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魔幻史诗长篇巨献)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魔幻史诗长篇巨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萨尔曼‧鲁西迪
图书标签:
  • 魔幻现实主义
  • 印度文学
  • 历史小说
  • 家族史诗
  • 鲁西迪
  • 文学经典
  • 后殖民主义
  • 成长小说
  • 政治寓言
  • 魔幻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后殖民文学教父‧《午夜之子》、《魔鬼诗篇》作者鲁西迪长篇巨献 当今最具争议性的文学名家‧最富野心的神话史诗 当时代的风暴来临,闪电划破宁静, 唯有「故事」让我们记得自己是谁, 让我们得以成为此时此地的自己。 「他总想要用文字的力量把飘浮起来的我们拉回土地、历史与爱。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以来,我一次又一次沉迷在鲁西迪一千零一夜般的故事里的缘故。」──吴明益 ◎纽约时报畅销好书 ◎获选各大媒体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哈泼时尚、圣路易邮讯报、卫报、堪萨斯城市星报、国家邮报、书页、科克斯书评 导读|作家‧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 译序∣《哈伦与故事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兼本书译者/蔡宜容 推荐(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吴明益(作家‧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李明璁(社会学家‧作家)、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房慧真(作家‧记者)、纪大伟(《同志文学史》作者)、陈栢青(作家)、陈雪(作家)、童伟格(作家)、冯品佳(交通大学外文系讲座教授)、黄崇凯(作家)、杨照(作家)、蔡秀枝(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邓宜菁(清华大学英语教学系副教授)、邓鸿树(台东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内容简介 这是个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也是我们祖先的历史。 那时的人们都是故事的囚徒,为了各自的信仰和史观大动干戈。 而世界就在故事里陷入毁坏,又再次新生…… 一场风暴袭击纽约,闪电预告接二连三的怪事。 一名园丁发现自己飘浮于空中, 一个年轻男孩在房里发现虫洞, 一个弃婴出现在市长的办公桌上。 异象很快蔓延整座城市,人们奔相走告末日来临。 原来一切始于八百年前一段精灵与人类哲学家的爱恋, 如今光明与黑暗准备交手,烟与火开始对峙,一场名留千古的大战即将开打…… 文学名家鲁西迪以本书书名向经典文本《一千零一夜》致意,华丽拼贴历史、宗教、哲学、寓言、神话、流行文化,精心雕琢兼具史诗、科幻、英雄电影等多重性格的重量巨作,打造属于当代的《伊里亚德》。鲁西迪不仅回头审视人类历史,也敏锐描写出个体与文化根源失去连结的现况。人究竟由理性构成?或受信仰驱动?在小说里长达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混乱之后,世界终将重返秩序。我们也将醉心于鲁西迪博古通今的手笔,在故事里照见自身的真相。 ▍享誉国际媒体:鲁西迪至今最精采的作品 萨尔曼‧鲁西迪是当代的雪赫阿莎德,让一个个故事永无止境地交叠又展开,行文间有着难以抵挡的畅快;出乎意料的是,鲁西迪正如雪赫阿莎德,说故事之余还得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本书是部奇幻之作,也是童话故事,精采反映人生在世的选择与苦难,引人深思……我相信读者都将赞叹本书展现的勇气,并颂扬其鲜明生勐的色彩、嘈杂的人声、幽默的笔触和充沛的活力,心满意足地欣赏其恢弘的格局。 ──娥苏拉‧勒瑰恩 巧妙讽喻当今社会之作……鲁西迪信手取材,拓展了《一千零一夜》里雪赫阿莎德所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攸关着生命的消与长。 ──《今日美国报》 读来乐趣无穷……这本小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叙事口吻优雅动人、轻快流畅,并展现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层次。 ──《波士顿环球报》 情感炽热、精采万分又富有雄心,鲁西迪在最新小説《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问世前,早已奠定了一代文豪的地位。本书读来不禁让人深感:他多年来的写作和成就似乎都是在为此刻做准备,为了献给世人这部匠心独具又富时代感的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 鲁西迪借由许多相互堆叠交织的故事,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宇宙,各种精灵怪魔彷彿被神灯封印二十年后才刚挣脱而出,穿越时空、干涉世事、恣意交媾……《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将近代过去数十年来的血腥动乱,幻化为漫画般的滑稽场面,整部书充满了双手喷火交战的精灵、令人目眩神迷的变形奇观,以及琅琅上口的沙场魔咒。」 ──《华盛顿邮报》 这部小说胆识十足又解放心灵,全书融合虫洞、神话幻兽、时事,以及作者对哲学与神学的考察,读来教人屏息。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鲁西迪自二○○八年以来的写给成人读者的最新小说,书中大玩各种成人议题,融入描写精灵性事的笑话、重现曼哈顿的黑暗角落、探讨失落的爱恋,并打造哲学意味浓厚的正邪大战……《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旁征博引却不炫学张狂。这是部宛如游乐园般的灾难小说,以宗教、历史、文化和爱为底蕴,因此虽天马行空却不至于失控。 ──《洛杉矶时报》 众声喧哗、讽喻时事和充满魔力的形上学寓言,说不定是鲁西迪至今最精采的作品。他集结学者、严谨观察家和天马行空小说家等角色于一身,将自己在残酷又荒谬的人世里所感到的绝望,注入奇幻世界之中……鲁西迪的文字风趣却不失睿智。每个人物都有荒唐至极的出身,各种动作场面跃然纸上,从紧凑到让人血压升高的情节,到怪奇活泼、魔幻和感动人心的片段……极为别出心裁、热情洋溢又狡黠,教人爱不释手,堪称新版的《一千零一夜》。 ──《书单》 这部闹哄哄的小说充满新意,骨子里是慷慨激昂的理性宣言,外皮却是一场持续了整整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精灵大战,刚好等于一千零一夜……最后形成一部非常有鲁西迪风格的故事:结合魔幻写实、神话、科幻和天马行空的想像……本书就如同鲁西迪其他一流的小说,戏谑又有创意,刺激既有的刻板思维。 ──《环球邮报》 这是鲁西迪数一数二优秀的作品,连贯全篇故事的隐喻可以反映许多丑陋的真相……时而调皮中带优雅、时而傻里傻气的大人童话……引人入胜,又让人拍案叫绝,随处是妙不可言的片段,绝对是鲁西迪的巅峰之作。 ──《科克斯评论》 想写一本关于中古伊斯兰哲学、精灵和末世的喜剧小说,听起来似乎难如登天,然而鲁西迪的天才就在于懂得平衡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这部小说可以当作知识宝典研读,也可以拿来单纯享受阅读的乐趣,实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圣路易斯快讯报》 本书不乏往返虫洞或异界间缝隙的各种怪物、人间和幻境的大小战役与震憾人心的场景,还有时而荒唐、时而让人笑破肚皮的喜剧桥段,大故事中有小故事、传奇中藏着谜团。这些都要归功于鲁西迪,他宛如暴走的雪赫阿莎德,揣摩各种口吻,负责担纲所有的角色,以疯狂的角度呈现整部作品。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书名加起来刚好是一千零一夜,显然指涉雪赫阿莎德的故事。尽管本书并非真的容纳了一千零一个故事,仍有许多色彩灿烂、扣人心弦的片段……鲁西迪再度成功展现笔下杰作《午夜之子》里头自嘲般的幽默。 ──英国《独立报》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一书中无处不见奇幻生物、骇人怪物、满腹坏水的恶人(或应该说是精灵)与一位英勇的女子……鲁西迪先前虽曾写过异世界之间碰撞交会的长篇传奇,也向来重视理性胜过狂热,但这部小说的故事实在太过癫狂与解放,读来格外刺激。 ──《纽约每日新闻》 鲁西迪在这部最新小说中,开创了自己的文化论述,融合了《天方夜谭》、荷马史诗、科幻动作冒险漫画等等……鲁西迪赐给读者一座知识宝库,但巧妙包装成满是流行文化元素的末世奇想漫画。 ──《出版人週刊》 ▍延伸阅读:麦田新书系litterateur ▶为什么我们读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纪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时代, 我们却不是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生活总困在日复一日的变形记里, 我们也还是那个无处可去的异乡人。 和我们一起在欧美重量名家的千言万语里跋山涉水, 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课题, 用一份新时代的阅读清单面对。 在政治、宗教、性别、文化的精神迷雾里, 坚持仍以文学为尺标, 全面扫视二十一世纪人类最神祕的心灵风景。 ▶litterateur书系书单 米榭‧韦勒贝克《屈服》 萨尔曼‧鲁西迪《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 2018年‧2019年预定出版──(书名、出版顺序待确) 朱利安‧拔恩斯《生活的层次》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爱的习惯》 霍华‧杰可布森《J的缺席》 约翰‧伯格《婚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任何AI生成的痕迹。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 一部跨越世纪的奇幻史诗,关于记忆、命运与不可思议的联结 萨尔曼·拉什迪,这位以其宏大叙事和瑰丽想象力著称的文学巨匠,以《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植根于古老传说,又深刻洞察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部承载着破碎记忆、神话低语与现实裂痕的百科全书,引领读者深入一个既熟悉又全然陌生的世界。 故事的核心,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奇异旅程。它始于一个令人不安的预兆:一个名叫阿夫尚·萨利姆的年轻女子,一位沉浸在印度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学者,发现自己竟然是连接两个截然不同世界——我们所知的现实与一个充满吉尔(Jinn)和魔法的神秘领域——的桥梁。 三十年前,一场关于“两个世界”的古老契约被打破。如今,这份契约的阴影笼罩着现代孟买的霓虹灯火与伊斯兰堡的尘土飞扬。阿夫尚的体内流淌着被诅咒的血脉,她承载着一个被遗忘的家族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与一个强大的吉尔——伊斯梅尔——紧密相连。伊斯梅尔,这位被放逐的、拥有无尽智慧和狂暴力量的生物,在沉睡了千年之后,终于被唤醒。他的归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追寻一个失落的过去,以及一个或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 拉什迪的叙事笔触如同挥舞着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细腻地描绘了现代印度社会的复杂性——从奢华的宝莱坞派对到贫民窟的挣扎,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到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他又以令人目眩的想象力,将我们拉入吉尔的世界。这些生物,不同于西方奇幻作品中刻板的恶魔形象,他们是元素、欲望和记忆的化身,拥有着比人类更深邃的爱与恨。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阿夫尚与伊斯梅尔的复杂关系展开。他们之间的联结,时而充满爱意与理解,时而又被误解和古老的恩怨所撕扯。阿夫尚试图在科学的理性世界与家族的魔幻遗产之间找到平衡,她研究古代手稿,试图解读那些隐藏在神话背后的真实意图。而伊斯梅尔,则以其古老的视角审视着人类的短暂与荒谬,他见证了帝国的兴衰,也目睹了人类对“异类”的恐惧与排斥。 小说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是拉什迪对“说故事”这一行为本身的探讨。每个角色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他们的记忆、他们的谎言、他们的渴望,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叙事网。小说穿插着大量来自《一千零一夜》的典故和印度史诗的影子,但拉什迪并未沉溺于对经典的复述,而是将其作为跳板,创造出全新的寓言。 比如,故事中一位名叫“风暴”的吉尔,他象征着不可预测的混乱与创造力,他的出现总伴随着现实结构的扭曲。又如,一位名叫“巴卡尔”的神秘人物,他似乎无处不在,是世俗权力的观察者,同时也是超自然力量的平衡者。他们共同参与到这场横跨两个世界的“相认”与“分离”的宏大戏剧之中。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结构本身就是一场迷宫。时间并非线性流动,而是像河流一样弯曲、回溯,有时甚至会自我吞噬。读者必须时刻警惕,因为在拉什迪的笔下,现实的表象随时可能崩塌,露出其下潜藏的奇迹或恐怖。一个微小的物件,比如一枚古老的硬币,或是一段被遗忘的旋律,都可能成为开启通往另一个维度的钥匙。 这部史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探讨了身份的漂泊感——对于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边缘的人们而言,何为“家”?它触及了信仰的本质——当神灵降临到充满怀疑的现代世界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它更是对语言力量的赞颂,因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砖瓦,也是释放魔法的咒语。 最终,小说引导我们思考:究竟是人类塑造了神话,还是神话塑造了人类?阿夫尚和伊斯梅尔的命运,是两个世界不可避免的碰撞,还是一次注定要完成的、关于爱与牺牲的古老约定?拉什迪以其无可匹敌的文学才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令人心碎又充满希望的答案——在这个日益同质化的世界里,奇迹和不可思议的可能性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在等待,等待着被再次讲述。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喧嚣、充满异域情调的梦境之中,当你醒来时,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你眼中的光影,却永远地被重新校准了。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却能带来巨大精神回馈的文学高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
(1947.06.19-)
印度独立的那一年,鲁西迪诞生于孟买一个穆斯林家族。他于中学时期起移居英国,后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他是当今世界最富勇气、最具争议性的名家之一,也是历年公认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有「后殖民文学教父」之美誉,另与石黑一雄、奈波尔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鲁西迪的作品忠实反映印度次大陆多元而神祕的古老文化,往往融神话、寓言故事、史实于一炉,以华丽笔法与浩瀚架构为印度民族的繁复历史形塑史诗般的故事。他擅长以魔幻写实的风格写出西方读者素来陌生的东方文化,不仅揭开印度长年以来的厚重面纱,也在小说中建立一家史观,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奠定「新印度」的形象。

一九七五年,鲁西迪以科幻小说《Grimus》出道。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午夜之子》,这部作品先是触怒当时的印度总理,于印度遭禁,随后荣获布克奖、布莱克纪念小说奖,为他奠定国际文坛一席之地,也树立了无畏强权、直言不讳的文学典范。在布克奖二十五週年及四十週年时,《午夜之子》分别再次获选「特别布克奖」、「最佳布克奖」,成为唯一一部三度获得布克奖的作品。

一九八三年发表的《羞耻》获布克奖决选、法国最佳外文书奖,接着因中伤巴基斯坦当时总统,在巴基斯坦遭禁,更为他招来诽谤罪的控诉。一九八八年,《魔鬼诗篇》因「侮辱伊斯兰先知」的罪名而遭前伊朗领袖何梅尼勒令追杀,历年来赏金不断提高,各国《魔鬼诗篇》出版者或翻译者中亦有多人遇刺身亡。当年甚至引发负责评审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院士愤而辞职的风波。

鲁西迪后又数次经历禁书和强权恐吓,却依旧不改作风,至今仍被视为世界文坛捍卫言论自由与宗教思辨自由的代表斗士。他在《时代》杂志票选「一九四五年后英国作家前五十名」中名列第十三。二○○七年由英国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册封爵士,现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士。其他重要着作有《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哈伦与故事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等。

在《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中,鲁西迪书写他「精神上的先祖」伊本‧鲁希德,流畅融合《一千零一夜》及古印度寓言等素材,以时而谨慎、时而狂放的笔触,写出这部他自认「最有趣的作品」。暌违多年的长篇问世后,文坛与书迷都惊艳不已,不仅成为《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好书,也获选当年《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卫报》等各大媒体年度好书。对于本书,鲁西迪自道:「这部作品的原始素材来自成千上万陪伴我长大,并让我爱上阅读的各种故事。我认为这就是我背负一生的文学行李,而我现在要卸下这包行李,瞧瞧我打开行李让里面的故事窜进这个时空时,会发生什么事。」


译者简介

蔡宜容
英国瑞汀大学儿童文学硕士,现为台东大学儿文所博士生,译作包括《沙莉拉赫特三部曲》、《谎话连篇》、《哈伦与故事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色彩的履历书》等;着有《痴人》、《中美五街今天二十号》等。
脸书专页「Dodoread都读」讨论儿童‧文学‧评论,欢迎来逛逛。


绘者简介

聂永真/装帧设计
永真急制Workshop负责人。曾获金曲奖最佳专辑设计、德国红点设计奖、IF传达设计奖。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出版作品有《Re:没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与土地、历史,以及爱的分离──关于鲁西迪
吴明益(作家.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文


  「别傻了,」祖穆鲁德阴沉地说:「我们正在人间建立恐怖统治,只有一件事能够让这些酷行合理化:要不就是宗教,要不就是神。反正以某种神性实体为名,我们就能为所欲为,不管多残酷,大部分下面的笨蛋硬着头皮也会吞下去。」

  在那本令我着迷得喘不过气来的《午夜之子》里,鲁西迪是这样描写叙事者撒利姆「外公和外祖母的相遇」的:当时从德国学医回到阿格拉的阿吉兹医生,受到一位地主的邀请,替他的女儿娜芯看病。当这位有着硕大无比的鼻子,年轻高大且声名远播的医生搭着船夫老泰的船来到湖的另一岸,进入女孩的闺房那一刻他迷惑了。
  
  两个有着摔角手体格的妇人各捏着白床单的一角,高举头上,挡在娜芯和医生之间,另一个则看守着门边。床单的正中央剪了一个洞,直径约七吋。医生不懂这样如何帮病人看病?地主微笑解释,女儿是大家闺秀,是不可能让人看见的。但只要医生指出需要检查女儿哪个部位,她就会把那个部位透过床单的洞口,给医生看。
  
  医生并不知道这是地主想招他为婿的把戏,每週娜芯都有推陈出新的小毛病,医生只好搭船固定出诊,渐渐爱上隐藏在床单那头的女孩。医生梦中有她身体局部的总和(包括秀丽如诗的乳房,以及害羞会发红的臀部),就是缺了一颗头。大战结束的那天,娜芯发作了等待已久的头痛,医生终于见到娜芯,而他们也就此决定婚约。
  
  鲁西迪写的当然不只是爱情。传统大家闺秀娜芯嫁给留欧的医生后,连到街上「走一走」都不愿意,原因是即使罩上了长衫,她还是觉得暴露在男人面前是猥亵的。她做爱时在下方也不愿「动一动」,理由仍是不好意思。娜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吸引着医生,但她的「头」(脑袋、思想)就是和从西方世界归来的他不合──就像那个正准备要摆脱殖民帝国独立的古老国度。

  *

  在台湾以西方世界观为重的教育过程里,我与多数人一样,对南亚次大陆复杂的地理与种族分布认识有限。做为一个在孟买出生、英国受教育的作家,气势恢宏的《午夜之子》从一九一五年写到一九八○年代,从印巴分治前一路写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独立后的「后殖民情境」。鲁西迪以一个家族的故事把殖民、剥削,以及印度政客的内斗,对土地与权力的争夺,以及宗教及种族歧视表现得如此深刻。这本小说广阔深邃,年轻的鲁西迪就此奠定小说大师地位。
  
  鲁西迪以独特幽默,却又让人笑出伤悲的口吻,让撒利姆临终前对帕德玛讲述家族史回顾一生,看似仅仅一条主叙事线,却不断由旁支叙事散布出一张网,把印巴分治前后的历史编织进来。许多论者认为他採用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传统叙事方式。除了印度史诗以外,鲁西迪的作品还同时带有古波斯和阿拉伯文明最重要的文学资产──《一千零一夜》的魔幻气息与故事魅力。这让他的作品处处机锋,也处处存在着对相关文化有一定程度理解的人才能读懂的典故。在我的经验里,我极少(应该说完全没有)听到年轻人告诉我他的文学偶像里有鲁西迪,或者在谈及当代小说经典时提到《午夜之子》,或许正是他的作品具有这样特色的缘故。
  
  台湾读者对鲁西迪的印象多半停留在他一九八八年出版的《魔鬼诗篇》引发的争议。这部小说出版后,一些穆斯林国家抗议并焚毁这本书。前伊朗领袖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宣称该书质疑《古兰经》的可信度,丑化回教先知穆罕默德,亵渎回教教义,于隔年发出全球追杀令。这本作品彷彿真暗藏诅咒,不但引爆英国与伊朗断交的国际事件,至今已有超过六十人(包括出版者、翻译者、读者)直接或间接因该书而死亡。中文世界唯一版本是雅言出版社所发行的,这部可贵的中译本当时甚至以「佚名」来标示译者。
  
  鲁西迪接受了英国政府长期的保护,但他仍持续写作,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想像的家园》(Imaginary Homelands: Essays and Criticism, 1981-1991)堪称是鲁西迪对文学、政治与宗教的重要宣言。《摩尔人的最后叹息》(The Moor’s Last Sigh, 1995)则被视为《午夜之子》的姊妹作;《她脚下的土地》(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1999)写的是流行音乐歌手一生的故事;台湾也出版过的《愤怒》(Fury, 2001)则是哲理寓言小说。我自己则注意到他有两本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分别是《哈伦与故事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 1990)与《卢卡与生命之火》(Luka and the Fire of Life, 2010)。除了《午夜之子》外,我认为这两部作品和他的新作《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有很深的关系。

  *

  《两》的卷首语其中一条引用了匈牙利裔诗人乔治.泽提斯(George Szirtes)的话:「你不会是童话的信徒/没有神学,没有教条,没有仪式,没有制度/也没有期盼可以理解这种行为状态/它们诉说着关于这个世界的不可测与瞬息万变。」
  
  小说正是以童话般的精灵(jinns)世界描述开始,这些精灵和北欧神话里的精灵并不一样,他们是《古兰经》里记载阿拉用无烟之火所创造的,是伊斯兰传说与文学作品常出现的人眼不可见之生灵,存在与人类平行的世界中。小说让人间的两个真实人物,哲学家伊本.鲁希德(Ibn Rushd, 1126-1198),以及他已经死去八十四年的思想对手加萨里(Al-Ghazali, 1058-1111)出场。鲁希德出生于西班牙哥多华的法官家庭,研究古希腊、伊斯兰哲学,同时精通医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注释者,也是不信神能掌控人命运的理性主义者。一一九五年,他因为思想不见容于狂热分子,遭到境内流放,被遣送至卢塞纳的一座小村庄,村子里全是「无法宣示自己犹太身分的犹太人」。因为当权的穆拉比特王朝,强迫他们改信伊斯兰教。
  
  不能阐释自己哲学的哲学家,不能书写的书写者,被流放到不能说自己是犹太人的犹太聚落里。鲁西迪以神话般的开头,展开现实性的悲剧,在叙事上他採取了「半天马行空」(half-fanciful)「半纪实」(half-journalistic)的笔法,鲁西迪自称这是一本「真人秀的童话」。
  
  小说家以童话为能量为哲学家鲁希德人生注入的转机是:一天,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杜妮亚(这个名字在很多语言里的意思是「世界」)来到他门前,央求他收容。他问这女孩知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意义?女孩说:「一整个世界会从我体内流出,那些从我体内流出的人们将会遍及这个世界。」鲁希德此刻并不晓得眼前是一个精灵子,而他和她产下的孩子将会遍及世界,成为千年后对抗黑暗精灵的主要力量──他们子嗣的标帜是没有耳垂。
  
  鲁希德一生追求的就是「理性」、「逻辑」、「科学」,论敌加萨里追求的则是「神」与「宗教」。死去的加萨里依然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他召唤了至尊火精灵祖穆鲁德和他的党羽开始扰乱世界──这世界本就如此荒谬,再多一些也无妨。在小说里,因而充满了精灵、法师、术士与异能人士斗争的细节描述,但这一切或许都是小说家鲁西迪刻意创造的表象,实际上他谈的仍是人类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斗争。
  
  鲁西迪用他卓着的魔幻写实技巧,把「非理性」的精灵世界,用来做为这位理性哲学家的生命寓言,说不定也是对这个看似走向「现代、理性世界」的巨大寓言……。眼前这个科技盛行的「现代世界」,依然有如此多的专制,对民众遂行暴力的政体(包括国家与非国家组织),以「伪神」的为名却进行着残酷统治。让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想到火精灵祖穆鲁德所说的:「反正以某种神性实体为名,我们就能为所欲为,不管多残酷,大部分下面的笨蛋硬着头皮也会吞下去。」
  
  寓言的奇妙之处就在,不论它描写的是多么荒谬的内容,里头潜藏的寓意仍旧有效。因为好寓言影射的是人性的根本,除非人已不再为人。

  *

  鲁西迪出身印度,对印度的口传历史,叙事传统与印度教文化有实际经验和研究。其后他在英国受教育,对英国文学也有系统性的理解──莎士比亚、唐.吉诃德、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与写法常在他的作品中互文出现,此外,他对乌尔都语文学传统也非常了解(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二十四种国定语言之一)。综合这三者的学养,加上对西方通俗文化的了解,鲁西迪的作品中,东西文化早已难分难解。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译本,不但考验着译者,也考验读者的耐心与阅读深度。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的中国译者陆大鹏就提过鲁西迪「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到了很高的水平,非常鲜活,那些文字游戏、隐藏的东西,使文字富有层次感。表面上有故事的层次,底下又有语言上的讽刺、暗示、指涉的层次,像一个宝矿,能不断地挖掘出很多好东西。」他举了一个例子是在《摩》书一开头有一句「Here I Stand」,表面上就是「我站在这里」,但是根据上下文,知道这是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受审判时的一句名言,「我站在这里」,意谓着「这就是我的立场,我非常坚定。」
  
  也因此,这部乍看只像是「精灵的人间大战」的小说,对译者、读者和评论者来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比方说,这部小说鲁西迪写的极可能是「他自己」。鲁西迪在回忆录《约瑟夫.安东》(Joseph Anton: A Memoir, 2012)里解释过自己姓氏的来源,他们家族原本不姓Rushdie,是因为他父亲崇拜哲学家伊本.鲁希德。是的,就是这个故事里那位理性主义者,反对唯神,反对字面解释《古兰经》的鲁希德,他才改名的。
  
  如此一想,鲁西迪不就在隐喻自己是鲁希德思想上的子嗣?那个能让精灵公主在数百年后依然爱上的,具有思想魅力的子嗣。
  
  在《午夜之子》、《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和你手边的这本小说,都存在着大量的异能者。那一千零一个在印度独立的午夜降生的婴孩以及鲁希德和精灵公主的后代,或能让时间转慢飙速、能穿梭虫洞、或拥有超级敏感的鼻子,能操控风雨雷电……。那么,鲁西迪做为鲁希德名字上的子嗣,他的异能又是什么?
  
  没错,说故事。在《哈伦与故事之海》里,住在悲伤城市的少年哈伦的父亲是说故事的高手。但当他母亲抛弃他们(因为她觉得会说故事没有用),哈伦的父亲就因悲伤而失去了说故事的能力。哈伦发现那是故事之海的精灵关掉了他父亲说故事的水龙头之故。哈伦随精灵到故事之海,他想跟「上层」抗辩,要回他父亲说故事的水龙头。
  
  故事中精灵跟孩子说道,这世界上坏蛋、骗子、政客都会说故事,但最特别的那些故事,并不是寻常人说得出来的。人的世界都有统治者,但真正的故事里,会有一个世界是无法完全统治的,因为真正的故事是「自由的」。这样的故事对独裁者与政客有威胁,因为它会让人思考。因此,那些可怕的统治者(有的是以神权为名、有的以民主为名)为了让人民失去自由陈述故事的能力,他们会剥夺你言说与书写的权利与能力,让你与土地、历史,以及爱分离。

  *

  在《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里,世界在一场大风暴后,鲁希德的后代杰若尼莫先生发现自己离地悬空了。之后就像传染病,愈来愈多人在黑暗精灵的作弄下飘浮起来。到了最后,人类不仅与地面分离,作家与写作主题分离,科学家们发现因果分离,新编字典无以为继,因为文字与意义宣告分离。经济学家注意到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大量夫妻分居造成离婚法庭业务量激增,长久的友谊突然决裂,分离瘟疫迅速扩散全世界。那是一个因「分离」而动盪不已的世界。
  
  读到这里,我衷心感到鲁西迪这个人类与精灵混血的温柔,他说的故事结合了人类的残忍、无心、欺骗、伤害,以及精灵的无善无恶,顽皮,专制,沉静,强势,古怪,工心计……。鲁西迪带着他从十九世纪继承而来的英国社会批判小说,以及他精灵般的魔幻写实技艺,这一次,他想给我们的是一部既荒谬又温柔的小说。或许不能适合所有读者的胃口,许多细节却暗示着他对「现世」的批判与认识。
  
  鲁西迪曾在一次访问时说:「文学也许很弱,在世界没有真实力量,但是,某方面来说,它有所有最广义的叙述,我们能把自己的追问放入小说,从而挑战我们自己,拒绝把世界视为理所当然,挑战所有政治正确、姑息苟且和恐惧。文学是最大无畏的形式。」
  
  一直以来,他总想要用文字的力量把飘浮起来的我们拉回土地、历史与爱。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以来,我一次又一次沉迷在鲁西迪一千零一夜般的故事里的缘故。

图书试读

千年之后,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于是历史满载传奇,甚至淹没在传奇中。这就是我们现在对故事的看法,彷彿它是充满谬误的记忆,或者遥远过往的一场幻梦。它不是真的,或者不尽然是真的,即使真有捏造的故事被写进历史,这会儿也回「真」乏术。这就是我们想要诉说的,属于我们祖先的故事,因此,理所当然,也是我们的故事。
 
那场惊天暴风雨过后的星期三,杰若尼莫先生赫然发现自己双脚无法着地。他一如往常在黎明前一个小时醒来,依稀记得在那个奇怪的梦中,女人的双唇贴在他的胸膛,呢呢喃喃,几不可闻。他鼻塞,又因为整晚用嘴巴唿吸以致口干舌燥,脖子僵硬则是拜垫太多枕头的习惯所赐,左脚踝的溼疹得抓一把了。这么说吧,他的身体正经历着剂量熟悉的晨间忧郁,换句话说,没什么好抱怨的。事实上,那两只脚感觉挺好的。杰若尼莫先生大半辈子都为脚痛所苦,今天却难得舒坦。他有足弓下垂的问题,尽管他每天睡前醒来都毫不马虎地各做一次脚趾伸展,鞋子必衬鞋垫,上下楼梯一律踮脚尖,他却仍要时不时忍受痛苦。此外,他还得对抗痛风,以及伴随服用药物而来的腹泻症状。这些痛苦周期发作,他也认命接受,并以年轻时的体悟安慰自己:扁平足可是让你躲过了兵役呢。虽然杰若尼莫先生早就超过役龄,这一点还是让他挺宽心的。至于痛风,毕竟它是万病之王。
  
最近他的脚跟粗皮愈来愈厚,龟裂的老茧也该修修了,但是他忙到没空去找足疗师。他靠脚吃饭,成天都得走动。话说回来,这双脚也着实休息了几天,暴风雨那段时间根本没有人需要园艺整理,也许,一早感觉这双脚不像平时那么折腾,算是一种回馈吧。他两脚往床缘外一蹬,站了起来,这时才开始感觉不太对劲。他非常熟悉踩在卧室木地板上的触感,然而不知怎么回事,那个星期三他竟然完全感觉不到木地板。脚底浮现一股全新的柔软,某种飘飘然的空无。也许他的脚因为茧皮增生而麻木,失去知觉了。像他这样的男人,一个步入衰老,仍然整天卖苦力工作的男人,没工夫理会这种鸡毛蒜皮小事。像他这样,结实又强壮的大块头男人,琐事放两旁,日子照样过。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就觉得很不一般!鲁西迪的名字放在前面,更是让我这个《午夜之子》的忠实读者,心头一阵狂喜。说实话,当年《午夜之子》给我带来的那种震撼,至今仍记忆犹新,它彻底打开了我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所以,当知道鲁西迪又推出了这样一部“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一次,他会用怎样的笔触,编织出怎样一个令人屏息的宏大故事。 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仪式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绵长的传奇。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精确到日的数字,本身就暗示着故事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宿命、某种漫长的等待,或者是一段被时间精心雕琢的冒险。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画面:可能是在遥远异域的某个王国,可能是在时间的缝隙里,也可能是在一个现实与梦境交织的奇幻空间。我想象着,作者是否会再次运用他那标志性的、流畅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那里,我们熟悉的物理法则可能会被颠覆,日常的逻辑会显得荒谬,而那些最深沉的人性困惑,则会在魔幻的背景下被放大、被审视。 鲁西迪的文字,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他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史诗感又不失个人情感的独特魅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再次领略到那种“说故事”的能力,那种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一般的神奇力量。不知道这次的故事,是否会延续他对印度次大陆的迷恋,还是会转向一个全新的地理或文化空间?无论是哪一种,我相信,他都会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探索人类共通的情感,去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这本书名,也让我联想到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比如《一千零一夜》那种层层叠叠、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我好奇,鲁西迪是否会在《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中,玩转类似的叙事技巧,让故事的层次更加丰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线索和解读的可能性。这种叙事上的复杂性和游戏性,正是鲁西迪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也正是他能够吸引我这样反复品读的读者。我期待着,再次被他的想象力和叙事才能所折服。

评分

看到“鲁西迪魔幻史诗长篇巨献”这几个字,我的心跳就忍不住加速了!《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简直是我的文学启蒙,那里面充满奇思妙想的情节,让我觉得现实世界是多么的有限。鲁西迪那种将历史、政治、个人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玩得团团转的功力,简直是鬼斧神工。所以,当他推出《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时候,我简直是等不及要去感受他新的世界观了。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数字,实在太具体了,太有讲究了!不是模糊的“很多年”,而是精确到天的数字,这让我立刻想到,故事里一定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漫长而充满预示的事件,才会用这么精确的时间来标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等待?什么样的征程?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出各种画面:也许是某个被诅咒的灵魂,在漫长的岁月里寻找救赎;也许是某个国家,在动荡的时代里,经历着漫长的重生。 我最期待的,是鲁西迪再次展现他那非凡的叙事能力。他总能把非常复杂的情感和历史事件,用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讲述出来。他笔下的人物,即使身处魔幻的境地,也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抗争,都能深深地触动人心。我希望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那些让我感同身受的角色,也能看到那些让我思考人生意义的片段。 而且,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使翻译过来,也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诗意和力量。他能够用最普通的词汇,构建出最奇特的想象,让人惊叹于文字的无限可能。我非常好奇,这次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构建这个“魔幻史诗”?是更加华丽,还是更加内敛?但无论如何,我都相信,那会是一场语言的盛宴。 我特别喜欢鲁西迪作品中那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即使故事背景充满了奇幻元素,但他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往往能折射出现实世界的某些侧面,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期待《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如此,在带领我们进入奇幻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现实的启示。

评分

鲁西迪!《午夜之子》作者!当我在书店看到《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标题,我的眼睛简直要亮起来了!《午夜之子》是我读过的最令人惊艳的小说之一,它那种将现实与魔幻、历史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写法,彻底颠覆了我对小说的固有认知。所以,当他推出“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时,我毫不犹豫地就把这本书加入了我的必读清单。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简直太有画面感了,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这精确到天的数字,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宿命般的重量,仿佛是一个古老预言的开端,或是一段漫长而注定要发生的旅程。我忍不住开始想象:这是否意味着一个被时间禁锢的故事?一次跨越时空的追寻?还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某个关键时刻的象征?这种充满未知感的标题,正是鲁西迪作品的一大魅力,它能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 我非常期待鲁西迪能再次展现他那炉火纯青的魔幻现实主义技巧。他总是能将最匪夷所思的想象,与最深刻的现实洞察巧妙融合。他笔下的世界,既有神话般的奇幻,又有现实般的荒诞,让人在惊叹之余,也能对人类的处境产生新的思考。《午夜之子》中对印度历史与政治的解构,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在“史诗”的框架下,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一番独特的解读。 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力量。他能够用流畅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场景,塑造出令人难忘的人物。我渴望再次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感受那种既磅礴大气又不失细腻的人文关怀。 而且,从“史诗长篇巨献”这个定位来看,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必然不容小觑。我期待它能像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并在阅读结束后,留给我深刻的思考和久久的回味。 这种长度和风格的组合,总能让人联想到那种需要沉浸阅读的鸿篇巨制。

评分

哇!《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了!《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绝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那种将现实与魔幻、历史与个人命运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太绝了!所以,当知道鲁西迪推出了“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时,我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也太有魔力了吧!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个被精心计算过的命运节点,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序曲。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等待?怎样的追寻?或者,是一种被时间禁锢的宿命?这种精确到日的描述,反而给了故事一种扎实的“史诗感”,让读者立刻产生一种想要去探究它背后秘密的冲动。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场景,充满了期待。 我对鲁西迪作品中,那种将现实的荒诞与奇幻的想象巧妙地融合的手法,情有独钟。他总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某些侧面,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能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午夜之子》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对历史和身份的深刻拷问。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 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他能够驾驭宏大的叙事,也能刻画细腻的情感,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史诗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渴望再次体验那种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奇幻世界,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而且,“史诗长篇巨献”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宏大的故事,有着丰富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享受一场文学的盛宴。 这种带有“作者”和“巨献”的标签,总让人觉得有种重量级的期待感。

评分

光是看到《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的名字,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巨作!《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绝对是心目中的经典,那种将历史、魔幻、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对小说的认知。所以,当我知道他又推出了“魔幻史诗长篇巨献”《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我的期待值简直爆棚!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充满了一种神秘的仪式感。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更像是一个命运的数字,一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标记。我一直在猜想,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一个人漫长的等待,还是一个民族史诗般的历程?是关于时间的流逝,还是关于时间的悖论?这样的模糊性,反而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让我想立刻打开书页,去探寻这个数字背后的秘密。 鲁西迪的魔幻现实主义,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深度。他能够将现实世界的荒谬与奇幻的想象巧妙地融合,创造出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再次看到他那种对权力、历史、身份认同等议题的深刻探讨,只是这次,他将用什么样的“魔幻”外衣来包裹这些思考呢?我很好奇,他是否会继续挖掘关于民族、国家、以及文化冲突的议题,还是会转向更加个人的、普世的情感表达? 我尤其喜欢鲁西迪那种近乎疯狂的想象力和叙事张力。他总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将读者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推向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人欲罢不能。我期待《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能再次给我带来这种“惊喜连连”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奔涌而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而且,鲁西迪的语言,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够用看似随性却又精准的词语,描绘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景象,塑造出令人难忘的人物。我渴望再次沉浸在他的文字海洋中,感受他那种充满诗意、哲思和幽默的语言风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再次让我对“故事”本身产生新的理解,让我看到文学的边界可以被拓展到何种程度。

评分

看到《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这个名字,我真的就心头一震!《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绝对是开启我文学视野的一把钥匙,那种魔幻的想象力,那种对历史的独特解读,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所以,《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本“魔幻史诗长篇巨献”,对我来说,简直是期待已久,非读不可!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实在是太有味道了!它精确得可怕,仿佛蕴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预言。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堆叠,更像是一个被精心计算的命运节点,一个故事展开的基点。我已经在脑海里构思各种可能性:这是否是某种古老神话的延续?是否是一个被困在时间里的灵魂的记述?抑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某个关键时刻的象征?这种模糊与具体的结合,正是鲁西迪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鲁西迪擅长将现实的荒诞与奇幻的想象巧妙地融合,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惊喜与颠覆。我期待在这部“魔幻史诗”中,能再次看到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只是这次,他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他是否会继续用魔幻的滤镜,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利用这种“史诗”的尺度,去描绘宏大的背景,同时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 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律动感和叙事力量。他能够流畅地编织出复杂的情节,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渴望再次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感受那种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的阅读体验。 我尤其喜欢他作品中那种对历史和身份的探讨。他总是能从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声音。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触及这些深刻的议题,在魔幻的外衣下,揭示出更多关于人类生存境遇的真相。 这种充满神秘感的标题,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打开书页,去探寻隐藏其中的秘密。

评分

这本《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让我脑海里奔腾起无数的画面了!《午夜之子》是我个人心中无可撼动的经典,鲁西迪这位作者,就像一位魔术师,总能用他的文字变幻出超乎想象的世界。所以,当看到他这次的“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我内心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精确到分的数字,简直太有吸引力了!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被反复打磨、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意义的刻度。我忍不住开始猜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宿命?是一段漫长的等待,一次注定的相遇,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这种具体的数字,反而给了故事一种扎实的“史诗感”,仿佛它不仅仅是虚构,而是某种被遗忘的历史真相的碎片。 我对鲁西迪作品中那种对现实与虚幻的巧妙融合,情有独钟。他从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却又总能用最意想不到的魔幻手法来展现它。我想象着,在这部新作品中,他会如何编织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他会用怎样的奇幻元素,来映照我们所处的时代?我期待着,在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中,能够看到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就像《午夜之子》那样,既是故事,也是寓言。 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他能够驾驭宏大的叙事,也能刻画细腻的情感,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史诗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渴望再次体验那种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奇幻世界,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我还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领略到他那标志性的幽默感。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他也能用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来呈现,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是鲁西迪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我反复阅读的动力之一。 我想象着,这本书的故事,或许会像一幅巨大的魔幻画卷,徐徐展开,每一笔都充满了惊喜和深意。

评分

天呐,《午夜之子》的作者鲁西迪又出新书了!《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太有气势了!《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魔幻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解构,至今让我惊叹不已。所以,这次的“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我绝对不能错过!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也太具体,太有讲究了!它不是一个模糊的“很久很久以前”,而是一个精确到天的数字,这让我瞬间联想到,故事里一定有什么非同寻常的事件,是什么被时间精心标记的宿命。我猜想,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一场注定的相遇,或者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程。这种精确到日的描述,反而给故事增添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虚构,更像是某种被遗忘的真相的碎片。 我最期待的,是鲁西迪能够再次用他那标志性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他总能把最荒诞的想象,和最现实的思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能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午夜之子》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既是奇幻的冒险,也是对历史和身份的深刻探讨。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延续这种深度。 鲁西迪的语言,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部分。他能够用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构建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场景,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我渴望再次沉浸在他的文字海洋中,感受他那种独特的诗意、幽默和智慧。 我特别好奇,这次的故事会以怎样的篇幅展开,又会涉及哪些地域和文化。毕竟是“史诗长篇巨献”,我相信里面一定蕴含着足够丰富的内容,足够让读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是一种对文字和叙事的极致追求的体现。

评分

光是“鲁西迪”这三个字,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午夜之子》简直是我心中的神作,它所带来的震撼感,至今仍是我阅读其他作品时的一个重要参照。所以,当我知道他推出了《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部“魔幻史诗长篇巨献”,我的期待值可以说已经拉满了!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像一串古老的咒语,又像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迷宫。这个精确到日的数字,让我忍不住猜测:这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一段漫长而充满磨难的旅程?是某种古老预言的应验?抑或是,一个关于时间与命运的哲学探讨?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起了我最强烈的阅读欲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的面纱。 鲁西迪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将魔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功力。《午夜之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看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奇妙联系。我期待在这部新作品中,鲁西迪会再次以他独有的方式,构建一个令人惊叹的奇幻世界,并在其中融入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我尤其喜欢鲁西迪作品中那种对叙事的掌控力。他能够轻松驾驭宏大的史诗叙事,同时又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有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能够让我沉浸其中,跟着故事一同经历波澜壮阔的冒险。 而且,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用最精准、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最奇幻的景象,塑造出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我期待再次品味他那种充满智慧、幽默和诗意的文字风格。 我想象着,这本书的长度,本身就预示着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评分

“《午夜之子》作者鲁西迪魔幻史诗长篇巨献”——光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心脏就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了!《午夜之子》对我来说,绝对是改变我阅读口味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也让我爱上了魔幻现实主义。所以,《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的出现,简直是像一道惊喜大礼包。 “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这个书名,实在太有存在感了!它精确到日的数字,有一种莫名的仪式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时间精心雕琢、充满预示的传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等待?怎样的追寻?或者,是一种被时间禁锢的宿命?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筑各种画面:也许是某个古老的国度,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充满想象的空间,正是鲁西迪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非常期待鲁西迪能够再次展现他那标志性的叙事手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鲜活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他总是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现实的边界,创造出既令人惊叹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午夜之子》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历史、对人性、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拷问。我希望《两年八个月又二十八夜》也能带来这样的深度。 鲁西迪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时而瑰丽磅礴,时而细腻入微。他能够用语言构建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同时又能触及到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我渴望再次沉浸在他的文字海洋中,感受那种被故事深深吸引,仿佛亲身经历一切的独特体验。 而且,我非常好奇,这次鲁西迪会把我们带到哪个角落?是延续他对印度次大陆的深情凝视,还是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地理和文化探索?无论如何,我相信,他都会用他那饱含生命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这种带有“巨献”字样的,总让人觉得里面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史诗般的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