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文化随笔
  • 西藏
  • 朝圣
  • 心灵成长
  • 佛教
  • 生命意义
  • 个人经历
  • 经幡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次生死经历,跨越人生的心境转折,「向死而生」后的重生。
  一部另类的“西藏生死书”,一次带有对人生本质思考的旅行。
  国际知名摄影师的一百多幅精华影像记录,也是一场经幡的精彩全景盛宴。


  几千年来,人类最持久、最认真的企图,就是想从「生命挂毯」背面的迷魂阵,去猜测它正面的图案,找出生命整体的意义和对命运的把握。

  与人有生、老、病、死一样,整个物质世界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世间万物只是在瞬息万变的缘起法中沉浮,缘聚则生,缘尽则灭。

  西藏随处可见经幡,经幡是僧俗信众的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媒介,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愿望的经幡随风吹送,信众的愿望得以向上苍神灵传达与实现。祈求护佑的愿望,并不只为祈祷者个人,而是祈福于天下,凡有生命的众生灵。

  这是一本独特的藏地书,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在经历过生死之后,用前后八年的时间来藏地拍摄经幡,用镜头记录藏地的人情风物、生死命运,用虔诚之心找寻那潜藏在经幡中的关于生死的奥秘。

名人推荐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能力的摄影家,能从一切事物中发现美和规律,再通过他的摄影作品,表达出他个人的视觉世界。——澳大利亚摄影学会

  徐先生是一个为摄影而奋斗的艺术家,五十多年来,他用镜头记录了历史,为世界摄影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摄影家》杂志
跨越时空的旅程:失落文明的探寻与人类精神的边界 一、 引言:消失的声响与未竟的呼唤 本书并非关于某一特定的人生旅程,亦非详述某段朝圣的历程。它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深处、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的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学术与人文交织的探索。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遗忘的角落,试图重建那些曾经鲜活却如今只余断章的文明图景。这不是对已知历史的复述,而是一次对“未知”的勇敢叩问。 我们的旅程始于一桩考古学上的谜团:一片在极端环境下发现的、无法归类的古代织物残片。这片残片上的纹饰与符号,既不属于已知的任何主要文明体系,也无法用已有的语言学工具进行有效翻译。它像一个来自“时间盲点”的信使,承载着一个失落社会对外界的最后低语。 本书旨在追溯这片残片的源头,构建一个关于“失落者”的宏大叙事。我们将通过对环境考古学、古代纺织技术、以及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试图描绘出这个神秘群体的生活图景、信仰体系,乃至他们最终消亡的原因。这不是一次寻找具体“人物”的旅程,而是一次对“群体精神”的深度挖掘。 二、 第一篇章:灰烬中的线索——环境与物质的对话 本篇将详细阐述我们如何从一片看似普通的残片入手,构建起对一个失落文明的初步认知。我们聚焦于物质证据的解读能力。 2.1 极端环境下的保存 该残片发现于一处高海拔、极干燥的岩洞群中。我们将分析该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如何意外地成为了保存有机物乃至信息载体的最佳“冷冻箱”。通过同位素分析,我们精确测定了该材料的年代区间,并将其置于全球主要文明兴衰的宏大时间轴上,发现其发展轨迹与当时已知的任何大型帝国都存在显著的疏离。 2.2 纺织的哲学:超越工具的限制 残片所使用的纤维,并非我们熟悉的麻或丝,而是一种源自特定高山植被的复合纤维。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编织技术。它展现出惊人的张力平衡与结构复杂性,远超同期已知的任何纺织工艺。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一技术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它究竟是生存的必需,还是某种高度仪式化的表达?我们假设,这种工艺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而非单纯的服装或覆盖物。 2.3 符号的“异语”:未被破译的几何语言 残片上最关键的信息载体,是一系列重复出现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并非装饰性的对称,而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序列感。本部分将详尽梳理目前所有试图解读这些符号的失败尝试——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到天文学的投射。我们引入了一种基于“拓扑学”的分析方法,试图理解这些符号在三维空间而非二维平面上的内在联系,这为我们理解该群体的宇宙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 第二篇章:高地的回响——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的重构 在有限的物质证据之上,我们必须借助人类学的推论,重构这个群体的社会面貌。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高原上建立起一个长期存续的社会?他们的信仰体系是维系社群的关键。 3.1 “移动的秩序”:社会形态的推测 我们发现环境考古证据表明,该群体并非定居者,而是一种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游牧文化。然而,这种迁徙并非混乱无序,而是遵循着极其严谨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我们通过对沿途散落的工具痕迹、简易庇护所遗址的分析,推断出其社会组织结构:一个高度等级化、但其等级划分可能基于“知识传承”而非“血缘继承”的体系。 3.2 边界与“内视”:信仰体系的独特性 该群体的信仰似乎围绕着“边界的感知”展开。他们的遗址都选址于自然景观中极具对比性的区域——例如,冰川边缘与温泉的交汇处,或昼夜光照差异最大的山脊。我们认为,他们的核心宗教实践是关于“界限的跨越与回归”。这种信仰体系,与周边定居文明追求“永恒”与“稳定”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一种对“变化”本身的崇拜。 3.3 声音的考古:失落的乐音与仪式 通过对洞穴壁上微小磨损痕迹的分析,我们推测该社会可能拥有独特的声学仪式。这些痕迹指向了特定乐器(可能由骨骼或矿石制成)的持续摩擦或敲击。本书将探讨声音在他们的“跨界”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声音是否是他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唯一媒介?如果他们的文字被遗忘,那么声音是否才是他们真正的历史载体? 四、 第三篇章:大遗忘的瞬间——文明的消亡与知识的断裂 本书的高潮部分在于对该文明最终消亡的探讨。我们排除了大规模战争或瘟疫的直接证据,倾向于一个更为微妙、却更具毁灭性的原因。 4.1 气候临界点:当记忆不再有效 我们通过古气候重建技术,确定了该文明存续期末端出现了一次快速且剧烈的气候波动。这种波动打破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季节性迁徙模式,使得他们过去积累的“环境记忆”瞬间失效。当环境的规律性被打破时,他们所依赖的“基于经验的知识系统”便失去了根基。 4.2 符号系统的崩溃 我们推测,当社会结构因环境剧变而瓦解时,最先崩溃的是其复杂的知识编码系统——那些几何符号。失去了特定仪式和传承者的支撑,这些符号迅速失去了意义,最终演变成毫无关联的装饰。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知识的载体一旦过于依赖特定环境或极少数的精英,其脆弱性将超乎想象。 4.3 遗留的沉默:我们与过去的距离 本书的最后,我们反思我们自身的困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制造着信息碎片化的“失落文明”?对失落文明的研究,最终指向的,是对自身文化传承方式的审视。我们无法找到那些失落者的具体面孔,但通过对他们生存智慧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精神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与局限。 五、 结论:回溯的意义 本书以对一片残片的细致解读为起点,构建了一幅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形成、如何运转、又如何消亡的宏大图景。它不是一个关于“寻回”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理解遗失”的文本。我们所探寻的,是文明在面对其自身边界时所展现出的深刻哲学。这些被时间磨平的痕迹,提醒着我们,每一个现存的文化,都是无数次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产物,而知识的薪火,从未停止在风中摇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家树


  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第1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年)、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杰出摄影奖(1992年)等。

  出版作品:《那时 • 西藏》《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

  译着:《世界的眼睛》、《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1—4)》。

图书目录

自序

见山是山
小城的众生  生死经历  晨曦中的经幡  隆格古寺  江日堂寺  灵魂的皮囊  四十年前的自己  多贡麻寺的变迁  邬金剎土  黄河源头的经幡

见山不是山
六月血祭和法师  珍惜当下  信神和信神圣  意外的八月夏雪  玛尼石的城

见山仍是山
人生拼图  佛界与俗界  牛场二队的妇女  静静等待大佛  风雨中的经幡  染红整个宇宙  经幡的灵魂

附录  父亲的境界

图书序言

自序

  天还只是微亮,依稀可见深及脚踝的牧草地,裤腿很快被露水打湿了,冷冰冰地贴在小腿上。查郎寺高大的庙宇、错落的山峰被高原的寒风凿刻成灰和黑的剪影,衬着微白的天空。山坡背着光,只见隐隐约约有黑影晃动,如影如魂。风从山口吹来,太阳从山后升起,第一束阳光照亮了山岭,照亮了满山的经幡,红幡飞扬起来,如火焰的山、如灵魂的舞。彷彿听到了经幡的召唤,一朵白云从天边飘来,瞬息之间,天地唿应,神与人相接,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西藏高原随处可见经幡:藏教寺庙、牧民帐篷、高山垭口都挂着五色的经幡,甚至整座山坡都插满经幡的情况也很常见。经幡也叫风马旗、风马,藏语称为“隆达”,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运行的工具,是一种驭载经文的无形的马,马即是风。常因此,高原的山,不再显高;高原的云,不再显远。因为,在每个高山垭口,那飘动的经幡把天地连在了一起。

  经幡五色代表的含义,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代表五佛及五大元素:黄色代表宝生佛及地大,绿色代表不空成就佛及水大,红色代表阿弥陀佛及火大,蓝色代表不动佛及风大,白色代表毗卢遮那佛及空大。经幡是僧俗信众的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媒介,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愿望的经幡随风吹送,信众的愿望得以向上苍神灵传达与实现。更进一步,祈求护佑的愿望,并不只为祈祷者个人,而是祈福于天下,凡有生命的众生灵。

  传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经书被风力撕成了千万片,又被风带到世界各地,带到正在遭受苦难的芸芸众生的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信徒就用彩布制成小旗,印上经文和佛祖的画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我在三十多年前去藏地时,曾遇到过非常意外的场面,内心曾有过同样强烈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去藏地,在一天的拍摄工作结束后,想去看一下天葬台,我们乘着省旅游局派给我们的老式北京吉普,从寺庙开出,沿着寺庙和白塔之间的小路,向后山坡方向开去。那只是半山坡上开出的一小块平地,大约有三米宽、十来米长,几只秃鹫在高空盘旋。天色越发暗了,虽是夏季,站在此处却感到阵阵寒气逼人。我们开着吉普车,又从山坡上的小路开下来,绕过白塔,开上县城唯一的主街,石子路面的街道中央,只有我们的一辆车子缓缓开过。

  这时令我意想不到又非常吃惊的事情发生了:正在街道两旁行走或在店舖中的藏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纷纷跪倒在街道上,朝着我们这辆缓缓而行的北京吉普车双手合十,扑倒在地。一路上,我们的汽车所到之处,人们不断地跪倒和祈祷,有的甚至全身都伏倒在粗糙的碎石地上。周围突然变得异样宁静,静到只有我们的车的车轮与碎石地面滚压的咔咔声、人群伏地时的摩擦声。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甚么事,惊得目瞪口呆,只是本能地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神保佑眼前尘土中的芸芸众生。

  多年来我时常回想,一生中能有这样的奇遇也许正是神和佛的意志,是要让我在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藏地的时候,给我一次终生难忘的震动,以至于直到今天,仍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去藏地。几十年来,我一直以敬畏的心情,像去圣地朝圣一样,用《虔诚》为题目,以拍人为对象,记录在朝圣途中的每日观感,观察藏地人们的虔诚信仰,拍摄他们内心情感的瞬间外露。同时,在充实《虔诚》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对照和反思自己,寻找和充实自己的精神寄託。

  以西藏人物为主题的《虔诚》和以高原景色为主题的《水云木石》已经拍摄了很多年,直到2006年的藏地摄影旅行,我才确立了《经幡》这个以物为主体的摄影专题。之后,我用长达8年的跨度拍摄完成了这个系列。有时我又不免奇怪,在冥冥之中,似乎又因为一个意外事件,使我产生了对藏地经幡的共鸣,令我再一次以敬畏之心,像朝圣一样,用10年的时间去完成《经幡》系列的拍摄和书稿。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6年的藏地旅行原本是安排在2004年的。2003年初,我开始与国内的朋友计划来年去西藏旅行的日程,也边做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到年底的时候,旅行的日期和线路都计划好了。2004年3月初,我已办妥了签证、订购了7月10日去中国的机票,自我感觉身体和精神良好。在出发去高原前的3月末,我提前做了一个年度常规血液检查。报告出来,意外地发现了可疑的指标。立即约了相关的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查,医生从活体切片化验证实了是恶性肿瘤。于是,我即刻安排手术切除肿瘤。在吃惊和恐惧、失望和无奈之中,取消了已定的西藏旅行的计划。

  手术正好安排在我59岁生日那一天,从上午被推进手术室,直到傍晚手术才完成,时间比预计的长,手术前从我体内抽出的1200毫升备用血液不够用,又从血库输了2000毫升。当晚在特护病房里,我从麻醉中迷迷煳煳地醒过来,医生特地来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切除的肿瘤经显微镜检查十分完整,没有扩散。手术后的最初两天,我是在极度的疼痛和昏睡中度过的,昏睡是因为不时注入了用于止痛的药物造成的。

  危险期过后,我从特护病房转入单人病房,经历了长达8天的卧床生活。我无奈、悲凉地望向窗外,看着蓝天白云、日起日落。在单调的时光里,我也常常回观自己的一生,检讨自己的行为,以往看重的虚名实利,在有了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经历后,都变得多么微不足道,当体验了生命的无常之后,才知道身外之物是多么无足轻重。

  大手术后的几个月里,我的身心虚弱,情绪悲观,即使缓慢地行走几分钟,也已力不从心,到了体力的极限。手术的后遗症又给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无疑加重了我内心的无奈与失望。经过一年多的恢复和锻鍊,我的身体和精神才渐渐好起来,而再一次去藏地旅行的念头,又自然而然地萌生了。终于到了2006年夏,在手术后两年,我又踏上了去藏地的朝圣之路。

  2006年的藏地旅行,与前一次旅行相隔了好几年,在这几年里,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地也不例外,大小寺庙扩建和新建了起来,喇嘛拿着手提喇叭收门票当导游,引着成群的游客在寺庙的经堂里走动。小县城也繁华起来,饭店、宾馆、酒吧、网吧一家接着一家,从草原来的牧民骑着摩托车,扬起尘土,在街上飞快地驶过。在为藏地繁华高兴的同时,我也感到以前的虔诚气氛淡薄了,即使是那些一年一度的大型宗教活动,也更像是老老小小穿了新衣的节假日。

  在旅途中除了拍摄以往的两个主题外,我被藏地的经幡深深地触动了。其实,在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藏地旅行时,已拍摄过几张经幡的照片,只是当时被藏民信徒们的虔诚信仰所震慑,全神贯注于人物的观察,把经幡看成是一种没见过的藏传佛教的物件而已,并没有对经幡有更多的关注。

  但是在2006 年的藏地旅行中,无论是对孤单的还是满山的经幡,我一下子产生了相当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某天的傍晚,在达日县城的后山,天色已渐渐昏暗,我吃力地爬上山坡,山风把坡顶的一道道经幡吹得哗哗地响。历经岁月沧桑,原本五彩鲜艳的经幡都褪了色,其边缘也已破损,如一个个岁月老人,白发苍苍,迎着狂风悲壮地昂首挺立,这样的气氛也许与我大病后的身心状态、与我反复思考着的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意识到,经幡似乎有更深层的含义,不只是藏传佛教信徒们的祈祷物品,它们本身包含着宗教含义之外的深层哲理,有待我去寻找和发现。

  2006年结束藏地旅行后回家,我只选出三四十幅比较满意的经幡作品。在电脑大屏幕上选编每一幅作品的过程中,我彷彿又一次次回到了拍摄经幡的现场,又感受到了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我先用软件调整,再打印出33张照片,用它们制作了一册手工图书。书中除了这组作品,我还手绘了经幡摄影的行程和线路地图,手绘了藏传佛教的吉祥物图案,手工书写了文字,以记述拍摄时的环境、气氛和构思。

  虽然选出的经幡作品不多,但是,在达日县城的后山上,被强烈山风吹得哗哗响的经幡群,却像30年前刻印在我内心的那些纷纷跪倒在街道上、朝着我们这辆缓缓而行的吉普车双手合十祈拜着的信徒们一样,无法忘怀。又像30年前一样,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在暗暗地推动着、唿唤着我再一次去藏地,去寻找经幡的深意,去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在往后的多年里,我又去了几次藏地,每次回来都分别选出当年的“藏地经幡”系列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制作出来。比如,选出55幅2006年和2009年的藏地经幡作品,制成大尺寸限量签名版;从2011年和2013年拍的藏地经幡共选出180幅作品,制作成三册手工图集,设计并手绘了封面、文字和插图。

  虽然在2014年夏季,我又去了藏地,但主要目的是带着在澳大利亚出生的11岁孙女海霖,让她了解一点中国藏民族的宗教和风俗,体验一下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我们在藏区只停留了很短的几天,虽然有机会拜见了阿木去乎寺五世赛拉活佛,去了草原牧民的帐篷,参观了寺庙,却没有太多的时间拍摄经幡了。所以本书中选入的经幡作品,都是在前4次藏地旅行时拍摄的。

  在整理选编两百多幅“藏地经幡”作品的过程中,我想到应该把跨度8年的拍摄经历用文字记述出来,内容将包含作品拍摄的环境、当时的感受和构思、影响创作的身心状态、8年来对经幡的理解过程,当然,还应有在长达8年的朝圣过程中自我省察的思想历程。于是,从2015年初开始,我着手编写此书文字稿、选配适当的插图,直到2016年初,初稿文字和图片才基本完成。

  我想把书稿先放一放,出去转一转,回来再修改定稿,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2016年3月,我到新西兰南岛旅行,行程达两万五千多公里。每天都在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出发,与南岛众多的美丽湖泊、雪山、草原和海湾为伴,等待日出时的辉煌,然后在日落之后、大地又被黑暗笼罩时返回住处,下载当天拍摄的图片文件,补充记录每天拍摄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待关灯上床睡觉时,大多已到午夜。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很少,白天我的精神却很好。

  新西兰南岛面积不大,却有大片的牧场。绿色的草场、成群的牛羊,衬着远处的雪山,常使我有一种在藏地旅行的幻觉,甚至内心还会莫名地期盼着,在某个山岭崃谷间再一次与飘扬的五色经幡相遇。有一天下午,我背着沉重的器材,步行四五个小时穿越崃谷地带,去探索一个冰川湖。崃谷小路沿一条河流弯曲而行,途中暴雨倾盆,雨水夹着冷风噼头盖脸地打来,头顶是灰黑的天,身旁是灰黑的河,在佈满黑色岩石的河床上,河水翻着白浪,轰轰隆隆,咆哮着滚动。

  在倾盆暴雨中,在荒凉的山谷里,我似乎又走在朝圣的路上。虽然肉身的我感到器材越发沉重,肢体渐渐乏力,但精神的我却意气风发,通体亮爽。此时此刻,我似乎悟出了藏教信徒们的体验:那些在朝圣路上磕着等身头的男女老少,风餐露宿、饿体肤、空乏身,但唯如此,肉身才能脱胎换骨,灵魂才能得以重生。我也忽然明白,无论是几十年前在藏地受信徒祈拜,或是十多年前遭遇刀血之灾,其实,在上天赋予我摄影的灵感之后,又给我这个凡夫俗子以提示,激励我用摄影的方式去寻找藏教信徒的虔诚、藏地经幡的深意,同时,在摄影的朝圣路上,苦我心志,劳我筋骨,以悟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从南岛返回澳大利亚后,我顺利补充和修改了全部书稿的文字和插图,也吃惊地发现,自从2006年第一次拍摄经幡至今,居然整整10年过去了。在我已过70岁的人生中,我有很多个10年只是在懵懂中度过。因此,8年藏地经幡的拍摄,以及这册书稿的完成,是我人生第七个十年间对生命意义的一点认识吧。

徐家树
2016 年4月10日
于阿德雷德

图书试读

小城的众生
 
2006年夏,在藏地旅行已有半个多月,8月15日,我与朋友兆民和特兴,开了一天车,翻过海拔4300米的阿尼玛卿山后不久,傍晚到达了久治县城,县城位于青海省,离甘肃和四川两省的边界只有几十公里。就在进县城公路左侧的山坡上,我看到了落日余晖中的经幡群,远远望去,高高低低的经幡条在晚风中飘荡。因为担心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我们决定明早日出前再上山拍经幡,眼下还是先安顿下来。
 
久治县城很小,却意外地很热闹,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突然有这么一个热热闹闹的小县城,着实令人吃惊。一进县城唯一的主街道,就闻到浓烈的柴油烟气的味道,到处是柴油小发电机轰隆隆的声音,原来县城没有统一的供电系统,小饭舖、杂货舖、旅店等都用各自的柴油小发电机自己供电。我试着拨打手机,也没有信号。只见昏暗杂乱的街道上,来往的卡车、摩托车扬起尘土,在暮色的烟气尘土中,人影匆匆晃动。
 
我们找到一家叫“年宝湖宾馆”的旅店,在接待处登记了住宿,三人间每人收费25元。兆民把车开进旅店后面的空地,那是一大片泥面的庭院,一头黑色的小猪在一辆满身铁锈的重型卡车旁寻食,一旁堆着杂乱的木料砖石、一张洗衣洗菜用的石板桌、一辆拉水的三轮车,在一张没有油漆的旧木板桌上杂乱地摆着洗了一半的蔬菜和一个塑料盆。我们踩过一摊摊泥和水,走到长长的一排平房前,找到了登记的房间,里面除了三张木板单人床,甚么桌椅也没有。上厕所得穿过这个泥土庭院,走五十多米远,那里有烧水房和公共厕所。
 
宾馆不供应饭,也没有洗澡间,房间里三张单人床一字排开,进门的砖地上有两只空暖瓶,要客人自己去烧水房灌热水。我们放下摄影包和简单的行李,走出旅店不远有一家叫“香满店饭店”的小饭舖,看看店堂还干净,我们就进去吃饭。也许是因为已过了晚饭时间,店舖里的两张方桌和一张圆桌都空着,四川口音的老板娘看起来三四十岁,很麻利地一边给我们摆上碗筷,一边报出现有的菜名来。我们要了炒藕片、炒菠菜、莴笋炒肉片、麻辣豆腐、粉丝汤,还有米饭。厨房传出一阵叮当的响声后,很快菜都上了桌,肉片大多是些肥肉片,豆腐也粗黑,而且硷味很大,炒菜中的油耗气很严重,但蔬菜都还新鲜,而且供三人饱餐一顿的饭菜总共64元。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这个书名,一股莫名的感动就涌上心头。八年!光是想想这漫长的时间跨度,就觉得背后的故事肯定不简单。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是八年?是作者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是生命中的某个转折点,让这个寻找变得如此漫长而深刻?“生死朝圣”,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仪式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为了某种信念,不惜付出一切的生命轨迹。而“寻找经幡”,则更添了几分诗意和神秘。经幡在藏区,是信仰的象征,是祈福的载体,它随风飘动,将愿望带向远方。我想象着,作者的旅程,一定充满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可能也伴随着生死的考验,但正是这份坚持,这份对信仰的执着,让他(她)在漫长的八年里,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我会期待,作者的文字能够描绘出那些令人震撼的自然风光,也能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能在文字中感受到那份涤荡心灵的力量。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思考何为真正的“朝圣”,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评分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光听书名,就感觉这绝对是一部充满生命力与哲思的作品。八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沉淀出厚重的故事。我猜想,这趟“朝圣”之旅,必然充满了非比寻常的经历,可能涵盖了身体的跋涉,也必然触及了心灵的深度探索。“生死”二字,更是直接点明了旅程的严峻性,或许作者在其中经历了巨大的挑战,甚至濒临绝境,但却凭借着对“经幡”的执着追寻,完成了心灵的蜕变。“经幡”的意象,也让我联想到藏区的壮丽景色和浓厚的宗教氛围,那随风飘扬的经幡,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愿望与祝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感动的世界,感受作者在漫长的八年里,如何与孤独、与困难、与信仰搏斗。它或许能让我们思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经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一趟地理上的旅程,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一次对灵魂深处的凝视。

评分

这本《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的书名,光是读出来就带着一股深沉又坚毅的意象。我猜,这肯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也正是我现在最想读的那种。八年的时间,不是小数目,足以让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何况是“生死朝圣”这样的旅程。我会好奇,在这八年里,作者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他(她)寻找的“经幡”又代表着什么?是信仰的具象化,还是心灵的某种寄托?书名里的“灵魂”二字,更像是给这本书的定位,点明了它探讨的主题绝非物质层面,而是直指人心深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穿越那些崎岖的山路,感受那份在风中飘扬的经幡所承载的愿望和祈祷。我想象着,翻开书页,就像推开一扇古老的木门,里面藏着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放下、关于重生的故事。作者的笔触,我想象着应该会有着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但也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或者,是最坚硬的壁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趟长达八年的朝圣之旅中,他(她)究竟找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八年,是否就如同他(她)的人生缩影,充满了未知与探索,挑战与成长?

评分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八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生死朝圣”这样的旅程中,我想象中的画面是崎岖的山路、稀薄的空气,还有那在高原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作者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一定经历了很多旁人难以想象的挑战,可能是在极端环境下对身体的考验,也可能是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迷茫。而“寻找经幡”,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寻找,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灵魂”二字,更是将这本书的定位抬升到了哲学和精神层面。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如同经幡一般,在翻飞的章节中,诉说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传递着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在经历生死考验后,所领悟到的智慧。我想,这本书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评分

这本《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光是听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浓烈的、与众不同的气息。八年,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足以沉淀出许多的故事。当“生死朝圣”这几个字摆在眼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刻的、非凡的生命体验,它可能包含着巨大的付出,也意味着巨大的收获。而“寻找经幡”,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象征意义,我想象着,那是在遥远的高原上,在虔诚的祈祷中,随风飘动的彩色的布条,它们承载着愿望,也象征着信仰。我好奇作者在这八年里,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坚持,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靠近他(她)所追寻的“经幡”。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我期待它能如同高原上的风一样,纯净而有力,能够带我穿透世俗的喧嚣,直抵人心的深处,去感受那份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存在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