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书+心圆意满笔记本)

《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书+心圆意满笔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ma Chödrön
图书标签:
  • 慈悲
  • 心灵成长
  • 佛学
  • 正念
  • 自我提升
  • 哲学
  • 限量版
  • 礼盒
  • 笔记本
  • 精神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量随书附赠精致笔记本,随时记录心境、澄明思绪,事事圆满如意
  ★开本小巧携带方便,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西藏佛教修心根本法最新中文译本
  ★中英对照,宛如聆听大师亲授开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任何情况,都要维持醒觉的心。──佩玛‧丘卓

  本书收录《修心七要根本法本》59则口诀,是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流传千年之久,由11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崃尊者口授,切喀瓦耶喜多杰大师写就。

  《修心七要根本法本》简单却深广,意欲众生驯服自心、唤醒对人我的慈悲,可说是迈向开悟的基本过程。

  书中除收录此59则口诀中英对照内容,并由享誉国际的美国藏传佛教导师佩玛.丘卓解说。她透过浅白明晰的文字,鼓励人们一天选取一则口诀于生活中练习:跟自己或他人身上「坏」的、排斥的事物交朋友,同时把自己所珍爱的、看做是「好」的事物慷慨分享出去。如此不仅能增长慈悲心、断绝人生烦恼,更能体验到与生俱来的礼物──菩提心,亦即觉性。

  限量版随书附赠精致笔记本,可随时笔记修心实践心得,效果加乘。

  笔记本中收录59则中英对照短语,每天可任意从中选出一则,读诵这句短语并整天都努力活出其中的意义,也可以随时记录心念或搭配《慈悲之书》中的註解阅读,时时这样练习,便能如实感受自己,不落入操控、推拒、紧抓等惯性反应,而且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甚至遇到困难的情况,也能变得更能着力、更能圆满的应对。两书均硬壳精装,搭配封面的烫金吉祥图,愿每位读者都能事事圆满如意。

名人推荐

  胡因梦(身心灵疗癒导师)
  郑振煌(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
  ──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书+心圆意满笔记本) 套组内含: 《慈悲之书》一本 心圆意满笔记本一本 --- 心圆意满笔记本 详细介绍 产品理念: 我们深知,阅读《慈悲之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与心灵洗涤。为了让这份体验得以延续与深化,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款“心圆意满笔记本”。它并非仅仅是书本的附属品,而是与《慈悲之书》精神内核紧密相连的实践工具,旨在引导读者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觉知与行动。 设计哲学: “心圆意满”源自东方传统哲学中对圆满、和谐与内心平静的追求。我们希望使用者在翻开这本笔记本时,能感受到一种稳定、踏实的力量,鼓励他们记录、反思、感恩,并最终达成内心的充盈与圆满。 外观与材质: 封面设计: 笔记本封面采用触感温润的环保纸质,设计风格沿袭《慈悲之书》的内敛与典雅。主体色调取自自然界中象征平静与希望的色彩,中央烫印有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心圆意满”字样,采用哑光金或银色工艺,低调而不失质感。封底设计有精心挑选的、与书中理念相呼应的引文。 装帧工艺: 采用锁线胶装结合手工包边工艺,确保笔记本可以完全平摊,无论在何处书写,都能保持舒适的手感与稳固的结构。我们注重细节的打磨,每一次翻页都应是流畅而愉悦的体验。 纸张选择: 选用高克重(约100gsm至120gsm)的米白色道林纸,质地细腻,触感柔和。纸张经过特殊处理,具有出色的抗洇墨性能,适合钢笔、中性笔、铅笔等多种书写工具,确保墨水不易渗透至背面,保护书写者的隐私与阅读体验。 内容结构与功能分区: 这款笔记本并非空白日记本,而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功能性工具,旨在系统地引导读者的思绪与实践。它共分为三个主要区域: 第一部分:觉察与反思日志(The Reflection Journal) 此区域专为引导读者在阅读《慈悲之书》后进行深度内省而设。 每日静心引导: 每两页为一组,左页提供一个与书中主题相关的引导性问题(例如:“今天,你以何种方式展现了无条件的善意?”或“面对挫折时,你的内心浮现了怎样的情绪?你如何接纳了它?”)。右页提供充足的空白空间供书写。 情绪温度计: 设置了简易的情绪标记区域,鼓励使用者在记录时,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要觉察当时自身的情绪状态(如平静、焦虑、喜悦、悲伤),培养对自身心理波动的敏感度。 “慈悲”时刻捕捉: 专门开辟的板块,鼓励记录那些微小却意义重大的,充满慈悲心的瞬间,无论是给予还是接收。 第二部分:实践与行动计划(The Compassionate Action Planner) 此部分着眼于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慈悲心落地生根。 周度目标设定: 引导使用者每周设定一至两个与“慈悲”相关的具体行动目标,例如:“本周尝试倾听一位意见不同的人,不打断、不评判”或“为社区的某项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障碍与转化”记录表: 当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阻碍时,此区域用于记录障碍(如内心的恐惧、外界的干扰),并探索可以如何运用书中的智慧去转化这些障碍,找到替代的、更具慈悲心的应对方式。 人际关系滋养模块: 专门用于记录与重要人物(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维护与深化计划,思考如何以更宽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们互动。 第三部分:灵感与祈愿之页(Inspiration & Intention Pages) 此区域更具开放性,旨在收集和激发读者的内在光芒。 金句摘录区: 提供了精心设计的边框和标题,方便读者抄录《慈悲之书》中最触动人心的段落或自己的感悟。 感恩清单: 每月或每季度回顾时可使用的清单,用于系统地列出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强化正向心理体验。 自由创作空间: 包含少量留白或具有引导性图案的页面,供使用者进行自由的涂鸦、绘画、冥想速写,释放创造力,让心灵得到休憩。 适用人群: 这款笔记本适合所有对心灵成长、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改善以及寻求内心平静的读者。它是《慈悲之书》阅读体验的自然延伸,尤其适合那些希望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生活习惯的人群。 总结: “心圆意满笔记本”是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是沉思冥想的安稳港湾。它陪伴您在探索《慈悲之书》的旅程中,不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更能深入到实践的肌理,让慈悲的力量,在您的笔尖下,在您的日常中,真正实现“心圆意满”。它是一份对自我持续关怀的承诺,是一本见证您内在成长的珍贵档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佩玛.丘卓 Pema Chödrön


  为美国籍藏传佛教金刚乘(vajrayana)阿尼,传承自丘阳创巴仁波切的法脉,为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布里敦角甘波修道院常驻老师,该修道院是北美首座藏密修道院。她自一九七四年起在欧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讲座、冥思避静。

  丘卓将和平、谅解、慈悲的教义和修行法引进生活中的方式,清新易了,深受全球各地读者喜爱,有多部着作,如《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丽》、《不逃避的智慧》、《不被情绪绑架》等书(均为心灵工坊出版)。并曾和普利兹奖作家爱丽丝.华克就冥想经验对谈实况录音(Pema Chodron & Alice Walker in Conversation,1999),已出版为七页单行本。

审阅者简介

郑振煌


  1945 年生于台南,2007 年创立社团法人中华维鬘学会,现为其名誉理事长,此外亦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净觉僧伽大学大乘佛教研究所所长、、佛教力行学院副院长、《中华宝筏》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长年于海内外主持佛学讲座、研习营及禅修营。翻译藏传、南传佛教英文书籍,也英译汉传佛教典籍。译作有《西藏生死书》、《藏密度亡经》、《认识藏传佛教》、《达赖喇嘛谈心经》等五十余部。

译者简介

雷叔云


  台大毕业,赴美取得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硕士,曾任职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现旅居加州,为自由撰稿人。译作均属心理、宗教、禅法领域,以《生命不再等待》一书荣获第33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另译有《不被情绪绑架》、《减压,从一粒葡萄干开始》、《当下,繁花盛开》、《像佛陀一样快乐》(以上均为心灵工坊出版),以及《揭开身心的奥秘》、《回到家,我看见真心》、《探索的故事》等书。

图书目录

【导读】慈悲为学佛之心要/郑振煌
【译序】遇见59颗随身法宝
【引言】慈心和悲心的修行

修心口诀和解析
一、为修行打基础:修前行
01. 首先修前行
二、修习菩提心:修正行
02. 视诸法如梦
03. 观俱生觉性
04. 对治亦自解
05. 安住于心性
06. 下座如幻童
07. 施受交替修,随唿吸出入
08. 观三境三毒,转生三善根
09. 行住并坐卧,恆持诸口诀
10. 施受从自起
三、转逆境为觉醒之道:安忍波罗蜜
11. 罪满世间时,恶缘成觉道
12. 诸咎皆归一
13. 众生皆有恩
14. 妄想即四身,入究竟空性
15. 四行最殊胜
16. 顺逆皆可修
四、终身的行持:精进波罗蜜
17. 五力应修习,此教授精义
18. 大乘破瓦法,依自身五力
五、对治自我的修心:禅定波罗蜜
19. 佛法摄一要
20. 二证取自证
21. 恆持欢喜心
22. 散乱亦能修,此乃真功夫
六、修心的誓言:智慧波罗蜜
23. 恆学戒定忍
24. 任运转习气
25. 莫道人之短
26. 莫思他人过
27. 先净粗烦恼
28. 断一切果求
29. 舍弃有毒食
30. 莫心存成见
31. 莫口出恶语
32. 莫伺机伤人
33. 莫令人痛苦
34. 犏戴莫移牛
35. 莫好强争先
36. 莫别有所图
37. 莫化神为魔
38. 莫以他人苦,贪筑一己乐
七、恆守修心教法:下座后的修行
39. 行住并坐卧,所行皆利他
40. 慈悲对违缘
41. 晨起发愿心,睡前思功过
42. 苦乐皆应忍
43. 舍命守二戒
44. 当行三难行
45. 取三主要因
46. 修三不退失
47. 成就三无离
48. 修心无偏颇,修行要遍彻
49. 对敌修慈悲
50. 不随外境转
51. 今当修主要
52. 莫作颠倒解
53. 信解莫犹豫
54. 修行要精进
55. 择法得解脱
56. 莫自怜自艾
57. 莫生嫉妒心
58. 莫轻喜易怒
59. 莫期待赞许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导读

慈悲为学佛之心要
郑振煌(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


  藏传佛教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自他交换法(施受法),巧妙的结合慈悲心与观唿吸二大法门,唿气时把慈心祝福送给众生,吸气时以悲心把众生的痛苦吸入自心消融,一来一往,可以断我执证空性,入涅槃灭烦恼。

  这个殊胜的法门,源自原始佛教,《长阿含经》卷一说:「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开演法句义,令众奉至尊。」修行圆满的佛,具有慈悲的特质,故开演苦集灭道四圣谛,令众生离苦得乐。《七佛经》卷一则说:「常行慈悲心,成就三摩地,通达诸法相,具足大智慧。」称赞佛的侍者阿难常怀慈悲心,故能成就定慧;慈悲不仅是佛的要素,也是成佛的方法。同样记载见于《毘婆尸佛经》卷一:「悟老病死,入解脱门,行忍辱慈悲,求涅槃安乐,永别亲爱,愿作沙门,名出家人。」把慈悲当作出家的必要条件,出家如果只是厌离世间苦而无慈悲心,绝非真正的出家人。《中阿含经》卷三十更指出慈悲也是在家佛弟子的功课:「白衣圣弟子者,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慙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一法。」慈悲是不杀生的发心,包括不杀生在内的五戒,就是佛弟子不管出家或在家都要遵守的基本戒律。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说:「菩萨摩诃萨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所谓菩萨摩诃萨,指的是悉达多太子,他在菩提树下禅修,得三明六通成佛前,遭到魔兵众的骚扰,却不起瞋心,仍以慈悲定力对待,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提到,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修习止观二法,可以得四禅、慈悲喜舍、四空定、四道四果、漏尽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在四念处正行之前有五停心观,用以对治禅修的障碍,其中慈悲观可以对治瞋心,因为瞋心是入定的最大障碍。此外,慈悲喜舍称为四梵住,梵是指初禅,广泛而言,梵涵盖四禅八定(一切禅定),意谓唯有慈悲喜舍,才能令行者住于定中,没有慈悲喜舍就不可能入定。《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八十三详细说明慈悲喜舍的功德,如说:「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命终。」、「与慈俱修念等觉支,依止离,依止无欲,依止灭,回向于舍。悲喜舍三说亦如是。」、「悲以无瞋善根为自性,大悲以无痴善根为自性。」、「拔济大苦诸有情类,故名大悲。大苦者谓地狱傍生鬼界中苦。」、「拔济沈溺三毒淤泥诸有情类,安置圣道及圣道果,故名大悲。」、「修慈究竟极至遍净天,修悲究竟极至空无边处,修喜究竟极至识无边处,修舍究竟极至无所有处。」凡此都在强调慈悲喜舍是禅定的必要元素。

  西元前一世纪,大乘佛教经典开始出现,慈悲从修定的方法,落实到菩萨行的日常生活,举凡六波罗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与慈悲有关。大乘菩萨道以发菩提心为始,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自利」,其目的是为了「下化众生」,更强调以「下化众生」来「上求佛道」。至此,慈悲俨然是修行成佛的最重要因素。

  大乘佛教可分二大车轨:文殊菩萨的智慧甚深见、弥勒菩萨的慈悲广大行。慈悲与智慧,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不可分关系。「弥勒」音译自梵文 Maitreya,意思是「慈氏」,他是慈悲的象征,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没有人相信和修持之后,将来到人间,龙华三会,普度释迦牟尼佛未度的众生,他被称为「当来下生佛」。中国佛寺一进门就是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相传农历元旦是他的生日,每家寺庙都要拜千佛,祈求新的一年快乐平安。中国四大名山代表悲智愿行,此外就以浙江奉化县的雪窦寺最有名,供奉的主尊是象征慈心的弥勒菩萨,与供奉观世音菩萨象征悲心的普陀山互相辉映。

  西藏佛教在第十世纪中叶遭遇「朗达磨王毁佛事件」之后,不绝如缕。阿底崃尊者(Atiśsa 982-1054)应藏王之请,于 1042 年从印度经尼泊尔至阿里,开始西藏佛教的复兴运动,史称「后弘期」。他的名着《菩提道灯论》,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自他交换法,为生起菩提心的两大教授。他以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为菩提心,合称七因果。中兴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师(1357-1419)以《菩提道灯论》为底本,完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奠定此后西藏佛教的修学基础。

  阿底崃尊者将修行口诀一对一传受给他的学生撒哇拉大师,然后通过撒哇拉大师和几个人之后,到切喀瓦耶喜多杰(Chekawa Yeshe Dorje)翻译这些口诀成文字,名为《修心七要根本法本》,加以普传,从此历代大师各有注本,成为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门。

  谨以此短文代序,普愿有缘的读者珍惜难得的人身,勤修难遭难遇的佛法,共成佛道。

2017年8月22日于中华维鬘学会

译序

遇见59颗随身法宝


  如果有几颗晶莹剔透的口诀,一方面容易琅琅上口,一方面精练地串起大乘佛法禅修和日常生活的要点,背诵之后,就等于挂在颈项,随处随身,或收入心灵的口袋,随用随取,那有多令人欢喜!《修心七要根本法本》之中就有59则这样的口诀!这是由西元十、十一世纪之交的阿底崃尊者所讲授、十二世纪的切喀瓦大师所写就。历来大师的讲解汗牛充栋,本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口诀根据《修心七要》的结构,是这样分布的:

  第一要:为修行打基础:修前行(第1则)
  第二要:修习菩提心:修正行(第2~10则)
  修习胜义菩提心(第2~6则)
  修习世俗菩提心(第7~10则)
  第三要:转逆境为觉醒之道:安忍波罗蜜(第11~16则)
  第四要:终身的行持:精进波罗蜜(第17~18则)
  第五要:对治自我的修心:禅定波罗蜜(第19~22则)
  第六要:修心的誓言:智慧波罗蜜(第23~38则)
  第七要:恆守修心教法:下座后的修行(第39~59则)

  翻译口诀时,参考了几位前辈的用语 ,感谢他们让口诀移植到中文后仍充满活力。我决定勉力译为五言,以保持节律,助于记诵,有佛法意涵的文字也尽量译得贴近生活,希望广大的读者都了无隔碍。总之,若有粗窳疏漏之处,译者概负全责。若有人因本书而受益,一切功德皆归诸谆谆教导的佩玛‧丘卓和其他老师,以及读者本身的善根福德。若翻译工作有丝毫功德,回向众生普皆觉醒!

图书试读

引言
 
慈心和悲心的修行
 
多年以来,这本书中的59则口诀都是我个人修行和教学的主要焦点。这些藏传佛教的口诀,也就是修心(lojong)的教法,简练精粹、又强而有力地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任何情况,都要维持醒觉的心。
 
本书中修心的教法是从一本传统的藏传典籍而来:切喀瓦耶喜多杰(Chekawa Yeshe Dorje)的《修心七要根本法本》,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口诀的时候,那不凡的讯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书里说: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面临的任何事──无论愉悦或痛苦──来唤醒真诚而自然的慈悲心。
 
修心教法里有一个非常有益的禅修练习,称为自他交换法(tonglen,施和受),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修行,可帮助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触到内心的开放性和柔软性。我有一个自他交换法深度教法的音频教材,可在网站shambhala.com/openingtheheart下载。
 
修心的基本观念就是,我们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看做是「坏」的、排斥的东西,可以跟它交朋友,同时学着把自己所珍爱的、看做是「好」的东西慷慨布施出去。如果我们开始这样生活,内心埋藏许久的一个东西就开始成熟了,这个「东西」一般称为菩提心(bodhichitta)或「觉性」,我们早已拥有,却从未发觉。
 
这就好比我们穷困潦倒、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可是常睡的地面下方就埋有一桶黄金,我们却毫无所悉,那黄金就是菩提心。我们有迷惑和痛苦,都是因为从不知道黄金就在这里,一直跑到别处去找。当我们说到喜悦、证悟、醒觉、唤醒菩提心,意思其实都是:我们知道黄金就在这里,而且意识到它一直都在这里。
 
修心教法的基本讯息就是,你如果感到痛苦,可以学着先稳住,然后更贴近痛苦一点,这与寻常的逃离模式刚好相反:做你不愿做的事,稳住不动。修心让你抱着一种不同的心态,来对待不想要的东西。如果感到痛苦,你不仅愿意忍耐承受,还让痛苦唤醒内心、软化内心,学着去拥抱痛苦。
 
如果有一个非常欢悦而且愉快的感受,通常我们会想紧抓,让它久留,深怕它会消失,也不想给出去。修心教法鼓励我们,如果我们非常享受此刻的感受,就要念及他人,希望他人也感受到同样的喜悦,分享那份丰足,把我们最想要的东西给出去。对于我们的智慧和喜悦也要非常慷慨,不要怕它熘走而紧紧抓住,去分享它!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套《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个来自远方的、充满温度的包裹。书的质感真的没话说,封面温润的触感,纸张的厚实度,都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文字,而是娓娓道来的分享,像是听一位长者在跟你谈心,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带着一种深刻的智慧。尤其喜欢它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世的理解和包容,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有种被温柔拥抱的感觉。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就像在静谧的午后,一杯温热的茶,一段舒缓的音乐,一种慢慢沉淀下来的宁静。

评分

这套《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不只是书,更像是一份心灵的邀请函。打开笔记本的那一刻,就被那“心圆意满”的设计给吸引住了。它不像一般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格子,而是留白很多,仿佛在鼓励你自由地挥洒思绪,不设限地去记录。笔记本的纸张也很好,书写起来顺滑,墨水不会晕染。感觉它更像是一个秘密花园,你可以把所有的喜怒哀乐、奇思妙想都倾注其中,而它会安静地承载,并给予你一种无声的支持。和书本搭配起来,更是相得益彰,仿佛书中的智慧,会通过这个笔记本,在你笔尖下流淌,在你心中扎根。

评分

这套《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绝对是近期我最惊喜的收藏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限量”二字,更是因为它的整体氛围。从书的封面设计,到内页的排版,再到笔记本的细致之处,都体现了一种“用心”。这种用心,不只是在形式上,更是在内容传达上。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书,你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去体会。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或者获得一种新的视角。笔记本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它鼓励你去记录,去反思,去实践书中的智慧,将“慈悲”真正地融入生活,而非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

评分

这套《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绝对是我在快节奏生活中发现的一处心灵绿洲。书的文字很有力量,不是那种激昂的口号,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心田。它让你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理解那些曾经让你困扰的情绪。而那本“心圆意满”的笔记本,更是绝配。它邀请你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去梳理那些纷乱的思绪。我喜欢在读完一章后,就拿起笔记本写下我的感想,感觉书中的智慧,就这样在我自己的笔尖下,一点一点地活了过来。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疗愈”体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慈悲之书》限量套书组,我有点担心它会是一本说教的书。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体会,仿佛每次都在和不同的自己对话。尤其是书中那些关于接纳、原谅和放下的部分,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呈现,没有强迫,只有引导。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突然间,一丝阳光穿透云层,让你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