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

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ich Nhat Hanh
图书标签:
  • 内在小孩
  • 疗癒
  • 成長
  • 心理學
  • 自我探索
  • 人際關係
  • 情緒管理
  • 創傷
  • 親子
  • 自我關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今国际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
Amazon五颗星推荐!
一行禅师首度讲述内在小孩、最温柔宽厚的一本书

  本书是将佛法实际应用在心灵健康最彻底的一本书,借由具体的方法导引,让你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最深处、拥抱内在小孩,与自己达成最彻底的和解。

  「现代许多人都在学习静坐,我们静坐,其实是为了逃离受苦,我们就像是免子一样跳回到地上的洞里,好让自己感觉受到保护。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受了太多苦了,我们想要至少能够休息一下、至少能够逃避一下。然而这并不是静坐冥想真正的意义,我们必须要用智慧和专注去找回真知,转化受苦的内在。没有这些苦痛、没有对于这些苦痛的了悟,真实的快乐无法实现。」

  愤怒、悲伤、嫉妒、恐惧,甚至开怀、兴奋等等我们时常感受到的这些多变情绪,其实都是内在小孩在发声、提醒你他的存在。然而我们常常以为那些情绪就是自己、与各种情绪产生了认同,因而无法认出内在小孩的声音。

  受伤的内在小孩请求关爱,但我们却做着相违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对痛苦,我们选择逃避。我们无法面对内在纠结的痛苦和悲伤,即使有时间,我们也不愿返回自己的内在。我们让自己持续接触外在的刺激:看电视或电影、参加社交活动、喝酒或吸毒——因爲我们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受伤的小孩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身体没有一个细胞不存在这个受伤的小孩。我们不需要追忆从前寻找这个小孩,只要深入观察自己,就能接触到他。受伤小孩的痛苦当下就在我们之内。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觉醒、理解与幸福的种子同样存在,我们需要运用它们。我们内在有一盏灯——正念的灯,我们随时可以点亮它。我们的唿吸、我们的脚步及我们平静的微笑,就是点亮这盏灯所需要的油。我们必须点亮正念的灯,让灯的光明驱散和终止黑暗。我们的修习就是要点亮这盏灯。

  当我们开始察觉自己遗忘了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会对这位小孩充满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静坐和正念唿吸的修习是我们的基础。通过正念唿吸和正念的步伐,我们能够滋养正念的能量,并回到存在于身体细胞内的觉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将拥抱和疗癒我们,并疗癒我们内在的受伤的小孩。

本书特色

  ★2010年出版,至今仍名列美国Amazon网路书店畅销书单!
  ★书中附录情绪疗癒七大练习法,包括十六项唿吸练习。

名人推荐

  1967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小马丁.路德.金提名法师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他宣称:「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来自越南的温和僧侣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一本简洁却深具感染力的着作,将我们童年的伤痛及困境转化为力量同时得到净化。——汤玛斯.摩尔(Thomas Moore),《随心所欲》作者、心理治疗师

  我们这一代最慈悲的精神导师之一,启示了一条疗癒内在创伤、重新和内在以及周遭生命连结的清明之路。让人深深浸淫在一行禅师的智慧之语中。——丹尼尔.席格(Daniel Siegel),《第七感》作者、精神医学专家

  一行禅师提供读者有效的法门,让我们与受苦的人生经历达成和解。这些指引的爱语,扎根于深刻的智慧之中,那是关于人生无法逃避的挑战,以及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真实幸福。——瑞克.韩森(Rick Hanson),《像佛陀一样快乐》作者、神经心理学家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名为《无形之镜:自我探索与心灵重塑的实践指南》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 --- 《无形之镜:自我探索与心灵重塑的实践指南》 这是一场深入你灵魂深处的旅程,一场关于理解“我是谁”与“我能成为谁”的深度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外界的期望与喧嚣之中,逐渐遗忘了那个最核心、最真实的自我。我们常常感到内心的空洞、迷茫,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缺乏清晰的方向感。我们尝试了各种外在的成功学、效率工具,却发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感依旧遥不可及。《无形之镜》不是另一本教你如何“做更多”或“拥有更多”的指南,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停下脚步,转身凝视那面映照你真实面貌的“无形之镜”。 本书核心洞察:内在秩序与外在现实的共振 《无形之镜》建立在一个核心理念之上:我们外在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人际关系中的模式、职业发展的瓶颈,还是难以名状的情绪困扰,都源于我们内在的结构和信念系统。这面“无形之镜”,映射的正是你潜意识中固有的脚本和未被完全整合的经验。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可操作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理解并重塑这些深层结构,从而创造出更和谐、更有意义的外在生活。 第一部分:初识边界——拆解你看不见的框架 在踏上重塑之路前,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和识别我们自身的“疆域”。本部分将引导读者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它不是关于天赋的讨论,而是关于你如何构建“自我”这一概念的机制。 认知地图的绘制: 我们如何看待时间、成功、失败和爱?这些定义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经验不断被编码。我们将使用“信念解构矩阵”来识别那些无意中限制了我们潜能的底层假设。 情感的地理学: 情绪是信息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情绪,更要学会“阅读”它们所指向的深层需求和未竟的沟通。书中将详细剖析“延迟满足感”与“即时反应”背后的神经科学基础,并提出“情境锚定法”,帮助读者在强烈情绪发生时,迅速回到观察者的位置。 习惯的源代码: 深入挖掘习惯是如何从有意识的选择,转变为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程序。我们将关注“启动仪式”与“终止信号”的设置,帮助读者打破自动重复的循环,设计更符合长远目标的日常流程。 第二部分:光谱的校准——理解多维度的“我” 真正的完整性,在于接纳自己光谱上的所有颜色,无论是那些明亮耀眼的特质,还是那些我们倾向于隐藏的阴影。 整合对立面: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看似矛盾的两极——例如,对安全感的渴望与对自由的向往。本书将运用“辩证思维工具箱”,教授如何同时持有并平衡这些对立面,而不是被迫选择其中之一。真正的力量来源于整合,而非压抑。 身份标签的穿脱艺术: 现代社会赋予了我们许多标签(专业人士、父母、朋友等)。这些标签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我们成长的牢笼。我们将探讨“身份的流动性”,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有意识地选择最适宜当前情境的“角色面具”,并确保核心自我始终保持清醒。 沉默中的共鸣: 探讨深度倾听的艺术,不仅是对他人的倾听,更是对自己内在“微弱声音”的关注。通过深度冥想与日记引导,读者将学会辨识那些在喧嚣中被淹没的、关于人生使命和真正热情的低语。 第三部分:重塑的实践——在行动中雕刻未来 理解是基础,行动才是雕刻现实的凿子。本部分侧重于将内在的洞察转化为持续、有影响力的外在改变。 意图的精准投射: 成功的改变始于清晰的意图。我们将区别“愿望”(Wish)与“意图”(Intention)的本质区别。书中提供了“未来自我蓝图”的构建方法,这是一种结合了愿景想象与具体行动步骤的综合练习。 构建“心理缓冲带”: 在进行重大转变时,抵触与挫败感是必然的。本书提出了建立“心理缓冲带”的概念,即预先规划好应对失败、拖延和自我怀疑的应对机制,确保在偏离轨道时能够迅速、温和地回归正轨。 关系中的镜像反馈: 我们的亲密关系是验证我们内在成长的最佳“实验室”。通过学习“非评判性反馈循环”,读者将能够运用人际互动来清晰地看到自己尚未察觉的盲点,并将这些反馈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非冲突的来源。 持续的校准与迭代: 心灵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终点。最后,本书将介绍“季度性自我审查框架”,帮助读者定期评估进展,调整策略,确保“无形之镜”始终映照着一个更清晰、更自由的自我。 献给谁? 《无形之镜》适合那些已经厌倦了肤浅的自我提升口号,渴望进行深度、结构性改变的读者。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在重复旧有的错误模式,或感觉生活与内心深处的渴望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你穿越迷雾,到达你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你”。这不是轻松的阅读,但它绝对是通往真正内心自由的必经之路。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


  「我不知道还有谁比来自越南的这位温和僧侣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马丁.路德.金恩

  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中部,16岁在慈孝寺披剃出家,为临济法脉第42代传人,后来赴美研究并教学。1960年代越战期间,禅师秉持「佛教必须入世」的信念,以坚实的修行为基础,以具足的定力、慈悲与智慧济世在战火下煎熬的众生,战争结束代表参加巴黎和谈,之后一直留在西方弘法,并定期到世界各地带领禅修活动。

  深受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小马丁.路德.金恩推崇的一行禅师,于1967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82年,禅师在法国西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道场。1995年曾至台湾弘法并主持禅七法会;2011年再次受邀来台进行宝岛谛听之旅,包括在花博户外会场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禅」。

  一行禅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学论述之外,并着有诗集、小说、戏剧、传记等,迄今已有上百本着作,着作已在台湾出版的有:《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乐行》、《橘子禅》、《与生命相约》、《你可以不生气》、《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观照的奇蹟》、《见佛杀佛》、《你可以,爱》、《祈祷的力量》、《一心走路》、《生命真正的力量》、《建设净土》、《一行禅师说佛陀故事》系列、《会心》、《自在》等二十多部。

译者简介

汪桥


  本名何惠珠,自翻译一行禅师的开示后,以汪桥为笔名,意为愿为汪洋中的一条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理解。

  曾任职报社逾十年,分别担任过记者和编辑,现为自由工作者。
 

图书目录

序:内在的小孩  

第一部份  疗癒之道

第一章 正念的能量
第二章 与祖先及后代一体
第三章 原始恐惧, 原始欲望
第四章 唿吸,行走,放下
第五章 转化痛苦
第六章 疗癒内在的小孩
第七章 和解
第八章 成爲一位菩萨

第二部分   疗癒的故事

小眼睛 ——Lillian Alnev
我可以帮到什么?—— Joanne Friday
真正的我——Glen Schneider
与友人同坐—— Elmar Vogt

第三部份  疗癒练习

练习一 移除心的对象 —— Buckeye 共修团
练习二 十六项唿吸练习
练习三 来自你的内在小孩的信——  Glen Schneider
练习四 五项触地法
练习五 和平便条
练习六  重新开始
练习七  释放情绪与肢体运动  ——法印法师
 

图书序言



内在小孩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位年幼的受伤的小孩。所有人在童年都经历过困难,甚至是创伤。爲了保护自己以及防备将来再受痛苦,我们尝试忘记从前的苦痛。每次触及痛苦的经历,我们以爲自己会无法忍受,因而将感受与记忆深深地埋藏在潜意识内。几十年来,我们可能因此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

  但是忽视这个小孩并不表示他不存在。这位受伤的小孩一直在那里,期待着我们的关注。小孩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不能避开我,你不能逃离我。」我们将小孩遣送到内在深处,并尽量远离,希望借此停止我们的痛苦。但逃离并不能停止我们的痛苦,而是在延续痛苦。

  受伤的内在小孩请求关爱,但我们却做着相违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对痛苦,我们选择逃避。我们无法面对内在纠结的痛苦和悲伤,即使有时间,我们也不愿返回自己的内在。我们让自己持续接触外在的刺激:看电视或电影、参加社交活动、喝酒或吸毒——因爲我们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受伤的小孩就在那里,但我们并不知道。受伤的小孩在我们之内是事实,但我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无法觉察即是无明。那小孩严重受伤害,他或她急切需要我们回到内在,但我们选择了远离。

  无明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的每一个细胞内,就像是一滴墨溶入一杯水之中。无明导致我们看不到实相;它驱使我们做愚蠢的事情,这些行爲让我们受到更多的痛苦,也令内在的小孩再次受到伤害。

  受伤的小孩也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身体没有一个细胞不存在这个受伤的小孩。我们不需要追忆从前寻找这个小孩,只要深入观察自己,就能接触到他。受伤小孩的痛苦当下就在我们之内。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祖先传递给我们的觉醒、理解与幸福的种子同样存在,我们需要运用它们。我们内在有一盏灯——正念的灯,我们随时可以点亮它。我们的唿吸、我们的脚步及我们平静的微笑,就是点亮这盏灯所需要的油。我们必须点亮正念的灯,让灯的光明驱散和终止黑暗。我们的修习就是要点亮这盏灯。

  当我们开始察觉自己遗忘了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会对这位小孩充满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静坐和正念唿吸的修习是我们的基础。通过正念唿吸和正念的步伐,我们能够滋养正念的能量,并回到存在于身体细胞内的觉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将拥抱和疗癒我们,并疗癒我们内在的受伤的小孩。

  聆听

  当我们说到慈悲聆听,我们通常会想到聆听别人的讲话。但我们也必须聆听内在受伤的小孩。有时候,受伤小孩需要我们全神关注。这小孩可能会从心识的深处浮现,向你索求关注。如果你有正念,你会听到他的唿救声。这个时候,你应放下一切在你面前的事情,转而返回内在,温柔地拥抱那个受伤的小孩。你可以用爱的语言直接跟小孩説:「过去,我远离你,令你孤单;现在,我感到很抱歉。我要拥抱你。」你也可以说:「亲爱的,我为你而在此。我会好好照顾你。我知道你受了很多苦。我一直很忙,因而忽略了你,现在我懂得回到你的身边。」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和小孩一起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你可以坐下来和小孩一起唿吸。「吸气,我回到我的受伤小孩;唿气,我照顾我的受伤小孩。」

  你需要每天多次与内在小孩倾谈,这样才能达到疗癒之效。温柔地拥抱内在的小孩,你告诉他,你不会再令他失望,或者忽视他。内在的小孩已被遗弃了很长时间,因此你需要立即开始这个修习。如果你现在不修习,甚么时候才开始修习呢?

  如果你知道怎样回到内在的小孩身边,每天聆听他五至十分钟,疗癒的效果就会显现。当你攀登美丽的山,邀请你的内在小孩同往;当你对着落日静思,邀请他与你一起享受日落之美。如此修习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在受伤的小孩就能得到疗癒。

  通过修习,我们会了解到内在的受伤小孩不仅是自己,他可能代表了几个世代。我们的母亲可能在一生中经历许多痛苦,我们的父亲也受苦。他们也许不懂得照顾内在的小孩,因而当我们拥抱内在受伤的小孩时,也是在拥抱我们祖先的受伤小孩。修习不只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无数代的祖先和后代。

  我们的祖先可能不懂得照顾内在受伤的小孩,因而把他们的受伤的小孩遗传了给我们。我们的修习就是要停止这样的循环。如果我们能够治疗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不单释放了自己,也释放了伤害过我们甚至是虐待过我们的人。虐待者曾经可能是被虐待者。有很多人与内在小孩一起修习一段时期后,减轻了痛苦并得到转化,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我们受苦,是因爲没有接触到慈悲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够为受伤的小孩生起正念、理解和慈悲,我们的痛苦就会减少。当我们能够滋养正念、慈悲和理解,我们就能够让别人爱我们。从前,我们可能猜疑所有人和事,慈悲助我们与别人连系,并恢复沟通。

  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内在可能都有一位严重受伤害的小孩。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自己,我们就能够帮助他们。当我们疗癒了自己,人际关系自然能恢复和谐,我们的内在会有更多的平安和慈爱。

  回来照顾自己吧。你的身体需要你、你的感觉需要你、你的认知需要你、你内在的受伤小孩需要你,你的痛苦需要你承认它的存在。返回内在的家吧,为所有这些安住在当下。修习正念步行和正念唿吸 ,以正念做每一件事,你因此能够真正活着,你因此懂得爱。
 

图书试读

正念的能量是疗癒的良药,能够辨认和治疗内在受伤的小孩。但我们如何能够培养这种能量呢?

佛教心理学将心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藏识。意识是积极的觉察,西方心理学称之为显意识。要培养正念的能量,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的所有活动保持觉察,真正地存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无论是喝茶或开车,都保持正念。当我们行走时,觉察自己在行走;当我们唿吸时,觉察自己在唿吸。

藏识也称为根本识,是我们意识的基础,西方心理学称为潜意识。那里藏着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具有学习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我们的身心常常不是一体的。面对日常工作,我们身体在做,意识并不在。我们单以藏识便可处理很多事情,我们的意识则可以想着千百样其他的事情。譬如当我们在市区里开车,意识毋需想着开车,但仍可以抵达目的地,也不会迷路或发生意外,因为藏识在独立运作。

心识就像一间房子,地下室是我们的藏识,客厅是我们的意识。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现象)包括了愤怒、悲哀或者是喜悦,是以种子(bija)的形式存在于藏识。我们有愤怒、绝望、歧视、恐惧的种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种子。藏识就是由这些种子组成的,它也像土壤一样,保存和滋养所有的种子。这些种子留在那里,直到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者是想到一些事情触及了一颗种子,那颗种子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喜悦或者悲伤。当种子成长,在意识的层面显现,进入了我们的「客厅」,此时我们不再称它为种子,而是一个心行。

当有人说了一些话或者是做了一些事情惹恼了我们,触及我们愤怒的种子,愤怒的种子就会在心识中显现,成为愤怒的心行。「行」(Formation)这个字在佛教用语里,是指任何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条件聚集合成的东西都是「行」。奇异笔是「行」;我的手、花、桌子、房屋都是「行」。房屋是物质现象、手是生理现象、愤怒是心理现象。在佛教心理学中,我们说有五十一类不同的种子,会显现为五十一个心行,愤怒是其中一个。在藏识中,愤怒称作种子;在心识中,它称作心行。

用户评价

评分

你知道吗,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一个曾经纯真、好奇,但可能也曾经受过伤的小孩。而很多时候,我们成年后的很多情绪困扰、人际关系上的障碍,甚至是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可能跟这个内在小孩的“未被满足”有关。所以,当我在考虑要买什么书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一道光一样吸引了我。光是“疗癒你的内在小孩”这几个字,就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直击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而“和好”,更是一种温柔的召唤,好像在邀请我放下过去的不愉快,与自己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实际的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去看见、去理解,然后去拥抱那个曾经可能被忽视、被委屈的自己。我想要学会如何安抚他,如何满足他的需求,然后让他能够在我的生命中,以一种更健康、更完整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成为阻碍我前进的包袱。

评分

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够把心理学概念用平易近人方式解释清楚的书籍,尤其是跟“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的。这些议题对我来说,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深刻影响我生活面向的真实体验。常常觉得,我们身上很多不好的习惯、负面的情绪,或者是在关系中的不确定感,都像是从小种下的种子,开出了不想要的花。所以,当看到《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眼睛都亮了。这个标题,“和好”,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原谅,更是一种拥抱、一种接纳,和一种与过去和解的决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具体的工具,让我可以有效地去“疗愈”那个曾经受过伤、被忽略的“内在小孩”。我很想知道,它会如何引导我们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去满足那个内在小孩未被满足的需求。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实际可行的改变,让我能够以更健康、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是不是很多无意识的行为模式,都是小时候学习来的?尤其是在人际关系里面,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像是一个小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或是害怕被抛弃。这种感受真的很折磨人,也影响了我很多生活和工作。我一直相信,要改变,一定要从根本上着手,而“内在小孩”的概念,我觉得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标题《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书,而是会带你一步一步去认识那个藏在心底的小孩,去理解他的需求,然后给他所需要的爱和支持。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比如,有没有一些像是冥想、写日记,或是可以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对话的练习?因为我知道,光是认识到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疗癒”。而且,身为一个曾经对某些童年经历耿耿于怀的人,我特别渴望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真正地“和好”,而不是只是假装忘记。

评分

啊,我最近真的超需要这本书耶,你知道的,每次看到一些网络上的文章,讲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是小时候受过的那些委屈,都会让人忍不住回想起好多事情。我一直觉得,很多现在我们遇到的烦恼,像是容易焦虑、对关系有不安全感,或是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其实都跟小时候的经历脱不了关系。这本书的名字《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光听起来就很有疗癒感,特别是“和好”这个词,感觉就是一种放下过去的冲突,跟自己达成和解的意愿。我一直很想找一本真正能帮助我深入探索自己,然后真正做到“疗癒”的书,而不是只是讲一些道理。毕竟,道理我们都懂,但要怎么实践,怎么把那些过去的伤痛转化成力量,这才是最难的。尤其是“二版”的出现,更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本经过时间淬炼、内容更扎实的书,说不定有加入一些新的观点或者更实用的练习。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然后跟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好好地好好地“和好”。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会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反应?像是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在面对冲突时,宁愿选择逃避而不是沟通。我常常觉得,这些模式都像是一个被困住的小孩,在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寻求关注或是保护自己。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和好:疗癒你的内在小孩(二版)》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个书名,特别是“内在小孩”这个概念,让我觉得它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处理我们童年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可能带来创伤的时刻,那么我们很难在成年后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这本书的名字“和好”,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谈论“疗愈”,更是一种主动地去修复和完善自我,和那个过去的自己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提供怎样的视角和方法,去帮助我们理解和安抚那个藏在心底的小孩,以及如何通过“和好”的过程,来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