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書+心圓意滿筆記本)

《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書+心圓意滿筆記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Pema Chödrön
圖書標籤:
  • 慈悲
  • 心靈成長
  • 佛學
  • 正念
  • 自我提升
  • 哲學
  • 限量版
  • 禮盒
  • 筆記本
  • 精神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限量隨書附贈精緻筆記本,隨時記錄心境、澄明思緒,事事圓滿如意
  ★開本小巧攜帶方便,隨時隨地皆可練習
  ★西藏佛教修心根本法最新中文譯本
  ★中英對照,宛如聆聽大師親授開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維持醒覺的心。──佩瑪‧丘卓

  本書收錄《修心七要根本法本》59則口訣,是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流傳韆年之久,由11世紀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口授,切喀瓦耶喜多傑大師寫就。

  《修心七要根本法本》簡單卻深廣,意欲眾生馴服自心、喚醒對人我的慈悲,可說是邁嚮開悟的基本過程。

  書中除收錄此59則口訣中英對照內容,並由享譽國際的美國藏傳佛教導師佩瑪.丘卓解說。她透過淺白明晰的文字,鼓勵人們一天選取一則口訣於生活中練習:跟自己或他人身上「壞」的、排斥的事物交朋友,同時把自己所珍愛的、看做是「好」的事物慷慨分享齣去。如此不僅能增長慈悲心、斷絕人生煩惱,更能體驗到與生俱來的禮物──菩提心,亦即覺性。

  限量版隨書附贈精緻筆記本,可隨時筆記修心實踐心得,效果加乘。

  筆記本中收錄59則中英對照短語,每天可任意從中選齣一則,讀誦這句短語並整天都努力活齣其中的意義,也可以隨時記錄心念或搭配《慈悲之書》中的註解閱讀,時時這樣練習,便能如實感受自己,不落入操控、推拒、緊抓等慣性反應,而且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甚至遇到睏難的情況,也能變得更能著力、更能圓滿的應對。兩書均硬殼精裝,搭配封麵的燙金吉祥圖,願每位讀者都能事事圓滿如意。

名人推薦

  鬍因夢(身心靈療癒導師)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書+心圓意滿筆記本) 套組內含: 《慈悲之書》一本 心圓意滿筆記本一本 --- 心圓意滿筆記本 詳細介紹 産品理念: 我們深知,閱讀《慈悲之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一場深刻的內在探索與心靈洗滌。為瞭讓這份體驗得以延續與深化,我們特彆設計瞭這款“心圓意滿筆記本”。它並非僅僅是書本的附屬品,而是與《慈悲之書》精神內核緊密相連的實踐工具,旨在引導讀者將書中的智慧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覺知與行動。 設計哲學: “心圓意滿”源自東方傳統哲學中對圓滿、和諧與內心平靜的追求。我們希望使用者在翻開這本筆記本時,能感受到一種穩定、踏實的力量,鼓勵他們記錄、反思、感恩,並最終達成內心的充盈與圓滿。 外觀與材質: 封麵設計: 筆記本封麵采用觸感溫潤的環保紙質,設計風格沿襲《慈悲之書》的內斂與典雅。主體色調取自自然界中象徵平靜與希望的色彩,中央燙印有簡潔而富有深意的“心圓意滿”字樣,采用啞光金或銀色工藝,低調而不失質感。封底設計有精心挑選的、與書中理念相呼應的引文。 裝幀工藝: 采用鎖綫膠裝結閤手工包邊工藝,確保筆記本可以完全平攤,無論在何處書寫,都能保持舒適的手感與穩固的結構。我們注重細節的打磨,每一次翻頁都應是流暢而愉悅的體驗。 紙張選擇: 選用高剋重(約100gsm至120gsm)的米白色道林紙,質地細膩,觸感柔和。紙張經過特殊處理,具有齣色的抗洇墨性能,適閤鋼筆、中性筆、鉛筆等多種書寫工具,確保墨水不易滲透至背麵,保護書寫者的隱私與閱讀體驗。 內容結構與功能分區: 這款筆記本並非空白日記本,而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功能性工具,旨在係統地引導讀者的思緒與實踐。它共分為三個主要區域: 第一部分:覺察與反思日誌(The Reflection Journal) 此區域專為引導讀者在閱讀《慈悲之書》後進行深度內省而設。 每日靜心引導: 每兩頁為一組,左頁提供一個與書中主題相關的引導性問題(例如:“今天,你以何種方式展現瞭無條件的善意?”或“麵對挫摺時,你的內心浮現瞭怎樣的情緒?你如何接納瞭它?”)。右頁提供充足的空白空間供書寫。 情緒溫度計: 設置瞭簡易的情緒標記區域,鼓勵使用者在記錄時,不僅關注事件本身,更要覺察當時自身的情緒狀態(如平靜、焦慮、喜悅、悲傷),培養對自身心理波動的敏感度。 “慈悲”時刻捕捉: 專門開闢的闆塊,鼓勵記錄那些微小卻意義重大的,充滿慈悲心的瞬間,無論是給予還是接收。 第二部分:實踐與行動計劃(The Compassionate Action Planner) 此部分著眼於將書中的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讓慈悲心落地生根。 周度目標設定: 引導使用者每周設定一至兩個與“慈悲”相關的具體行動目標,例如:“本周嘗試傾聽一位意見不同的人,不打斷、不評判”或“為社區的某項活動貢獻一份力量”。 “障礙與轉化”記錄錶: 當實踐過程中遇到睏難或阻礙時,此區域用於記錄障礙(如內心的恐懼、外界的乾擾),並探索可以如何運用書中的智慧去轉化這些障礙,找到替代的、更具慈悲心的應對方式。 人際關係滋養模塊: 專門用於記錄與重要人物(傢人、朋友、同事)的關係維護與深化計劃,思考如何以更寬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與他們互動。 第三部分:靈感與祈願之頁(Inspiration & Intention Pages) 此區域更具開放性,旨在收集和激發讀者的內在光芒。 金句摘錄區: 提供瞭精心設計的邊框和標題,方便讀者抄錄《慈悲之書》中最觸動人心的段落或自己的感悟。 感恩清單: 每月或每季度迴顧時可使用的清單,用於係統地列齣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強化正嚮心理體驗。 自由創作空間: 包含少量留白或具有引導性圖案的頁麵,供使用者進行自由的塗鴉、繪畫、冥想速寫,釋放創造力,讓心靈得到休憩。 適用人群: 這款筆記本適閤所有對心靈成長、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改善以及尋求內心平靜的讀者。它是《慈悲之書》閱讀體驗的自然延伸,尤其適閤那些希望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生活習慣的人群。 總結: “心圓意滿筆記本”是思想與行動之間的橋梁,是沉思冥想的安穩港灣。它陪伴您在探索《慈悲之書》的旅程中,不僅停留在閱讀的層麵,更能深入到實踐的肌理,讓慈悲的力量,在您的筆尖下,在您的日常中,真正實現“心圓意滿”。它是一份對自我持續關懷的承諾,是一本見證您內在成長的珍貴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


  為美國籍藏傳佛教金剛乘(vajrayana)阿尼,傳承自丘陽創巴仁波切的法脈,為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布裏敦角甘波修道院常駐老師,該修道院是北美首座藏密修道院。她自一九七四年起在歐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講座、冥思避靜。

  丘卓將和平、諒解、慈悲的教義和修行法引進生活中的方式,清新易瞭,深受全球各地讀者喜愛,有多部著作,如《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麗》、《不逃避的智慧》、《不被情緒綁架》等書(均為心靈工坊齣版)。並曾和普利茲奬作傢愛麗絲.華剋就冥想經驗對談實況錄音(Pema Chodron & Alice Walker in Conversation,1999),已齣版為七頁單行本。

審閱者簡介

鄭振煌


  1945 年生於颱南,2007 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現為其名譽理事長,此外亦是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佛教研究所所長、、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中華寶筏》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也英譯漢傳佛教典籍。譯作有《西藏生死書》、《藏密度亡經》、《認識藏傳佛教》、《達賴喇嘛談心經》等五十餘部。

譯者簡介

雷叔雲


  颱大畢業,赴美取得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作均屬心理、宗教、禪法領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書榮獲第33屆金鼎奬最佳翻譯人奬。另譯有《不被情緒綁架》、《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當下,繁花盛開》、《像佛陀一樣快樂》(以上均為心靈工坊齣版),以及《揭開身心的奧秘》、《迴到傢,我看見真心》、《探索的故事》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慈悲為學佛之心要/鄭振煌
【譯序】遇見59顆隨身法寶
【引言】慈心和悲心的修行

修心口訣和解析
一、為修行打基礎:修前行
01. 首先修前行
二、修習菩提心:修正行
02. 視諸法如夢
03. 觀俱生覺性
04. 對治亦自解
05. 安住於心性
06. 下座如幻童
07. 施受交替修,隨呼吸齣入
08. 觀三境三毒,轉生三善根
09. 行住並坐臥,恆持諸口訣
10. 施受從自起
三、轉逆境為覺醒之道:安忍波羅蜜
11. 罪滿世間時,惡緣成覺道
12. 諸咎皆歸一
13. 眾生皆有恩
14. 妄想即四身,入究竟空性
15. 四行最殊勝
16. 順逆皆可修
四、終身的行持:精進波羅蜜
17. 五力應修習,此教授精義
18. 大乘破瓦法,依自身五力
五、對治自我的修心:禪定波羅蜜
19. 佛法攝一要
20. 二證取自證
21. 恆持歡喜心
22. 散亂亦能修,此乃真功夫
六、修心的誓言:智慧波羅蜜
23. 恆學戒定忍
24. 任運轉習氣
25. 莫道人之短
26. 莫思他人過
27. 先淨粗煩惱
28. 斷一切果求
29. 捨棄有毒食
30. 莫心存成見
31. 莫口齣惡語
32. 莫伺機傷人
33. 莫令人痛苦
34. 犏戴莫移牛
35. 莫好強爭先
36. 莫彆有所圖
37. 莫化神為魔
38. 莫以他人苦,貪築一己樂
七、恆守修心教法:下座後的修行
39. 行住並坐臥,所行皆利他
40. 慈悲對違緣
41. 晨起發願心,睡前思功過
42. 苦樂皆應忍
43. 捨命守二戒
44. 當行三難行
45. 取三主要因
46. 修三不退失
47. 成就三無離
48. 修心無偏頗,修行要遍徹
49. 對敵修慈悲
50. 不隨外境轉
51. 今當修主要
52. 莫作顛倒解
53. 信解莫猶豫
54. 修行要精進
55. 擇法得解脫
56. 莫自憐自艾
57. 莫生嫉妒心
58. 莫輕喜易怒
59. 莫期待贊許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導讀

慈悲為學佛之心要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


  藏傳佛教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自他交換法(施受法),巧妙的結閤慈悲心與觀呼吸二大法門,呼氣時把慈心祝福送給眾生,吸氣時以悲心把眾生的痛苦吸入自心消融,一來一往,可以斷我執證空性,入涅槃滅煩惱。

  這個殊勝的法門,源自原始佛教,《長阿含經》捲一說:「以慈悲心故,為說四真諦;開演法句義,令眾奉至尊。」修行圓滿的佛,具有慈悲的特質,故開演苦集滅道四聖諦,令眾生離苦得樂。《七佛經》捲一則說:「常行慈悲心,成就三摩地,通達諸法相,具足大智慧。」稱贊佛的侍者阿難常懷慈悲心,故能成就定慧;慈悲不僅是佛的要素,也是成佛的方法。同樣記載見於《毘婆屍佛經》捲一:「悟老病死,入解脫門,行忍辱慈悲,求涅槃安樂,永彆親愛,願作沙門,名齣傢人。」把慈悲當作齣傢的必要條件,齣傢如果隻是厭離世間苦而無慈悲心,絕非真正的齣傢人。《中阿含經》捲三十更指齣慈悲也是在傢佛弟子的功課:「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慙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慈悲是不殺生的發心,包括不殺生在內的五戒,就是佛弟子不管齣傢或在傢都要遵守的基本戒律。

  《雜阿含經》捲二十三說:「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裏所謂菩薩摩訶薩,指的是悉達多太子,他在菩提樹下禪修,得三明六通成佛前,遭到魔兵眾的騷擾,卻不起瞋心,仍以慈悲定力對待,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雜阿含經》捲三十四提到,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瞭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修習止觀二法,可以得四禪、慈悲喜捨、四空定、四道四果、漏盡涅槃。

  到瞭部派佛教時期,在四念處正行之前有五停心觀,用以對治禪修的障礙,其中慈悲觀可以對治瞋心,因為瞋心是入定的最大障礙。此外,慈悲喜捨稱為四梵住,梵是指初禪,廣泛而言,梵涵蓋四禪八定(一切禪定),意謂唯有慈悲喜捨,纔能令行者住於定中,沒有慈悲喜捨就不可能入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捲第八十三詳細說明慈悲喜捨的功德,如說:「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無災橫而緻命終。」、「與慈俱修念等覺支,依止離,依止無欲,依止滅,迴嚮於捨。悲喜捨三說亦如是。」、「悲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大悲以無癡善根為自性。」、「拔濟大苦諸有情類,故名大悲。大苦者謂地獄傍生鬼界中苦。」、「拔濟瀋溺三毒淤泥諸有情類,安置聖道及聖道果,故名大悲。」、「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至空無邊處,修喜究竟極至識無邊處,修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凡此都在強調慈悲喜捨是禪定的必要元素。

  西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經典開始齣現,慈悲從修定的方法,落實到菩薩行的日常生活,舉凡六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與慈悲有關。大乘菩薩道以發菩提心為始,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其目的是為瞭「下化眾生」,更強調以「下化眾生」來「上求佛道」。至此,慈悲儼然是修行成佛的最重要因素。

  大乘佛教可分二大車軌:文殊菩薩的智慧甚深見、彌勒菩薩的慈悲廣大行。慈悲與智慧,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不可分關係。「彌勒」音譯自梵文 Maitreya,意思是「慈氏」,他是慈悲的象徵,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人相信和修持之後,將來到人間,龍華三會,普度釋迦牟尼佛未度的眾生,他被稱為「當來下生佛」。中國佛寺一進門就是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相傳農曆元旦是他的生日,每傢寺廟都要拜韆佛,祈求新的一年快樂平安。中國四大名山代錶悲智願行,此外就以浙江奉化縣的雪竇寺最有名,供奉的主尊是象徵慈心的彌勒菩薩,與供奉觀世音菩薩象徵悲心的普陀山互相輝映。

  西藏佛教在第十世紀中葉遭遇「朗達磨王毀佛事件」之後,不絕如縷。阿底峽尊者(Atiśsa 982-1054)應藏王之請,於 1042 年從印度經尼泊爾至阿裏,開始西藏佛教的復興運動,史稱「後弘期」。他的名著《菩提道燈論》,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自他交換法,為生起菩提心的兩大教授。他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為菩提心,閤稱七因果。中興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以《菩提道燈論》為底本,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奠定此後西藏佛教的修學基礎。

  阿底峽尊者將修行口訣一對一傳受給他的學生撒哇拉大師,然後通過撒哇拉大師和幾個人之後,到切喀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翻譯這些口訣成文字,名為《修心七要根本法本》,加以普傳,從此曆代大師各有注本,成為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門。

  謹以此短文代序,普願有緣的讀者珍惜難得的人身,勤修難遭難遇的佛法,共成佛道。

2017年8月22日於中華維鬘學會

譯序

遇見59顆隨身法寶


  如果有幾顆晶瑩剔透的口訣,一方麵容易琅琅上口,一方麵精練地串起大乘佛法禪修和日常生活的要點,背誦之後,就等於掛在頸項,隨處隨身,或收入心靈的口袋,隨用隨取,那有多令人歡喜!《修心七要根本法本》之中就有59則這樣的口訣!這是由西元十、十一世紀之交的阿底峽尊者所講授、十二世紀的切喀瓦大師所寫就。曆來大師的講解汗牛充棟,本書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口訣根據《修心七要》的結構,是這樣分布的:

  第一要:為修行打基礎:修前行(第1則)
  第二要:修習菩提心:修正行(第2~10則)
  修習勝義菩提心(第2~6則)
  修習世俗菩提心(第7~10則)
  第三要:轉逆境為覺醒之道:安忍波羅蜜(第11~16則)
  第四要:終身的行持:精進波羅蜜(第17~18則)
  第五要:對治自我的修心:禪定波羅蜜(第19~22則)
  第六要:修心的誓言:智慧波羅蜜(第23~38則)
  第七要:恆守修心教法:下座後的修行(第39~59則)

  翻譯口訣時,參考瞭幾位前輩的用語 ,感謝他們讓口訣移植到中文後仍充滿活力。我決定勉力譯為五言,以保持節律,助於記誦,有佛法意涵的文字也盡量譯得貼近生活,希望廣大的讀者都瞭無隔礙。總之,若有粗窳疏漏之處,譯者概負全責。若有人因本書而受益,一切功德皆歸諸諄諄教導的佩瑪‧丘卓和其他老師,以及讀者本身的善根福德。若翻譯工作有絲毫功德,迴嚮眾生普皆覺醒!

圖書試讀

引言
 
慈心和悲心的修行
 
多年以來,這本書中的59則口訣都是我個人修行和教學的主要焦點。這些藏傳佛教的口訣,也就是修心(lojong)的教法,簡練精粹、又強而有力地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任何情況,都要維持醒覺的心。
 
本書中修心的教法是從一本傳統的藏傳典籍而來:切喀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的《修心七要根本法本》,我第一次讀到這些口訣的時候,那不凡的訊息,著實讓我吃瞭一驚,書裏說:我們可以運用生活中麵臨的任何事──無論愉悅或痛苦──來喚醒真誠而自然的慈悲心。
 
修心教法裏有一個非常有益的禪修練習,稱為自他交換法(tonglen,施和受),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修行,可幫助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觸到內心的開放性和柔軟性。我有一個自他交換法深度教法的音頻教材,可在網站shambhala.com/openingtheheart下載。
 
修心的基本觀念就是,我們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看做是「壞」的、排斥的東西,可以跟它交朋友,同時學著把自己所珍愛的、看做是「好」的東西慷慨布施齣去。如果我們開始這樣生活,內心埋藏許久的一個東西就開始成熟瞭,這個「東西」一般稱為菩提心(bodhichitta)或「覺性」,我們早已擁有,卻從未發覺。
 
這就好比我們窮睏潦倒、無傢可歸、飢寒交迫,可是常睡的地麵下方就埋有一桶黃金,我們卻毫無所悉,那黃金就是菩提心。我們有迷惑和痛苦,都是因為從不知道黃金就在這裏,一直跑到彆處去找。當我們說到喜悅、證悟、醒覺、喚醒菩提心,意思其實都是:我們知道黃金就在這裏,而且意識到它一直都在這裏。
 
修心教法的基本訊息就是,你如果感到痛苦,可以學著先穩住,然後更貼近痛苦一點,這與尋常的逃離模式剛好相反:做你不願做的事,穩住不動。修心讓你抱著一種不同的心態,來對待不想要的東西。如果感到痛苦,你不僅願意忍耐承受,還讓痛苦喚醒內心、軟化內心,學著去擁抱痛苦。
 
如果有一個非常歡悅而且愉快的感受,通常我們會想緊抓,讓它久留,深怕它會消失,也不想給齣去。修心教法鼓勵我們,如果我們非常享受此刻的感受,就要念及他人,希望他人也感受到同樣的喜悅,分享那份豐足,把我們最想要的東西給齣去。對於我們的智慧和喜悅也要非常慷慨,不要怕它溜走而緊緊抓住,去分享它!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我有點擔心它會是一本說教的書。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精準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體會,仿佛每次都在和不同的自己對話。尤其是書中那些關於接納、原諒和放下的部分,用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呈現,沒有強迫,隻有引導。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在迷霧中行走,突然間,一絲陽光穿透雲層,讓你看到瞭前行的方嚮。

评分

這套《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不隻是書,更像是一份心靈的邀請函。打開筆記本的那一刻,就被那“心圓意滿”的設計給吸引住瞭。它不像一般的筆記本,密密麻麻的格子,而是留白很多,仿佛在鼓勵你自由地揮灑思緒,不設限地去記錄。筆記本的紙張也很好,書寫起來順滑,墨水不會暈染。感覺它更像是一個秘密花園,你可以把所有的喜怒哀樂、奇思妙想都傾注其中,而它會安靜地承載,並給予你一種無聲的支持。和書本搭配起來,更是相得益彰,仿佛書中的智慧,會通過這個筆記本,在你筆尖下流淌,在你心中紮根。

评分

這套《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絕對是我在快節奏生活中發現的一處心靈綠洲。書的文字很有力量,不是那種激昂的口號,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滋潤心田。它讓你停下來,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理解那些曾經讓你睏擾的情緒。而那本“心圓意滿”的筆記本,更是絕配。它邀請你用自己的文字,去記錄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去梳理那些紛亂的思緒。我喜歡在讀完一章後,就拿起筆記本寫下我的感想,感覺書中的智慧,就這樣在我自己的筆尖下,一點一點地活瞭過來。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個完整的“療愈”體驗。

评分

這套《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絕對是近期我最驚喜的收藏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限量”二字,更是因為它的整體氛圍。從書的封麵設計,到內頁的排版,再到筆記本的細緻之處,都體現瞭一種“用心”。這種用心,不隻是在形式上,更是在內容傳達上。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完的書,你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去體會。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力量,或者獲得一種新的視角。筆記本的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它鼓勵你去記錄,去反思,去實踐書中的智慧,將“慈悲”真正地融入生活,而非僅僅停留在閱讀層麵。

评分

收到這套《慈悲之書》限量套書組,感覺就像是收到瞭一個來自遠方的、充滿溫度的包裹。書的質感真的沒話說,封麵溫潤的觸感,紙張的厚實度,都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翻開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文字,而是娓娓道來的分享,像是聽一位長者在跟你談心,每一個字都經過瞭歲月的沉澱,帶著一種深刻的智慧。尤其喜歡它在不經意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人世的理解和包容,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有種被溫柔擁抱的感覺。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體會,去感受。就像在靜謐的午後,一杯溫熱的茶,一段舒緩的音樂,一種慢慢沉澱下來的寜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