅速通过/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五):突围要靠奇谋/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谁也下不来/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成功是靠日拱一卒/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
只问自己学到什么,不要纠结字面原意/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附录:《九地篇》全文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火攻的对象/火攻,就是给敌人做艾灸/火攻的五种变化/
打得赢,关键还要赢得起/附录:《火攻篇》全文/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一):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二):生间和死间/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附录:《用间篇》全文/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是一本让你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本书每一条兵法后面,都有战例。其中一些战例,在兵法的不同篇章反覆出现,也就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反覆去看同一场战役,真正把仗是怎么打的看懂了,也就把兵法的思想理念、战略战术看懂了。就好像我们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古代战场上空,而孙子坐在旁边给你做解说员,讲这战斗双方,一步一步是怎么打的。

  在其中一些篇章,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也夹杂一些关于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的感悟议论,但那只是随想而至的议论而已,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管理或商战」的书,而是一本真正讲透《孙子兵法》原意的书。

  历代为孙子继绝学,注解孙子,被后世承认的,有十一人,就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书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首先继承这十一位注家的研究成果,再做深入的讲解。

  哪十一位呢?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曹操是第一个注孙子的,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繁复,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

  曹操一生征战,文治武功都是千古英杰,所以他的注解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本书也大量遵从他的注解。可惜的是,他注得太简略了。因为他是专业人士嘛,不是为普通人写的注解,他还说孙子太繁复呢。我们希望他多写点,但他写得比孙子还少。

  孟氏名字及籍贯身世均不详,甚至朝代也不确定,可能是南朝梁人。他的注解传下来不多,但毕竟传下来了,也有可取之处。

  李筌是唐朝人,大概在唐玄宗时期,曾经在少林寺旁边那个少室山隐居修道,后来由「少室布衣」升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官至刺史。他口气很大,说曹操注的错误太多,所以他重注一遍。曹操注的,我真没发现有什么错的地方,不过李筌注得也挺好。

  贾林,唐德宗时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幕僚,曾为李抱真游说王武俊而破朱泚,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统军。所以他本身也是一个军事家。他的注,也很简略,看来是忙着打仗,抽空注几笔。

  杜佑,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唐朝中叶的宰相,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痛定思痛,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着《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史称《杜佑通典》。《通典》收录了《孙子兵法》,也对之有「训解」。十一家注中的杜佑注,就是从《通典》中来。杜佑的注,当然是高屋建瓴,相当权威了。

  杜牧,杜牧是杜佑的孙子,是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注家。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本书选译最多的,也是他的注。

  杜牧是唐代大诗人,咱们从小就会背诵他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一首,一般人不太熟悉,写他自己家世的: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家集二百编」,就是指他祖父杜佑编撰的《通典》二百卷。

  他家世豪富,又才华横溢,再好谈兵,难免恃才狂傲。他的注,往往上来就是四个字:「曹说非也!」曹操说得不对!然后他上来说一通。

  咱们两相比较,当然都愿意信曹操,而不是信杜牧,毕竟人家曹操才是带兵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杜牧说曹操不对,他又写一通的,也不是杜牧写的不对。他跟人家曹操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杜牧诗比曹操写得好,打仗他没打过,才情有余,学力不足,又无实战经验,所以他理解不了曹操说的话。

  孔子说:「恭则不侮」,你态度恭敬,就没有人来侮辱你。你态度不恭敬,就要被人侮辱了。《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说别人难听,就有人拿难听话说你。杜牧老说曹操不对,后面就有人专门说他不对。

  这个人就是陈皞,杜牧到处说曹操不对,陈皞就觉得他流毒甚广,有必要正本清源,他的注解里,就大量出现「杜说非也,曹说是」,要「拨乱反正」了。

  陈皞是晚唐人,史书说,「陈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疏阔,更为之注。「他也是要为往圣继绝学,孙子留下这么了不起一本书,曹操注了,但曹注比较简略,而且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看不懂《孙子》的,也看不懂曹注。杜牧注得倒是详细,也丰富也通俗,但有的地方又不准确、不严谨。所以他在前面两人基础上,再注解一遍。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以上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五人,都是唐朝人。十一家注《孙子》里,唐朝的就占了五家。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天下大乱,年年征战,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杜牧出生在宰相之家,又是大诗人,他也要谈兵,这就是时代特色了。

  第二个重视兵法的朝代,是宋朝,开国后是休养生息,天下承平日久之后,从面临西夏李元昊叛乱开始,之后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朝中却已经没有能征之将,国内无惯战之兵。

  怎么办,找书看。

  于是大家都研究兵法,最后政府编辑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孙子兵法》成为武经之首,也是在宋朝由政府确立的。

  王皙注《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过王皙的具体籍贯生平,已不可考据了。

  再一个是梅尧臣,这也是个大诗人,跟欧阳修是好朋友。他的注简切严整,品质很高,本书也选译了不少。

  何氏,具体名字、什么时代人,都不清楚,留下的注文也不多,但至少有资格留下来。

  最后一位是张预,南宋时人,他不仅注了《孙子兵法》,还写了一本《百将传》,他的功夫下得深,注解品质很高,本书也选用不少。

  以上是《十一家注孙子》的十一位往圣先贤。但毕竟都是古人古文,有个别的地方,反覆研究各家注解,还是不能准确辨析,我就找现代人的注本。

  各种注解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着作很多,但大多是当「学术研究」,不是真正的「军事研究」,就是说他研究是为了做学问,为了讲说,不是为了打仗。这出发点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

  后来终于找到一本,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

  郭化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做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的孙子兵法译注,非常精确,所以若古人说法不一,我也拿不准的地方,就参照他的解读。

  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本小书,希望能帮助读者,继孙子之绝学。

  是为序。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一部《孙子兵法》讲完了,你会发现,它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祕,不是什么祕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最后总结一下《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是这么九条:

  1、《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不是奇谋巧计,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 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法):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庙算,就是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在家里衡量计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五事七计」,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的胜,分少的败。打完分,就能知胜,叫「多算胜,少算不胜」。

  知胜,算下来能赢,而后可以兴师动众,打。

  算下来自己分数没别人高,就不要战。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帐,值不值得。李克说魏文侯「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因为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傲之主,率领疲惫之民,这国家就要亡了。

  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4、要能等待,能忍耐

  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孙子兵法》讲得最多就是这个。战争这东西,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歌舒翰守潼关,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唐明皇焦虑,不能等,逼他出关作战,就全军覆没了。秦国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抚秦始皇,让秦始皇也不着急,他就把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国境内,扎营练兵, 天天开运动会,等得楚国人焦虑了,动作了,露出破绽了,他一举就把楚国灭了。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但人们往往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这个认识: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比如日本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最能忍耐,也最能妥协。织田信长在,他是小兄弟;丰臣秀吉在,他是大诸侯。他有没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呢?没有。他可以等,等不来,他可以妥协,丰臣家族强,他可以一直做诸侯。结果大哥们都没他命长,都先死了,没人能拦住他了,他还在丰臣秀吉死后,又等了十七年,才稳稳当当夺了天下。他的家族,就统治了日本两百多年。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打那一百场胜仗干什么?打胜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敌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们,才能胜敌而益强。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战国时赵国李牧守边,防御匈奴,他就紧闭关门,只是练兵,数年不出战,赵王不满,换一个将领去,上任一年多,烽火连天,天天打仗,打得边境地区汉人无法耕种,匈奴无法放牧,双方死伤惨重,冤冤相报,永无宁日。赵王无奈,再派李牧去,他又挂上免战牌,隔绝接触,边境数年无事,匈奴也抢不到东西,渐渐懈怠了。李牧突然大举进兵,一战灭了匈奴十几万人,平定边关,得十几年安宁。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以正合,以奇胜」。这句《孙子兵法》最为人熟悉的话,前面书中详细用多个战例讲了,那「奇」字,念「机」,不念「其」,是奇数偶数的奇,又称余奇,就是多出来的部分,就是预备队,就是手里捏着还没打出去的牌,留到关键的时候,打出去,制胜。

  这叫分战法,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凡作战,一定要分兵,有一百万人,要分兵。项羽到了最后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骑,也要分兵,首尾相顾,不能挤成一团打。韩信背水一战,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队都布阵在水边背水一战,那就真给敌人撵河里餵鱼了。他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着,关键时候杀出来,这才获胜。

  人们老相信奇袭得胜,以少胜多,还是侥倖心理,老想使巧劲。孙子告诉你,兵法没有侥倖,弄巧必成拙,必须要按军事规律,按兵法套路来。

  7、诡道不重要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误了好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诡诈取胜。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现在好多出版社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成一本书,似乎兵法就是奇谋巧计,这是误区。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念着这句话,就老想去知彼,以为知己不是问题。我自己,我还不知道吗?其实知己知彼,关键在于知己。因为不可胜在己,自己强大了,自己不失误,别人就无奈你何。千方百计去知彼,可能还正着了别人的诡道。

  《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认输才会赢!」这句话人们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结果还是赢嘛。

  假如结果也没有赢,还是输呢?

  你能不能接受失败呢?

  在你真正去学习《孙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为那是一部胜战祕笈。它当然也是,胜战祕笈,全在这里,不过如此。但是,如果你在这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了智慧之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